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6日,中国动画辉煌年代的创造者和见证人之一,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马克宣先生因病逝世。他曾参与和执导的多部水墨动画片都是中国动画史上的经典,作品《超级肥皂》《山水情》《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分别获得“政府奖”、“金鸡奖”、日本广岛及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奖。众多在20世纪60-90年代经典动画片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依然深深怀念着那些有灵魂的动画作品,称“马克宣走了,带走了我们整个童年”。
他把动画做成了艺术
提起马克宣这个名字,很多人并不熟悉。他是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动画家,被誉为中国水墨动画最后的辉煌。他参与创作的《大闹天宫》《山水情》《三个和尚》《哪吒闹海》《小蝌蚪找妈妈》,是陪伴几代人童年时光的经典动画片。一名80后观众说,马克宣,是一位把动画做成艺术的大师。
“马老师很重视民族元素。”他的学生赵志超回忆,“他认为中国动画应该试着融合传统绘画的笔法。古典的东西和现代的东西相结合,是他一直坚持的。传统绘画应该是中国动画的灵魂。”
197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开始创作《哪吒闹海》时,当时是原画师的马克宣,承担了一部分动画设计主力工作,其绘制的“李靖抚琴”一幕,堪称经典。
为了精确画出弹古筝的手部动作,“不懂这行”的马克宣,专门去电影乐团找到了一位古筝演员,守着看对方如何抚琴,认真记录每一个动作细节,让那位演员为他反复讲解了三次,甚至具体到了“每一个音符是怎么弹的”。最终,动画片里的李靖,手指在二十一根弦上翻飞,十六帧的原画稿上,马克宣笔下的李靖就如传统年画上的人物,指腹微弯,按压在琴弦上,小指翘起,形神兼备。1980年,《哪吒闹海》成为第一部在戛纳参展的华语动画电影。
“他对动画片中人物的动作,一直特别讲究。” 赵志超还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马老师为了给大家演示快要摔倒的人是怎样的,亲自在讲台上表演如何踉跄,怎么缓冲,双脚步子快速倒腾几下,假装要摔出去。“那时候他都71岁啦,把我们吓得够呛。”
赵志超形容,老师每次站在讲台上,总是收拾得干净利落。就算头一天为工作熬了夜,只要第二天早上有课,他照旧“精精神神”地站上讲台。“他想把关于动画自己懂的东西,都教给我们。”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8年出品的水墨动画电影《山水情》,由马克宣联合执导,讲述了老琴师教导渔家少年学琴的故事。整整19分钟,都笼在墨色山水和悠然古乐中,轻舟穿江,莺啼鱼跃,指拨弦动,衣袂飘飞。
马克宣把水墨画和剪纸的技法,都用在了这部动画片里。他专门邀请了国画大师吴山明和卓鹤君先生来做人物和场景设计。那时候没有绘图软件,浓墨重彩的山,和淡墨轻岚的水,都是用毛笔蘸了墨汁,一笔一笔画出来的。马克宣笔下的水墨画,层次可以分到八九层,即使是现在用绘图软件来画,画出三四层的虚实变化已很不容易。
他的作品几乎都有浓浓的古韵。有的像宣纸上的一幅中国画,着浓淡不同的墨色;有的像是铜版纸上的年画,色彩斑斓;有的则像是小写意的漫画,线条简洁,人物的动作夸张且极富表现力。在《三个和尚》的分镜头脚本里,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小和尚担着水、甩着手飞奔的姿态,僧袍的袖子弯成一个萌萌的弧度,画面上还有大块的留白,正符合国画里“计白当黑”的原则。
对于中国动画的发展,马克宣仍有许多理想。去世前,他在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动画设计系担任教授,致力于把他的艺术理念传承给学生。而他带过的学生,几乎都是看着他创作的动画片长大的。
一个谦和的大师
在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路盛章的记忆里,马克宣从来没有大声讲过什么话,他总是慢声细语,面带微笑,一点儿架子也没有。
马克宣是上海美影厂后期最重要的导演和中坚力量,他却不愿意别人叫他大师,他认为那些把自己推上“大师”地位的作品不能算自己的成绩:《小蝌蚪找妈妈》的原型出自于白石老人的水墨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里面的鱼虾形象皆取材于白石老人画中;《山水情》的人物设计是国画大师吴山明;《哪吒闹海》的美术设计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大师张仃;《大闹天宫》《三个和尚》自己不过是个参与者。“画《大闹天宫》时我还是个小毛头,大家都叫我‘小马’,现在才熬成‘老马’了。”马克宣曾经这样开过自己的玩笑。
1992年,马克宣执导了自己的最后一部动画片《12个蚊子和5个人》,并获得了1993年法国昂西动画节的教育片奖。这是动画界的至高荣誉,但是相识多年来,路盛章听马克宣把美影厂的每一部作品都掰开揉碎讲过好多遍,唯独没有听他讲过这部片子。
“我自己的东西没什么好讲的。”马克宣曾经对路盛章说。他更愿意跟大家分享那些集体创作的精品,《大闹天宫》里的孙悟空是怎么从尖嘴猴腮的写实派变成现在的装饰风,《小蝌蚪找妈妈》里的墨绘的小蝌蚪如何连贯地动起来,《山水情》里的乌云墨雨如何模仿了真实的疾风骤雨,马克宣总爱用这些经典案例来讲解动画制作。
马克宣被誉为中国水墨动画最后的辉煌,但谈到水墨动画技术,他总是一语带过。“水墨动画是集体创作的结晶,我马克宣一个人有什么资格谈。”马克宣跟路盛章解释说,“更何况这项技术还要保密呢!”
这项神秘的中国新技术诞生于1960年,最早的呈现就是《小蝌蚪找妈妈》。创作的初衷,是让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画动起来。
水墨动画片的原画非常难画。当时没有电脑,全靠手画,画好之后再拍。因为用的是毛笔,每一笔的浓淡都不一样,但是要让画面动起来,每一块晕染的程度都要保持前后一致。所以,每一笔浓淡的分解变化,都要分别拿出来进行不同的曝光,力求达到虚和实的不同比例。完成一部水墨动画短片,需要很多人做上三四年。直到现在,这项技术也还是保密的。
浸润着中国文化的水墨动画令世界惊艳。1988年,马克宣和阎善春联合执导的水墨动画片《山水情》,在国内外获奖无数,被视为马克宣职业生涯的巅峰之作。遗憾的是,这也是中国水墨动画片的绝唱。此后,我国再无一部真正的水墨动画片。
如今,路盛章也是动画界的“腕儿”了,但他同样不许别人叫他大师。“跟马克宣相比,我们还差得远呢。自惭形秽呀!”
(大野整理)
他把动画做成了艺术
提起马克宣这个名字,很多人并不熟悉。他是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动画家,被誉为中国水墨动画最后的辉煌。他参与创作的《大闹天宫》《山水情》《三个和尚》《哪吒闹海》《小蝌蚪找妈妈》,是陪伴几代人童年时光的经典动画片。一名80后观众说,马克宣,是一位把动画做成艺术的大师。
“马老师很重视民族元素。”他的学生赵志超回忆,“他认为中国动画应该试着融合传统绘画的笔法。古典的东西和现代的东西相结合,是他一直坚持的。传统绘画应该是中国动画的灵魂。”
197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开始创作《哪吒闹海》时,当时是原画师的马克宣,承担了一部分动画设计主力工作,其绘制的“李靖抚琴”一幕,堪称经典。
为了精确画出弹古筝的手部动作,“不懂这行”的马克宣,专门去电影乐团找到了一位古筝演员,守着看对方如何抚琴,认真记录每一个动作细节,让那位演员为他反复讲解了三次,甚至具体到了“每一个音符是怎么弹的”。最终,动画片里的李靖,手指在二十一根弦上翻飞,十六帧的原画稿上,马克宣笔下的李靖就如传统年画上的人物,指腹微弯,按压在琴弦上,小指翘起,形神兼备。1980年,《哪吒闹海》成为第一部在戛纳参展的华语动画电影。
“他对动画片中人物的动作,一直特别讲究。” 赵志超还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马老师为了给大家演示快要摔倒的人是怎样的,亲自在讲台上表演如何踉跄,怎么缓冲,双脚步子快速倒腾几下,假装要摔出去。“那时候他都71岁啦,把我们吓得够呛。”
赵志超形容,老师每次站在讲台上,总是收拾得干净利落。就算头一天为工作熬了夜,只要第二天早上有课,他照旧“精精神神”地站上讲台。“他想把关于动画自己懂的东西,都教给我们。”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8年出品的水墨动画电影《山水情》,由马克宣联合执导,讲述了老琴师教导渔家少年学琴的故事。整整19分钟,都笼在墨色山水和悠然古乐中,轻舟穿江,莺啼鱼跃,指拨弦动,衣袂飘飞。
马克宣把水墨画和剪纸的技法,都用在了这部动画片里。他专门邀请了国画大师吴山明和卓鹤君先生来做人物和场景设计。那时候没有绘图软件,浓墨重彩的山,和淡墨轻岚的水,都是用毛笔蘸了墨汁,一笔一笔画出来的。马克宣笔下的水墨画,层次可以分到八九层,即使是现在用绘图软件来画,画出三四层的虚实变化已很不容易。
他的作品几乎都有浓浓的古韵。有的像宣纸上的一幅中国画,着浓淡不同的墨色;有的像是铜版纸上的年画,色彩斑斓;有的则像是小写意的漫画,线条简洁,人物的动作夸张且极富表现力。在《三个和尚》的分镜头脚本里,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小和尚担着水、甩着手飞奔的姿态,僧袍的袖子弯成一个萌萌的弧度,画面上还有大块的留白,正符合国画里“计白当黑”的原则。
对于中国动画的发展,马克宣仍有许多理想。去世前,他在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动画设计系担任教授,致力于把他的艺术理念传承给学生。而他带过的学生,几乎都是看着他创作的动画片长大的。
一个谦和的大师
在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路盛章的记忆里,马克宣从来没有大声讲过什么话,他总是慢声细语,面带微笑,一点儿架子也没有。
马克宣是上海美影厂后期最重要的导演和中坚力量,他却不愿意别人叫他大师,他认为那些把自己推上“大师”地位的作品不能算自己的成绩:《小蝌蚪找妈妈》的原型出自于白石老人的水墨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里面的鱼虾形象皆取材于白石老人画中;《山水情》的人物设计是国画大师吴山明;《哪吒闹海》的美术设计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大师张仃;《大闹天宫》《三个和尚》自己不过是个参与者。“画《大闹天宫》时我还是个小毛头,大家都叫我‘小马’,现在才熬成‘老马’了。”马克宣曾经这样开过自己的玩笑。
1992年,马克宣执导了自己的最后一部动画片《12个蚊子和5个人》,并获得了1993年法国昂西动画节的教育片奖。这是动画界的至高荣誉,但是相识多年来,路盛章听马克宣把美影厂的每一部作品都掰开揉碎讲过好多遍,唯独没有听他讲过这部片子。
“我自己的东西没什么好讲的。”马克宣曾经对路盛章说。他更愿意跟大家分享那些集体创作的精品,《大闹天宫》里的孙悟空是怎么从尖嘴猴腮的写实派变成现在的装饰风,《小蝌蚪找妈妈》里的墨绘的小蝌蚪如何连贯地动起来,《山水情》里的乌云墨雨如何模仿了真实的疾风骤雨,马克宣总爱用这些经典案例来讲解动画制作。
马克宣被誉为中国水墨动画最后的辉煌,但谈到水墨动画技术,他总是一语带过。“水墨动画是集体创作的结晶,我马克宣一个人有什么资格谈。”马克宣跟路盛章解释说,“更何况这项技术还要保密呢!”
这项神秘的中国新技术诞生于1960年,最早的呈现就是《小蝌蚪找妈妈》。创作的初衷,是让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画动起来。
水墨动画片的原画非常难画。当时没有电脑,全靠手画,画好之后再拍。因为用的是毛笔,每一笔的浓淡都不一样,但是要让画面动起来,每一块晕染的程度都要保持前后一致。所以,每一笔浓淡的分解变化,都要分别拿出来进行不同的曝光,力求达到虚和实的不同比例。完成一部水墨动画短片,需要很多人做上三四年。直到现在,这项技术也还是保密的。
浸润着中国文化的水墨动画令世界惊艳。1988年,马克宣和阎善春联合执导的水墨动画片《山水情》,在国内外获奖无数,被视为马克宣职业生涯的巅峰之作。遗憾的是,这也是中国水墨动画片的绝唱。此后,我国再无一部真正的水墨动画片。
如今,路盛章也是动画界的“腕儿”了,但他同样不许别人叫他大师。“跟马克宣相比,我们还差得远呢。自惭形秽呀!”
(大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