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我国目前科普场馆的建设和配套的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当前形式,实现科普场馆的可持续蓬勃发展,本文从科普场馆建设,科教形式开拓和科教人员素质提升方面简要论述。
关键词:科普场馆 创新 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8-116-02
《科学素质纲要》“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的提出,拓展和完善了现有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新建一批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科技类博物馆。作为科普基础设施之一的科普场馆,是指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目的、常年对公众开放、实施科普教育活动的场馆,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
科普场馆主要包括各类科技博物馆和青少年科技活动馆(站)。改革开放以来,科普场馆建设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馆已达30座。各类科普场馆以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展示教育活动受到公众的欢迎,并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为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科普场馆的现状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有:数量少,难以满足公众需求。手段、观念陈旧,科普教育工作水平低。展品缺乏创新,简单模仿、相互雷同的现象十分普遍,展览只是单纯的展品罗列和堆砌,缺少清晰的展览设计理念和主题思想。
《科学素质纲要》提出:“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前提下,新建一批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科技类博物馆。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至少拥有1座大中型科技馆,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至少拥有1座科技类博物馆,全国科技类博物馆的接待能力有显著增长。
当前全国性科普场馆建设热潮再次升温,各省、市、地方响应中央号召,都在积极新建拟建科技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一些专业性的事业机构,各行各企业也出于不同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投身于中小型专业科普场馆的建设。针对当代科普场馆的建设与营运方式,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合理规划,多方开发,丰富完善展示内容
相对于建成后科普场馆的科教水平和拓展开发能力的软环境而言,场馆建设工程、布展环境设计、展品选型可以说是科技馆的重要硬件环境,是场馆建设投入最大,日后场馆展示内容定位最为重要的一环。所以建设科普场馆重在规划,一定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广泛地调研,论证,汲取多方经验和不足。丰富完善展示内容,根据各分项资金投入,合理安排各分项工作。在场馆建筑,布展设计,展品合理定位方面全面融合,把握好各分项施工进度,保证科技馆各方硬件发挥最大效益功能。同时应根据建成后场馆实际情况及早确定运营管理人员,分项开展各自团队工作,保证运营中内外活动的正常开展和配套措施的全面完善,精心策划运营后短期和中长期可行发展计划,时刻规划和实时实现场馆的可持续发展工作。
展品,是科普场馆的灵魂,是科普场馆赖以生存和开展活动的基础,高质展品的常设和新颖创意展品的更新,才能保证科技馆的长盛不衰。只有创新的展品,才能永葆科普场馆的生命力。而目前先进创新特色展品的缺乏,市场化的经营模式下大量的“克隆”产品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科技馆的发展。科技馆是全民全社会的,科技馆同时也需要通过全民全社会的力量去扶持发展。大量的科研机构,高科技的企业公司,各领域的专家和有积极意见的个人必须要参与其中,我认为应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寻求高科技专业厂家的研发合作,与各领域的专家进行发散性讨论,制定多方融资方法和奖励鼓励手段,把握好公益性事业和市场化经济的融合点,共同探究解决展品拓展创新问题,激发社会各界思考和研发创新科普展品。
二、探求社会联动,创新科普形式
传统的科普场馆展示形式不外乎馆内常设展项展示内容与社会热点临时展览两种,这种形式存在着必须到实体场馆参观的弊端,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科普教育,科普场馆必须在依托自身展项开展丰富多样馆内科普活动的同时,充分利用自身科普行业人力和硬件优势,联动社会资源,从内容形式上广泛开展切实有意义的科普宣传科普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公众多途径,广范围的触及,真正实现“面对面”的传播。比如流动式的“科普大篷车”出现,让科技展品走进农村,直接对受教育程度相对还比较低的农村入口进行基本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弥补了我国科普资源、科普场馆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普及了科学知识,也使更多的入增强了对科普场馆事业的认识。再比如说通过网络大规模发展虚拟科普场馆建设,优化集成各种可利用科普资源,鼓励社会和个人共同搭建维护这个共享服务的平台,配套各地区正在发展壮大的实体科普场馆,成为公众体验科学,参与科学的网上科技活动乐园,使得无暇前往科普場馆参观的受众可以足不出户的了解相关知识;还有通过牵头科普协作单位和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定期或不定期的依托各传播平台,将科普推进学校,社区,工厂等各行业,及时的从全球性社会和生活热点出发,及时释疑答惑,利用自身和协作资源开展新颖多样的科普活动,例如报告,竞赛,培训实验等,最大可能覆盖受众人群,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三、转变观念思维,加强科教人员素质建设
要求新发展,先求新思维。思想观念的创新才能延续下一步行动的创新。《科学素质纲要>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是对科学素质内涵作出的定性表述。该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文明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普场馆事业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受益者是全体公民和整个国家。俗语说“育人先育己”,教育工作者尤其重要,科普场馆工作是育人的工作,必须完善好自己,才有可能更好的施教服务于他人。科教人员适应形势的新观念新思维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科教人员的现状是:文化层次普遍较高、但专业对口性不强,存在着在一个科技馆里共有几十个人,就有可能存在几十个不同的学科专业的技术人员,综合基础能力尚待进一步提高。在讲解服务过程中,单一展品原理和理论的生硬单向灌输普遍存在,缺乏传播技巧。这就要求我们科教者从多方面多渠道的加强自主性和广阔互动性的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围绕行业的趋势发展要求充实理论,增加主体和边缘性相关知识积累。在具体工作和活动开展过程中,正确把握科普场馆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的特点,采用非正规的教育手段和多样性普及形式开展和传播。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过程的揭示和展现。在知识传输过程中多引导观众自主学习,让每一位观众在直接参与演示和与展品零距离互动中,增强对知识和科学的理解和探索能力,在参与和实践过程中,感悟科学,启迪智慧。培养科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对团队和个人面对面讲解中,根据不同的受众人群特点,以广阔的理论知识为基础,针对施教内容科学有效切入,多维灵活把握开展方式和宣讲技巧,保证最优化效果。
我国的科普场馆事业对促进国家的科技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与发达国家相比它尚处于幼年,更大的效益潜能需要我们科普行业从业者和全社会来共同挖掘,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探索下,我国的科普场馆事业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科普场馆 创新 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8-116-02
《科学素质纲要》“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的提出,拓展和完善了现有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新建一批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科技类博物馆。作为科普基础设施之一的科普场馆,是指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目的、常年对公众开放、实施科普教育活动的场馆,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
科普场馆主要包括各类科技博物馆和青少年科技活动馆(站)。改革开放以来,科普场馆建设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馆已达30座。各类科普场馆以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展示教育活动受到公众的欢迎,并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为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科普场馆的现状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有:数量少,难以满足公众需求。手段、观念陈旧,科普教育工作水平低。展品缺乏创新,简单模仿、相互雷同的现象十分普遍,展览只是单纯的展品罗列和堆砌,缺少清晰的展览设计理念和主题思想。
《科学素质纲要》提出:“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前提下,新建一批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科技类博物馆。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至少拥有1座大中型科技馆,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至少拥有1座科技类博物馆,全国科技类博物馆的接待能力有显著增长。
当前全国性科普场馆建设热潮再次升温,各省、市、地方响应中央号召,都在积极新建拟建科技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一些专业性的事业机构,各行各企业也出于不同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投身于中小型专业科普场馆的建设。针对当代科普场馆的建设与营运方式,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合理规划,多方开发,丰富完善展示内容
相对于建成后科普场馆的科教水平和拓展开发能力的软环境而言,场馆建设工程、布展环境设计、展品选型可以说是科技馆的重要硬件环境,是场馆建设投入最大,日后场馆展示内容定位最为重要的一环。所以建设科普场馆重在规划,一定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广泛地调研,论证,汲取多方经验和不足。丰富完善展示内容,根据各分项资金投入,合理安排各分项工作。在场馆建筑,布展设计,展品合理定位方面全面融合,把握好各分项施工进度,保证科技馆各方硬件发挥最大效益功能。同时应根据建成后场馆实际情况及早确定运营管理人员,分项开展各自团队工作,保证运营中内外活动的正常开展和配套措施的全面完善,精心策划运营后短期和中长期可行发展计划,时刻规划和实时实现场馆的可持续发展工作。
展品,是科普场馆的灵魂,是科普场馆赖以生存和开展活动的基础,高质展品的常设和新颖创意展品的更新,才能保证科技馆的长盛不衰。只有创新的展品,才能永葆科普场馆的生命力。而目前先进创新特色展品的缺乏,市场化的经营模式下大量的“克隆”产品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科技馆的发展。科技馆是全民全社会的,科技馆同时也需要通过全民全社会的力量去扶持发展。大量的科研机构,高科技的企业公司,各领域的专家和有积极意见的个人必须要参与其中,我认为应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寻求高科技专业厂家的研发合作,与各领域的专家进行发散性讨论,制定多方融资方法和奖励鼓励手段,把握好公益性事业和市场化经济的融合点,共同探究解决展品拓展创新问题,激发社会各界思考和研发创新科普展品。
二、探求社会联动,创新科普形式
传统的科普场馆展示形式不外乎馆内常设展项展示内容与社会热点临时展览两种,这种形式存在着必须到实体场馆参观的弊端,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科普教育,科普场馆必须在依托自身展项开展丰富多样馆内科普活动的同时,充分利用自身科普行业人力和硬件优势,联动社会资源,从内容形式上广泛开展切实有意义的科普宣传科普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公众多途径,广范围的触及,真正实现“面对面”的传播。比如流动式的“科普大篷车”出现,让科技展品走进农村,直接对受教育程度相对还比较低的农村入口进行基本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弥补了我国科普资源、科普场馆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普及了科学知识,也使更多的入增强了对科普场馆事业的认识。再比如说通过网络大规模发展虚拟科普场馆建设,优化集成各种可利用科普资源,鼓励社会和个人共同搭建维护这个共享服务的平台,配套各地区正在发展壮大的实体科普场馆,成为公众体验科学,参与科学的网上科技活动乐园,使得无暇前往科普場馆参观的受众可以足不出户的了解相关知识;还有通过牵头科普协作单位和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定期或不定期的依托各传播平台,将科普推进学校,社区,工厂等各行业,及时的从全球性社会和生活热点出发,及时释疑答惑,利用自身和协作资源开展新颖多样的科普活动,例如报告,竞赛,培训实验等,最大可能覆盖受众人群,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三、转变观念思维,加强科教人员素质建设
要求新发展,先求新思维。思想观念的创新才能延续下一步行动的创新。《科学素质纲要>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是对科学素质内涵作出的定性表述。该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文明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普场馆事业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受益者是全体公民和整个国家。俗语说“育人先育己”,教育工作者尤其重要,科普场馆工作是育人的工作,必须完善好自己,才有可能更好的施教服务于他人。科教人员适应形势的新观念新思维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科教人员的现状是:文化层次普遍较高、但专业对口性不强,存在着在一个科技馆里共有几十个人,就有可能存在几十个不同的学科专业的技术人员,综合基础能力尚待进一步提高。在讲解服务过程中,单一展品原理和理论的生硬单向灌输普遍存在,缺乏传播技巧。这就要求我们科教者从多方面多渠道的加强自主性和广阔互动性的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围绕行业的趋势发展要求充实理论,增加主体和边缘性相关知识积累。在具体工作和活动开展过程中,正确把握科普场馆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的特点,采用非正规的教育手段和多样性普及形式开展和传播。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过程的揭示和展现。在知识传输过程中多引导观众自主学习,让每一位观众在直接参与演示和与展品零距离互动中,增强对知识和科学的理解和探索能力,在参与和实践过程中,感悟科学,启迪智慧。培养科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对团队和个人面对面讲解中,根据不同的受众人群特点,以广阔的理论知识为基础,针对施教内容科学有效切入,多维灵活把握开展方式和宣讲技巧,保证最优化效果。
我国的科普场馆事业对促进国家的科技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与发达国家相比它尚处于幼年,更大的效益潜能需要我们科普行业从业者和全社会来共同挖掘,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探索下,我国的科普场馆事业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