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新课程标准》是新时期的地理教育培养方向的体现,也是21世纪地理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新课标突出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一方面要求教育实施者变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也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只有教师深入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并将其贯彻于教学实践之中,培养出的人才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教师如何实施教学活动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呢?
一、转换教学模式,构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是被动性的。这正如众多的口渴者守住一只水龙头,其弊端不仅仅是这些口渴者的解渴程度完全受这只水龙头来水量的限制,更在于造成所有口渴者都会对这只水龙头产生依赖,从而封闭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寻更多水源的意识。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其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可想而知。为了突破这种教学模式对人才培养的局限性,必须实现教师功能的转变。
1.教师职能由“水龙头”向“水源向导”转化,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要使学生去除被动的等待思想,教师首先要转换教学方式,要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备课时需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理念要更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应贯穿教学全过程,彻底抛弃教师一讲到底的包办式做法;二是教学过程设计要注重互动性,要加大学生思维的活动量,实现教师功能由“水龙头”向“水源向导”的转换,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去发现、去选择新的水源;三是要注意学生参与的广泛性,教学中应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避免出现只有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唱重头戏的现象。
2.精选和优化课程资源,诱发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心理。
“兴趣是发明创造的先导”,要激发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就得将看似枯燥的知识进行“加工”,再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印在其脑海中,或是给学生设置知识运用的虚拟场景,让学生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当学生感觉凭自己现有知识不足以解决问题时,便会产生扩大知识面的潜在意识,从而引发对知识的心理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获得的知识是从实践的需要经过自己思索领悟得出的,这既能减少教师的口舌量,又能达到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广开知识源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变革?我认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1.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论,教师应着重从如下方面进行“自主学习”指导。
(1)引导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协助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3)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当然,在指导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立足于课本,知识结构的体系还应在某种程度上依据书本展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有着内在动力的支持,并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另外还应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这时教师必须认真地从旁指导,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最大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
在地理合作学习中,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新课程理论认为: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合作学习,都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不是以尖子生做小老师,中下学生做听众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贡献出思维成果,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小组学习后,同伴讨论得出的结果属于集体,每个学生都有所有权,在全班学习汇报时,应当由小组推选一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来补充。在评价时,教师应肯定的是这整个小组的学习成功,而不是某一个尖子生的成功。
3.建构学生的探究学习模式。
地理探究性教学把地理教学活动的本质看成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地理世界只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即是达到学生发展目的的手段与条件。因此,地理教师不应盯着学生“地理课本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而应始终着眼于学生“地理素质发展得怎么样”。所以,在课堂中,关键不是看教师讲得什么样,而是应该看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必须增加学生紧张的交互活动时间,尽可能提高学生地理活动的品位,不断提高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智力加工的思维质量,只有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体现一堂地理课的效益。这样才能体现“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本质。
地理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以“启发”式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以野外实习、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为探究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与探究,培养他们的探究创新能力,所以,探究性学习还须注重实践锻炼方法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更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在地理探究式学习中我们往往训练学生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完成对一个地理问题、一件地理事件的思维过程,也通过野外实践来完成具体的探究活动。这种学习重视思维过程训练,淡化思维结果追求的做法,会逐渐使学生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当趋向全程化、多元化和弹性化。
4.改革学习效果的反馈和评价方式。
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起到补足后劲的作用。学习效果的评价应遵循客观性、激励性、艺术性、多样性原则。恰到好处的评价往往会从非智力因素方面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使学生将求知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学生不再仅仅需要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也不再仅仅需要具备科学知识能力、社会评价能力、生活审美能力,还要有独特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领导和把握科技发展的潮流,成为科技发达的领头羊;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唱出时代的最强音;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站在历史大潮的最高峰,高瞻远瞩;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创造和把握时机,从而创造更有价值的财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它也是我们的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一、转换教学模式,构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是被动性的。这正如众多的口渴者守住一只水龙头,其弊端不仅仅是这些口渴者的解渴程度完全受这只水龙头来水量的限制,更在于造成所有口渴者都会对这只水龙头产生依赖,从而封闭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寻更多水源的意识。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其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可想而知。为了突破这种教学模式对人才培养的局限性,必须实现教师功能的转变。
1.教师职能由“水龙头”向“水源向导”转化,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要使学生去除被动的等待思想,教师首先要转换教学方式,要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备课时需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理念要更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应贯穿教学全过程,彻底抛弃教师一讲到底的包办式做法;二是教学过程设计要注重互动性,要加大学生思维的活动量,实现教师功能由“水龙头”向“水源向导”的转换,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去发现、去选择新的水源;三是要注意学生参与的广泛性,教学中应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避免出现只有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唱重头戏的现象。
2.精选和优化课程资源,诱发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心理。
“兴趣是发明创造的先导”,要激发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就得将看似枯燥的知识进行“加工”,再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印在其脑海中,或是给学生设置知识运用的虚拟场景,让学生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当学生感觉凭自己现有知识不足以解决问题时,便会产生扩大知识面的潜在意识,从而引发对知识的心理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获得的知识是从实践的需要经过自己思索领悟得出的,这既能减少教师的口舌量,又能达到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广开知识源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变革?我认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1.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论,教师应着重从如下方面进行“自主学习”指导。
(1)引导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协助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3)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当然,在指导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立足于课本,知识结构的体系还应在某种程度上依据书本展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有着内在动力的支持,并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另外还应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这时教师必须认真地从旁指导,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最大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
在地理合作学习中,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新课程理论认为: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合作学习,都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不是以尖子生做小老师,中下学生做听众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贡献出思维成果,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小组学习后,同伴讨论得出的结果属于集体,每个学生都有所有权,在全班学习汇报时,应当由小组推选一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来补充。在评价时,教师应肯定的是这整个小组的学习成功,而不是某一个尖子生的成功。
3.建构学生的探究学习模式。
地理探究性教学把地理教学活动的本质看成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地理世界只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即是达到学生发展目的的手段与条件。因此,地理教师不应盯着学生“地理课本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而应始终着眼于学生“地理素质发展得怎么样”。所以,在课堂中,关键不是看教师讲得什么样,而是应该看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必须增加学生紧张的交互活动时间,尽可能提高学生地理活动的品位,不断提高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智力加工的思维质量,只有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体现一堂地理课的效益。这样才能体现“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本质。
地理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以“启发”式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以野外实习、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为探究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与探究,培养他们的探究创新能力,所以,探究性学习还须注重实践锻炼方法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更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在地理探究式学习中我们往往训练学生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完成对一个地理问题、一件地理事件的思维过程,也通过野外实践来完成具体的探究活动。这种学习重视思维过程训练,淡化思维结果追求的做法,会逐渐使学生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当趋向全程化、多元化和弹性化。
4.改革学习效果的反馈和评价方式。
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起到补足后劲的作用。学习效果的评价应遵循客观性、激励性、艺术性、多样性原则。恰到好处的评价往往会从非智力因素方面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使学生将求知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学生不再仅仅需要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也不再仅仅需要具备科学知识能力、社会评价能力、生活审美能力,还要有独特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领导和把握科技发展的潮流,成为科技发达的领头羊;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唱出时代的最强音;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站在历史大潮的最高峰,高瞻远瞩;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创造和把握时机,从而创造更有价值的财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它也是我们的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