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出质疑的不仅仅是知名评论员,甚至英国著名的学术刊物《自然》上也发表一篇评论文章《为什么奥运会上的卓越成绩引发猜疑》。一时间,媒体一片哗然,质疑的焦点就在于叶诗文是否使用了兴奋剂,而且有些不负责任的媒体还分析说:这一定是一种难以通过常规手段检测到的“基因兴奋剂”。难道基因兴奋剂真有那么神奇?我看未必,这完全就是“酸葡萄心理”作祟啊!
基因与基因治疗
“基因兴奋剂”到底是何种神物?使得西方媒体认为我们小叶子的威力得益于此。说到基因兴奋剂那得先从“基因”和“基因治疗”谈起。
“基因”通俗来讲就是“遗传物质”,它通过在体内的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上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把人类带入了生命科学研究的新时代。人类基因组合有生、老、病、死的全部遗传信息。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了基因的功能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那么,什么是“基因治疗”呢?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也就是将外源基因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其插入病人的适当的受体细胞中,使外源基因制造的产物能治疗某种疾病。
你看上面一段说得这么轻松,这可是正经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基因治疗一点也不轻松。可别以为基因治疗就跟搭积木游戏一样简单!
首先大多数基因对性状(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比如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等)的控制并非单一、线性的。另外,体内基因的表达和发挥作用也受到非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基因互作环境的影响以及蛋白水平上的各种修饰的影响,呈现—个非常复杂的网络状。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
其次,即使确定了基因与功能的对应关系,怎么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也需要精确的分子技术操作,这些肉眼根本无法观察的方法、过程我们无法预知是否正确,而且将外源基因带入细胞的病毒哪怕非病毒载体是否对人体有害,是否会形成肿瘤,显然,这些风险以及可能导致的问题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即便在小白鼠身上做得完美无瑕,可是你敢做第一个“小白鼠”吗?
神奇的基因兴奋剂
“基因兴奋剂”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基因治疗”,区别仅在于前者并不是为了治疗疾病,而是……你懂的。那么为什么不能使用?
以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为例。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红细胞。氧气从肺部运送到肌肉去,快递业务由红细胞独家包办,可喜的是这个快递是完全免费的。你的体内EPO基因越多,机体产生的红细胞就更多,运送氧气也就更给力。当你参加越野、长跑等耐力项目时,你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如此明显的优势,当然会被“聪明人”作为兴奋剂而用于有氧耐力型项目。
“基因兴奋剂”的检测有一定难度,因为很难确定发挥功能的此类蛋白是内源(体内自己产生)还是外源(外界因素产生),但是2000年及其以后的奥运会都有了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的项目。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曾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50公里竞走冠军的意大利选手施瓦泽,就由于未能通过该项药检而无缘此次伦敦奥运会。所以嘛,千万别逞着胆大走夜路!
正可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随着对基因兴奋剂的研究,检测技术也会提高,要想用基因兴奋剂,你先得在心里打个小算盘吧——“基因兴奋剂”理论上虽然有其巨大的“诱惑”,但技术操作上还有不小的难度,以及连算命先生都不知道的后果,我想,你肯定会选择刻苦训练这条阳关道吧!
自然,奥委会公布的兴奋剂检测结果还了我们小叶子一个清白,权威人士也站出来为其正名。反过来想一想,倘若真有让叶诗文创造奇迹的“基因兴奋剂”,并且国内的技术能够达到,我想首先要求尝鲜的应该是中国男足,针对他们的种种低劣技能而使用对应的“基因兴奋剂”,咱以后看比赛也就不用抓心挠肺了,“家祭不忘告乃翁”也不会成为一些铁杆的遗嘱。
冠军基因
“从遗传学的角度看,人类基因的遗传是不平衡的。正由于这种不平衡从遗传上影响了人类,从而表现出不同天赋。”因此,在同样的训练质量下,那些有着先天基因优势的运动员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胜利也更偏向于那些有天赋的运动员。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200米比赛,牙买加运动员包揽前三名,很正常,科学研究表明,牙买加运动员天生就是短跑的料。有70%的牙买加人体内拥有一种名为Actinen A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改进与瞬间速度有关的肌肉纤维,使运动员跑得更快。而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田径队员只有30%的人体内含有这种Actinen A。当然,基因并不能主导一切,对于运动员来说,即使有了“冠军基因”还需要加上后天刻苦的训练以及健康的饮食才可能成真正的冠军。
基因与基因治疗
“基因兴奋剂”到底是何种神物?使得西方媒体认为我们小叶子的威力得益于此。说到基因兴奋剂那得先从“基因”和“基因治疗”谈起。
“基因”通俗来讲就是“遗传物质”,它通过在体内的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上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把人类带入了生命科学研究的新时代。人类基因组合有生、老、病、死的全部遗传信息。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了基因的功能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那么,什么是“基因治疗”呢?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也就是将外源基因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其插入病人的适当的受体细胞中,使外源基因制造的产物能治疗某种疾病。
你看上面一段说得这么轻松,这可是正经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基因治疗一点也不轻松。可别以为基因治疗就跟搭积木游戏一样简单!
首先大多数基因对性状(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比如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等)的控制并非单一、线性的。另外,体内基因的表达和发挥作用也受到非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基因互作环境的影响以及蛋白水平上的各种修饰的影响,呈现—个非常复杂的网络状。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
其次,即使确定了基因与功能的对应关系,怎么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也需要精确的分子技术操作,这些肉眼根本无法观察的方法、过程我们无法预知是否正确,而且将外源基因带入细胞的病毒哪怕非病毒载体是否对人体有害,是否会形成肿瘤,显然,这些风险以及可能导致的问题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即便在小白鼠身上做得完美无瑕,可是你敢做第一个“小白鼠”吗?
神奇的基因兴奋剂
“基因兴奋剂”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基因治疗”,区别仅在于前者并不是为了治疗疾病,而是……你懂的。那么为什么不能使用?
以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为例。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红细胞。氧气从肺部运送到肌肉去,快递业务由红细胞独家包办,可喜的是这个快递是完全免费的。你的体内EPO基因越多,机体产生的红细胞就更多,运送氧气也就更给力。当你参加越野、长跑等耐力项目时,你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如此明显的优势,当然会被“聪明人”作为兴奋剂而用于有氧耐力型项目。
“基因兴奋剂”的检测有一定难度,因为很难确定发挥功能的此类蛋白是内源(体内自己产生)还是外源(外界因素产生),但是2000年及其以后的奥运会都有了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的项目。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曾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50公里竞走冠军的意大利选手施瓦泽,就由于未能通过该项药检而无缘此次伦敦奥运会。所以嘛,千万别逞着胆大走夜路!
正可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随着对基因兴奋剂的研究,检测技术也会提高,要想用基因兴奋剂,你先得在心里打个小算盘吧——“基因兴奋剂”理论上虽然有其巨大的“诱惑”,但技术操作上还有不小的难度,以及连算命先生都不知道的后果,我想,你肯定会选择刻苦训练这条阳关道吧!
自然,奥委会公布的兴奋剂检测结果还了我们小叶子一个清白,权威人士也站出来为其正名。反过来想一想,倘若真有让叶诗文创造奇迹的“基因兴奋剂”,并且国内的技术能够达到,我想首先要求尝鲜的应该是中国男足,针对他们的种种低劣技能而使用对应的“基因兴奋剂”,咱以后看比赛也就不用抓心挠肺了,“家祭不忘告乃翁”也不会成为一些铁杆的遗嘱。
冠军基因
“从遗传学的角度看,人类基因的遗传是不平衡的。正由于这种不平衡从遗传上影响了人类,从而表现出不同天赋。”因此,在同样的训练质量下,那些有着先天基因优势的运动员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胜利也更偏向于那些有天赋的运动员。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200米比赛,牙买加运动员包揽前三名,很正常,科学研究表明,牙买加运动员天生就是短跑的料。有70%的牙买加人体内拥有一种名为Actinen A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改进与瞬间速度有关的肌肉纤维,使运动员跑得更快。而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田径队员只有30%的人体内含有这种Actinen A。当然,基因并不能主导一切,对于运动员来说,即使有了“冠军基因”还需要加上后天刻苦的训练以及健康的饮食才可能成真正的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