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下的古镇风情?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xin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郏县西北部有座山,状如莲花,故名莲花山,又因与湖北武当山、河南辉县的老爷顶,并称道教“天下三顶”,亦被称为“中顶莲花山”。这里奇峰叠翠,风光旖旎。据传,道教创始人老子曾在此讲经传道。山顶建有古寨,庙宇众多,植被茂密,风景优美。历年重阳节,善男信女,纷至沓来,香火旺盛。
  莲花山下有一镇,叫茨芭镇,是郏县西北部一个偏远山镇,地处郏县、禹州和汝州交界处。“茨芭”一词来源于两种植物。茨,是一种一年生的匍匐草本植物,俗称蒺藜,多生于田野、路旁。芭,是一种香草,《楚辞·九歌·礼魂》中有“传芭兮代舞”的句子。无疑,“茨芭”之意便是生长蒺藜和香草的地方。镇名之独特,恐怕全国也仅此一例。
  茨芭镇在春秋时属“夹邑”,战国归韩,宋代称钧台乡,明代称丰乐乡,清代为塔亭保,民国叫苏坟镇。新中国成立镇政府迁到茨芭村后才称为茨芭镇。千百年来,在这片1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无数的历史遗迹。这里有埋葬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苏辙和苏洵遗骨的三苏园以及众多传统古村落,这里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民风淳朴、物产丰富、风景优美。为此,我们几位作者走进茨芭镇,管中窥豹地挑选了几个村落作为描写对象,希望用文字增加人们对这个山区乡镇的了解。
  美哉,空山洞
  多年来,空山洞,这个位于郏县最偏远的山村,一直藏在我的心中,就像一位仙子世世代代被埋在大山的皱褶里,不曾向世人展露自己的面容。庚子年秋天,我突然得知,这个村要在重阳节举办“红叶节”。这消息令我惊喜,却又怀疑,这是真的吗?
  空山洞我并不陌生,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就听到这样一件事:一个青年进城,看到商店里灯泡很明,就买了一个带回家中,用麻绳挂在屋里。晚上他仰望这灯泡,希望也像城里一样明亮。但他哪里知道,这灯泡需要电源,当时他的家乡还没有通电呢!这个青年就是空山洞人。落后、闭塞、无知,甚至愚昧而又心存梦想、渴望光明,空山洞便以如此的模样留在我的印象中。
  没过几年,我作为一名青年干部,被分配到茨芭镇驻队。在郏县这个最偏远的乡镇里,我在几个村庄轮流居住,历经3年。但这个镇的空山洞村,我却从没去过,原因是路远难行。空山洞村距镇政府近40里地,在郏县、禹州、汝州三县交汇地,来往一趟需8个小时。村干部进镇开会,早上三四点就要起程,八九点才赶到镇里,下午开罢会,深更半夜才能回到村中。其间都是羊肠小道,狭窄的地方只能容一人前行。为此,我在茨芭3年,未敢踏足空山洞村。
  驻队工作结束,我离开茨芭回到县城,那藏在深山中的空山洞村,也就离我越来越远了。
  转眼30多年过去,不知为什么,空山洞这个小山村在我心中不仅没有被遗忘,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惦念起来。特别是随着近些年来乡村旅游热潮的风生水起,对空山洞的念想与渴盼更是与日俱增。
  于是,在去年夏天,我来到空山洞村。
  岁月荏苒,物换星移,昔日进山的路已今非昔比,过去那狭窄难行的羊肠小道已被抛在荒芜的角落,展现在面前的是一条水泥路,虽然弯弯曲曲,许多地方还很狭窄,出入的车辆还需谨慎行驶,但比起过去已是天壤之别了。一路前行,高山起伏、峰峦重叠、植被繁茂、层林尽染,一派壮美俊秀的山乡美景扑面而来。
  从镇政府出发,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行驶,终于来到空山洞村。
  山村被群山环抱,破旧的窑洞、老屋比比皆是,散落在村街旁的石磙、石磨、老井、古树,无不诉说着这个山村往日的故事。我在感受着这里的落后、闭塞,想象着这里的山民如何艰辛困苦的同时,更看到了这里的山民对这片家园的坚守、挚爱与奉献。
  在这里,我见到一位老人,他叫李安民,70多岁,身骨硬朗。他坚守山村,无私奉献,留下串串佳话。村中有座石桥,年久失修,不时出现村民落桥跌伤事故,他就自己出资,加固拓宽;村西有个荒山,村民常去放牧,但间隔一条深沟,遇洪水暴发,就把牧民阻在对岸,李安民又自掏腰包,架起一座石桥;村民在山上放牧,遇到刮风下雨,山上连个躲避的地方都没有,他就陆续在山坡不同的地方垒起几个石屋,让放牧的乡亲在此避风躲雨;村里缺水,过去要到村外几里处的河沟里挑水,既不方便,又不卫生,他就组织群众,把当时家中所有钱拿出来打了一眼深井……
  在这里,我看到一个山洞,它位于村南半山腰之间。进入洞口,昂首可见头顶一线天色,长约数丈,状若斧开,洞内景致堪称奇观。传说,很早以前,一位昆山仙姑偷偷下凡在此居住,她传经诵道,为村民排忧解难,教村民积德行善。仙姑下凡之事,不幸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便派天神前来捉拿,仙姑藏在山洞不愿回宫,天神就抡起大斧一下把山洞劈为两截,便形成如此山势。村民为感谢仙姑,便把这山洞称为昆山老母洞,并塑神像,供奉敬仰。空山洞村名也由此而来。美丽而虚幻的神话反映了这里的人们的愿望和情怀。千百年来,他们坚守秉承着这样的愿望和情怀,世世代代薪火相传。如今,这个山洞成为一个珍贵的景点,让人们前来观光。
  空山洞有7个自然村,其中的邢村很值得一看。它位于郏县最边缘处。在村北不远的地方,矗立着平顶山市与许昌市的界碑,素有“一脚踏二市,鸡鸣响三县”之称。它距空山洞村有四五里地,山路狭窄弯曲,沟沟坎坎,一路谨慎前行,终于来到邢村。它依山而坐,房院顺势而建,石块垒砌,青瓦覆顶,不仅建造坚固,且工艺精湛,可见前人建房立院之匠心精艺。只是绝大多数院落已人去院空,茂草齐腰。巷道里更是野草蔓长,人迹难寻。进入有人居住的院落,只见有山果堆积,发出阵阵酸味。房院破旧,情景沧桑,厨房做饭仍是土垒锅台,柴草燃烧。有幸看到一人家正在做饭,柴火灿然,炊烟袅袅,将过去的生活重燃得更有滋味。几位老人坐在一户家院门口,悠然閑聊。走上前去,与其交谈,方知这村原有人家30多户,人口百余,但现在大多数已离开这里,或迁居城镇,或外出打工,目前只有三四户人家、十多个丧失外出能力的村人在此坚守。村旁路边,几头黄牛或卧或行,悠然自在,牛脖上的铃铛发出叮当之声,在这寂静的村街上显得格外悠扬动听。村里停电了,被村民告知,村里的变压器内曾有一窝麻雀,昨天晚上两条长蛇爬进变压器内想吃麻雀,不幸蛇中电,被打成两截,也使变压器受到重创,需要抢修,估计通电就到明天了。正值夏季,这里的村民只好忍受两日的炎热之苦。这里将闭塞、落后、荒凉、贫穷书写得那样的深刻和真实,同时又把原始、幽静、古朴、自然的原生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事隔一年,如今空山洞村竟要举办“红叶节”了,这怎能不让我为之感到惊异和喜悦呢?
  去年曾经走过的路又拓宽了许多,大多数路段可供车辆双向行驶。昔日寂寞宁静的空山洞如同庙会一般热闹起来了,一群群游客在此汇聚,形成了多年来少有的盛景。此时的空山洞村已装扮一新,如出嫁的新娘,在迎接前来的客人。他们在村口街头制作了巨大的宣传图画,竖上了彩旗;一个个尘封的窑洞敞开了大门,摆出了沾满岁月痕迹的生活劳动器具;摄影家们前来拍美景;山村的特产也全部摆了出来,让游人尽情品尝这古老山乡独具特色的味道和热情。转眼间,这个藏在深山不为人知的小山村成了“网红村”。
  如果说,去年的初访,是与这个山中的朋友握一握手,那么,今年的到来就是深情的拥抱了。我深深地感到了这里的美!
  美,美在这里的人。在行人如织的“红叶节”里,我看到一个人格外忙碌,他叫王占峰,是这个村的村主任兼支部书记。他坚毅能干、事业心强,多年来经营着一个养牛场。2018年,镇政府和村民推选他当村主任。他走马上任,并立下诺言,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村中道路全部修好,并安装上路灯。村里没钱,他就自己垫上几十万元,很快,坑洼不平的村路变成了水泥路,黑漆漆的街道变得灯火通明。这一目标完成后,他开始思索该怎样使村庄脱贫致富。他望着村庄独特秀美的自然景色,一个要办“红叶节”的想法突然闪现。仅仅40多天时间里,他在镇政府及当地企业和村民的支持、帮助下,拓宽了进山的道路,请来专家设计方案,布置景点。40多天里,他没进过一次自己的养牛场。他说,为了村庄发展、村民富裕,将来可能会放弃经营多年、每年收入20多万元的养牛场,全心扑在振兴乡村的工作中。望着他,我想到了更多的空山洞人……正是他们这样的家国情怀,这样的梦想追求,这样的坚守奉献,才有了空山洞村的今天。此时,他们又用山里人特有的质朴真诚的情怀迎接客人,将山里的土特产摆在门口欢迎客人。他们在真诚付出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3天的“红叶节”里,那过去堆在家中无路可销的山货被采购一空,那黄如金粒的玉米糁供不应求。仅一家村民制作的红薯面条,一天就收入1000多元。
  美,美在这里的景。来到空山洞村,你不用劳神费目,这里的美景就让你满目生辉。这里峰峦起伏,层林尽染。山的壮威,林的秀雅,岭的逶迤,沟的深沉,构出一幅极美的画卷。就连长在坡崖上的棵棵杨树,也与平原之地的大不相同,它满树金叶,透明闪光,如油画般渲染着深秋的情韵。
  美,美在这里的韵。如果你是有心人,一定会品味出这里特有的风味,那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山路,在缠缠绵绵地讲述着过往的故事;那一棵棵古树把沧桑岁月摇晃得如此真实和灵动;那一座座古窑老屋隐藏着山民多少的酸甜苦辣、希翼梦想;那一件件曾经用过的和正在使用的土锅台、旧风箱、老桑杈、破桌柜,无不在讲述着前世今生的韵味和况景。当然,此时最想看的就是这里的红叶了,尽管空山洞村周围的山岭上皆有红叶,但要想真正大饱眼福的话,就必须得去邢村了。于是,我再次前往去年曾去过的邢村。令我惊喜的是,仅仅一年,通往邢村的坑坑洼洼的道路已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车至邢村,再次观望这偏远的小村,也觉得更加亲近,靓丽起来。车过邢村继续上行,便见到道路两侧的山坡上满是红叶,令我目不暇接,感慨万千。沿着水泥路直至山巅,站在郏、禹两县交界处向南眺望,一幅红叶的壮美景象,尽收眼帘,如霞如火、如花如锦,染红了整个山峦。此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这红叶的壮美、红叶的气魄、红叶的情韵了。
  站在我身邊的文友不由说道:“我现在才明白,这里的红叶为什么这样红?那是这里的人们用一颗红心染红的。”
  望着这片土地、这片红叶,我不由叹道:“美哉!空山洞!”
其他文献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  —— 题记  前年见到熊育群,知道他要去蹲点挂职,地点是广东平山。那里有很多雕楼,是世界文化遗产。这自然是个很好的选择,知道他要写好东西。后来就没有见面,但他的行踪还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传来。疫情暴发,音讯渐少。但突然之间他就有一本《钟南山:苍生在上》出版。不久前见面,他又有一本《第76天》在《十月》发表,而书也在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面世。许多人在疫情
期刊
高高低低的山岗被一道道梯田缠绕着,梯田里新栽的绿树点点如丝带上的翠玉。和煦的阳光下,郏县茨芭镇尖山村孙家门自然村北的荒山上,一派绿意盎然的秀美景象。  64岁的仝国富站在山坡前,不时地弯下腰去扒扒树下的土,摸摸树根部的侧芽。望着眼前一棵棵迎风摇曳的马尾松和侧柏树苗,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作为平顶山富宇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和这一带荒山的绿化承包人,几年来,仝国富几乎每天都要来这里走走、看看树苗的生
期刊
一个痴迷于面塑、神游于想象、执着于艺术的人,虽历经苦难而不悔、命运多舛而不倒,该是怎样一种韧性与毅力,伴随着他走过大半个人生?  我赞叹,赞叹他摸爬滚打,饱尝酸甜苦辣;  我敬佩,敬佩他雄风犹在,依然昂扬奋发。  这个人是谁?他就是王洪祥,江苏省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故事就像燧石淬火,历经敲打而熠熠生辉。  前后两样,神情焕然一新  面塑,俗称捏面人、捏巧。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
期刊
一  2018年3月14日,一条来自英国天空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传遍全世界: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岁。当人们感到惋惜悼念的同时,“渐冻人”这个名字也变得更加广为人知。  有一个人,为了和这个疑难杂症做斗争,已经拼搏了几十年。此前,他得知霍金的病情后,十分关心,曾托有关方面和朋友去英国联系他的家人,提出愿意无偿为他治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正面答复。听到霍金病逝的
期刊
一条条道路随山转,一层层梯田映眼帘。  暮春时节,风和日丽,漫山遍野的五角枫已抽芽吐绿,墨绿的侧柏嫩叶初绽,针叶披拂的马尾松生机盎然。走进郏县茨芭镇西部的群山,到处是一派春意融融的景象。  茨芭镇的特点是山多,这个拥有107平方公里的山区乡镇,位于郏县、汝州、禹州三县结合部,三分之二的面积都是山地丘陵,有名有号的大小山头数不胜数,西蛇山、东蛇山、中蛇山、石橛山、狮子岭、苍山、马头崖、尖山、三管山…
期刊
序  禹州钧瓷必经1300°C的高温才能淬炼而成。对于一名军人来说,当了一回兵、入过一次党,就像完成了煅烧的钧瓷,即便破成碎片,也与瓦砾不同,每一粒碎片依然散发出特别的光彩。禹州市55岁的刘国贤就是这样一名有着五级伤残的退役军人。  传承红色基因,续写党员荣光。刘国贤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一连串的红色标签——“许昌市最美退役军人”“许昌市劳动模范”“许昌市拥军先进个人”“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
期刊
近日,嵩县大章镇“在郑乡贤助力乡村振兴”座谈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在郑州成功举办。大章镇党委书记赵永峰表示,大章镇党委、政府明确把“做好乡贤返乡创业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成立了乡贤返乡创业工作专班,并在产业扶持、税费减免、项目用地、创业培训、营商环境、政治荣誉和关心关爱等方面做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旨在形成“党政领导、群众参与、乡贤返乡、共同富裕”的乡贤返乡创业新局面。  在会议举行的项目
期刊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就是在这样的新绿中,我们同行几个人来到了北竹园村。  北竹园村是郏县茨芭镇北部的一个山村,毗邻禹州市,由于偏远和过去各方面落后的缘故,与空山洞、尖山两个村庄被称为茨芭镇的“三山”。距县城35公里,村域面积12平方千米,虽辖6个自然村,却只有246户,不足千人,是个地阔人寂的古山村。说它古,是因为这里处处都蕴藏着沉甸甸的历史和文化。  在平日里,人们往往说北竹园村
期刊
山头赵是郏县茨芭镇的一个山村,位于郏县西北部,东临著名的道教圣地——中顶莲花山,北依石嶥山、仙女山、狮子山,鲁医河贯穿村庄南北,村前有马山水库,这里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景宜人。  正月十七上午,我们在茨芭镇文化站站长李世旭的陪同下,踏上了前往山头赵村的路。  汽车在平坦的水泥路上疾驰,两边都是新栽的绿化树,初春的太阳照耀着被第一场春雨刚刚滋润过的湿漉漉的大地。微风拂过,微微的凉意让人神清气爽。远
期刊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阳春三月,齐村北面的4A级景区郏县三苏园前,三千亩桃园里桃花朵朵,春光融融。  三苏园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的墓地。元朝至正年间,郏县县尹杨允在苏轼兄弟的坟墓中间又增加了其父苏洵的衣冠冢,故曰三苏园,齐村距三苏园不到3里,和三苏园所在的苏坟村一样,都是国家级传统村落。两个传统村落隔着一片桃林彼此观望、默默相守。  齐村历史悠久,古迹甚多,文化底蕴深厚,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