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和谐政治关系构建的理性思考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_fly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非对抗性,决定了当前我国政治关系整体上的和谐性,但某些方面也存在不和谐问题。分析当前我国政治关系若干不和谐现象产生根源,主要有经济利益关系失衡,民主制度不完善,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等。要通过创新和谐政治理念,调节利益关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等举措,努力构建我国社会和谐政治关系。
  关键词:和谐政治关系;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公平机制:政治文明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8-0027-02
  
  政治关系产生于人类社会的政治实践,它是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的历史积淀。在阶级社会里,政治关系主要表现为复杂的、对抗性的阶级关系。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剥削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已基本消灭,社会政治关系也因此不再具有阶级对抗性。社会各阶层之间洛人民团体之间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社会政治关系总体上的和谐性。但我国现阶段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进行。人民内部矛盾在某些领域、某些层面上有时会激化,使我国政治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和谐状况。对当前我国政治关系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入探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推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政治关系中不和谐问题分析
  
  第一,党政关系。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党政合一”的领导体制和“一元化领导”体制造成国家权力过于集中、党政不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此问题上进行了不少探讨和尝试,但是效果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党政职能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交叉,机构重叠、效率低下现象尚未根除;二是政府难以形成垂直有力的工作系统,难以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三是由于党政职能不能完全分离,使党的组织陷于复杂的行政事务中,无法集中精力研究大政方针问题,也不利于公民参政、议政能力的发挥,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第二,政企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行政机构相继进行了多次调整,但政企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过多,束缚了企业的手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积极性的发挥,同时又削弱了政府对整个经济的宏观调控,使该管的事却没有管好。另一方面,该管的不管,表现为政府对企业完全放开,造成企业管理混乱。政府未能真正从改革的领导者向改革的服务者实现角色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确立政企职责分开的初衷,加剧了政府和企业的矛盾。
  第三.党群关系。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人民最根本利益的代表者。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个别党员和干部忽视群众,不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脱离群众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影响了党的威信。在党群关系问题上存在过多地包揽群众的工作。造成“党群不分”、“政群不分”,出现群众团体行政化、机关化的趋势。
  第四,干群关系。干部与职工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加之少数干部轻视学习,放松修养,管理方法过于简单,造成职工与群众信赖度降低,从而影响了干群关系的和谐。
  
  二、当前我国政治关系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
  
  第一,经济利益关系失衡是当前政治关系形成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是我国经济领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而物质利益作为利益结构中的核心内容,人们的一切活动“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由于受资源和生存空间有限性因素的影响,处在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矛盾。如果社会的控制系统(上层建筑)不能提供平等的机会,没有完善合理的流动措施和渠道,这种矛盾的积累就会形成社会集团(阶级阶层)之间的激烈冲突。
  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社会贫富悬殊现象加深、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现象依然存在,成为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最大社会问题。据世界银行2001年发展报告称,中国居民20%的高收入群体和20%的低收人群体的收入相差8.6倍。基尼系数0.4是它的“警戒水位”,而中国早在1994年就已经达到了0.434,2000年为0.458,2004年更是接近0嘿5,接近拉美的0.552,而且基尼系数仍以每年0.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若不采取得力措施,中国将有可能重蹈拉美覆辙。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已发展成为社会不稳定乃至政治不稳定的主要根源。
  第二.民主制度不完善是当前政治关系形成的直接请因。我国自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就相应建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民主建设还比较滞后。而且,由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研究不够,所以在当时国内外、党内外各种政治思潮及复杂政治环境中,逐渐在党内形成了家长制倾向和极端民主化两种倾向。而在这两种倾向中,家长制倾向在党内占据上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民主权利在许多方面尚未落到实处。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里,社会主义各国在探索如何最大限度吸收人民群众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方面,没有获得突破性进展。由于缺乏一套人民监督政府、制约管理者的民主机制.国家政治生活中难免出现管理者滥用权力、践踏人民民主、破坏社会主义法治的现象。近些年来.国家虽然非常重视民主法治建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仍需在一定程度不断完善。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热情和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正逐步演变成为党群干群关系紧张、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导火线和助推器,若不及时加以改善,我国的政治关系和谐目标就难以实现。
  第三,封建残余思想是当前政治关系形成的历史原因。中国是一个封建宗法制度存在两千多年的国家,其宗法思想观念几经沉淀.已深深融入国人的血液之中,今天它依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成为现今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巨大障碍。等级观念导致人们长期以来对权力高度崇拜,忽视了个体主体意识的培育。在等级伦理之下,个体融人群体,个人毫无权利可言,只有绝对的服从。它给社会带来的弊端之一就是人们对权力的高度崇拜和社会主体地位的消失。其结果是“官本位”和家长制作风的泛滥,不利于社会和谐。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在错误的价值观指导下,出现权钱交易、以公谋私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第四,社会不公平问题是当前政治关系形成的现实原因。社会转型不仅带来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分配方式的深刻变化,同时也相应的产生了新的利益群体和利益矛盾。首先,在所有制形式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从以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单一公有制结构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所有制结构转变。必然产生社会分层现象。而在目 前社会转型期社会法律、制度建设不很健全的情况下,如果利益群体的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和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其次,经济体制上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市场经济是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其最大优点是讲求效率,然而,市场经济稳步发展所要求的社会公平机制,尤其是利益均衡机制在我国还未建立起来。而且,市场配置虽有利于增加社会财富,但却无法解决社会不公的问题。最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阶段。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的关口,而历史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是社会不协调因素的活跃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矛盾最易激化的高风险期。中国也开始进入这样一个高风险期。总之,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已发生深刻变动、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和多元,各种社会矛盾可能因此会更加错综复杂,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合适解决,就有可能引发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问题。
  
  三、我国和谐政治关系构建的对策建议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治国理念,也是构建我国和谐政治关系的目标之所在。基于上述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关系的实践构建,应从创新和谐政治理念、调节经济利益关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构建社会公平正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创新和谐政治理念。在目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面对社会转型、体制转型、社会成员思想观念转变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我们要大力弘扬以和谐、和解、和平、发展为理念的“和”文化思想,借鉴西方思想中合理的成分,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政治价值体系。传统政治文化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遗产,含有与现代社会相接近、相融合并能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批判继承的“合理内核”,其所蕴涵的丰富而又可贵的政治理念对今天政治文化的构建仍有许多借鉴之处。西方文化中的民主思想包含着许多具有普遍性的科学内容,形成了体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机制,在我国政治文化发展中,要批判地借鉴、吸收其有益的思想。
  第二。调节经济利益。经济利益决定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的政治关系要调节各方经济利益。增加社会经济总量,协调各方利益差距,完善利益整合机制是调节各方经济利益的主要途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客观要求。与此同时,构建和谐政治关系,应当有协调各方利益的政治机制,民主法制是协调利益关系的主要机制。要协调好复杂的利益关系,社会的自发调节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利益分配和协调问题。一是合理的政治分配机制。妥善协调利益,在制度设计、政策制定及各种问题的处理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认真考虑各方面群众的利益,确保最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政治和谐的根本价值就在于通过有效规范政治权力主体与政治权力客体之间的权力运作,培育和发展出一个公平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
  第三,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目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实现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良性互动;通过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这一主阵地推进整个社会的民主。发展党内民主是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党务公开机制,加强党内民主监督,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要积极推进制度完善,使人民民主权利的行使得到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促进人民民主政治建设要以法治做保障,创新人民民主实现形式,推进协商民主的发展,完善人民群众民主政治的有序参与。要大力发展基层民主,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发展基层民主提供物质基础;努力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为发展基层民主提供强大的内驱力;建立和完善民主制度,为发展基层民主提供制度保障;健全农民广泛参与公共问题的利益表达机制。
  第四,构建社会公平机制。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存在的分配不公问题,我们应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分配机制、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来构建社会公平机制。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模式,重新打造服务型政府,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改革户籍制度,加强新农村建设,逐渐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二是完善分配机制。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发挥好国家在二次分配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利益救助机制旨在国家通过社会保障,实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是维系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制度,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保障。
  【责任编辑:黎 峰】
其他文献
摘 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其中提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走出去”为我们打开了一条新思路。在内在文化转型与外在文化变迁的背景下,只有深入了解“文化自觉”与“文化走出去”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全面地实现文化自觉,更科学地践行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文化强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走出去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
摘要: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曾出现关于“修正主义”的两次大的论争。实事求是地分析相关历史,启示我们:社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应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态度,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尊重各国、各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经验和选择,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修正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事求是  中图分类号:D1文献标志码:A文章
主体意识是人类在不断地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关于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及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自我认识和觉悟。迄今为止,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意识经历了由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形成三大认同机制: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认同机制;二是在科
只听黄振益手舞足蹈地吹道:早上,我哼着歌走在上学的路上。一路上芳香扑鼻,让人忍不住为路边那争奇斗艳的花儿驻足。
我们501班,“江山”不大,却人才辈出。说起我身边的小能人,那真是一个接一个:“体育健将”金典、“超级歌星”周杨、“二胡能手”吴苏澎、“古筝达人”刘沈文、“钢琴女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各地的中考题中,出现了许多经济型应用题,这类应用题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全面考虑题设条件,对题意进行检验,否则就会出现错误.请看下面的
朝霞是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岂能不看?这是一个秋天的早晨,我和妈妈去惠山看朝霞.凌晨三点,我和妈妈就起了床,来到了惠山脚下.这时候,天虽然没有亮,但天边隐隐约约流露出了一丝
摘要:新时期,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在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方面呈现出新的变化。面对新情况,我们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健全利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妥善解决劳动就业、协调各种收益分配、解决党内腐败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人民内部矛盾结构;变化;协调;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