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筑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关系到用户的安全,具备较强抗震性、舒适性的建筑可以很好地满足当前社会需求。基于地震的突发性与较强的破坏性,在具体的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对抗震设计予以重视,从细节中优化和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以下本文将简单分析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重点围绕优化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展开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探析
中图分类号:TU3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5-0150-01
导言
建筑工程项目设计构建中需要切实把握好对于基本结构的有效处理,促使其建筑结构能够具备较为理想的可靠性,进而也就能够促使其相应建筑物的应用更为合理安全。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抗震设计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促使建筑物能夠具备理想的抗震性能也就需要从结构设计入手进行把关,对于当前建筑结构设计中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各个内容进行严格控制,最终也就能够充分提升其相应建筑结构设计的有效性,保障安全。
1抗震设计的基本情况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需要我们结合建筑工程抗震理论和工程抗震的实际经验,从“概念设计”的角度来看待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及反应,不仅要考虑到建筑结构整体布局的原则,也要考虑到每个细节结构的构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即概念设计、抗震计算和构造措施。只有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辅以必要的计算,才能使结构具有较高的抗震能力确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必须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按建筑物的重要程度将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划分为基本设防目标、重要设防目标、特别设防目标等。目前,我国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设计规范中对抗震关系的认识不足;部分建筑高度过高;设计中没有对抗震倒塌的承载力计算等。
2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住房建设是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场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物的人口密度和财产越来越大,使得地震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中国有很多类型的地震,而且发生的频率相对较高。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建筑结构抗震能力是当务之急。此外,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也直接关系到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一方面,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使人们对建筑物抗震性能要求更高,抗震能力强的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换句话说,提高建筑抗震性能是建筑企业在未来市场的必要条件之一。另一方面,加强建筑抗震能力是建筑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防震工作需要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建筑行业应该带头。
2.1要尽最大的可能性安排许多的抗震的防线,使得多个延展性比较好的分体也可以形成完整的抗震的结构和体系,配合这样一个可延展性的结构,也可以使这样的框架形成一个良好的结构。经过一连串的地震之后,将会有余震。如果只设计第一道防线,那么余震可能会给建筑带来更大的风险,并可能导致大楼倒塌。如果设计得当,建筑抗震性能可以大大提高。
2.2采取相应措施加强薄弱环节的抗震能力。判断的基本因素是组件的承载能力弱的部分地震发生的过程中,并没有特定的组件安全储备力量,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地板实际承载力的设计计算的弹性比熊在一个统一的趋势。此外,我们不应过分关注地方力量与承载能力之间的协调程度。从整体抗震性能的意义上,增强了较明显的层次结构设计的效果,同时也具有变形的能力。
3建筑工程抗震设计考慮因素
3.1建筑工程选址
建筑工程的选址所在地是其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具体来讲,地震自然灾害发生时,由于距震中距离、地震强等原因,地震所在区域的地表层会产生一些变化。这种情况下,建筑工程所在地地表结构、土壤情况等客观因素是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结构是否安全的,也是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本身的抗震功能。
3.2建筑结构构成
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是综合建筑工程各个构成的设计,不是单一的设计。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抗震性来讲,其内部各个构成的抗震设计、相互关联的抗震性以及整体的构成抗震性共同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确保其抗震功能的完美实现。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时,需要处理好个体建筑和整体建筑之间的关联性和独立性,应该尽量避免一方出现问题,影响到另一方的抗震平衡。除此之外,相关设计人员需要具备辩证分析的能力,从全面的角度来考虑建筑部件刚度和强度的关系,对部件的这两个要素进行合理分配,避免由于二者的因素,影响建筑工程的抗震功能。
4优化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4.1立足现状,合理挑选抗震结构类型
量体裁衣、因地制宜是确保人们活动行之有效地重要前提,同样,在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也是如此,设计者需结合场地分析、建筑设计目标分析、技术现状等因素进行抗震结构类型进行选择,从源头上提高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有效性及科学性。当然设计人员需着重分析建筑抗震设计,充分考虑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抓住可能影响到建筑抗震设计的核心部位重点研究,确保建筑抗震设计的整体性与可行性,协调好各部件。
4.2叠加多层抗震线
建筑抗震的目的是提升建筑自身的抗震性,紧急情况下保障住户的安全。因此,在具体的抗震设计中,设计人员不能依靠单层抗震线来满足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要求,可结合多层防线来实现,力求通过多层抗震线来缓解地震造成的冲击力,降低地震的危害性,延长用户的逃生时间。
4.3做好建筑空间布局设计
对建筑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设计对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对建筑空间布局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考虑空间结构的均衡性。在地震灾害中,建筑不仅会受到来自地面的力,还会受到空气冲击的作用力,因此,在其抗震设计中应当考虑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从平面主轴出发,使其具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且刚度越好,稳定性就越高,能够承受水平力的性能就越好;考虑空间结构的简单性。建筑结构越复杂,在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更多方面,在计算相关参数的过程中也会更加繁琐。因此,设计人员在抗震设计时应当尽可能简化设计内容,减少可能会影响建筑抗震能力的因素,同时通过计算机技术全面加固抗震设计,博阿正建筑的稳定性;考虑空间结构的整体性。抗震设计是一项整体性较强的工作,并不是对建筑的部分构件加强抗震性能,因此,设计人员应当将楼盖、建筑内部以及相应的底层结构有效结合到一起,使其在地震灾害的冲击下能够以整体的方式对抗地震产生的作用力,这样能够避免单一结构抗震性能低下而造成建筑整体崩塌的现象,在提高各部分抗震性能的同时,提高了建筑整体的安全性。
结语
总之,地震一旦发生,就会对人们的生活和财产构成巨大的威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强调抗震性能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考虑到抗震设计的具体设计思路,设计人员必须通过多角分析方法,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加强地震角度的创新,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队伍应加强建筑抗弯能力建设,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国家建筑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征征.提高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方法研究[J].建筑知识,2016(14):11.
[2]沈雁雁.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7(2):85.
[3]高红斌.建筑结构抗震问题探讨[J].山西建筑,2017(22):96.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探析
中图分类号:TU3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5-0150-01
导言
建筑工程项目设计构建中需要切实把握好对于基本结构的有效处理,促使其建筑结构能够具备较为理想的可靠性,进而也就能够促使其相应建筑物的应用更为合理安全。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抗震设计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促使建筑物能夠具备理想的抗震性能也就需要从结构设计入手进行把关,对于当前建筑结构设计中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各个内容进行严格控制,最终也就能够充分提升其相应建筑结构设计的有效性,保障安全。
1抗震设计的基本情况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需要我们结合建筑工程抗震理论和工程抗震的实际经验,从“概念设计”的角度来看待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及反应,不仅要考虑到建筑结构整体布局的原则,也要考虑到每个细节结构的构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即概念设计、抗震计算和构造措施。只有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辅以必要的计算,才能使结构具有较高的抗震能力确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必须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按建筑物的重要程度将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划分为基本设防目标、重要设防目标、特别设防目标等。目前,我国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设计规范中对抗震关系的认识不足;部分建筑高度过高;设计中没有对抗震倒塌的承载力计算等。
2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住房建设是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场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物的人口密度和财产越来越大,使得地震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中国有很多类型的地震,而且发生的频率相对较高。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建筑结构抗震能力是当务之急。此外,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也直接关系到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一方面,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使人们对建筑物抗震性能要求更高,抗震能力强的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换句话说,提高建筑抗震性能是建筑企业在未来市场的必要条件之一。另一方面,加强建筑抗震能力是建筑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防震工作需要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建筑行业应该带头。
2.1要尽最大的可能性安排许多的抗震的防线,使得多个延展性比较好的分体也可以形成完整的抗震的结构和体系,配合这样一个可延展性的结构,也可以使这样的框架形成一个良好的结构。经过一连串的地震之后,将会有余震。如果只设计第一道防线,那么余震可能会给建筑带来更大的风险,并可能导致大楼倒塌。如果设计得当,建筑抗震性能可以大大提高。
2.2采取相应措施加强薄弱环节的抗震能力。判断的基本因素是组件的承载能力弱的部分地震发生的过程中,并没有特定的组件安全储备力量,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地板实际承载力的设计计算的弹性比熊在一个统一的趋势。此外,我们不应过分关注地方力量与承载能力之间的协调程度。从整体抗震性能的意义上,增强了较明显的层次结构设计的效果,同时也具有变形的能力。
3建筑工程抗震设计考慮因素
3.1建筑工程选址
建筑工程的选址所在地是其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具体来讲,地震自然灾害发生时,由于距震中距离、地震强等原因,地震所在区域的地表层会产生一些变化。这种情况下,建筑工程所在地地表结构、土壤情况等客观因素是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结构是否安全的,也是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本身的抗震功能。
3.2建筑结构构成
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是综合建筑工程各个构成的设计,不是单一的设计。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抗震性来讲,其内部各个构成的抗震设计、相互关联的抗震性以及整体的构成抗震性共同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确保其抗震功能的完美实现。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时,需要处理好个体建筑和整体建筑之间的关联性和独立性,应该尽量避免一方出现问题,影响到另一方的抗震平衡。除此之外,相关设计人员需要具备辩证分析的能力,从全面的角度来考虑建筑部件刚度和强度的关系,对部件的这两个要素进行合理分配,避免由于二者的因素,影响建筑工程的抗震功能。
4优化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4.1立足现状,合理挑选抗震结构类型
量体裁衣、因地制宜是确保人们活动行之有效地重要前提,同样,在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也是如此,设计者需结合场地分析、建筑设计目标分析、技术现状等因素进行抗震结构类型进行选择,从源头上提高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有效性及科学性。当然设计人员需着重分析建筑抗震设计,充分考虑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抓住可能影响到建筑抗震设计的核心部位重点研究,确保建筑抗震设计的整体性与可行性,协调好各部件。
4.2叠加多层抗震线
建筑抗震的目的是提升建筑自身的抗震性,紧急情况下保障住户的安全。因此,在具体的抗震设计中,设计人员不能依靠单层抗震线来满足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要求,可结合多层防线来实现,力求通过多层抗震线来缓解地震造成的冲击力,降低地震的危害性,延长用户的逃生时间。
4.3做好建筑空间布局设计
对建筑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设计对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对建筑空间布局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考虑空间结构的均衡性。在地震灾害中,建筑不仅会受到来自地面的力,还会受到空气冲击的作用力,因此,在其抗震设计中应当考虑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从平面主轴出发,使其具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且刚度越好,稳定性就越高,能够承受水平力的性能就越好;考虑空间结构的简单性。建筑结构越复杂,在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更多方面,在计算相关参数的过程中也会更加繁琐。因此,设计人员在抗震设计时应当尽可能简化设计内容,减少可能会影响建筑抗震能力的因素,同时通过计算机技术全面加固抗震设计,博阿正建筑的稳定性;考虑空间结构的整体性。抗震设计是一项整体性较强的工作,并不是对建筑的部分构件加强抗震性能,因此,设计人员应当将楼盖、建筑内部以及相应的底层结构有效结合到一起,使其在地震灾害的冲击下能够以整体的方式对抗地震产生的作用力,这样能够避免单一结构抗震性能低下而造成建筑整体崩塌的现象,在提高各部分抗震性能的同时,提高了建筑整体的安全性。
结语
总之,地震一旦发生,就会对人们的生活和财产构成巨大的威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强调抗震性能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考虑到抗震设计的具体设计思路,设计人员必须通过多角分析方法,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加强地震角度的创新,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队伍应加强建筑抗弯能力建设,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国家建筑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征征.提高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方法研究[J].建筑知识,2016(14):11.
[2]沈雁雁.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7(2):85.
[3]高红斌.建筑结构抗震问题探讨[J].山西建筑,2017(2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