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南京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进行了以有效导学为核心、以多维度导师全程导学为实施途径的改革实践,构建了由专业导师、行业导师、班导师、朋辈导师及辅导员为引导主体的五维导学模式,重点进行了专业导师维度的改革,挖掘了专业导师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确定了其科研引领的角色定位。实践表明,该模式在促进教师科研与教学协调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达到了师生双赢的目的。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五维全程导学;专业导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1-0047-04
“没有高质量的本科,就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教育部部长提出的这一论断指出了本科生培养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是高校教育改革的立足点。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较强,其学习方式及认知规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追求能力提升,希望实现自我价值,以单向传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其要求。同时,当代大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丰富,但过量信息又给他们带来困惑。对很多大学生而言,知识仅仅存在于书本和网络中,缺少综合应用的机会和平台,因此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可见,大学生迫切需要通过合适的载体和机会,得到正确适时的引导,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协调发展。研究型大学拥有一批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教师,他们所从事的较高水平的科研活动正是可以满足学生现实需求的资源和载体。
针对学生主体的现实需求和专业发展情况,在深入分析当代学生和教师心理的基础上,南京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借鉴了国内外专业导师制实践的经验,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以有效导学为核心、以多维度导师全程导学为实施途径的改革实践;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改进,形成了五维全程导学模式,探索出不同角色导师各有侧重、各司其职的导学方式,谋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
一、五维全程导学模式的建构背景
近年来,本专业通过引进和培养,建设了一支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能力的师资队伍,科研是学校考核指标体系中分量最重的一环,也是教师职业发展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科研活动是专业教师花費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项工作。在目前高校中,由于考核指标体系、个人自身发展考量等因素,使得教师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较为普遍,特别是对于本科生教学的忽视[1]-[3]。在有些教师眼中,本科生教学沦为“鸡肋”,本科教学活动成为“良心活”;而同时他们又对所招收的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不满意,迫切希望本科阶段能为学生奠定更为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科研与教学分离甚至冲突的现象甚至给高等教育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造成高中优秀生源流失,本科生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社会期望,使学生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现状和发展产生“失望”情绪,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形成威胁[3]。
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我们的专业教师相当一部分具有在国内外知名大学留学的经历,他们受到过先进教学模式的熏陶,对于国内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他们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对于“研究”具有较深体会,其学术造诣在青年学子中具有较大影响,是“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钥匙;他们的成长历程往往成为学生的榜样,其人格魅力是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这些特征是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所谈到的“大师”的要求的,可以起到良好的角色示范作用。同时专业教师通常建设有包括博士、硕士等在内的研究团队,这种梯队化的队伍可以为本科生培养做出贡献,为本科生提供更为切实的指导。
在以往的培养工作中,专业教师主要承担课堂教学工作,班导师虽然由专业导师担任,但是在本科生培养工作中职责较为模糊。在科研层面,专业导师与本科生接触较晚,使得本科生的科研工作和成果不能纳入科研整体框架中,制约了专业导师引导本科生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必须理清原有辅导员、班导师和专业教师在本科生培养工作中的关系,根据本科生培养的新要求,扬长避短,深度挖掘专业教师维度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善加利用,真正做到伯顿?克拉克所提出的“将科研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和宝贵的学习方式”,实现“以研究为基础的教与学”[4],推动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研究型大学中专业导师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分析
实际上,国内高校近年来也陆续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改革实践。有的高校为每名本科生配备导师,要求导师在学生的学业规划、学习过程和科研探索以及品德素养等方面全方位加以辅导[5][6];有的实施“团队指导+专人负责”的运行模式[7],由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小组;有的则是基于科研训练项目或毕业论文,为之配备“科研导师”[8][9]。
这种基于导学和个性化教育的导师制,在本科生培养工作中得到了肯定,为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益途径。但是目前尚未形成适应中国高等教育状况的理论体系[10],导师定位模糊,工作内容不清晰[11],使得导师制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郝立丽等[12]在某大学实施3年导师制后,针对本科生导师制开展的调查问卷调查表明,尽管有绝大多数(82.15%)学生认为导师制有实施的必要,但是对于导师制有较为深入了解的学生仅占被调查者的13.42%,大部分学生仅有一定了解(63.08%)甚至根本不了解(23.5%);对导师制实施持一般和不满意态度的学生占到42.17%。王宣赫等[13]对在京17所高校学生所进行的调研表明,教学科研工作量大的教师不愿意担任本科生导师;而由于考核要求不得不担任本科生导师的教师则可能对专业导师了解得并不全面,造成导师制运行满意度较低;对于专业导师对学生的主要指导作用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科生导师对学生主要指导作用中的科学研究所占比例极低(仅4%)。
普林斯顿大学的导师制是运行得比较成功的案例,包括导修制和师生合作研究制[14],其中师生合作研究制是指高年级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创新活动,在三年级提交研究报告,四年级提交对于挖掘、创新等要求更高的毕业论文,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和交往能力都得到极大提高,表现为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发表。这与国内研究型大学的情况较为符合,值得专业借鉴。 南京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自2011年以來在校内首创并推行了优秀本科生专业导师制,要求专业教师对部分优秀本科生因材施教,实现了部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缺少明确的“纽带”联系和任务驱动,师生互动主动性显得不足,造成部分学生与导师的交流较少,影响了导师的引导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在本科生培养工作中,不能仅靠制度约束和教师责任心来完成对本科生的指导和培养,而要深入分析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诉求,切实调动专业导师在本科生培养方面的积极性。在进行模式建构时,不能过分夸大导师的作用,不能要求专业教师全面负责具体的本科生,而要有阶段性和侧重点。对专业导师提出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会使得很多教师出现畏难情绪,担心过多占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我们拟通过多个维度的设计,使教师在各维度各有侧重地完成对于学生的引导工作,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专业教师,可以借助“专业导师”这一角色,将对本科生引导的侧重点放在引领研究层面,挖掘科研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作用,鼓励教师以科研活动为载体,通过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和引导,促进本科生人格完善、素质提升。“专业导师”这一角色定位,与专业教师的职业追求相统一,从而有效调动专业教师参与本科生教学的积极性,而不仅仅是为了工作量或制度要求而参与本科教学工作。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了教师科研与教学协调发展的改革思路,在辅导员、班导师及优秀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构建了五维导学模式,其中当前重点是专业导师维度的建设和运行,旨在建立师生合作的新关系,实现师生共赢,促进科研工作与本科生培养的深度融合。教师在引导本科生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学术成果和人才培养的成就感;学生以科研实践为载体,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潜能,从中完成知识分析、加工和运用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五维导学运行模式的主要内容
图1为五维导学运行模式的示意图。在五个维度中,不同角色的导师从不同的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助力学生的全面成长。
如图1所示的五个维度的主要内容分别为:
(一)辅导员
辅导员主要负责对学生的思想、活动、生活等方面进行指导,同时对于寝室辅导员、年级助理进行督导和管理。
(二)朋辈导师
在大一阶段,每间宿舍均配备有由高年级优秀学长担任的寝室辅导员,主要从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帮助大一新生实现由中学到大学的平稳过渡;而后保留由高年级学长担任的年级助理,通过共鸣式帮扶和榜样的影响,使低年级学生能对大学生涯进行更好的规划。进入高年级后,本科生会在科研实践活动中加入以专业导师为首的团队,通过与团队中研究生等伙伴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升综合素质。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导师团队的硕士、博士等“朋辈导师”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对学生给予引导帮助,使其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在研究型大学中,研究生规模较大,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接近1:1。研究生对专业知识较为熟悉,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正处于对所学专业进行深入研究阶段,同时由于他们与本科生年龄相近,沟通顺畅,可以使本科生感受团队力量,体会科研魅力。
(三)班导师
由专业教师担任,在以班级为单元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活动时,班导师起着指导和顾问的作用;同时班导师能较全面地把握班级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在指导学生合理选课、搭建合理的知识架构、制订学习和发展计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行业导师
专业聘请富有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通过参与理论授课、开设讲座、指导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及时把握行业动态,了解就业前景,学习创业经验,深入接触工程实践问题。行业导师弥补了具有工程背景的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在工科专业的培养中将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这一维度的完善和深入是我们在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同时,着力加强的维度。
(五)专业导师
专业导师由专业教师担任。在五维导学模式中,专业导师主要以科研为纽带,建立师生合作的新关系,实现师生共赢。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以专业导师为链,贯通了学业指导、科研训练和科技创新、毕业设计等环节,使本科生培养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深度融合。在大一时,专业导师以专业导论课、新生研讨课等课程为载体,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增加专业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初步学习科技文献的检索、分析和学术论文的写作。二到三年级,通过科研训练、专业课等教学活动,学生与专业导师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本科生在系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每2至3名本科生组成团队,通过双向选择确定专业导师。学生在导师团队中,通过完成向对独立的研究项目,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四年级时,专业导师进一步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供真实的情境,使之对科学研究具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专业导师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启发、解惑工作,甚至可以完成其对于“准研究生”的考查和培养工作。
本科生参与到导师团队中,会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团队意识逐渐增强。他们从最初的辅助性研究人员,逐步成长为独立开展具体课题的负责人,并通过全过程的深入参与,完成了多轮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实施总结的过程,其文献查阅分析、课题选题、方案制定、结果分析等科研能力逐步提升。此种运行方式使得本科生可以尽早得到较为系统的训练,保证科研实践活动的产出,可以通过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收获科研的成就感。本科生在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等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有可能成为导师科研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本科生可以承担部分基础性和探索性研究工作,完成某些课题的初步探索,条件优化,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则可以继续深入优化,进行更多机理研究,使得专业导师真正从指导本科生的工作中获得科研收益。
在这种五维全程导学模式中,既有运行较为成熟的辅导员、班导师制度,又化解了部分专业导师的职责,明确了其科研引领的作用,将其部分功能赋予其他导师。不同导师角色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既可以保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引导,又不会给某些角色特别是专业导师过大的压力,保护了专业导师投身本科培养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了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真正实现师生共赢。在专业导师维度,教师科研与教学协调发展,在引导本科生的同时获得科研成果;学生发挥自主学习潜能,以科研实践为载体,从参与的工作中完成知识分析、加工、运用及沟通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实践成效
经过近几年来的运行和完善,环境工程五维全程导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本科生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从学生层面来看,通过专业导师这一角色,贯通了本科生自发科研参与、科研训练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使得学生接受了较全面的科研训练。实践创新训练实现了全覆盖,即全体本科学生均参与到不同层次的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升,与教师的交流合作明显增加,其参与科研的深度、成果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近年来,本专业在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省级本科生毕业论文和优秀毕业设计团队评比、本科生发表高质量论文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通过对于科研的较早、较深入的参与,使得本科生可以更为合理地进行大学四年甚至更长期的规划,尽早明确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导师。他们与本专业各年级,包括硕士、博士生伙伴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更为全面深入地获取了信息,在保研、升学、留学、就业、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等可以寻求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得以较为准确地规划自己的发展,许多学生由此确定了继续深造,从事科研研究的目标,而他们的科研经历已经成为其申请名校研究生的亮点。近几年,环境工程专业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所深造的升学率均在60%以上。
从专业教师层面来看,由于明确了其科研引领的角色定位,同时本科生较早的介入和得到训练,提高了专业教师参与本科生培养的积极性,他们开始主动在低年级物色甚至选聘本科生参与科研。专业导师依托科研团队,指导学生高质量完成各级科研训练项目,对于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申请学校重点毕业设计(论文)项目,撰写、发表论文,申请专利。
从专业发展层面来看,环境工程专业成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和校品牌专业,并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班级先后获得省级先进班集体,南京理工大学校长奖章等集体荣誉称号,多人次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省优秀学生干部、省三好学生、Klaus Toepfer环境奖学金等各类荣誉称号。学生积极参与环保宣传、支教等公益活动,并代表全国支教大学生在人民大会堂发言,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肯定。此外,本专业学生的一次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涌现出一批优秀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专业对近年来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进行的函调表明,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满意率为90%,对80%以上的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评价为满意。这些标志着本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五、结语
南京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进行实践改革中开展了相关工作,当然,本科生的培养,包括科研的指导与训练,绝不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它迫切需求学校层面上的准确定位、整体设计、系统研究与持续跟进。在进行制度设计时,要体现出对于那些在本科生教学和培养工作中做出成效教师的肯定和尊重。我们希望,通过建构新型导学模式,能在学生学习、科研等活动中创设多种维度的引导活动,促进大学生成才。前一阶段重点在于专业导师维度上的改革和实践,随着专业的发展,今后拟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是在专业导师维度,要更加注重本科生参与科研的过程考查,避免专业导师或团队将本科生视为“操作工”,仅让其从事低水平、重复性工作,而是要让其参与有阶段性的、相对独立的研究任务和可实施的研究方案。
二是加强各环节的细节设计,注重从学生角度对其参与科研实践活动进行项目评定及考核评价,使真正得到有效训练,具有较好科研背景的学生和项目脱颖而出。例如,鼓励本科生尽早与导师建立联系,介入科研,通过科研训练国、省级项目的提前启动,使较早介入科研的学生在答辩时胸有成竹,提高项目水平;在评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重点项目时,要向在前阶段具有比较好的研究基础的本科生参与的项目倾斜,提供经费支持,以保证成果产出。
三是进一步加强行业导师维度的建设和实施,保证工程教育目标的实现,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
四是进一步注重朋辈导师维度的建设和管理,使组织形式更为多样化,通过辅导员、专业教师或邀请专业人士对担任“朋辈导师”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使这一维度运行更为科学有效。
五是进一步细化并协调各维度导师职责分工,同时要加强不同维度间的交流,真正实现对于本科生的全过程、全方位、多途径的引导。
[ 参 考 文 献 ]
[1] 孟盈.科研与教学失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6(8):34-35.
[2] 来俊军,闫亚歌.博弈中的一流大学:当行政、科研和声望反超教学宗旨[J].教育探索,2016(6):59-61.
[3] 徐志耀,杨曦.高校科研与教学冲突的根源及其缓解机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177-178.
[4] Clark B R.The Modern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ctivities with Teaching and Learning[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7(3):241-255.
[5] 杨仁树.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内涵、运行模式和制度保障[J].大学教学,2017(6):58-60.
[6] 程彬峰,杨海杰,王磊,等.基于导师制的生物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7(2):176-177.
[7] 谌宏伟,郑仰奇,叶红梅,等.“整体培养+团队指导+专人负责”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创新探索——以长沙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7):110-111.
[8] 李雨健,朱大明.基于科研导师制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8):93-94.
[9] 郭永福,徐乐中,邓娟,等.基于科研导师制的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1):63-66.
[10] 李小敏.中外本科生导师制对比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2):137-138.
[11] 傅璟.完善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6(36):124-125.
[12] 郝立丽,李园园,杨文君.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践与发展的调查分析——以A大学为例[J].经济师,2017(2):229-230.
[13] 王宣赫,谢庆宾,徐静,等.高等学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调查及优化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2016(4):89-93.
[14] 董泽芳,王晓辉.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高教探索,2014(2):77-81.
[责任编辑:刘凤华]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五维全程导学;专业导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1-0047-04
“没有高质量的本科,就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教育部部长提出的这一论断指出了本科生培养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是高校教育改革的立足点。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较强,其学习方式及认知规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追求能力提升,希望实现自我价值,以单向传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其要求。同时,当代大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丰富,但过量信息又给他们带来困惑。对很多大学生而言,知识仅仅存在于书本和网络中,缺少综合应用的机会和平台,因此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可见,大学生迫切需要通过合适的载体和机会,得到正确适时的引导,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协调发展。研究型大学拥有一批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教师,他们所从事的较高水平的科研活动正是可以满足学生现实需求的资源和载体。
针对学生主体的现实需求和专业发展情况,在深入分析当代学生和教师心理的基础上,南京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借鉴了国内外专业导师制实践的经验,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以有效导学为核心、以多维度导师全程导学为实施途径的改革实践;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改进,形成了五维全程导学模式,探索出不同角色导师各有侧重、各司其职的导学方式,谋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
一、五维全程导学模式的建构背景
近年来,本专业通过引进和培养,建设了一支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能力的师资队伍,科研是学校考核指标体系中分量最重的一环,也是教师职业发展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科研活动是专业教师花費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项工作。在目前高校中,由于考核指标体系、个人自身发展考量等因素,使得教师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较为普遍,特别是对于本科生教学的忽视[1]-[3]。在有些教师眼中,本科生教学沦为“鸡肋”,本科教学活动成为“良心活”;而同时他们又对所招收的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不满意,迫切希望本科阶段能为学生奠定更为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科研与教学分离甚至冲突的现象甚至给高等教育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造成高中优秀生源流失,本科生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社会期望,使学生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现状和发展产生“失望”情绪,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形成威胁[3]。
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我们的专业教师相当一部分具有在国内外知名大学留学的经历,他们受到过先进教学模式的熏陶,对于国内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他们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对于“研究”具有较深体会,其学术造诣在青年学子中具有较大影响,是“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钥匙;他们的成长历程往往成为学生的榜样,其人格魅力是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这些特征是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所谈到的“大师”的要求的,可以起到良好的角色示范作用。同时专业教师通常建设有包括博士、硕士等在内的研究团队,这种梯队化的队伍可以为本科生培养做出贡献,为本科生提供更为切实的指导。
在以往的培养工作中,专业教师主要承担课堂教学工作,班导师虽然由专业导师担任,但是在本科生培养工作中职责较为模糊。在科研层面,专业导师与本科生接触较晚,使得本科生的科研工作和成果不能纳入科研整体框架中,制约了专业导师引导本科生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必须理清原有辅导员、班导师和专业教师在本科生培养工作中的关系,根据本科生培养的新要求,扬长避短,深度挖掘专业教师维度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善加利用,真正做到伯顿?克拉克所提出的“将科研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和宝贵的学习方式”,实现“以研究为基础的教与学”[4],推动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研究型大学中专业导师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分析
实际上,国内高校近年来也陆续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改革实践。有的高校为每名本科生配备导师,要求导师在学生的学业规划、学习过程和科研探索以及品德素养等方面全方位加以辅导[5][6];有的实施“团队指导+专人负责”的运行模式[7],由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小组;有的则是基于科研训练项目或毕业论文,为之配备“科研导师”[8][9]。
这种基于导学和个性化教育的导师制,在本科生培养工作中得到了肯定,为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益途径。但是目前尚未形成适应中国高等教育状况的理论体系[10],导师定位模糊,工作内容不清晰[11],使得导师制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郝立丽等[12]在某大学实施3年导师制后,针对本科生导师制开展的调查问卷调查表明,尽管有绝大多数(82.15%)学生认为导师制有实施的必要,但是对于导师制有较为深入了解的学生仅占被调查者的13.42%,大部分学生仅有一定了解(63.08%)甚至根本不了解(23.5%);对导师制实施持一般和不满意态度的学生占到42.17%。王宣赫等[13]对在京17所高校学生所进行的调研表明,教学科研工作量大的教师不愿意担任本科生导师;而由于考核要求不得不担任本科生导师的教师则可能对专业导师了解得并不全面,造成导师制运行满意度较低;对于专业导师对学生的主要指导作用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科生导师对学生主要指导作用中的科学研究所占比例极低(仅4%)。
普林斯顿大学的导师制是运行得比较成功的案例,包括导修制和师生合作研究制[14],其中师生合作研究制是指高年级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创新活动,在三年级提交研究报告,四年级提交对于挖掘、创新等要求更高的毕业论文,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和交往能力都得到极大提高,表现为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发表。这与国内研究型大学的情况较为符合,值得专业借鉴。 南京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自2011年以來在校内首创并推行了优秀本科生专业导师制,要求专业教师对部分优秀本科生因材施教,实现了部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缺少明确的“纽带”联系和任务驱动,师生互动主动性显得不足,造成部分学生与导师的交流较少,影响了导师的引导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在本科生培养工作中,不能仅靠制度约束和教师责任心来完成对本科生的指导和培养,而要深入分析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诉求,切实调动专业导师在本科生培养方面的积极性。在进行模式建构时,不能过分夸大导师的作用,不能要求专业教师全面负责具体的本科生,而要有阶段性和侧重点。对专业导师提出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会使得很多教师出现畏难情绪,担心过多占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我们拟通过多个维度的设计,使教师在各维度各有侧重地完成对于学生的引导工作,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专业教师,可以借助“专业导师”这一角色,将对本科生引导的侧重点放在引领研究层面,挖掘科研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作用,鼓励教师以科研活动为载体,通过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和引导,促进本科生人格完善、素质提升。“专业导师”这一角色定位,与专业教师的职业追求相统一,从而有效调动专业教师参与本科生教学的积极性,而不仅仅是为了工作量或制度要求而参与本科教学工作。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了教师科研与教学协调发展的改革思路,在辅导员、班导师及优秀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构建了五维导学模式,其中当前重点是专业导师维度的建设和运行,旨在建立师生合作的新关系,实现师生共赢,促进科研工作与本科生培养的深度融合。教师在引导本科生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学术成果和人才培养的成就感;学生以科研实践为载体,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潜能,从中完成知识分析、加工和运用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五维导学运行模式的主要内容
图1为五维导学运行模式的示意图。在五个维度中,不同角色的导师从不同的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助力学生的全面成长。
如图1所示的五个维度的主要内容分别为:
(一)辅导员
辅导员主要负责对学生的思想、活动、生活等方面进行指导,同时对于寝室辅导员、年级助理进行督导和管理。
(二)朋辈导师
在大一阶段,每间宿舍均配备有由高年级优秀学长担任的寝室辅导员,主要从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帮助大一新生实现由中学到大学的平稳过渡;而后保留由高年级学长担任的年级助理,通过共鸣式帮扶和榜样的影响,使低年级学生能对大学生涯进行更好的规划。进入高年级后,本科生会在科研实践活动中加入以专业导师为首的团队,通过与团队中研究生等伙伴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升综合素质。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导师团队的硕士、博士等“朋辈导师”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对学生给予引导帮助,使其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在研究型大学中,研究生规模较大,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接近1:1。研究生对专业知识较为熟悉,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正处于对所学专业进行深入研究阶段,同时由于他们与本科生年龄相近,沟通顺畅,可以使本科生感受团队力量,体会科研魅力。
(三)班导师
由专业教师担任,在以班级为单元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活动时,班导师起着指导和顾问的作用;同时班导师能较全面地把握班级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在指导学生合理选课、搭建合理的知识架构、制订学习和发展计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行业导师
专业聘请富有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通过参与理论授课、开设讲座、指导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及时把握行业动态,了解就业前景,学习创业经验,深入接触工程实践问题。行业导师弥补了具有工程背景的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在工科专业的培养中将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这一维度的完善和深入是我们在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同时,着力加强的维度。
(五)专业导师
专业导师由专业教师担任。在五维导学模式中,专业导师主要以科研为纽带,建立师生合作的新关系,实现师生共赢。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以专业导师为链,贯通了学业指导、科研训练和科技创新、毕业设计等环节,使本科生培养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深度融合。在大一时,专业导师以专业导论课、新生研讨课等课程为载体,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增加专业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初步学习科技文献的检索、分析和学术论文的写作。二到三年级,通过科研训练、专业课等教学活动,学生与专业导师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本科生在系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每2至3名本科生组成团队,通过双向选择确定专业导师。学生在导师团队中,通过完成向对独立的研究项目,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四年级时,专业导师进一步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供真实的情境,使之对科学研究具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专业导师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启发、解惑工作,甚至可以完成其对于“准研究生”的考查和培养工作。
本科生参与到导师团队中,会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团队意识逐渐增强。他们从最初的辅助性研究人员,逐步成长为独立开展具体课题的负责人,并通过全过程的深入参与,完成了多轮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实施总结的过程,其文献查阅分析、课题选题、方案制定、结果分析等科研能力逐步提升。此种运行方式使得本科生可以尽早得到较为系统的训练,保证科研实践活动的产出,可以通过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收获科研的成就感。本科生在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等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有可能成为导师科研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本科生可以承担部分基础性和探索性研究工作,完成某些课题的初步探索,条件优化,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则可以继续深入优化,进行更多机理研究,使得专业导师真正从指导本科生的工作中获得科研收益。
在这种五维全程导学模式中,既有运行较为成熟的辅导员、班导师制度,又化解了部分专业导师的职责,明确了其科研引领的作用,将其部分功能赋予其他导师。不同导师角色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既可以保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引导,又不会给某些角色特别是专业导师过大的压力,保护了专业导师投身本科培养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了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真正实现师生共赢。在专业导师维度,教师科研与教学协调发展,在引导本科生的同时获得科研成果;学生发挥自主学习潜能,以科研实践为载体,从参与的工作中完成知识分析、加工、运用及沟通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实践成效
经过近几年来的运行和完善,环境工程五维全程导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本科生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从学生层面来看,通过专业导师这一角色,贯通了本科生自发科研参与、科研训练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使得学生接受了较全面的科研训练。实践创新训练实现了全覆盖,即全体本科学生均参与到不同层次的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升,与教师的交流合作明显增加,其参与科研的深度、成果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近年来,本专业在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省级本科生毕业论文和优秀毕业设计团队评比、本科生发表高质量论文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通过对于科研的较早、较深入的参与,使得本科生可以更为合理地进行大学四年甚至更长期的规划,尽早明确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导师。他们与本专业各年级,包括硕士、博士生伙伴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更为全面深入地获取了信息,在保研、升学、留学、就业、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等可以寻求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得以较为准确地规划自己的发展,许多学生由此确定了继续深造,从事科研研究的目标,而他们的科研经历已经成为其申请名校研究生的亮点。近几年,环境工程专业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所深造的升学率均在60%以上。
从专业教师层面来看,由于明确了其科研引领的角色定位,同时本科生较早的介入和得到训练,提高了专业教师参与本科生培养的积极性,他们开始主动在低年级物色甚至选聘本科生参与科研。专业导师依托科研团队,指导学生高质量完成各级科研训练项目,对于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申请学校重点毕业设计(论文)项目,撰写、发表论文,申请专利。
从专业发展层面来看,环境工程专业成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和校品牌专业,并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班级先后获得省级先进班集体,南京理工大学校长奖章等集体荣誉称号,多人次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省优秀学生干部、省三好学生、Klaus Toepfer环境奖学金等各类荣誉称号。学生积极参与环保宣传、支教等公益活动,并代表全国支教大学生在人民大会堂发言,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肯定。此外,本专业学生的一次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涌现出一批优秀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专业对近年来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进行的函调表明,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满意率为90%,对80%以上的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评价为满意。这些标志着本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五、结语
南京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进行实践改革中开展了相关工作,当然,本科生的培养,包括科研的指导与训练,绝不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它迫切需求学校层面上的准确定位、整体设计、系统研究与持续跟进。在进行制度设计时,要体现出对于那些在本科生教学和培养工作中做出成效教师的肯定和尊重。我们希望,通过建构新型导学模式,能在学生学习、科研等活动中创设多种维度的引导活动,促进大学生成才。前一阶段重点在于专业导师维度上的改革和实践,随着专业的发展,今后拟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是在专业导师维度,要更加注重本科生参与科研的过程考查,避免专业导师或团队将本科生视为“操作工”,仅让其从事低水平、重复性工作,而是要让其参与有阶段性的、相对独立的研究任务和可实施的研究方案。
二是加强各环节的细节设计,注重从学生角度对其参与科研实践活动进行项目评定及考核评价,使真正得到有效训练,具有较好科研背景的学生和项目脱颖而出。例如,鼓励本科生尽早与导师建立联系,介入科研,通过科研训练国、省级项目的提前启动,使较早介入科研的学生在答辩时胸有成竹,提高项目水平;在评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重点项目时,要向在前阶段具有比较好的研究基础的本科生参与的项目倾斜,提供经费支持,以保证成果产出。
三是进一步加强行业导师维度的建设和实施,保证工程教育目标的实现,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
四是进一步注重朋辈导师维度的建设和管理,使组织形式更为多样化,通过辅导员、专业教师或邀请专业人士对担任“朋辈导师”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使这一维度运行更为科学有效。
五是进一步细化并协调各维度导师职责分工,同时要加强不同维度间的交流,真正实现对于本科生的全过程、全方位、多途径的引导。
[ 参 考 文 献 ]
[1] 孟盈.科研与教学失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6(8):34-35.
[2] 来俊军,闫亚歌.博弈中的一流大学:当行政、科研和声望反超教学宗旨[J].教育探索,2016(6):59-61.
[3] 徐志耀,杨曦.高校科研与教学冲突的根源及其缓解机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177-178.
[4] Clark B R.The Modern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ctivities with Teaching and Learning[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7(3):241-255.
[5] 杨仁树.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内涵、运行模式和制度保障[J].大学教学,2017(6):58-60.
[6] 程彬峰,杨海杰,王磊,等.基于导师制的生物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7(2):176-177.
[7] 谌宏伟,郑仰奇,叶红梅,等.“整体培养+团队指导+专人负责”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创新探索——以长沙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7):110-111.
[8] 李雨健,朱大明.基于科研导师制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8):93-94.
[9] 郭永福,徐乐中,邓娟,等.基于科研导师制的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1):63-66.
[10] 李小敏.中外本科生导师制对比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2):137-138.
[11] 傅璟.完善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6(36):124-125.
[12] 郝立丽,李园园,杨文君.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践与发展的调查分析——以A大学为例[J].经济师,2017(2):229-230.
[13] 王宣赫,谢庆宾,徐静,等.高等学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调查及优化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2016(4):89-93.
[14] 董泽芳,王晓辉.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高教探索,2014(2):77-81.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