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甚嚣尘上的“双11”网络购物狂欢终于过去了,各种数据、各种分析,有时候感觉很悲哀,普通人的生活,就这样被一些所谓的明星、名人、莫名其妙的综艺节目、垄断的商业集团左右着,用各种花里胡哨的东西,指挥着普罗大众趋之若鹜,活生生就是马丁·林斯特龙《品牌洗脑》的翻版,又如电影《楚门的世界》般无奈。
互联网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WIFI就是这个时代的阳光、空气和水,手机就是我们的“第六官”,我们身处巨变的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别处。但无论这个世界怎么变,总有一些“道”是恒定的,越是在别人狂热的时候,我们越要冷静,不妨做互联网时代滔滔洪流中的一丝逆流,立在互联网大风中做逆风的思考,保持冷静和理性,我相信,在历史的长河中,终归会尘埃落定,显露出一些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那些符合“道”的人和事,才是最终的“剩者”。
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唱衰传统产业,一提传统产业,或者制造业,就是一幅“腐朽落后”之图景,恨不得万事万物都用手机解决掉,只有在网上的才是新兴的、有希望的、先进的。传统要创新,但绝不是简单的做个互联网商业就可以了,一定要在依托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而不是推倒重来。
互联网时代,很多商业逻辑都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变了,但我认为,随着时间的发展,互联网时代必将迎来“三个回归”。
回归人:以人为本
人是一切的根本和目的,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互联网,都要为人服务,一切商业活动都要回归消费者,回归顾客体验。互联网时代“回归人”,这是一个恒定不变的“道”。
从“卖点”到“买点”。在产品的定位方面,我们以前奉为经典的“定位理论”,也应与时俱进,从企业和产品的角度,回归到人的角度,从“卖点定位”,回归到“买点定位”。“卖点定位”,是企业认为这个产品有什么与众不同,然后我再去告知、教育消费者,形成区隔;而“买点定位”,是消费者有什么样的痛点,你的产品在消费者的评判体系中有什么样的特点。也许你费劲周章弄出来的东西,自我感觉良好,结果消费者根本就不是那样想的呢?
从“大众”到“圈众”。我们以前经常说:我们的广告有一半是浪费掉了,但不知道是哪一半?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传播,一定要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从“大众”回归“圈众”,从“大众传播”到“圈众传播”。
以微信朋友圈为代表的各种“圈子”,将中国人的“圈子文化”发挥到了极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各种圈中生活,你再妄想通过一个强势媒体实现“一朝天下闻”,基本已是痴人说梦了。唯有将企业、产品变身为“人”,赋予其人的温度和情感,然后融入到各种圈子,通过“圈子+活动”打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链接。
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本地圈子,这样的本地圈子都是自发组织的,甚至每一个广场舞团队,都是一个圈子,这样的圈子,成员之间拥有“强关系、强情感、强信赖”,而如果能融入圈子,通过活动实现“圈众传播”,那这样的传播就是“强传播”,其效果不言而喻。
从“传播”到“传销”。今年的“双十一”晚会,首次实现了边看边玩、边看边买的场景,这是一个全新的消费场景:传播即销售、看到即买到。互联网时代,单纯的传播已经不合时宜,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声音嘈杂性、购物便利性,已不允许你的广告离你的产品太远,否则,消费者会很快忘掉。我们要从“整合传播”回归“整合传销”,实现传播、销售一体化。
你的顾客在哪里聚集,在哪里有组织和接触点,那个地方就有可能成为销售渠道。而对于这样的销售渠道,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让广告成为产品,让消费者看到就能买到,要尽可能缩短消费者“看到广告”到“购买产品”之间的时间或空间距离。
传统营销是“渠道思维”,渠道为王、深度分销、终端制胜,只要你占据了强大的渠道和终端,你管不管消费者都无所谓,因为消费者无路可逃。而这一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移动互联网是“人本思维(R2R)”,所有的产品,都直接与顾客发生关系,渠道在这个时候,已经变成了累赘和成本。移动互联网时代要“短渠道”,要彻底抛弃“主渠道”思维,要回归人。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包括了你的粉丝(热爱你的人)、用户和顾客,我们要通过各种传播、互动与沟通,争夺“人”的使用时间和注意力,以此建立持久的交易关系。
回归产品:产品体验
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互联网商业,产品永远是营销基础,产品品质带来良好的体验,而良好的体验带来消费者的分享,这是任何时代恒定不变的“道”。
从“卖产品”到“卖体验”。经过了互联网商业的飞速发展,现在已经有许多人认识到了,互联网并不能解决一切,许多的东西,还是传统实体更靠谱。我在经历了N次网购失败经历后,正在逐步回归传统实体,归根结底,还是产品体验出了问题。你可以上一次当,但接二连三的上当,那就是智商问题了,所以,只好果断的抛弃,“眼见为实”“体验为真”,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而更广为人们所诟病的,还是众多大件商品的送货纠纷,往往就是送货到楼下,至于你怎么到家?怎么装好、摆好?那就不管了。象这样的纠纷比比皆是。我不明白,这“最后一公里”要耗费多少成本?庞大的商品,你扔在楼下就走人,你让消费者怎么办?
我想,和我有同样感受的一定大有人在,这实际上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行动的一个问题:你是卖产品,还是卖体验?人们在享受各类商品的同时,更在意的是消费过程的体验——信息获取的体验、购买的体验、使用的体验、分享的体验,这样一个消费全过程的体验,你作为产品提供者,必须提供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而不仅仅只是把产品卖出去就万事大吉了,如果那样的话,你的顾客将永远只有“第一次”。
“高性价比”是王道。中国有句古话,“一分价钱一分货”,我们的互联网商业如此繁荣,我并不认为是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做得如何如何好,而只能说是我们的传统商业太不争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传统商业,依然保持着强势,互联网只是补充,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传统商业做的好,产品品质好、购买体验好、服务好、价格也实惠,那又何必都往互联网上跑呢? 商业门面租金高得离谱,所谓“一铺养三代”,在核心商圈拥有一个商铺,一家人都不用上班,这样的食利者阶层,所有的成本,最终都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价格高得离谱,终究会被人们所抛弃。所以,在这样的畸业商业生态下,互联网商业给了中国人一个很好的新选择,所以,蓬勃发展就不足为奇了。
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互联网商业,人们要时刻牢记,“高性价比”始终是消费者的最优选择,价格便宜但产品品质差,骗得了一次,就没有第二次了。产品品质有保证,但价格高的离谱,人们也只能望而生畏。而只有高性价比的商品,才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好地生存下去,因为在这个时代,你的真实决定你的一切,再想象以前那样忽悠一下就赚钱,已经是不可能了。
高性价比、价廉物美是王道,如果你的产品靠谱、人靠谱、价格不离谱,你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就一定会受到大家的欢迎。传统产业要通过大幅度降低营销成本来实现,缩短渠道,去除中间商。而互联网商业要提高产品品质,低质低价的东西,终究会被消费者所抛弃。
回归大地:把根留住
我们能安心地坐在飞机上而不慌乱,是因为我们知道,飞机肯定还会安全地回到大地上。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是因为我们站在坚实的大地上,失去了大地,我们将一无所有。
从“O2O”到“O+O”。现在比较流行的,是“O2O”,从线上到线下,以线上带动线下。个人认为,传统产业要“+互联网”,不是O2O,而应是O+O,一定要依托线下坚实的渠道和终端基础来拓展自己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不然就是空中楼阁,就象在沙滩上建房子,基础不牢,迟早会垮掉。
在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变革中,互联网应成为企业共有的渠道平台,而不是单一的渠道形式。特别作为传统的酒类企业,开展互联网业务,绝不能只是新增一种销售渠道,“在互联网上卖产品”,只是互联网业务的初级阶段,也只是最基础的功能。而应是通过对传统渠道模式的改造与升级,实现“线下+线上”的整合优势,象一片森林里的藤蔓一样,使互联网成为整个企业共有共享的全新渠道平台,使各产品都能通过这个平台与线下的传统渠道打通,从而拓展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
传统企业“互联网营销”的主阵地,不是淘宝、天猫、京东,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通过自身在传统地面上的扎实基础,通过线上线下的一体化营销体验,线上为线下造势、线下为线上引流,把顾客资源和流量导向自己的线上商城,不然将永远被垄断电商平台所绑架,做“流量的奴隶”。
“互联网+”不能一直在空中飘,终究还是要扎根大地,把产品做好,以人为本,融入生活方式,同时把传统的渠道、终端和服务做扎实,只有把根扎牢了,企业才能长得更高、更大。
互联网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WIFI就是这个时代的阳光、空气和水,手机就是我们的“第六官”,我们身处巨变的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别处。但无论这个世界怎么变,总有一些“道”是恒定的,越是在别人狂热的时候,我们越要冷静,不妨做互联网时代滔滔洪流中的一丝逆流,立在互联网大风中做逆风的思考,保持冷静和理性,我相信,在历史的长河中,终归会尘埃落定,显露出一些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那些符合“道”的人和事,才是最终的“剩者”。
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唱衰传统产业,一提传统产业,或者制造业,就是一幅“腐朽落后”之图景,恨不得万事万物都用手机解决掉,只有在网上的才是新兴的、有希望的、先进的。传统要创新,但绝不是简单的做个互联网商业就可以了,一定要在依托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而不是推倒重来。
互联网时代,很多商业逻辑都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变了,但我认为,随着时间的发展,互联网时代必将迎来“三个回归”。
回归人:以人为本
人是一切的根本和目的,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互联网,都要为人服务,一切商业活动都要回归消费者,回归顾客体验。互联网时代“回归人”,这是一个恒定不变的“道”。
从“卖点”到“买点”。在产品的定位方面,我们以前奉为经典的“定位理论”,也应与时俱进,从企业和产品的角度,回归到人的角度,从“卖点定位”,回归到“买点定位”。“卖点定位”,是企业认为这个产品有什么与众不同,然后我再去告知、教育消费者,形成区隔;而“买点定位”,是消费者有什么样的痛点,你的产品在消费者的评判体系中有什么样的特点。也许你费劲周章弄出来的东西,自我感觉良好,结果消费者根本就不是那样想的呢?
从“大众”到“圈众”。我们以前经常说:我们的广告有一半是浪费掉了,但不知道是哪一半?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传播,一定要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从“大众”回归“圈众”,从“大众传播”到“圈众传播”。
以微信朋友圈为代表的各种“圈子”,将中国人的“圈子文化”发挥到了极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各种圈中生活,你再妄想通过一个强势媒体实现“一朝天下闻”,基本已是痴人说梦了。唯有将企业、产品变身为“人”,赋予其人的温度和情感,然后融入到各种圈子,通过“圈子+活动”打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链接。
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本地圈子,这样的本地圈子都是自发组织的,甚至每一个广场舞团队,都是一个圈子,这样的圈子,成员之间拥有“强关系、强情感、强信赖”,而如果能融入圈子,通过活动实现“圈众传播”,那这样的传播就是“强传播”,其效果不言而喻。
从“传播”到“传销”。今年的“双十一”晚会,首次实现了边看边玩、边看边买的场景,这是一个全新的消费场景:传播即销售、看到即买到。互联网时代,单纯的传播已经不合时宜,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声音嘈杂性、购物便利性,已不允许你的广告离你的产品太远,否则,消费者会很快忘掉。我们要从“整合传播”回归“整合传销”,实现传播、销售一体化。
你的顾客在哪里聚集,在哪里有组织和接触点,那个地方就有可能成为销售渠道。而对于这样的销售渠道,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让广告成为产品,让消费者看到就能买到,要尽可能缩短消费者“看到广告”到“购买产品”之间的时间或空间距离。
传统营销是“渠道思维”,渠道为王、深度分销、终端制胜,只要你占据了强大的渠道和终端,你管不管消费者都无所谓,因为消费者无路可逃。而这一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移动互联网是“人本思维(R2R)”,所有的产品,都直接与顾客发生关系,渠道在这个时候,已经变成了累赘和成本。移动互联网时代要“短渠道”,要彻底抛弃“主渠道”思维,要回归人。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包括了你的粉丝(热爱你的人)、用户和顾客,我们要通过各种传播、互动与沟通,争夺“人”的使用时间和注意力,以此建立持久的交易关系。
回归产品:产品体验
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互联网商业,产品永远是营销基础,产品品质带来良好的体验,而良好的体验带来消费者的分享,这是任何时代恒定不变的“道”。
从“卖产品”到“卖体验”。经过了互联网商业的飞速发展,现在已经有许多人认识到了,互联网并不能解决一切,许多的东西,还是传统实体更靠谱。我在经历了N次网购失败经历后,正在逐步回归传统实体,归根结底,还是产品体验出了问题。你可以上一次当,但接二连三的上当,那就是智商问题了,所以,只好果断的抛弃,“眼见为实”“体验为真”,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而更广为人们所诟病的,还是众多大件商品的送货纠纷,往往就是送货到楼下,至于你怎么到家?怎么装好、摆好?那就不管了。象这样的纠纷比比皆是。我不明白,这“最后一公里”要耗费多少成本?庞大的商品,你扔在楼下就走人,你让消费者怎么办?
我想,和我有同样感受的一定大有人在,这实际上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行动的一个问题:你是卖产品,还是卖体验?人们在享受各类商品的同时,更在意的是消费过程的体验——信息获取的体验、购买的体验、使用的体验、分享的体验,这样一个消费全过程的体验,你作为产品提供者,必须提供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而不仅仅只是把产品卖出去就万事大吉了,如果那样的话,你的顾客将永远只有“第一次”。
“高性价比”是王道。中国有句古话,“一分价钱一分货”,我们的互联网商业如此繁荣,我并不认为是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做得如何如何好,而只能说是我们的传统商业太不争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传统商业,依然保持着强势,互联网只是补充,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传统商业做的好,产品品质好、购买体验好、服务好、价格也实惠,那又何必都往互联网上跑呢? 商业门面租金高得离谱,所谓“一铺养三代”,在核心商圈拥有一个商铺,一家人都不用上班,这样的食利者阶层,所有的成本,最终都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价格高得离谱,终究会被人们所抛弃。所以,在这样的畸业商业生态下,互联网商业给了中国人一个很好的新选择,所以,蓬勃发展就不足为奇了。
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互联网商业,人们要时刻牢记,“高性价比”始终是消费者的最优选择,价格便宜但产品品质差,骗得了一次,就没有第二次了。产品品质有保证,但价格高的离谱,人们也只能望而生畏。而只有高性价比的商品,才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好地生存下去,因为在这个时代,你的真实决定你的一切,再想象以前那样忽悠一下就赚钱,已经是不可能了。
高性价比、价廉物美是王道,如果你的产品靠谱、人靠谱、价格不离谱,你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就一定会受到大家的欢迎。传统产业要通过大幅度降低营销成本来实现,缩短渠道,去除中间商。而互联网商业要提高产品品质,低质低价的东西,终究会被消费者所抛弃。
回归大地:把根留住
我们能安心地坐在飞机上而不慌乱,是因为我们知道,飞机肯定还会安全地回到大地上。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是因为我们站在坚实的大地上,失去了大地,我们将一无所有。
从“O2O”到“O+O”。现在比较流行的,是“O2O”,从线上到线下,以线上带动线下。个人认为,传统产业要“+互联网”,不是O2O,而应是O+O,一定要依托线下坚实的渠道和终端基础来拓展自己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不然就是空中楼阁,就象在沙滩上建房子,基础不牢,迟早会垮掉。
在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变革中,互联网应成为企业共有的渠道平台,而不是单一的渠道形式。特别作为传统的酒类企业,开展互联网业务,绝不能只是新增一种销售渠道,“在互联网上卖产品”,只是互联网业务的初级阶段,也只是最基础的功能。而应是通过对传统渠道模式的改造与升级,实现“线下+线上”的整合优势,象一片森林里的藤蔓一样,使互联网成为整个企业共有共享的全新渠道平台,使各产品都能通过这个平台与线下的传统渠道打通,从而拓展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
传统企业“互联网营销”的主阵地,不是淘宝、天猫、京东,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通过自身在传统地面上的扎实基础,通过线上线下的一体化营销体验,线上为线下造势、线下为线上引流,把顾客资源和流量导向自己的线上商城,不然将永远被垄断电商平台所绑架,做“流量的奴隶”。
“互联网+”不能一直在空中飘,终究还是要扎根大地,把产品做好,以人为本,融入生活方式,同时把传统的渠道、终端和服务做扎实,只有把根扎牢了,企业才能长得更高、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