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换届以来,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人大工作整体效能的重要抓手,大胆探索、科学谋划,分步实施、分层推进,出台了四年实施意见和分年实施计划,明确到2021年建成“海宁人大云”,形成市和镇、街道上下联动、共享共用的格局,实现了在一个平台上多系统运行、多网络链接、多路径互通,推动人大工作提质提效。
以信息化提速促进服务“三会”提效。近年来,我们致力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改造与升级,做到“无纸化”、电子会务系统和办公自动化建设“三同步”实施,办文办会整体效能进一步提升。注重加强会上会下、会前会后的系统性协同,开发“海宁人大云”平台,建成“海宁人大四维展馆”,统筹整合各类应用信息系统,把监督工作的公开化和人大制度宣传工作深度融入其中,强化史料和资料查询交流等功能,将信息化最大限度覆盖到监督工作的全流程、各方面,构建集咨询、监督、管理、服务、联络于一体的“云上工作间”。
以信息化提速促进代表履职管理与服务提效。把代表联络站建设放到新时代发挥代表主体作用的突出位置,根据省人大指导意见,积极呼应嘉兴市人大代表联络总站上线运行,迅速将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导入代表联络站建设,建立海宁人大代表联络分站,与嘉兴联络总站实现视频连线互联互通,并同步实现对12个镇、街道联络站的统一调度和互联互通。今年以来通过多次连线,基层一线代表不出选区就能向嘉兴、海宁两级人大反映意见建议。注重网络触角再下延,每个镇、街道选择1至2个有条件的基层联络室启动视频互动和网上联络站建设,努力建设符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时代新实践要求的“脚下接地气、掌上入云端”的基层联络室,形成全市线上线下“1+12+X”聯络矩阵。把强化代表履职管理和服务作为联络站建设的基础,“代表履职评价系统”上线,以积分制账户管理为基本架构,通过日志式记录,将原来零碎分散的履职信息进行集中规范管理,通过数据交换整合,实现“一人一次一记一赋分”,并随时同步生成以代表个人、代表小组、镇街道直至全市的履职档案和各项统计台账,代表履职从“线下”管理转向“线上”管理。
以信息化提速促进民生工作监督提效。加强代表联系选民意见建议分级分类处理机制建设,构建民生问题信息(意见、建议)从收集传输到处理、跟踪监督的“铁三角”管理模式,即:从“收集”切入,建立分级分类平台,实行意见建议全面收集、快捷提交、精准反馈,数据实现“打包”管理;从“办理”切入,建立“民情直通车微信群”,把原来由代表以书信与电话形式交办的环节通道改到网络,代表发现问题,通过现场手机记录发布入群,@相关部门直接交办,实现点对点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问题发现和解决的效率。全市12个镇、街道已建立“民情直通车微信群”11个,两年来,共交办问题意见322件,已办结317件,其中,在镇、街道化解的246件;从“利用”切入,以分级分类平台全面采集的信息为基础,建起“民情数据库”,集中分拣28个类别,随时根据流量排序筛选,进行大数据分析,使代表联系选民收集到的意见建议从一页纸、一件事的个体呈现,集约汇流成为网上民情数据方阵。通过数据筛选,形成定期“民情热点专报”,为市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执行提供“第一时间”的民情风向、民意动向和民生取向。对年度数据汇聚集中的“热点”问题,列入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监督议题的备选项目,实现依据民情大数据分析研判、监督助推民生问题解决的应用价值最大化。
以信息化提速促进镇、街道人大工作提效。加强对镇、街道人大信息化建设的指导,上下联动,对全市镇级人大代表履职评价实行“在线”管理,对街道居民代表这一特殊群体区别于人大代表实行规范化管理。紧跟嘉兴人大“四化”建设节奏,推进“海宁人大云”共享共用,建立“1+12”的全市人大门户网站(页)集群,再由各镇、街道按实际需求,量力而行创出各自特色亮点,通过夯实镇、街道人大信息化工作基础,保障镇、街道人大工作更加稳定、持续、高效运转,着力打造以“三化并轨、多网合一、常态运行”为核心的镇街人大工作“海宁样板”。
要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信息化是重要载体和手段。实践中,我们有四点粗浅体会:一是理念更新是先导。常委会领导带头,从委室负责人到机关工作人员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形成拥抱信息化、适应信息化、用好信息化的良好氛围。二是上下联动是优势。在推进过程中,省和嘉兴市人大常委会的有力指导和协力推动,有效补齐了县级人大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的短板。同时,经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镇、街道人大架构不断强化,县级的“一盘棋”谋划与“一体化”推进,有利于保证镇街人大不掉队。三是管理创新是核心。信息化是对规范化、标准化的整合运用和功能提升,要坚持推陈出新、敢于破旧立新,做好与原有工作融合磨合整合的文章。四是便捷实用是原则。坚持在提高实效实用性上下功夫,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入做好谋划设计,从方便用户使用入手尽量简化操作,将繁琐复杂的计算识别整合工作交给电脑完成,减少低效重复劳动,以程序和操作的减法换取工作效能上的加法。
以信息化提速促进服务“三会”提效。近年来,我们致力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改造与升级,做到“无纸化”、电子会务系统和办公自动化建设“三同步”实施,办文办会整体效能进一步提升。注重加强会上会下、会前会后的系统性协同,开发“海宁人大云”平台,建成“海宁人大四维展馆”,统筹整合各类应用信息系统,把监督工作的公开化和人大制度宣传工作深度融入其中,强化史料和资料查询交流等功能,将信息化最大限度覆盖到监督工作的全流程、各方面,构建集咨询、监督、管理、服务、联络于一体的“云上工作间”。
以信息化提速促进代表履职管理与服务提效。把代表联络站建设放到新时代发挥代表主体作用的突出位置,根据省人大指导意见,积极呼应嘉兴市人大代表联络总站上线运行,迅速将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导入代表联络站建设,建立海宁人大代表联络分站,与嘉兴联络总站实现视频连线互联互通,并同步实现对12个镇、街道联络站的统一调度和互联互通。今年以来通过多次连线,基层一线代表不出选区就能向嘉兴、海宁两级人大反映意见建议。注重网络触角再下延,每个镇、街道选择1至2个有条件的基层联络室启动视频互动和网上联络站建设,努力建设符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时代新实践要求的“脚下接地气、掌上入云端”的基层联络室,形成全市线上线下“1+12+X”聯络矩阵。把强化代表履职管理和服务作为联络站建设的基础,“代表履职评价系统”上线,以积分制账户管理为基本架构,通过日志式记录,将原来零碎分散的履职信息进行集中规范管理,通过数据交换整合,实现“一人一次一记一赋分”,并随时同步生成以代表个人、代表小组、镇街道直至全市的履职档案和各项统计台账,代表履职从“线下”管理转向“线上”管理。
以信息化提速促进民生工作监督提效。加强代表联系选民意见建议分级分类处理机制建设,构建民生问题信息(意见、建议)从收集传输到处理、跟踪监督的“铁三角”管理模式,即:从“收集”切入,建立分级分类平台,实行意见建议全面收集、快捷提交、精准反馈,数据实现“打包”管理;从“办理”切入,建立“民情直通车微信群”,把原来由代表以书信与电话形式交办的环节通道改到网络,代表发现问题,通过现场手机记录发布入群,@相关部门直接交办,实现点对点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问题发现和解决的效率。全市12个镇、街道已建立“民情直通车微信群”11个,两年来,共交办问题意见322件,已办结317件,其中,在镇、街道化解的246件;从“利用”切入,以分级分类平台全面采集的信息为基础,建起“民情数据库”,集中分拣28个类别,随时根据流量排序筛选,进行大数据分析,使代表联系选民收集到的意见建议从一页纸、一件事的个体呈现,集约汇流成为网上民情数据方阵。通过数据筛选,形成定期“民情热点专报”,为市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执行提供“第一时间”的民情风向、民意动向和民生取向。对年度数据汇聚集中的“热点”问题,列入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监督议题的备选项目,实现依据民情大数据分析研判、监督助推民生问题解决的应用价值最大化。
以信息化提速促进镇、街道人大工作提效。加强对镇、街道人大信息化建设的指导,上下联动,对全市镇级人大代表履职评价实行“在线”管理,对街道居民代表这一特殊群体区别于人大代表实行规范化管理。紧跟嘉兴人大“四化”建设节奏,推进“海宁人大云”共享共用,建立“1+12”的全市人大门户网站(页)集群,再由各镇、街道按实际需求,量力而行创出各自特色亮点,通过夯实镇、街道人大信息化工作基础,保障镇、街道人大工作更加稳定、持续、高效运转,着力打造以“三化并轨、多网合一、常态运行”为核心的镇街人大工作“海宁样板”。
要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信息化是重要载体和手段。实践中,我们有四点粗浅体会:一是理念更新是先导。常委会领导带头,从委室负责人到机关工作人员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形成拥抱信息化、适应信息化、用好信息化的良好氛围。二是上下联动是优势。在推进过程中,省和嘉兴市人大常委会的有力指导和协力推动,有效补齐了县级人大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的短板。同时,经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镇、街道人大架构不断强化,县级的“一盘棋”谋划与“一体化”推进,有利于保证镇街人大不掉队。三是管理创新是核心。信息化是对规范化、标准化的整合运用和功能提升,要坚持推陈出新、敢于破旧立新,做好与原有工作融合磨合整合的文章。四是便捷实用是原则。坚持在提高实效实用性上下功夫,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入做好谋划设计,从方便用户使用入手尽量简化操作,将繁琐复杂的计算识别整合工作交给电脑完成,减少低效重复劳动,以程序和操作的减法换取工作效能上的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