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少教多学”一直都不是新潮的教学理念,其实无论中外,很早以前都已经提出过类似的概念。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古典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往往采取满堂灌输的形式,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得古诗词教学遇到了学生兴趣不浓、教师疲劳感加重的困境。而“少教多学”思想的贯彻和实践,则是解决这一困境的重要方法。本文从“少教多学”概念的解读入手,列举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些常见误区,并针对这些现象,利用“少教多学”思想理念提出一些实践方法,力求提高如今语文课古诗词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诗词;自主学习;少教多学
一、“少教多学”的概念解读:
“少教多学”一直都不是新潮的教学理念,其实无论中外,很早以前都已经提出过类似的概念。《学记》中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要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这些观点,其实总结起来,都是在说一件事:在教师的课堂上,不能以教师的“教”为最终的目的,而是应当以学生的“学”为根本目标,也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使得学生能够锻炼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能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的目的。
语文课堂同样需要少教多学思想的贯彻。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满堂灌、把学生当做录音机的现象仍然存在。教师在课上口沫横飞,自以为把知识点讲够了、讲透了,但是下面的学生学起来却十分疲劳,毫无效率可言,这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
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重视。首先,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学传承的瑰宝,是我们文化传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具备一定的古诗词知识,语文课堂任重而道远。其次,古典诗词的学习蕴含了丰厚的古文知识,从音律、诵读到意象和词句的品析,凝聚了多方面语文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方式。第三,古诗词的教学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体验,古诗词中的音律美、意象美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乃至于对写作的兴趣,并且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然而,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仍旧存在许多误区。
二、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尽管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更是考试时候必考的重点知识,无论是古诗词背诵还是赏析,所占比例并不低。但正如上文所说,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仍然有很多误区,忽略了“少教多学”的重要性。
首先,把古诗词教学与背诵默写简单地等同起来。鉴于应试的需要,可以说每一位语文老师都不敢忽视古诗词的背诵与默写,因此每每遇到古诗词教学,就把背默的检测当做教学的基本手段,诗词可以不细讲,不深究,但是默写不能不抓。一首诗反复背诵默写多次,学生厌烦,老师也疲于批改和检查。可以说,古诗文的背诵默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环节,如果学生还未理解诗词,甚至还处于反感诗词学习的地步,那么一味地抓背诵和默写,学生就成了只为应试得分的机器,没有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可言了。
其次,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以一味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老师认为,古诗文对于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有一些诗词的理论知识,是现在学生难以理解的,例如格律、意象等等,现在的初中学生没有独立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素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一旦遇到古诗词教学,就成了老师的一言堂,讲解词句的解释,分析意象的含义,乃至于诵读都是老师在說,学生在听在记,课上不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课后则是背诵默写为主的作业,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一首诗会一首诗,看到另一首诗又成了完全陌生的作品,缺少了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训练,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注重理论,轻视实践。语文学习绝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在传统的诗词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教授一直是语文教师的重点,作者背景、代表思想、意象分析、词句赏析都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却没有把时间给予学生的实践。所谓古诗词教学中学生主体的实践,其实就是通过对古诗词的自主诵读、赏析,对作者的自主考证、研究,来把握诗歌主旨,体会诗词美感,并且能够归纳融汇,举一反三,从一首诗来看一类诗,从而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这也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所欠缺的。
总而言之,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最大误区,就是老师教得太多,而我们的学生学的太少,这就证明了,“少教多学”思想在古诗词教学中实践的重要性。
三、古诗词教学中“少教多学”思想的实践:
“少教多学”思想理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是尤为重要的,古诗词作为几千年文化传承的精华,与现代学生的语言习惯有了一定隔阂,但是由于诗歌自身朗朗上口的特点,又与学生比较贴近,并没有太大的学习障碍,这是老师减少灌输、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同时,古诗词的文学审美体验想对也较容易获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这就具备了学生“多学”的条件。加上应试中对于学生赏析课外古诗词的考察,这更是学生“多学”的必然要求。因此语文课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少教多学”思想理念的贯彻,是尤为必要的。但是,前文已经提到,传统古诗词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灌输现象严重,“少教多学”思想理念亟需在我们的诗词教学课堂上实践,在此,这里提出一些实践方法。
首先,将诵读融入课堂,让诗词教学变成“有声”的课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中国古时候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读书所占的比例大大超过现今的课堂。且不说一些议论文、说明文教学中读书的必要性,也不说我们祖先的语文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单论古典诗词,可以说,读书,或者说反复大声读书,其作用远远超过我们某些教师苦口婆心的满堂灌输。因此,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当注重诵读的重要性。在预习时候布置学生读数诗词,课堂教学中至少要保证三至五遍的集体朗诵,三至五分钟的自由朗读和背诵,争取课上完,学生也能背诵。这既增强了课上的效率,学生在熟读熟背诗词的基础上,必然能够加快对老师传授知识的消化和理解,甚至有些起初不懂地方在多读几遍候自然就明了了,同时,也省去了课后再花大把时间背书的步骤,学生的负担也相应减轻了。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去读书,其实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也为学生减负,更提高了学习效率,这就是少教多学一举多得的好处。 其次,注重预习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自己了解诗词背景知识。诗词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现代文教学,对于诗歌的理解,有时候不能仅限于诗歌本身,很多蕴含在诗歌背后的东西需要对诗歌作者和写作背景有所了解,才能深入理解作品,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在古诗文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就在课堂的开始部分用投影方式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这种蜻蜓点水的教学方式不能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更不用提知其所以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也自然不能够用来应对相同或者类似作者和背景的作品。这就是教师过于强调“教”而忽视让学生“学”的恶果。其实我们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完全可以把这一块交给学生自己去学。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将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的搜集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预习作业,在如今信息检索极为便利的今天,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搜集到需要的资料,并且在课堂学习开展之前就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无论是李白的潇洒飘逸,还是杜甫的忧国忧民,又或者是辛弃疾的报国之心,李煜的忧国之痛,都能够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帮助,同时在面对这些作者的课外作品的时候,也能够整体把握作品风格,有的放矢。
第三,留给学生讨论和思考的空间,把课堂的时间交还给学生。课堂的主体究竟是老师还是学生,一直是近年来教育界争论的话题。但是个人认为,在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要一直坚持的。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从来就应当是各执己见、百花齐放的。诗词的蕴含之丰富,不能够追求理科那种“唯一解”,教师只是引导者,是方法的传授者,而不能成为答案的制定者。在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上,应当把诗句的赏析教给学生自己去讨论,给予课堂充分的讨论时间,并且尊重学生不同的理解,更应当积极对待学生的动态生成,对于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应该给予鼓励,这是学生积极思考的结果,更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这种主动学习,正是“少教多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第四,充分利用古詩词自身特点,让学生自主产生审美体验。作为中国文学传世的瑰宝,古典诗词自然有它无穷的魅力,如何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这种魅力,是让学生“多学”的关键所在。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那么,课堂不需要教师的满堂灌,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古典诗词的时候,应该从诗词的音律美、意象美、语言美乃至于有趣的典故、轶事出发,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诗词的美感,利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四、总结
总而言之,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灿烂遗产,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珍惜并掌握的知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语文课堂在古典诗词教学环节上,更应该下功夫。一味的灌输知识,不能够提高我们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甚至会引起他们对诗词学习的反感,不能让诗词课变成理论灌输课,或者是背诵默写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减少教师无效教学,每一个语文老师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与改革》
[2]余映潮《这样教语文》
[3]王华 《少教多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践行》
(作者单位:常州市河海中学)
关键词:诗词;自主学习;少教多学
一、“少教多学”的概念解读:
“少教多学”一直都不是新潮的教学理念,其实无论中外,很早以前都已经提出过类似的概念。《学记》中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要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这些观点,其实总结起来,都是在说一件事:在教师的课堂上,不能以教师的“教”为最终的目的,而是应当以学生的“学”为根本目标,也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使得学生能够锻炼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能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的目的。
语文课堂同样需要少教多学思想的贯彻。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满堂灌、把学生当做录音机的现象仍然存在。教师在课上口沫横飞,自以为把知识点讲够了、讲透了,但是下面的学生学起来却十分疲劳,毫无效率可言,这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
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重视。首先,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学传承的瑰宝,是我们文化传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具备一定的古诗词知识,语文课堂任重而道远。其次,古典诗词的学习蕴含了丰厚的古文知识,从音律、诵读到意象和词句的品析,凝聚了多方面语文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方式。第三,古诗词的教学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体验,古诗词中的音律美、意象美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乃至于对写作的兴趣,并且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然而,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仍旧存在许多误区。
二、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尽管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更是考试时候必考的重点知识,无论是古诗词背诵还是赏析,所占比例并不低。但正如上文所说,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仍然有很多误区,忽略了“少教多学”的重要性。
首先,把古诗词教学与背诵默写简单地等同起来。鉴于应试的需要,可以说每一位语文老师都不敢忽视古诗词的背诵与默写,因此每每遇到古诗词教学,就把背默的检测当做教学的基本手段,诗词可以不细讲,不深究,但是默写不能不抓。一首诗反复背诵默写多次,学生厌烦,老师也疲于批改和检查。可以说,古诗文的背诵默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环节,如果学生还未理解诗词,甚至还处于反感诗词学习的地步,那么一味地抓背诵和默写,学生就成了只为应试得分的机器,没有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可言了。
其次,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以一味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老师认为,古诗文对于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有一些诗词的理论知识,是现在学生难以理解的,例如格律、意象等等,现在的初中学生没有独立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素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一旦遇到古诗词教学,就成了老师的一言堂,讲解词句的解释,分析意象的含义,乃至于诵读都是老师在說,学生在听在记,课上不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课后则是背诵默写为主的作业,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一首诗会一首诗,看到另一首诗又成了完全陌生的作品,缺少了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训练,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注重理论,轻视实践。语文学习绝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在传统的诗词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教授一直是语文教师的重点,作者背景、代表思想、意象分析、词句赏析都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却没有把时间给予学生的实践。所谓古诗词教学中学生主体的实践,其实就是通过对古诗词的自主诵读、赏析,对作者的自主考证、研究,来把握诗歌主旨,体会诗词美感,并且能够归纳融汇,举一反三,从一首诗来看一类诗,从而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这也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所欠缺的。
总而言之,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最大误区,就是老师教得太多,而我们的学生学的太少,这就证明了,“少教多学”思想在古诗词教学中实践的重要性。
三、古诗词教学中“少教多学”思想的实践:
“少教多学”思想理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是尤为重要的,古诗词作为几千年文化传承的精华,与现代学生的语言习惯有了一定隔阂,但是由于诗歌自身朗朗上口的特点,又与学生比较贴近,并没有太大的学习障碍,这是老师减少灌输、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同时,古诗词的文学审美体验想对也较容易获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这就具备了学生“多学”的条件。加上应试中对于学生赏析课外古诗词的考察,这更是学生“多学”的必然要求。因此语文课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少教多学”思想理念的贯彻,是尤为必要的。但是,前文已经提到,传统古诗词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灌输现象严重,“少教多学”思想理念亟需在我们的诗词教学课堂上实践,在此,这里提出一些实践方法。
首先,将诵读融入课堂,让诗词教学变成“有声”的课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中国古时候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读书所占的比例大大超过现今的课堂。且不说一些议论文、说明文教学中读书的必要性,也不说我们祖先的语文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单论古典诗词,可以说,读书,或者说反复大声读书,其作用远远超过我们某些教师苦口婆心的满堂灌输。因此,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当注重诵读的重要性。在预习时候布置学生读数诗词,课堂教学中至少要保证三至五遍的集体朗诵,三至五分钟的自由朗读和背诵,争取课上完,学生也能背诵。这既增强了课上的效率,学生在熟读熟背诗词的基础上,必然能够加快对老师传授知识的消化和理解,甚至有些起初不懂地方在多读几遍候自然就明了了,同时,也省去了课后再花大把时间背书的步骤,学生的负担也相应减轻了。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去读书,其实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也为学生减负,更提高了学习效率,这就是少教多学一举多得的好处。 其次,注重预习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自己了解诗词背景知识。诗词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现代文教学,对于诗歌的理解,有时候不能仅限于诗歌本身,很多蕴含在诗歌背后的东西需要对诗歌作者和写作背景有所了解,才能深入理解作品,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在古诗文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就在课堂的开始部分用投影方式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这种蜻蜓点水的教学方式不能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更不用提知其所以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也自然不能够用来应对相同或者类似作者和背景的作品。这就是教师过于强调“教”而忽视让学生“学”的恶果。其实我们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完全可以把这一块交给学生自己去学。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将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的搜集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预习作业,在如今信息检索极为便利的今天,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搜集到需要的资料,并且在课堂学习开展之前就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无论是李白的潇洒飘逸,还是杜甫的忧国忧民,又或者是辛弃疾的报国之心,李煜的忧国之痛,都能够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帮助,同时在面对这些作者的课外作品的时候,也能够整体把握作品风格,有的放矢。
第三,留给学生讨论和思考的空间,把课堂的时间交还给学生。课堂的主体究竟是老师还是学生,一直是近年来教育界争论的话题。但是个人认为,在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要一直坚持的。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从来就应当是各执己见、百花齐放的。诗词的蕴含之丰富,不能够追求理科那种“唯一解”,教师只是引导者,是方法的传授者,而不能成为答案的制定者。在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上,应当把诗句的赏析教给学生自己去讨论,给予课堂充分的讨论时间,并且尊重学生不同的理解,更应当积极对待学生的动态生成,对于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应该给予鼓励,这是学生积极思考的结果,更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这种主动学习,正是“少教多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第四,充分利用古詩词自身特点,让学生自主产生审美体验。作为中国文学传世的瑰宝,古典诗词自然有它无穷的魅力,如何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这种魅力,是让学生“多学”的关键所在。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那么,课堂不需要教师的满堂灌,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古典诗词的时候,应该从诗词的音律美、意象美、语言美乃至于有趣的典故、轶事出发,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诗词的美感,利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四、总结
总而言之,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灿烂遗产,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珍惜并掌握的知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语文课堂在古典诗词教学环节上,更应该下功夫。一味的灌输知识,不能够提高我们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甚至会引起他们对诗词学习的反感,不能让诗词课变成理论灌输课,或者是背诵默写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减少教师无效教学,每一个语文老师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与改革》
[2]余映潮《这样教语文》
[3]王华 《少教多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践行》
(作者单位:常州市河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