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各学科中,重视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学科的重要任务。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激发兴趣 培育创新 激励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创新意识
如今的许多教师还在“穿新鞋,走老路”。口号是“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授课思路还是老一套“满堂灌,自导自演”。这与发挥学生潜力是事与愿违的。其实,他们身上的“淘”的缺点,正是我们所说的“潜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往往容易忽略这些同学,从而泯灭了他们创新火花的绽放。从此他们便成了老师固定枷锁中的“模型”。就是教师常说的“老实,听话”型学生。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切忌不要使学生成为“方格里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运用深度的语言,精心设计,合理引导,创新情境,激发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发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二、重视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激发创新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教学中,意识支配行动。不囿于教师的定论,敢于大胆质疑。要使学生明确,并非只有发现人类未发现的新事物和新规律才叫创新,一个人只要通过独立思考而产生的思想、做法,虽然对他人而言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本人却是全新的,这就是创新。为此,需不断激励学生,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增强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在过程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中心。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光是教法问题,更是指导和观念的问题。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创新的兴趣。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创造主动性,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传统教学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当前的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四、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五、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正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六、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次要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永恒追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应创新、引导创新、培养创新,才能使语文教学的发展走向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不断的创新、同时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保证教育与时俱进。
【关键词】激发兴趣 培育创新 激励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创新意识
如今的许多教师还在“穿新鞋,走老路”。口号是“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授课思路还是老一套“满堂灌,自导自演”。这与发挥学生潜力是事与愿违的。其实,他们身上的“淘”的缺点,正是我们所说的“潜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往往容易忽略这些同学,从而泯灭了他们创新火花的绽放。从此他们便成了老师固定枷锁中的“模型”。就是教师常说的“老实,听话”型学生。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切忌不要使学生成为“方格里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运用深度的语言,精心设计,合理引导,创新情境,激发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发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二、重视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激发创新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教学中,意识支配行动。不囿于教师的定论,敢于大胆质疑。要使学生明确,并非只有发现人类未发现的新事物和新规律才叫创新,一个人只要通过独立思考而产生的思想、做法,虽然对他人而言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本人却是全新的,这就是创新。为此,需不断激励学生,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增强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在过程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中心。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光是教法问题,更是指导和观念的问题。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创新的兴趣。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创造主动性,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传统教学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当前的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四、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五、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正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六、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次要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永恒追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应创新、引导创新、培养创新,才能使语文教学的发展走向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不断的创新、同时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保证教育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