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

来源 :教育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s004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研究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艺术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应该用优美语言渲染创设课文美好的意境,用真情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用启迪拨开文本的重重迷雾,用诱导引发问题深远的思考,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规范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理应是学生语言的样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语感训练。所以,教师教学时必须使用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在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要求,吐字清晰,表达流利。教师在运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时,要充分驾驭课堂语言,善于发挥汉语的优势,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讲课时,语言要有音乐节奏感,优美生动,当高必高,当急必急,当缓必缓。关键之处应有重音,重点之处应有反复,难懂之处应仔细咀嚼。教师应从讲课语言的声调变化之中显示出讲课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深度和广度。要学生驰骋想象的地方,应以声传情,并辅以适当的手势。还要较为熟练地运用语言的“整齐美”、“错落美”、“节奏美”,使学生从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
  二、形象性
  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努力驾驭好课堂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枯燥,使学生从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如教学《穷人》这篇课文,老师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入情境。我是这样形象地描述的:“托尔斯泰爷爷的第一段描写,把我们带到海边的一间小屋里。我们仿佛看到在那又黑又冷狂风呼啸的夜晚,女主人公桑娜正坐在火炉旁边,一边补着破渔网,一边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的情景。当桑娜听到屋外呼啸的海风时,再也坐不住了。她走出门,来到茫茫的大海边,希望看到丈夫的小船。可是漆黑的大海上什么也看不到。于是,桑娜又想到了那个生病的女邻居西蒙。说到这儿,我们的视线也随着桑娜的身影移到了西蒙家门口……”这样描述,在学生面前出现了一幅幅的画面:狂风呼啸的夜晚、女主人不停地补着渔网、桑娜来到漆黑的大海边、桑娜来到西蒙家门……这一段形象化的描述,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格外形象、精彩。
  三、启发性
  《学记》指出:“故君子之教,喻之;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强调了教师的教学要重视启发学生思维,要善于诱导他们而不是牵着他们,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学习而不是压抑他们,开启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把现成答案灌输给他们。语文教学活动要让学生透壶语言文字去体味丰富的内涵,凭借语言文字去反映客观事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因此,语文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启发性。启发性的语言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达到非说不可的境地。如如教学《用奇谋孔明借箭》一课时在理解借箭的起因时,提问“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从借箭成功这件事看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以上提问,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学生更加深透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四、激励性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赋予课堂语言情感,要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努力发挥其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的功能。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因此,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每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如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可以给予这样的评价:“正确流利,真不简单!”“理解得好读得也好!”对于朗读能力不太好的学生,可这样评价:“如果注意停顿就更好了!”“真有感情,可惜漏了一个字!”“老师相信你,再读一遍会更流利!”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教师的语言应该正确规范、通俗易懂、清晰简练,力求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还要求有启发性、激励性。
其他文献
教师创造工作的目的是什么?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什么样的人才是教师崇拜的人呢?当然是品德高尚的人,是在创造能力上,在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提供的价值上胜过他的老师的人。为造就这样的人才,教师的工作必须有创造性。那么教师这一神圣的创造的工作应该怎样去做呢?我想从以下这样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民主、宽容地对待学生,
期刊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过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尤其是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作文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成了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是一提起作文,教师摇头,学生叹气,把作文视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即使是作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也宁愿多做基础知识题,也不愿做作文题,这种状况着实令人担忧。根据多年的教
期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人们很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忽视,其实,在实际生活中,非智力因素非常重要!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感觉老师对自己的教育非常非常重要,很有必要与大家分享。  一、家长是我们的首任老师  记得上小学时,每当吃饭时,父亲就给我们兄妹几个出题:100马,100瓦,大马一马驮仨瓦,中马一马驮一个,小马仨马驮一个。问,大马,中
期刊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强大动力,处在幼儿期的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是游戏。好的游戏在教学中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汉字发生相互作用,进而激发幼儿对汉字的学习兴趣。《纲要》中明确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幼儿发展”,在阅读识字教学中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条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习识字。因此。选择好的游戏在早期阅读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游戏识字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在识字初期游戏的选择尤为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工作十多年来,我深深体会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师应根据孩子们爱想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应“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的培养,意义十分重大。而小语教材中很多课文写得具体、生动、形象,无不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因此,阅读教学与观察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下面谈谈本人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引导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激发观察的兴趣 
期刊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1、课前有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的习惯。2、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己解决生字、新词的习惯。3、阅读时自己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4、有敢于答问,大胆质疑、辨疑的习惯。5、讨论时有听取同学的意见,判断是非,如对的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的习惯。6、鼓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
期刊
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小学低年级语文写字练习存在着抄写量大、内容重复、形式枯燥、评价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我认为,应该对低年级语文写字教学进行改进,使它成为适应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那么如何使学生爱写字、写好字呢?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应该从下入手:  一、巧妙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1、故事激趣。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例如讲“草圣张芝临池学书”、“王献之研尽十八缸墨汁”的故事,
期刊
古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诗言志,诗传情,语言凝炼,魅力无穷。搞好古诗教学,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更好地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下面本人就怎样搞好古诗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用心讲述引起共鸣。例如,在教学《七步诗》时,可以先讲故事: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
期刊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识字量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识字量应达到3500个左右,小学第一学段(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量应达到1600到1800个左右。由此可见,小学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约占小学识字总量的50%。识字内容也较为枯燥。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而且很容易回生。如何运用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如何利用一切资源为学生搭建识字平台,提高识字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