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sp.3A00493)菌株特征与胞外多糖特性分析

来源 :生物技术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sxdcfvgb0987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鲁兰糖(pullulan)是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 spp.)的一些菌产生的极具高附加值、开发价值的天然微生物多糖.然而不同来源的菌株在产糖量、抑菌活性、副产物含量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寻找产糖量高、抑菌活性强、副产物少的优良菌株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本研究的出发菌株3A00493是一株从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分离的产胞外多糖海洋微生物.通过形态学和显微镜观察、分子鉴定确定其分类归属;改变培养条件确定了其生长特性、最佳产糖条件;选择5种常见微生物作为指示菌,滤纸片法测定其抑菌活性;薄层层析和红外光谱分析了多糖结构.出发菌株3A00493是一株菌落乳白,细胞和菌丝体可转换生长,ITS和18S rDNA部分序列与报道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 sp.)同源性≥98%的海洋源出芽短梗霉菌;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6℃,最适生长pH值为4,最适条件下产糖量达24.58 g/L;3A00493的代谢产物对4种指示菌具有较强抑菌活性;薄层层析和红外光谱测定结果表明3A00493产生的胞外多糖与普鲁兰糖标准品一致,确定为普鲁兰糖.出发菌株3A00493为一株产普鲁兰糖、代谢物抑菌活性较强、色素副产物少的海洋源出芽短梗霉新菌株.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海洋源产普鲁兰糖新菌3A00493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寻找海洋源微生物多糖提供了新菌株,也为筛选和开发海洋资源微生物提供研究借鉴.
其他文献
玉米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其籽粒重量的70%来自于淀粉.淀粉不仅是人类及其他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同时也是化工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利用拟南芥、水稻等模式植物,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已取得较多进展.近年来,随着玉米淀粉含量相关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开展,通过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mapping,QTL)定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及各种组学分析方法,发现了较多新的与淀粉含量相关的遗
玉米产量取决于植株捕获光能和固定CO2合成有机化合物的效率.叶夹角是株型重要性状之一,较小叶夹角有利于提高玉米植株光合作用效率和种植密度,因而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研究表明玉米叶夹角为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其遗传力较高,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调控.目前,利用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定位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等方法已鉴定数百个玉米叶夹角相关QTL;结合突变体分析等方法,已克隆数十个调控叶夹角关键
株高和穗位高是玉米重要育种性状,直接影响植株的养分利用效率及抗倒伏性,进而影响玉米产量.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属于典型数量性状,目前通过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mapping,QTL)定位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等方法已挖掘到较多相关遗传位点,通过QTL精细定位及利用突变体克隆了一些调控株高和稳位高关键基因.但是由于各研究组所利用的群体类型和大小、标记类型和密度以及统计方法不同,所鉴定QTL差异较大,单个研究
玉米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其产量占全国谷物总产量三分之一左右,在国民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玉米生长过程中受多种病害侵扰,其中穗腐病是一种由真菌导致的常见病害,目前已鉴定出40余种可诱发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穗腐病不仅可造成玉米产量损失也导致籽粒品质严重下降,病原微生物所产生次生毒素更是危及人畜安全.目前穗腐病防治以化学方法为主,但是因此所造成的种植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选育抗性品种成为防控玉米穗腐病最经济和安全有效的方法.玉米穗腐病抗性属于典型数量性状,国内外已有多个研究组通过建立玉米穗腐病抗性研
随着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典型两用性新兴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安全作为一个具有显著交叉性的研究领域引起了国际各界的广泛关注.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论文数据,基于期刊学科类别分析了生物安全研究的学科交叉现状和时序演化,并采用富集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国家的学科交叉倾向差异.结果 表明,20世纪以来,生物安全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广泛,动植物科学、环境和生态学、社会科学、微生物学、农业科学是其交叉融合最多的学科领域.不同国家生物安全研究的学科交融情况有所差异,欧美主要国家的学科交叉情况对我国
生物技术领域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基地平台是开展生物技术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应用示范、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生物技术领域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基地平台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探讨基地平台在促进生物技术创新与转化中的作用,总结优势和不足,为其今后的发展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重要的豆科牧草植物,研究紫花苜蓿转录因子基因MsAP2的功能,为探究MsAP2的信号转导网络提供理论指导和材料基础,也为紫花苜蓿生物技术育种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运用RT-PCR技术克隆MsAP2,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3302-3flag-AP2植物表达载体,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对紫花苜蓿进行遗传转化,对再生植株进行转基因鉴定、基因表达量分析、内源激素的测定(脱落酸、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和赤霉素)和表型鉴定.结果表明,成功获得转MsAP2紫花苜蓿植株,与野生型相比
为探索贵州不同香菇菌株产漆酶能力,得到高产漆酶的栽培基质,从而为提高和改善香菇的产量和品质奠定理论基础,助推贵州香菇产业振兴.试验以贵州香菇主栽品种香菇808、庆科R20以及贵州特有马桑香菇为研究对象,通过拮抗反应、系统发育树及温度试验,对香菇菌株进行了区别性鉴定,并以香菇的主要栽培基质为诱导物,研究3种不同香菇菌株液体发酵产漆酶活性连续12 d的变化规律.马桑香菇、香菇808和庆科R20虽均同为香菇属的下属分支,但菌株间是有区别的,存在一定种源差异.香菇液体产漆酶活性受菌株遗传差异和4种不同诱导培养基的
苎麻纤维被誉为“天然纤维之王”,应用广泛.脱胶是实现苎麻纤维应用的关键,然而传统化学脱胶工艺使用大量酸碱以及高温高压条件,耗能高且严重污染环境.微生物脱胶工艺由于具备节能环保等优势,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为了解决微生物脱胶普遍存在效率低、不均匀等问题,本文利用所筛选的芽孢杆菌LY11进行微生物脱胶试验,通过检测、分析脱胶过程中菌体数量变化、酶活变化、单糖含量变化、残胶率变化、胶质成分变化以及苎麻表面形态变化,深入了解微生物脱胶过程变化规律,为后续微生物脱胶过程的优化控制以及大规模工业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其雄穗着生于植株顶部,雌穗腋生.雄穗一方面需产生足量花粉以保证雌穗授粉结实,另一方面由于对下部叶片的遮蔽作用和自身营养需求,其生长发育会同时影响叶片光合作用效率和能量分配,因此优化雄穗结构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玉米雄穗性状包括雄穗分枝数、雄穗分枝长度、雄穗主轴长度、雄穗分枝总长度、雄穗分枝角度等,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自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开始利用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定位方法解析玉米雄穗性状遗传结构;随着玉米自交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