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寓言创作可不是个轻巧活儿。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崔慕良(笔名老莫)先生自述:“学写过小说,学写过杂文,相比之下,寓言虽短,写起来并不易,有时为一二百字,苦思几月难成。”老莫写寓言,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他的寓言作品有十多篇发表在人民日报漫画刊《讽刺与幽默》上;结集出版了《寓言百则》;近日又有五篇作品入选《生命的真理》一书。《生命的真理》是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在成立三十周年之际,为全面、集中地展示我国当代寓言创作所取得的成就而编选并出版的一本中国当代寓言集。崔慕良为创作式微的寓言园地吹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身与时舛,志共道申”。老莫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年轻时就饱尝了说真话的苦头儿,但他热爱寓言的痴心始终不改,服务社会的忠诚从来不变,他绝不停止对现实生活的思索,敢于言人所不敢言、言人所不能言。四平日报副总编辑于云飞先生曾评价说:“他虚怀若谷的长者风度,令人钦佩。不过,他的杂文对社会对生活的积弊,都能一针见血,多有济世良药的味道;他的寓言更是于幽默中见哲理,警人至深。”我对此深有同感。
二
老莫不但是寓言创作的行家,而且对寓言理论颇有研究。他认为喻“上”是寓言永恒的主题,这样对寓言功能的界定,是老莫独特的见解。“寓言像什么?像‘玉’。玉的外表温润悦人,质地坚硬。温润悦人,人们喜爱抚摩玩赏;坚硬,不失其石的根本。这正可以说是寓言的品格!”“每人都可被‘喻’,每人都被匡正自己的言行,逐年向至贤至圣行列行进。而寓言在于明‘道’,所以不论故事编得多么离奇,内涵都是以历史经验或生活经验为基础,概括性强,普遍意义大,传播真理倡导文明,其内涵如玉之坚硬。寓言预测未来,有前瞻性,与现实存在必然冲突……”老莫的寓言创作,正是体现这样的特点。“虫鱼鸟兽皆谐趣,狐鬼妖仙俱巧妍”;“侃谑谐伪论世界,箴言戏语正乾坤”。其寓言中的角色,不论是有生命的人物、动植物,还是无生命的其它自然物和人工器物,都在巧妙地演绎着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事件。活灵活现的各类角色,摇曳多姿的故事,林林总总的场景,丰富多彩的喻示,组成了老莫寓言斑斓的世界。
三
老莫寓言的“中国风格”是显而易见的,这源于作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底,尤其是从一些作家那里已经很难见到的美好的民间文化素养。他的寓言是从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和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土壤上开出的绚丽花朵。《寓言百则》总计不过两万多字,是名副其实的“小册子”,但其思想含量绝不亚于一部长篇小说。书中二三百字的超短文占了多半篇幅,堪称短小精致惜墨如金。在那样短小的篇幅里,还要讲情节完整的故事,还要寄寓深刻的道理,这凸现着作者深厚的功力。
老莫创作不拘一格,富有创新精神。先期作品多为旧瓶装新酒,后来既写短小的寓言,又写篇幅稍长的寓言小说。他的作品,深受先秦寓言的影响,又有独创的杂文辣味儿。老莫寓言中,直接出面议论说理的文字不多,多借助形象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
老莫寓言在结构上,多有独具匠心之处。
漫画法。如《狗性》似一幅唯妙唯肖的讽刺漫画,勾勒出狗“媚主、谄贵、虚吠邀功……”的种种形态,经过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概括出“狗的共性”——“人的奴性”,“同几十年前一样,同几百年前一样”,确有振聋发聩之效。
类比法。如《老人与老树》:通过老树与老人经历贴切而形象的经历的类比,得出“剩下的不一定是优秀的”认识,提醒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历史,切勿妄自尊大,那样会影响进步与发展。在生活节奏日益紧凑的今天,冷静地反思我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从中悟出规律性的认识,使我们变得聪慧和理智,这是应该认真解答的一道生活命题。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如《卜者寻驴》,原来卜者是“不会给自家人看病”的空头医生,丢了驴要靠农夫的点拨才不至破财。我们生活中五行八作的“卜者”还少吗?
戏仿法。如《井底蛙之见》,模仿古代寓言“井底之蛙”的戏路,续写蛙之观天,不过位置由井下挪到了井上,但都没有新的发现,还得出别人“一定是眼睛出了毛病”的结论。作者借井之口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寓意:“眼睛有局限的换了新位置也难看到新天地”,诚哉斯言!
故事延伸法。如龟兔赛跑的老故事可延伸出兔族经验总结的新故事;《西游记》的老故事可延伸出孙悟空后代的新故事。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十八般武器并用,可谓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五
老莫的寓言明畅通俗,语言洗练,极少生僻的词汇,别扭的句式或怪异的表达方式,古语、今语、口语自然和谐地融为一炉,构成浑然的艺术整体。其语言生动形象,叙述故事特别传神。如写母鸡代鸭子尽孵蛋义务,鸭子先是许愿:“我到聪明泉打水给您喝,到健忘湖抓鱼给您吃……”结果跑到一边儿去,“在河里和鸳鸯比赛竖蜻蜓呢”!最后得了便宜便卖乖,“仍在大街上跩着腚呱呱叫”……使人如见其态,如闻其声,忍俊不禁。
老莫的寓言凝聚着他人生的智慧,大多寓意深刻,善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如《不倒翁拜访旗杆》提醒警惕“谁的旗子我都挂,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投机者;《老虎和狐狸合作》提醒警惕打着“双赢”招牌的霸王条款;《跑赛得冠军的猪》揭示“缺乏过程监督才会使蠢猪冒功得逞”的道理;《讨教》告诉读者:报忧得忧,报喜得喜,所以夸夸其谈的喜鹊越来越尽职,说实话干实事的乌鸦越来越不尽责……这些作品使人过目难忘深受启迪。
六
白璧尚有微瑕。愚以为老莫的寓言个别篇什也有取象失宜、语义晦涩的缺憾。“试玉要烧三日满”,老莫以为自己琢磨的功夫还不到家,甚至担心自己的作品“与玉搭不上边”,并勇敢地自勉:“继续做下去,才有希望”,可见并没打算止笔养老。
以上乃笔者门外观玉,姑妄言之,唯愿年逾古稀的老莫先生宝刀不老思奋进,凌云健笔意纵横,琢磨出更精美的玉石。
(杨俊峰,吉林省《公主岭报》主任编辑)
寓言创作可不是个轻巧活儿。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崔慕良(笔名老莫)先生自述:“学写过小说,学写过杂文,相比之下,寓言虽短,写起来并不易,有时为一二百字,苦思几月难成。”老莫写寓言,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他的寓言作品有十多篇发表在人民日报漫画刊《讽刺与幽默》上;结集出版了《寓言百则》;近日又有五篇作品入选《生命的真理》一书。《生命的真理》是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在成立三十周年之际,为全面、集中地展示我国当代寓言创作所取得的成就而编选并出版的一本中国当代寓言集。崔慕良为创作式微的寓言园地吹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身与时舛,志共道申”。老莫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年轻时就饱尝了说真话的苦头儿,但他热爱寓言的痴心始终不改,服务社会的忠诚从来不变,他绝不停止对现实生活的思索,敢于言人所不敢言、言人所不能言。四平日报副总编辑于云飞先生曾评价说:“他虚怀若谷的长者风度,令人钦佩。不过,他的杂文对社会对生活的积弊,都能一针见血,多有济世良药的味道;他的寓言更是于幽默中见哲理,警人至深。”我对此深有同感。
二
老莫不但是寓言创作的行家,而且对寓言理论颇有研究。他认为喻“上”是寓言永恒的主题,这样对寓言功能的界定,是老莫独特的见解。“寓言像什么?像‘玉’。玉的外表温润悦人,质地坚硬。温润悦人,人们喜爱抚摩玩赏;坚硬,不失其石的根本。这正可以说是寓言的品格!”“每人都可被‘喻’,每人都被匡正自己的言行,逐年向至贤至圣行列行进。而寓言在于明‘道’,所以不论故事编得多么离奇,内涵都是以历史经验或生活经验为基础,概括性强,普遍意义大,传播真理倡导文明,其内涵如玉之坚硬。寓言预测未来,有前瞻性,与现实存在必然冲突……”老莫的寓言创作,正是体现这样的特点。“虫鱼鸟兽皆谐趣,狐鬼妖仙俱巧妍”;“侃谑谐伪论世界,箴言戏语正乾坤”。其寓言中的角色,不论是有生命的人物、动植物,还是无生命的其它自然物和人工器物,都在巧妙地演绎着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事件。活灵活现的各类角色,摇曳多姿的故事,林林总总的场景,丰富多彩的喻示,组成了老莫寓言斑斓的世界。
三
老莫寓言的“中国风格”是显而易见的,这源于作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底,尤其是从一些作家那里已经很难见到的美好的民间文化素养。他的寓言是从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和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土壤上开出的绚丽花朵。《寓言百则》总计不过两万多字,是名副其实的“小册子”,但其思想含量绝不亚于一部长篇小说。书中二三百字的超短文占了多半篇幅,堪称短小精致惜墨如金。在那样短小的篇幅里,还要讲情节完整的故事,还要寄寓深刻的道理,这凸现着作者深厚的功力。
老莫创作不拘一格,富有创新精神。先期作品多为旧瓶装新酒,后来既写短小的寓言,又写篇幅稍长的寓言小说。他的作品,深受先秦寓言的影响,又有独创的杂文辣味儿。老莫寓言中,直接出面议论说理的文字不多,多借助形象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
老莫寓言在结构上,多有独具匠心之处。
漫画法。如《狗性》似一幅唯妙唯肖的讽刺漫画,勾勒出狗“媚主、谄贵、虚吠邀功……”的种种形态,经过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概括出“狗的共性”——“人的奴性”,“同几十年前一样,同几百年前一样”,确有振聋发聩之效。
类比法。如《老人与老树》:通过老树与老人经历贴切而形象的经历的类比,得出“剩下的不一定是优秀的”认识,提醒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历史,切勿妄自尊大,那样会影响进步与发展。在生活节奏日益紧凑的今天,冷静地反思我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从中悟出规律性的认识,使我们变得聪慧和理智,这是应该认真解答的一道生活命题。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如《卜者寻驴》,原来卜者是“不会给自家人看病”的空头医生,丢了驴要靠农夫的点拨才不至破财。我们生活中五行八作的“卜者”还少吗?
戏仿法。如《井底蛙之见》,模仿古代寓言“井底之蛙”的戏路,续写蛙之观天,不过位置由井下挪到了井上,但都没有新的发现,还得出别人“一定是眼睛出了毛病”的结论。作者借井之口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寓意:“眼睛有局限的换了新位置也难看到新天地”,诚哉斯言!
故事延伸法。如龟兔赛跑的老故事可延伸出兔族经验总结的新故事;《西游记》的老故事可延伸出孙悟空后代的新故事。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十八般武器并用,可谓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五
老莫的寓言明畅通俗,语言洗练,极少生僻的词汇,别扭的句式或怪异的表达方式,古语、今语、口语自然和谐地融为一炉,构成浑然的艺术整体。其语言生动形象,叙述故事特别传神。如写母鸡代鸭子尽孵蛋义务,鸭子先是许愿:“我到聪明泉打水给您喝,到健忘湖抓鱼给您吃……”结果跑到一边儿去,“在河里和鸳鸯比赛竖蜻蜓呢”!最后得了便宜便卖乖,“仍在大街上跩着腚呱呱叫”……使人如见其态,如闻其声,忍俊不禁。
老莫的寓言凝聚着他人生的智慧,大多寓意深刻,善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如《不倒翁拜访旗杆》提醒警惕“谁的旗子我都挂,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投机者;《老虎和狐狸合作》提醒警惕打着“双赢”招牌的霸王条款;《跑赛得冠军的猪》揭示“缺乏过程监督才会使蠢猪冒功得逞”的道理;《讨教》告诉读者:报忧得忧,报喜得喜,所以夸夸其谈的喜鹊越来越尽职,说实话干实事的乌鸦越来越不尽责……这些作品使人过目难忘深受启迪。
六
白璧尚有微瑕。愚以为老莫的寓言个别篇什也有取象失宜、语义晦涩的缺憾。“试玉要烧三日满”,老莫以为自己琢磨的功夫还不到家,甚至担心自己的作品“与玉搭不上边”,并勇敢地自勉:“继续做下去,才有希望”,可见并没打算止笔养老。
以上乃笔者门外观玉,姑妄言之,唯愿年逾古稀的老莫先生宝刀不老思奋进,凌云健笔意纵横,琢磨出更精美的玉石。
(杨俊峰,吉林省《公主岭报》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