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并正在成为影响我国就业结构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本文分别从三次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结构角度和三次产业结构偏离角度分析了转型期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结构偏离度
转型期以来,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1元上升为2009年的25575元,增长了66倍多。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之相适应,就业结构也发生相应的调整与变化。
一、从三次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结构角度分析
从1978年到2009年,我国一、二、三次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构成比例及其变化可通过图1直观地描述出来。
图11978-2009我国三次产业GDP及就业人数构成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国家统计局网站。
产业结构的变动决定着就业结构的变动。从图1揭示的1978年以来我国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转移情况看:(1)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迅速下降,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9年的38.1%,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流出,第一产业已成为劳动力净流出的部门。(2)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稳中略有上升。(3)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增长最快,从1978年的12.2%增加到2009年的34.1%,1978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就业人数的比重不足1/8,到2009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就业人数的比重为1/3,31年间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了1/5。
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非同步性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讲,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尽管第一产业产值在GDP中的份额快速下降,到2009年,第一产业的产值份额只有全部GDP的1/10,但它吸纳的劳动力就业人数却接近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40%。第二产业的情况与其相反,在其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接近一半,但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不高,实际就业人数占全社会总就业量的比例只有1/4。第三产业在1978-2009年间,从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最小到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就业人数比重增加的幅度远远大于其产值比重在GDP份额中的增加幅度,第三产业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二、从三次产业结构偏离角度分析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劳动力会在三次产业中发生转移和流动,形成新的就业结构。当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动尽管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速度与规模上却不一定完全同步,存在着一定的偏离现象。结构偏离度可用下式计算:
公式一中清楚地描述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当结构偏离度为零时,该产业的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达到均衡状态。结构偏离度越接近零,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合理。当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时,说明该产业就业比重小于产值比重,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应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从而使产业的发展规模与就业吸纳能力保持一致;当结构偏离度小于零时,说明该产业就业比重大于產值比重,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该产业己存在隐性失业。
图21978-2009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国家统计局网站。
根据图2显示的1978-2009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数据,可以得出这一时期我国各产业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演变的特点:
(1)我国第一产业存在大量隐性失业的劳动力。第一产业在改革初期结构偏离度己为-0.60,说明当时我国第一产业中己经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问题。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逐年偏离零值越来越远,到2009年己达-0.73,说明第一产业不仅不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相反,成了使劳动力源源不断流出的部门,有大量劳动力需要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去。
(2)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值且较大。这说明:①该产业应当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该值呈现出越来越小的趋势,说明该产业各部门在这个时期正在接纳越来越多的从其他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这与前面分析的此期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的情况一致。③1991年后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值又有所上升,从1991年的0.95上升到2003年的1.13,与第二产业在GDP中过高的比重比较,说明第二产业正在走一条资本密集型的生产路线,更多的选择依靠资本投入推动其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下降。④2004年后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又有所下降,从2004年1.05下降到2009年的0.67,说明国家这一期间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开始出现成效。
(3)第三产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但就业吸纳空间逐步缩小。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且愈来愈向零值靠拢,这说明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速度尽管最快,但继续高速增长的空间逐步减少。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三产业开始恢复性增长,从其它部门转移出的劳动力大部分被第三产业吸收,直至90年代中期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稳定地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但在经过长时期高速增长以后,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趋于饱和。在没有新的服务需求与服务产业出现的情况下,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速度趋于收缩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迄今为止的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第一和第二产业的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方向相反的严重的偏离。第一产业结构偏离系数为负值且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它表明第一产业积压了太多的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表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建设的任务还极其艰巨;第二产业结构偏离系数为正值,且在三大产业部门中绝对值最大。它表明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了一条资本密集型道路,而这条发展道路正好是与我国的资源禀赋背道而驰的;只有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系数相对较小,它表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走了一条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对比较协调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袁伦渠.劳动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黎玉柱、陈全功、张智勇.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4] 陈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10)
[5] 冯飞鹏.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的变迁[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结构偏离度
转型期以来,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1元上升为2009年的25575元,增长了66倍多。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之相适应,就业结构也发生相应的调整与变化。
一、从三次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结构角度分析
从1978年到2009年,我国一、二、三次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构成比例及其变化可通过图1直观地描述出来。
图11978-2009我国三次产业GDP及就业人数构成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国家统计局网站。
产业结构的变动决定着就业结构的变动。从图1揭示的1978年以来我国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转移情况看:(1)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迅速下降,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9年的38.1%,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流出,第一产业已成为劳动力净流出的部门。(2)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稳中略有上升。(3)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增长最快,从1978年的12.2%增加到2009年的34.1%,1978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就业人数的比重不足1/8,到2009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就业人数的比重为1/3,31年间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了1/5。
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非同步性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讲,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尽管第一产业产值在GDP中的份额快速下降,到2009年,第一产业的产值份额只有全部GDP的1/10,但它吸纳的劳动力就业人数却接近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40%。第二产业的情况与其相反,在其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接近一半,但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不高,实际就业人数占全社会总就业量的比例只有1/4。第三产业在1978-2009年间,从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最小到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就业人数比重增加的幅度远远大于其产值比重在GDP份额中的增加幅度,第三产业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二、从三次产业结构偏离角度分析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劳动力会在三次产业中发生转移和流动,形成新的就业结构。当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动尽管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速度与规模上却不一定完全同步,存在着一定的偏离现象。结构偏离度可用下式计算:
公式一中清楚地描述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当结构偏离度为零时,该产业的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达到均衡状态。结构偏离度越接近零,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合理。当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时,说明该产业就业比重小于产值比重,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应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从而使产业的发展规模与就业吸纳能力保持一致;当结构偏离度小于零时,说明该产业就业比重大于產值比重,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该产业己存在隐性失业。
图21978-2009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国家统计局网站。
根据图2显示的1978-2009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数据,可以得出这一时期我国各产业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演变的特点:
(1)我国第一产业存在大量隐性失业的劳动力。第一产业在改革初期结构偏离度己为-0.60,说明当时我国第一产业中己经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问题。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逐年偏离零值越来越远,到2009年己达-0.73,说明第一产业不仅不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相反,成了使劳动力源源不断流出的部门,有大量劳动力需要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去。
(2)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值且较大。这说明:①该产业应当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该值呈现出越来越小的趋势,说明该产业各部门在这个时期正在接纳越来越多的从其他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这与前面分析的此期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的情况一致。③1991年后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值又有所上升,从1991年的0.95上升到2003年的1.13,与第二产业在GDP中过高的比重比较,说明第二产业正在走一条资本密集型的生产路线,更多的选择依靠资本投入推动其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下降。④2004年后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又有所下降,从2004年1.05下降到2009年的0.67,说明国家这一期间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开始出现成效。
(3)第三产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但就业吸纳空间逐步缩小。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且愈来愈向零值靠拢,这说明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速度尽管最快,但继续高速增长的空间逐步减少。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三产业开始恢复性增长,从其它部门转移出的劳动力大部分被第三产业吸收,直至90年代中期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稳定地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但在经过长时期高速增长以后,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趋于饱和。在没有新的服务需求与服务产业出现的情况下,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速度趋于收缩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迄今为止的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第一和第二产业的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方向相反的严重的偏离。第一产业结构偏离系数为负值且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它表明第一产业积压了太多的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表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建设的任务还极其艰巨;第二产业结构偏离系数为正值,且在三大产业部门中绝对值最大。它表明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了一条资本密集型道路,而这条发展道路正好是与我国的资源禀赋背道而驰的;只有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系数相对较小,它表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走了一条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对比较协调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袁伦渠.劳动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黎玉柱、陈全功、张智勇.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4] 陈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10)
[5] 冯飞鹏.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的变迁[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