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繁荣,中国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有了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有了世界上最稳的高速铁路……北京卫视近日播出的大型文化讲述类节目《中国故事大会》分享了从港珠澳大桥到北京新机场,从南水北调工程到中国高铁等“超级工程”的建设故事,特邀嘉宾曹景行做客现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设计师刘晓东、北京新机场航站楼指廊工程项目经理郭双朝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总设计师石维新共同讲述伟大时代成就的伟大项目。
北京新机场快工出细活
郭双朝常年驻扎工地一线,身经百战经验丰富,曾参与建设奥运博物馆,奥林匹克瞭望塔等多项地标性工程,节目中他向观众分享了北京新机场的建设故事。接到三年之内必须竣工的这一大工程的任务,郭双朝坦言:“2017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95000多万人,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全球最繁忙的机场,美国亚特兰大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1.03亿人次。北京首都机场是全世界第二繁忙的机场,在北京的朋友可能都有过乘坐飞机晚点的经历,按照北京的国际定位,同级别的国际都市都有两个大型国际枢纽。所以首都新机场的建设,不仅是发展趋势,更是为了方便大家的出行。2016年2月,我作为北京建工集团北京新机场航站楼工程的项目经理来到了北京新机场,我们接到这个任务是三年半之内必须完成新机场建设,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国际上一般修建一个大型国际机场需要8年时间,3年半的时间看起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说起新机场建设中的故事,郭双朝表示,“3年之内完成任务,这就是意味着分秒必争和时间赛跑,这样就必须依靠天时地利人和,恶劣的天气会延误工期,雾霾严重的时候我们必须在这种紧迫的情况下,要又好又快就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工人。高峰时我们在现场的工人数量达到了8千人。整个机场建设工地达到3万人,日夜奋战。北京新机场这块工地地处偏远,员工们进工地来一次就是按年算。项目上年轻人居多,平均年龄都在33岁左右。年轻人全身心投入建设一线,但自己的终身大事只能一拖再拖,很多人都是聚少离多的异地恋模式,还有一些同志耽误了回家结婚的时间。虽然工期紧张,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项目经理我为他们着急的时候也心怀歉意和感激,员工的人生大事不能视而不见。我们在2016年12月12日,在工地的脚手架上为5对新人举办了隆重的集体婚礼。小伙子们一个个身穿工作服,头上顶着安全帽,新娘们手上戴的戒指是我们特意为她们准备的,那是我们新机场凤凰展翅的形状,这些都是属于我们工人独特的浪漫。虽然现场条件有限,但是一点也掩盖不住他们幸福的笑容,我为他们高兴,也为他们感动。”
到2019年底,新机场将竣工验收。郭双朝说:“我们北京建工在60年前,在北京市10大建筑中参与了其中7项的建设。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工人体育馆、农业展览馆等这都是我们建设的,而这些工程全部在1年之内竣工,其中人民大会堂的精美程度被认为世界一流,它的建筑用时仅仅10个月。几十年,一路走来,承建各种地标建筑,向上我们遵循国家战略,建设超级工程。向下对每一名工人负责,以人为本,我们将继续肩负使命,用我们的双手成就一座座世纪工程。到2019年底,新机场将竣工验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国家发展的新动力,北京建工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
伟大时代成就伟大项目
北京卫视《档案》栏目的金牌主持人谭江海在节目中讲述了从绿皮火车到高铁,“中国速度”造福国民享誉世界的故事。童年时期春节回老家,体验过绿皮火车的拥挤疲惫与旅程漫长,谭江海从小就有了一个疑问:火车什么时候能变快?他在节目中讲述了福建市龙岩站在春运来临之际,1500多名工人同时施工,8个小时完成新老站台间的线路转场的故事。这样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高铁线路的升级,让沿途数万的人们能够早几个小时与家人团聚。高铁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创造着“中国速度”。
北京人喝的水有百分之七十都是从湖北丹江口来的,这离不开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额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其工程规模、影响人口范围及施工难度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它极大地解决了北方的缺水问题,而且促进了沿途各地城市化的进程,更保证了沿途农业、水运的畅通。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总设计师、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石维新做客《中国故事大会》,讲述南水北调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额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战略性工程。石维新在节目中讲述了自己从27岁到53岁,亲身经历、亲眼见证的南水北调工程。为了将两万两千根巨型管子“一不断路,二不断交通,三不扰民”地运送到施工地,他们用驮管车的巧思解决了运输问题。石维新说:“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只有伟大的时代,才能够成就伟大的工程。”
刘晓东多年来长期奋战在特大桥梁、跨海通道的规划设计第一线,曾主持完成连接深圳与香港的跨界工程深港西部通道、深圳湾公路大桥的规划及设计。十四年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倾注了刘晓东以及同事们全部的青春与心血。刘晓东在《中国故事大会》中掷地有声:“我们对于失误的容忍度為零!”作为港珠澳大桥最难的部分,海底隧道的工程从零起步,边安装边学习。因为止水带里一根小拇指细的麻绳,工程师专门到荷兰做实验,检验是否会造成漏水,不敢出任何纰漏。而隧道最终接头的合龙安装难度堪比海底穿针,最终的合龙误差仅有2.6毫米,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史无前例的。刘晓东动情总结:“在过程中看到了我们国家制造业工程建设水平的提升和人的一代一代的成长,港珠澳大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中国实力的象征,它连接的不仅仅是地域,它连接的是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北京新机场快工出细活
郭双朝常年驻扎工地一线,身经百战经验丰富,曾参与建设奥运博物馆,奥林匹克瞭望塔等多项地标性工程,节目中他向观众分享了北京新机场的建设故事。接到三年之内必须竣工的这一大工程的任务,郭双朝坦言:“2017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95000多万人,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全球最繁忙的机场,美国亚特兰大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1.03亿人次。北京首都机场是全世界第二繁忙的机场,在北京的朋友可能都有过乘坐飞机晚点的经历,按照北京的国际定位,同级别的国际都市都有两个大型国际枢纽。所以首都新机场的建设,不仅是发展趋势,更是为了方便大家的出行。2016年2月,我作为北京建工集团北京新机场航站楼工程的项目经理来到了北京新机场,我们接到这个任务是三年半之内必须完成新机场建设,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国际上一般修建一个大型国际机场需要8年时间,3年半的时间看起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说起新机场建设中的故事,郭双朝表示,“3年之内完成任务,这就是意味着分秒必争和时间赛跑,这样就必须依靠天时地利人和,恶劣的天气会延误工期,雾霾严重的时候我们必须在这种紧迫的情况下,要又好又快就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工人。高峰时我们在现场的工人数量达到了8千人。整个机场建设工地达到3万人,日夜奋战。北京新机场这块工地地处偏远,员工们进工地来一次就是按年算。项目上年轻人居多,平均年龄都在33岁左右。年轻人全身心投入建设一线,但自己的终身大事只能一拖再拖,很多人都是聚少离多的异地恋模式,还有一些同志耽误了回家结婚的时间。虽然工期紧张,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项目经理我为他们着急的时候也心怀歉意和感激,员工的人生大事不能视而不见。我们在2016年12月12日,在工地的脚手架上为5对新人举办了隆重的集体婚礼。小伙子们一个个身穿工作服,头上顶着安全帽,新娘们手上戴的戒指是我们特意为她们准备的,那是我们新机场凤凰展翅的形状,这些都是属于我们工人独特的浪漫。虽然现场条件有限,但是一点也掩盖不住他们幸福的笑容,我为他们高兴,也为他们感动。”
到2019年底,新机场将竣工验收。郭双朝说:“我们北京建工在60年前,在北京市10大建筑中参与了其中7项的建设。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工人体育馆、农业展览馆等这都是我们建设的,而这些工程全部在1年之内竣工,其中人民大会堂的精美程度被认为世界一流,它的建筑用时仅仅10个月。几十年,一路走来,承建各种地标建筑,向上我们遵循国家战略,建设超级工程。向下对每一名工人负责,以人为本,我们将继续肩负使命,用我们的双手成就一座座世纪工程。到2019年底,新机场将竣工验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国家发展的新动力,北京建工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
伟大时代成就伟大项目
北京卫视《档案》栏目的金牌主持人谭江海在节目中讲述了从绿皮火车到高铁,“中国速度”造福国民享誉世界的故事。童年时期春节回老家,体验过绿皮火车的拥挤疲惫与旅程漫长,谭江海从小就有了一个疑问:火车什么时候能变快?他在节目中讲述了福建市龙岩站在春运来临之际,1500多名工人同时施工,8个小时完成新老站台间的线路转场的故事。这样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高铁线路的升级,让沿途数万的人们能够早几个小时与家人团聚。高铁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创造着“中国速度”。
北京人喝的水有百分之七十都是从湖北丹江口来的,这离不开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额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其工程规模、影响人口范围及施工难度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它极大地解决了北方的缺水问题,而且促进了沿途各地城市化的进程,更保证了沿途农业、水运的畅通。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总设计师、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石维新做客《中国故事大会》,讲述南水北调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额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战略性工程。石维新在节目中讲述了自己从27岁到53岁,亲身经历、亲眼见证的南水北调工程。为了将两万两千根巨型管子“一不断路,二不断交通,三不扰民”地运送到施工地,他们用驮管车的巧思解决了运输问题。石维新说:“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只有伟大的时代,才能够成就伟大的工程。”
刘晓东多年来长期奋战在特大桥梁、跨海通道的规划设计第一线,曾主持完成连接深圳与香港的跨界工程深港西部通道、深圳湾公路大桥的规划及设计。十四年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倾注了刘晓东以及同事们全部的青春与心血。刘晓东在《中国故事大会》中掷地有声:“我们对于失误的容忍度為零!”作为港珠澳大桥最难的部分,海底隧道的工程从零起步,边安装边学习。因为止水带里一根小拇指细的麻绳,工程师专门到荷兰做实验,检验是否会造成漏水,不敢出任何纰漏。而隧道最终接头的合龙安装难度堪比海底穿针,最终的合龙误差仅有2.6毫米,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史无前例的。刘晓东动情总结:“在过程中看到了我们国家制造业工程建设水平的提升和人的一代一代的成长,港珠澳大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中国实力的象征,它连接的不仅仅是地域,它连接的是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