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高二,老师抽查《赤壁赋》的背诵情况,全班同学都低着头,怕引起老师注意。
“郭X,你背背!”老师点了她的名字。
谁知背了几句,姑娘就卡壳了。沉默了几秒,我直了直身子,小声地背给她听,她小声地跟着重复。只是,这些小伎俩都瞒不过老师的火眼金睛:“别背了,抄十遍,明天给我。后边的同学,你背。”
我赶紧站起来:“壬戌之社,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便卡在了这里,不是因为忘了下文,只是瞥见同样站立的她,脖颈处微微发红,发尾轻轻颤动,我突然决定,这一次,要和她一起罰写《赤壁赋》。“老师,我也不会。”我盯着老师诧异的眼神,我知道我撒了谎。
多年后,我回想起当时的举动,才明白这些出人意料的冲动,应该还有丝丝别样的情愫在流淌,或许和那些“好感”、“喜欢”之类的词汇有染。
毫无疑问,我也要罚写,但意外的是我要写20遍。why?
“你替郭x把那10遍也写了。”老师轻声笑道。
第二天,我如约交上了20遍的《赤壁赋》,却没有告诉她,其实我一直都会背。当天的晚自习,“听我背《赤壁赋》吧”,姑娘转过身,敲了敲后排我的桌子。
“壬戌之社,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完了,后边的被我忘了,提醒一下……再提醒一下……再提醒一下……啊,你别笑啊,一笑我就忘了……”
我给她提议:“你可以默写啊,我给你修改。”
于是姑娘拿出一张纸,开始默写不一会儿,纸又传给她,上边有一些钩钩叉叉。最后的空白处,是这样一行大字:把你语文课本给我,然后再默写一遍,背着我,就不知道你偷看书了?
姑娘撅着嘴,不情愿地把语文课本塞给我,如此反复,第三遍的默写我记得只改动了一处,这一处,姑娘少写了三个字。
一天晚自习结束的铃声响起后,我正被一道物理题虐得头昏脑涨,姑娘敲了敲我的桌子:“哎,回家了。”
我抬了抬头:“我待会儿,你先回家,再说咱俩也不顺路啊。”
姑娘慢腾腾地收拾了书包:“走了啊!”然后踢踢踏踏地走出教室,我望着桌前空空的课桌,呆了好久,然后很快算出答案,拽起书包冲出教室。在过道的拐角处,差点撞到她,“你怎么还没走?”
“吃多了,走不动啊!”然后,她从袖子里掏出一个闪闪发亮的勺子,“我的御用勺子,我每天都要带回家,再吃一顿。”
“回家还要加餐呀!可怎么不胖啊?”
“哼!”姑娘把勺子塞进嘴里,和我有一句没一句地走着。
“我送你回家?”到了该各自回家的路口,我说。
“不用了,我家还好远呢!”
“好,那就明天见。”
“嗯,明天见。”
我看着姑娘向右拐去,在快要拐过最后一个路灯时,姑娘回过头,嘴里叼着那个亮闪闪的勺子,朝她家的方向比划了两下,然后,拿下勺子大声喊:“那边的白色房子就是我家,有机会,一定来找我……”
几年以后,我无意间翻到那篇姑娘默写的《赤壁赋》,才发现那娟秀的字迹中,唯一的错处——被我补上的那三个字,正好是“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的“吾与子”。
高中那年,我们都还不知道“吃货”这个词,也不知道未来是怎样,只知道要考上大学,才会有更多的可能。那时的你,晚自习总要趴在虎头枕上打盹;课间喜欢捂着肚子拽着同桌说好饱好饱;下了自习一个人踢踢踏踏走出教室,嘴里还要叼着勺子跟我比划你家的方向……你是记忆里太遥远的故事,让“吃货”这样的形容变成太过俗气的词。回忆如昨,我写下这段文字,在某个夜晚,泣不成声。
“郭X,你背背!”老师点了她的名字。
谁知背了几句,姑娘就卡壳了。沉默了几秒,我直了直身子,小声地背给她听,她小声地跟着重复。只是,这些小伎俩都瞒不过老师的火眼金睛:“别背了,抄十遍,明天给我。后边的同学,你背。”
我赶紧站起来:“壬戌之社,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便卡在了这里,不是因为忘了下文,只是瞥见同样站立的她,脖颈处微微发红,发尾轻轻颤动,我突然决定,这一次,要和她一起罰写《赤壁赋》。“老师,我也不会。”我盯着老师诧异的眼神,我知道我撒了谎。
多年后,我回想起当时的举动,才明白这些出人意料的冲动,应该还有丝丝别样的情愫在流淌,或许和那些“好感”、“喜欢”之类的词汇有染。
毫无疑问,我也要罚写,但意外的是我要写20遍。why?
“你替郭x把那10遍也写了。”老师轻声笑道。
第二天,我如约交上了20遍的《赤壁赋》,却没有告诉她,其实我一直都会背。当天的晚自习,“听我背《赤壁赋》吧”,姑娘转过身,敲了敲后排我的桌子。
“壬戌之社,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完了,后边的被我忘了,提醒一下……再提醒一下……再提醒一下……啊,你别笑啊,一笑我就忘了……”
我给她提议:“你可以默写啊,我给你修改。”
于是姑娘拿出一张纸,开始默写不一会儿,纸又传给她,上边有一些钩钩叉叉。最后的空白处,是这样一行大字:把你语文课本给我,然后再默写一遍,背着我,就不知道你偷看书了?
姑娘撅着嘴,不情愿地把语文课本塞给我,如此反复,第三遍的默写我记得只改动了一处,这一处,姑娘少写了三个字。
一天晚自习结束的铃声响起后,我正被一道物理题虐得头昏脑涨,姑娘敲了敲我的桌子:“哎,回家了。”
我抬了抬头:“我待会儿,你先回家,再说咱俩也不顺路啊。”
姑娘慢腾腾地收拾了书包:“走了啊!”然后踢踢踏踏地走出教室,我望着桌前空空的课桌,呆了好久,然后很快算出答案,拽起书包冲出教室。在过道的拐角处,差点撞到她,“你怎么还没走?”
“吃多了,走不动啊!”然后,她从袖子里掏出一个闪闪发亮的勺子,“我的御用勺子,我每天都要带回家,再吃一顿。”
“回家还要加餐呀!可怎么不胖啊?”
“哼!”姑娘把勺子塞进嘴里,和我有一句没一句地走着。
“我送你回家?”到了该各自回家的路口,我说。
“不用了,我家还好远呢!”
“好,那就明天见。”
“嗯,明天见。”
我看着姑娘向右拐去,在快要拐过最后一个路灯时,姑娘回过头,嘴里叼着那个亮闪闪的勺子,朝她家的方向比划了两下,然后,拿下勺子大声喊:“那边的白色房子就是我家,有机会,一定来找我……”
几年以后,我无意间翻到那篇姑娘默写的《赤壁赋》,才发现那娟秀的字迹中,唯一的错处——被我补上的那三个字,正好是“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的“吾与子”。
高中那年,我们都还不知道“吃货”这个词,也不知道未来是怎样,只知道要考上大学,才会有更多的可能。那时的你,晚自习总要趴在虎头枕上打盹;课间喜欢捂着肚子拽着同桌说好饱好饱;下了自习一个人踢踢踏踏走出教室,嘴里还要叼着勺子跟我比划你家的方向……你是记忆里太遥远的故事,让“吃货”这样的形容变成太过俗气的词。回忆如昨,我写下这段文字,在某个夜晚,泣不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