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细缕情思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h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1月,来自中国自贡的两万多盏灯笼在英国朗丽特宫点亮,让英国游客观赏到了中国精美绝伦的传统工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早已名扬四海,而由著名导演唐季礼执导的电视剧《花灯满城》也曾在2014年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无论是张艺谋西北的粗犷,还是唐季礼独具江南风韵的婉约,都注入了中国传统元素——灯笼,它除了给人以视觉的震撼,更让人领略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在中国,因“灯”与“丁”语音相同,灯笼往往成为一种象征,意味着人丁兴旺。随着时代进步,挂灯笼不再只为酬神娱人,它在现代社会多用于春节、元宵等节日,为佳节增添欢乐的气氛。
  灯系元宵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千百年来,上至帝皇宫殿摆设,下至民间社火习俗,都离不开灯饰。唐代时,元宵节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宋代的元宵节灯市更为壮观。明代将元宵节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到了清代,元宵节被称为花灯节。在国外,元宵节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
  一句话评:从古至今,灯笼在数千年来的传承中演变成一种对和谐、繁荣的文化追求,融进中华民族的血脉里。
  灯韵华章
  生查子·元夕
  [北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赏析:忆往昔,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两情相悦的见证。写法上,该词将今昔哀乐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达了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这种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读来一咏三叹,令人感慨。
  青玉案·元夕
  [南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一位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美人形象。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美人形象便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列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
  苏奇灯笼画
  灯彩是我国各地极为普遍的一种工艺美术品。河南安阳苏奇村灯笼画尤其出名,它的内容以表现戏曲人物、民间传说为主,如“古城会”“桃园三结义”“华容道”等。灯笼上的彩画和戏曲故事成了大人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教材。在艺术上,民间艺人经过巧妙构思,运用想象,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祈福内涵,旨在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吉祥、喜庆的内涵,以满足人们不断追求幸福、美满、丰收、富裕的心理需求。
  【素材速用】苏奇灯笼画选择的题材、意象和艺术手法,是历代民间艺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成的传统范式,是精神与艺术的巧妙结合。它们从思想深处唤起了人们的理解和共识,使灯笼画得以世代传承。
  【速用话题】继承传统/传承与创新/艺术才华
  灯笼彩绘大师吴敦厚
  年近九旬的吴敦厚是台湾最出名的民俗灯笼彩绘大师。他不但将彩绘灯笼变成当地著名的工艺美术品,还带出万余名徒弟。他所创立的吴敦厚灯铺是游人来到台湾的必去之处。他的作品曾被赠给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巴拉圭总统罗德里格斯等各国政要。吴敦厚常有感传统技艺渐无传人,除了传承给儿子吴怡德制作灯笼的技艺,他还应邀到各地做关于灯笼制作的讲座。
  【素材速用】在慨叹传统工艺渐无传人之时,在秉持传承己任的责任心驱使下,灯笼彩绘大师抱着务必使无形的文化财产传继有人的信念培训人才,这种传承文化的精神令人敬佩。
  【速用话题】传承文化/文化交流/人格精神
  受中国汉文化的影响,在亚洲许多国家的庙宇中,佳节悬挂灯笼渐已成为习以为常的元素。灯笼文化的传统内涵因此得以名扬世界。
  日本浅草寺“雷门灯笼”
  浅草寺可以说是日本东京最有名的景点之一,据说它最早建于公元628年。每年5月中旬,浅草寺都要举行江户三大祭典之一的“三社祭”,参加祭祀的人多达上百万。浅草寺最显著的标志是巨大的红色灯笼,人们在远处就可以看见灯笼上黑底白边的“雷门”二字。大门两侧是面目慈祥的风神和雷神,它们不仅镇守着浅草寺,还为前来祈愿的人们带来一年的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浅草寺作为一处日本民族文化的旅游名胜,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
  【素材点评】如今,灯笼的意义已经超越它的本身。大红灯笼既蕴藏着细缕的情思,也以独特的方式串联起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情感。在文化交流中,中国的灯笼文化正在影响着世界文化的格局。
其他文献
长时间依赖于玩手机,让我们不再关心身边的事物、不再注意脚下的危险……如果将这种状态以视觉化呈现出来,会是怎样的效果?美国摄影师Eric Pickersgil拍了一组照片,在后期修饰掉照片中的手机后,照片中的人仿佛丢掉了灵魂,孤单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们都笃定我们一直深爱的、关注的是爱人和亲人,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令我们着迷的主角往往是那个“小妖精”——手机。  【启迪】手机原本可以用来帮助我们
期刊
秋意渐浓,我又背上离家的行囊。  妈妈送别时的叮咛,成了我整个碌碌无为的暑假最后的祭奠。  我用一句太多太多人说过的“时光总是太漫漫”来形容此刻的心情。岁月总是不留痕迹地溜走,这时,我已经过完十七岁的生日。  常常不知道,十七岁前的自己是不是该被称为叛逆少女。总之,那时的我已不再是那个唯唯诺诺,只会听从父母教诲的孩子,而是一个可以因一些小问题而和父母产生激烈争论的孩子。  小时候,爸爸总爱装作一副
期刊
2016年1月7日,凤凰卫视以发布两本新书的方式庆祝建台20周年。1月8日,网络知名影评人木卫二则向传统媒体进军,出版了他第二本纸质书籍……随之,电影、电视、新兴网络媒体开始将其优质内容向人类最传统的文字纸书载体转换。在新媒体时代下,那些看似消亡的事物突然焕发生机,那些看似打不破的边界开始有所松动。文艺通过网络的实时更新和推送,悄然复兴。
期刊
故宫推出手机平台,古老的宫殿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龙门石窟打造“互联网+”,历史的沧桑穿过手机屏幕走到游客的面前;诗歌热潮的到来,让奔波在路上的行人开始放慢脚步打量自己身边的诗意……  古老的中国文化在新媒体大潮的推动下向我们走来。确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媒体的突飞猛进,我们的生活,我们触碰文化的方式,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就阅读而言,电子阅读凭借新媒体的到来冲击着传统阅读。在公交车、地
期刊
【素材鉴读】成功不是名人的专利,创造奇迹与人的身份没有任何关系,谁都可以有抱负,只要你有足够的细心、努力,那么,你或许就是下一个创造奇迹的斯蒂芬·塔尼!  【适用文题】细节造就成功/ 灵感与顿悟/梦想与执着  19世纪70年代以前,法国新生婴儿的死亡率非常高。斯蒂芬·塔尼是巴黎妇产科医院的一名年轻医生,该院在当时的法国属于贫困、弱势的“二流医院”,而塔尼也只是该院一个资质普通的“二流医生”。塔尼每
期刊
从“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的开启,到2015年年底北京味儿浓厚的电影《老炮儿》的上映,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记忆又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作为一种地域文化载体的方言,不仅反映了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还承担起了文化传承的重任。而今天,幅员辽阔的中华土地上,我们的方言却正在慢慢消失……
期刊
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普通话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方言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世璇认为,中国120种地域语言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有几十种语言已处于濒危状态。同样,在世界范围内,这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布数据警告说,全世界大约有2500种语言面临灭绝。联合国呼吁各国共同努力,拯救那些濒危的语言。  衔接世界语言濒危情况·背后的数据  来源
期刊
当文创产品开始重回人们的生活的时候,传统的边界突然消失了。在诗歌沉寂多年之后,它以一种复兴的姿态感染处在浮躁社会的人们;传统的文学奖项开始打破门户偏见,记者和编辑同样能够给传统文学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诗歌复归年  2015年1月,10天内70多家媒体的记者围住了余秀华的家,他们也许是为了揭开一个谜:诗歌为什么火了?余秀华的诗令许多人“被打动”,打动他们的不是余秀华的生活本身,而是她所看到的世界
期刊
“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  随着普通话的不断推广,国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方便,然而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地方方言的衰落。针对这一现状,国家发出了建设“中国语言保护工程”的号召。2015年6月3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通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正式启动。随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联合主办了“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该比赛的宗旨正是发扬并保护日渐衰落的地方方言。 
期刊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谚语。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人们就将这两个节日合并了。  追源溯古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岁时百问》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