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摘 要: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某种缺失现象。高校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教之以礼、育之以德,打造教育平台、构建课程体系、营造文化氛围、提升教育水平,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与融合。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困境与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召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需要做好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道菜”,教之以礼、育之以德,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与融合。
一、先知先觉: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一)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知识结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等内容,具有匡国家、正风气、端人心、强自信的重大功能意义。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增强文化自信,就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开发、传承、创新、教育,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让高校成为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让文化自信率先在大学生中实现。
(二)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当前,切实增强“95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刻不容缓。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让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以传统文化素养固本、以优秀公民素养立身、以崇高理想信念铸魂,做深做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博大厚重睿智的诸如家国情怀、社会伦理、人格修养的内容,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提高教育实效性意义重大。
(三)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既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又包含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形成的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等优良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伦理精神支撑[3]。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资源,将诸如“忠、信、孝、悌、禮、义、廉、耻”等传统八德因子转化成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普遍的道德行为,启发大學生主动提高修养的内在需求,引导“95后”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进行道德品行的修炼,以此帮助大学生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四)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的课题。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当今,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二、渐行渐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远与缺失
(一)疏远与缺失的表现。
1.一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不够
在当前的高校思政建设中,主要以思政理论课为主,其教材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资料,虽然在一些章节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是却没有以系统形式呈现给大学生。尽管有些高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但都属于选修课而非必修课,普及程度有限、受众人员偏少。教育部虽然于2014年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并定期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评选活动,引导高校重视传统文化建设,但没有形成固定模式和长效机制,一些高校教育氛围不够浓厚。
2.一些“95后”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
受西方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一些“95后”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问题。某些人对传统文化的内容理解不到位,对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认识不足。
3.一些高校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传播者
高校思政课队伍、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虽然较系统地掌握了学生思政工作方法和理论,但是自身普遍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某些人甚至对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误解。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的缺乏,妨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普遍提升。
(二)疏远与缺失的原因。
1.历史原因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将中国长期落后挨打的原因归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激烈的否定和批判。“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以“破四旧”为由,再次全盘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损害是深远的。
2.文化冲击
在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忽视传统文化等现象。他们独立、个性,爱影视、喜游戏、乐网络,普遍追求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追求眼前利益而不规划长远发展,这就导致某些“95后”大学生不愿也没时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甚至少数大学生消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学生原因
“互联网 ”的迅猛发展,在带来信息互联互通的同时,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带来了挑战。“95后”大学生“人人有iPhone、个个喜网络”,普遍习惯于快餐式阅读和碎片化的获取不完整信息,一些人不愿主动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不用说潜心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文献。面对网络文化的全面冲击,如何促进网络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良性互动是需要探究的课题。
4.教育原因
当前,应试教育、城乡教育差距、教育不公平等现象还存在,导致本该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些中小学生以文化课为主,重知识轻德育;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片面追求科技创新和就业率,这就导致一些高校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忽视大学生传统文化和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把高校变成“手工作坊”,打造成紧俏适用人才的“加工厂”[4]。
三、群策群力: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回归
当前,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来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迎来重大机遇。要立足现实,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规律,探索有效途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与融合。
(一)加大高校课程改革力度,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5]这一论述着力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地位、根本作用。高校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因此,高校必须加强课程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建设尤其是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中,构建多层次、立体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二)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平台,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应该构建一个健康、高雅、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共青团要以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為契机,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平台,通过开设大讲堂、道德讲堂等形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三)提升实践教育实效,在理论教育向实践教育转化中实现大学生优良品行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
在高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键是引导大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高校要采取措施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提升实践教育实效。高校可以借助理论平台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情、世情、社情、人情,积极投身广阔的天地中实现青春梦想,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
(四)提高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涉及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部、团委、宣传部等部门人员,作为大学生“三观”的精神引路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因此,高校思政工作队伍一方面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另一方面自觉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黄莉.大力弘扬“三大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着力点[N].人民日报,2016-09-19(07).
[2]王浩.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210/c148980-26540455.html.
[3]李國娟.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15(4).
[4]柳友荣.人文素养:应用型大学远航的“压舱石”[N].中国教育报,2014-4-7.
[5]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nsz2015-15。
摘 要: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某种缺失现象。高校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教之以礼、育之以德,打造教育平台、构建课程体系、营造文化氛围、提升教育水平,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与融合。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困境与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召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需要做好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道菜”,教之以礼、育之以德,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与融合。
一、先知先觉: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一)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知识结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等内容,具有匡国家、正风气、端人心、强自信的重大功能意义。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增强文化自信,就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开发、传承、创新、教育,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让高校成为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让文化自信率先在大学生中实现。
(二)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当前,切实增强“95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刻不容缓。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让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以传统文化素养固本、以优秀公民素养立身、以崇高理想信念铸魂,做深做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博大厚重睿智的诸如家国情怀、社会伦理、人格修养的内容,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提高教育实效性意义重大。
(三)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既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又包含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形成的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等优良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伦理精神支撑[3]。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资源,将诸如“忠、信、孝、悌、禮、义、廉、耻”等传统八德因子转化成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普遍的道德行为,启发大學生主动提高修养的内在需求,引导“95后”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进行道德品行的修炼,以此帮助大学生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四)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的课题。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当今,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二、渐行渐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远与缺失
(一)疏远与缺失的表现。
1.一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不够
在当前的高校思政建设中,主要以思政理论课为主,其教材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资料,虽然在一些章节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是却没有以系统形式呈现给大学生。尽管有些高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但都属于选修课而非必修课,普及程度有限、受众人员偏少。教育部虽然于2014年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并定期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评选活动,引导高校重视传统文化建设,但没有形成固定模式和长效机制,一些高校教育氛围不够浓厚。
2.一些“95后”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
受西方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一些“95后”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问题。某些人对传统文化的内容理解不到位,对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认识不足。
3.一些高校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传播者
高校思政课队伍、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虽然较系统地掌握了学生思政工作方法和理论,但是自身普遍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某些人甚至对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误解。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的缺乏,妨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普遍提升。
(二)疏远与缺失的原因。
1.历史原因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将中国长期落后挨打的原因归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激烈的否定和批判。“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以“破四旧”为由,再次全盘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损害是深远的。
2.文化冲击
在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忽视传统文化等现象。他们独立、个性,爱影视、喜游戏、乐网络,普遍追求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追求眼前利益而不规划长远发展,这就导致某些“95后”大学生不愿也没时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甚至少数大学生消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学生原因
“互联网 ”的迅猛发展,在带来信息互联互通的同时,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带来了挑战。“95后”大学生“人人有iPhone、个个喜网络”,普遍习惯于快餐式阅读和碎片化的获取不完整信息,一些人不愿主动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不用说潜心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文献。面对网络文化的全面冲击,如何促进网络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良性互动是需要探究的课题。
4.教育原因
当前,应试教育、城乡教育差距、教育不公平等现象还存在,导致本该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些中小学生以文化课为主,重知识轻德育;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片面追求科技创新和就业率,这就导致一些高校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忽视大学生传统文化和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把高校变成“手工作坊”,打造成紧俏适用人才的“加工厂”[4]。
三、群策群力: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回归
当前,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来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迎来重大机遇。要立足现实,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规律,探索有效途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与融合。
(一)加大高校课程改革力度,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5]这一论述着力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地位、根本作用。高校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因此,高校必须加强课程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建设尤其是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中,构建多层次、立体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二)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平台,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应该构建一个健康、高雅、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共青团要以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為契机,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平台,通过开设大讲堂、道德讲堂等形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三)提升实践教育实效,在理论教育向实践教育转化中实现大学生优良品行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
在高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键是引导大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高校要采取措施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提升实践教育实效。高校可以借助理论平台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情、世情、社情、人情,积极投身广阔的天地中实现青春梦想,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
(四)提高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涉及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部、团委、宣传部等部门人员,作为大学生“三观”的精神引路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因此,高校思政工作队伍一方面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另一方面自觉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黄莉.大力弘扬“三大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着力点[N].人民日报,2016-09-19(07).
[2]王浩.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210/c148980-26540455.html.
[3]李國娟.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15(4).
[4]柳友荣.人文素养:应用型大学远航的“压舱石”[N].中国教育报,2014-4-7.
[5]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nsz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