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流来了,顶级奢侈品商家如何应对?涨价,降价,主推副品牌?所谓“西方不亮东方亮。”
20世纪20年代,经济学家乔治·泰勒发表了一个很有趣的“裙边理论”,即女人裙子的长度和经济的繁荣程度呈反比。经济状况良好的时候,女人会穿短裙,以展示自己的长筒丝袜;经济状况糟糕的时候,女人会把裙边放长,以掩饰没有穿长筒丝袜的窘迫。在那个丝袜还是奢侈品的年代,这种说法曾一度很流行。
奢侈品高处不胜寒
2008年10月,受意大利奢侈品公司联合会委托,美国贝恩公司发布了一项关于全球奢侈品消费的报告。结果显示,全球奢侈品销售将锐减,2008年增长速度仅为3%,销售额为1750亿欧元(约合2200亿美元),增速远低于2006年的9%和2007年的6.5%。报告还预计,2009年奢侈品市场将面临6年来首次衰退。
各大奢侈品集团的日子自然不太好过。香奈儿公司中止了200个短期合同(cDD)和代工合同。英国豪华轿车生产集团宾利将暂停生产6~7周,这种轿车每辆售价可达26万欧元。最大奢侈品零售集团路易威登(LVMH)将公布年度营业结果,据分析家初步预测,其2008年底销量近于零增长。第二大奢侈品集团瑞士历峰(Richemont)也宣布其销量在2008年最后两个月锐减达12%。
时尚东风渐劲
作为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中国俨然成为众多奢侈品品牌的避风港。从各奢侈品品牌公布的数据看,阿玛尼在中国区域的销售保持着24%的增长,而在美国仅为7%。PPR奢侈品业务去年第二季度增长8.8%,而在中国则上升83%。众多奢侈品商家已经开始行动,将战略重点转移到东方。
2008年“十一”长假前,爱马仕在北京开了第三家专卖店,这是爱马仕在中国大陆地区第十家、也是面积最大的专卖店。几乎在同时,历峰集团旗下的高级腕表品牌江诗丹顿,以及男装品牌DUNHILL的“超级旗舰店”在上海正式开张。很多奢侈品品牌甚至在中国二、三线城市跑马圈地,2008年年底,爱马仕又在青岛落子,兰博基尼、大溪地诺丽、美克美家等商家也已开始在青岛选址。LV在武汉的首家店高调营业。厦门首家GUCCI专卖店也赶在牛年春节前开业,最便宜的手机链500多元,最贵的手袋8万多元,价格依旧坚挺。
打不打折?这是个问题
打折,意味着品牌价值随之降低,不打折,销售很可能遭遇寒冬。各奢侈品品牌都希望找到一个两全的策略。
香奈儿于2008年11月率先亮出涨价招牌,而且一涨就是20%,充分显示自己产品的保值性。范思哲也高傲地宣称坚决不打折,把自己的顾客定位在圣莫里兹或者加勒比海的高级游轮上,为他们提供真正的奢华。
但是,随着这场危机的日益渗透,奢侈品牌们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颅。包括香奈儿、范思哲、Christian Louboutin和克洛伊在内的奢侈品公司率先在美国削减商品价格,幅度从8%-10%不等。在米兰,Prada在橱窗里摆出的降价牌子震惊了整座城市。在北京,CBD区的奢侈品品牌特卖会上,FENDI的皮草大衣被抢购的“责妇们”在地上踢得惨不忍睹。在香港,消费者在打出超低折扣的LV、GUCCI专卖店门口排起长队。
此外,为了应对“快时尚”的竞争,顶级奢侈品品牌纷纷加码第二战线,开始在副品牌发力。如Chloe的副牌See by Chloe、PRADA的副牌MiuMiu等。也有一些品牌用主牌加后缀的方式,凸显新品牌更加运动化和休闲化的倾向,如Calvin Klein Jeans、Armani Jeans等。
这些生意火了
尽管西方奢侈品消费者们大多缩减了消费预算,但东方的富豪和喜欢追逐名牌的白领们,却看到了海外“血拼”和“抄底”的机会。
欧元、澳元大幅贬值和年末各种促销活动,使海外代购的生意日益红火。甚至连澳大利亚、美国等海外留学生都做起了奢侈品代购生意。也有许多消费者直接去欧洲旅游,抢LV包、买香奈儿化妆品,因为在欧元贬值的前提下,去欧洲的旅游者只要多买点奢侈品,就能从汇率差价中省下机票钱。难怪巴黎著名的老佛爷百货里,增加了不少日本、中国、俄罗斯的元素,以吸引这些游客。
更加红火的是巴黎的二手店。在二手奢侈品商店,一个才用了3个月的LV经典背包,售价约为600欧元,几乎是新品价格的一半。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这些二手店的销售额都有大幅增长,有的甚至超过50%。这种日趋成熟的消费模式在香港也已经慢慢成型,并蔓延到中国上海等城市。
编辑:王 露
20世纪20年代,经济学家乔治·泰勒发表了一个很有趣的“裙边理论”,即女人裙子的长度和经济的繁荣程度呈反比。经济状况良好的时候,女人会穿短裙,以展示自己的长筒丝袜;经济状况糟糕的时候,女人会把裙边放长,以掩饰没有穿长筒丝袜的窘迫。在那个丝袜还是奢侈品的年代,这种说法曾一度很流行。
奢侈品高处不胜寒
2008年10月,受意大利奢侈品公司联合会委托,美国贝恩公司发布了一项关于全球奢侈品消费的报告。结果显示,全球奢侈品销售将锐减,2008年增长速度仅为3%,销售额为1750亿欧元(约合2200亿美元),增速远低于2006年的9%和2007年的6.5%。报告还预计,2009年奢侈品市场将面临6年来首次衰退。
各大奢侈品集团的日子自然不太好过。香奈儿公司中止了200个短期合同(cDD)和代工合同。英国豪华轿车生产集团宾利将暂停生产6~7周,这种轿车每辆售价可达26万欧元。最大奢侈品零售集团路易威登(LVMH)将公布年度营业结果,据分析家初步预测,其2008年底销量近于零增长。第二大奢侈品集团瑞士历峰(Richemont)也宣布其销量在2008年最后两个月锐减达12%。
时尚东风渐劲
作为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中国俨然成为众多奢侈品品牌的避风港。从各奢侈品品牌公布的数据看,阿玛尼在中国区域的销售保持着24%的增长,而在美国仅为7%。PPR奢侈品业务去年第二季度增长8.8%,而在中国则上升83%。众多奢侈品商家已经开始行动,将战略重点转移到东方。
2008年“十一”长假前,爱马仕在北京开了第三家专卖店,这是爱马仕在中国大陆地区第十家、也是面积最大的专卖店。几乎在同时,历峰集团旗下的高级腕表品牌江诗丹顿,以及男装品牌DUNHILL的“超级旗舰店”在上海正式开张。很多奢侈品品牌甚至在中国二、三线城市跑马圈地,2008年年底,爱马仕又在青岛落子,兰博基尼、大溪地诺丽、美克美家等商家也已开始在青岛选址。LV在武汉的首家店高调营业。厦门首家GUCCI专卖店也赶在牛年春节前开业,最便宜的手机链500多元,最贵的手袋8万多元,价格依旧坚挺。
打不打折?这是个问题
打折,意味着品牌价值随之降低,不打折,销售很可能遭遇寒冬。各奢侈品品牌都希望找到一个两全的策略。
香奈儿于2008年11月率先亮出涨价招牌,而且一涨就是20%,充分显示自己产品的保值性。范思哲也高傲地宣称坚决不打折,把自己的顾客定位在圣莫里兹或者加勒比海的高级游轮上,为他们提供真正的奢华。
但是,随着这场危机的日益渗透,奢侈品牌们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颅。包括香奈儿、范思哲、Christian Louboutin和克洛伊在内的奢侈品公司率先在美国削减商品价格,幅度从8%-10%不等。在米兰,Prada在橱窗里摆出的降价牌子震惊了整座城市。在北京,CBD区的奢侈品品牌特卖会上,FENDI的皮草大衣被抢购的“责妇们”在地上踢得惨不忍睹。在香港,消费者在打出超低折扣的LV、GUCCI专卖店门口排起长队。
此外,为了应对“快时尚”的竞争,顶级奢侈品品牌纷纷加码第二战线,开始在副品牌发力。如Chloe的副牌See by Chloe、PRADA的副牌MiuMiu等。也有一些品牌用主牌加后缀的方式,凸显新品牌更加运动化和休闲化的倾向,如Calvin Klein Jeans、Armani Jeans等。
这些生意火了
尽管西方奢侈品消费者们大多缩减了消费预算,但东方的富豪和喜欢追逐名牌的白领们,却看到了海外“血拼”和“抄底”的机会。
欧元、澳元大幅贬值和年末各种促销活动,使海外代购的生意日益红火。甚至连澳大利亚、美国等海外留学生都做起了奢侈品代购生意。也有许多消费者直接去欧洲旅游,抢LV包、买香奈儿化妆品,因为在欧元贬值的前提下,去欧洲的旅游者只要多买点奢侈品,就能从汇率差价中省下机票钱。难怪巴黎著名的老佛爷百货里,增加了不少日本、中国、俄罗斯的元素,以吸引这些游客。
更加红火的是巴黎的二手店。在二手奢侈品商店,一个才用了3个月的LV经典背包,售价约为600欧元,几乎是新品价格的一半。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这些二手店的销售额都有大幅增长,有的甚至超过50%。这种日趋成熟的消费模式在香港也已经慢慢成型,并蔓延到中国上海等城市。
编辑:王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