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这充分说明了初中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科学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让学生懂得学习科学就是为了更好地体验生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一、联系生活实际,增强教学效果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好多学生学不好科学,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在我们的教学中确实存在“从课本中来,到课本中去”的问题,缺少与现实生活结合,使科学教学缺少“绿色”生机。其实科学知识充盈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师如果能及时有意识地、巧妙地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各种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之中,通过引入生活事件,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增强学好科学的信心。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扩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也使科学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同时学生也会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价值,从而增强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身体的防卫》这节课中,教材尽管用一些图片和文字来讲解和说明,但该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是显得比较抽象。笔者在备课时想到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甲型H1N1流感肆虐的案例完全能够深刻地说明问题,而且效果可能更好。于是决定这一节就以预防甲型H1N1流感为例,仅保有教材原有的框架结构。
背景材料:2009年11月,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爆发,后来波及中国,温岭也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部分青少年学生也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后来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宣传预防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有关知识,积极采取措施,最终成功地控制住疫情。
笔者以此材料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身体的防卫》,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探究:
(1)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怎样的病毒?
(2)我们能抵御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进攻吗?我们人体有哪几道防线可以抵御?
(3)有些青少年学生为什么不能抵御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进攻,请同学们来说明。
(4)有没有更加有效的特殊的防病措施?
(5)我校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肆虐时,每天都对教室和公共场所进行消毒,那么,该怎样配置一定浓度的消毒液呢?
由于上述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积极讨论,笔者也适时加入到讨论的行列。这时,学生答案的完整与否已显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已经认识到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学习科学对学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这样的案例教学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初中科学课程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效地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激活生活经验,促进新知建构
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建构主义理论把“通过学生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教学的“灵魂”。因此,教师应科学利用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已有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得到啟发,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现象,那么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就相对容易了。
例如在讲授“摩擦力”时,教师把自行车放在黑板前,指着自行车说:“请同学们就自行车提几个与摩擦相关的问题,并作出解释。”顿时安静的课堂变得热闹起来,于是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七嘴八舌地进行了大讨论。在交流时,学生非常积极,争先恐后地想表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学生分析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轮胎、脚踏板、车把套和刹车块处都有花纹,并且使用摩擦大的材料,可增大摩擦力;第二,车轴处都有滚珠,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车轴处经常上一些润滑油,以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从而减小摩擦力;第三,刹车时,用力捏紧车闸,以增大刹车块与车圈之间的压力,从而增大摩擦力。整节课中学生的思维都非常活跃,思路也显得十分清晰,这正是得益于生活经验,它对新知的建构起了很大的帮助。
三、纠正错误认识,构建科学概念
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之前,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实践都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这些经验性的知识称为生活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当“生活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含义相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科学概念。而当学生已形成的“生活概念”偏离科学概念时,则可能会误导学生,形成错误的科学概念,此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例如在讲授“光的折射”内容时,教师创设以下生活化实验情景:
在一个鱼缸中装满水,在水中插入一个画着一条小鱼的泡沫,请两位同学各用一根细铁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非常准确,在这样错误概念的影响下,学生自然会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两根细铁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想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用这样的实验情景导入课题,将光学知识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把学生带入一个渔民叉鱼的生活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特点,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生活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使学生更加容易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四、创设“生活情景”,探究科学过程
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生活中到处有科学,到处存在着科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摘生活科学实例,为科学教学服务。选取恰当的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的材料,更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新知。在探索时创设生活情境,好比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学习科学知识的窗口,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进行观察、猜测、操作与合作交流等科学活动,发现科学奥秘,从而帮助他们探究和认识客观世界。
例如在讲授“杠杆平衡条件”时,笔者创设以下生活情境:“有个猪肉小贩利用杆秤原理,通过一些手段来达到缺斤少两赚黑心钱的目的,结果被消费者当场揭穿,后来还被处以罚款。”笔者提问学生:“如果是你被宰了,你是否会知道呢?你知道他用的是什么方法吗?”此时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议论纷纷,但就是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的探究欲望立刻被激发了。于是,笔者把杆秤拿出来,演示给学生看,称同一个物体的质量,用两个质量不同的秤砣去称,结果是质量小的秤砣称出的物体质量大,引导学生揭穿这个猪肉小贩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来谋取黑心钱的。如果学生掌握了杠杆平衡的条件,识破这一把戏是轻而易举的。在接下来的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中,学生探究情绪高涨,在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后,还主动分析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见创设知识性的实际生活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回归生活,体验科学乐趣
科学新课程加入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更多地让学生回归生活,亲近自然,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内容,在实际生活体验中感知知识的乐趣和无穷的奥妙。科学教学就是要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科学知识应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学习科学其目的最终都要回归生活。因此,科学课堂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生活”的理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科学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科学教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存在“大科学”,学好科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对科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科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探究能力。
例如,在讲解 “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和保护”时,笔者在教学中结合了温岭市箬横镇环境污染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记录,学生因此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分小组对温岭市箬横镇办事处、箬横环保中队、相关企业、当地群众、外来民工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查,还有学生自发组织起来,亲自作了环境污染状况实地考察,了解环境污染的情况,并且还拍摄了照片,各小组将收集起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写成了调查报告。到上这节课时,各小组自主选择最为擅长的一种或几种呈现方式,如以口头讲解、文字表述、图文结合演示等形式,简要介绍本组的调查过程和调查收获。然后笔者请其他小组的代表对其进行打分评价。分别设立最佳组合、最有创意组合、最有魅力组合、分工明确组合等奖项。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提出了许多建议,有的建议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学生在联系身边实际,综合分析探究各要素的过程中,不仅拉近了与科学知识的距离,而且有效激发了探究欲望,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科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把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责任编辑 廖银燕)
一、联系生活实际,增强教学效果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好多学生学不好科学,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在我们的教学中确实存在“从课本中来,到课本中去”的问题,缺少与现实生活结合,使科学教学缺少“绿色”生机。其实科学知识充盈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师如果能及时有意识地、巧妙地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各种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之中,通过引入生活事件,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增强学好科学的信心。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扩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也使科学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同时学生也会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价值,从而增强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身体的防卫》这节课中,教材尽管用一些图片和文字来讲解和说明,但该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是显得比较抽象。笔者在备课时想到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甲型H1N1流感肆虐的案例完全能够深刻地说明问题,而且效果可能更好。于是决定这一节就以预防甲型H1N1流感为例,仅保有教材原有的框架结构。
背景材料:2009年11月,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爆发,后来波及中国,温岭也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部分青少年学生也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后来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宣传预防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有关知识,积极采取措施,最终成功地控制住疫情。
笔者以此材料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身体的防卫》,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探究:
(1)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怎样的病毒?
(2)我们能抵御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进攻吗?我们人体有哪几道防线可以抵御?
(3)有些青少年学生为什么不能抵御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进攻,请同学们来说明。
(4)有没有更加有效的特殊的防病措施?
(5)我校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肆虐时,每天都对教室和公共场所进行消毒,那么,该怎样配置一定浓度的消毒液呢?
由于上述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积极讨论,笔者也适时加入到讨论的行列。这时,学生答案的完整与否已显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已经认识到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学习科学对学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这样的案例教学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初中科学课程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效地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激活生活经验,促进新知建构
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建构主义理论把“通过学生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教学的“灵魂”。因此,教师应科学利用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已有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得到啟发,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现象,那么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就相对容易了。
例如在讲授“摩擦力”时,教师把自行车放在黑板前,指着自行车说:“请同学们就自行车提几个与摩擦相关的问题,并作出解释。”顿时安静的课堂变得热闹起来,于是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七嘴八舌地进行了大讨论。在交流时,学生非常积极,争先恐后地想表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学生分析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轮胎、脚踏板、车把套和刹车块处都有花纹,并且使用摩擦大的材料,可增大摩擦力;第二,车轴处都有滚珠,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车轴处经常上一些润滑油,以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从而减小摩擦力;第三,刹车时,用力捏紧车闸,以增大刹车块与车圈之间的压力,从而增大摩擦力。整节课中学生的思维都非常活跃,思路也显得十分清晰,这正是得益于生活经验,它对新知的建构起了很大的帮助。
三、纠正错误认识,构建科学概念
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之前,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实践都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这些经验性的知识称为生活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当“生活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含义相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科学概念。而当学生已形成的“生活概念”偏离科学概念时,则可能会误导学生,形成错误的科学概念,此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例如在讲授“光的折射”内容时,教师创设以下生活化实验情景:
在一个鱼缸中装满水,在水中插入一个画着一条小鱼的泡沫,请两位同学各用一根细铁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非常准确,在这样错误概念的影响下,学生自然会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两根细铁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想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用这样的实验情景导入课题,将光学知识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把学生带入一个渔民叉鱼的生活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特点,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生活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使学生更加容易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四、创设“生活情景”,探究科学过程
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生活中到处有科学,到处存在着科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摘生活科学实例,为科学教学服务。选取恰当的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的材料,更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新知。在探索时创设生活情境,好比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学习科学知识的窗口,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进行观察、猜测、操作与合作交流等科学活动,发现科学奥秘,从而帮助他们探究和认识客观世界。
例如在讲授“杠杆平衡条件”时,笔者创设以下生活情境:“有个猪肉小贩利用杆秤原理,通过一些手段来达到缺斤少两赚黑心钱的目的,结果被消费者当场揭穿,后来还被处以罚款。”笔者提问学生:“如果是你被宰了,你是否会知道呢?你知道他用的是什么方法吗?”此时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议论纷纷,但就是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的探究欲望立刻被激发了。于是,笔者把杆秤拿出来,演示给学生看,称同一个物体的质量,用两个质量不同的秤砣去称,结果是质量小的秤砣称出的物体质量大,引导学生揭穿这个猪肉小贩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来谋取黑心钱的。如果学生掌握了杠杆平衡的条件,识破这一把戏是轻而易举的。在接下来的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中,学生探究情绪高涨,在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后,还主动分析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见创设知识性的实际生活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回归生活,体验科学乐趣
科学新课程加入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更多地让学生回归生活,亲近自然,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内容,在实际生活体验中感知知识的乐趣和无穷的奥妙。科学教学就是要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科学知识应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学习科学其目的最终都要回归生活。因此,科学课堂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生活”的理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科学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科学教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存在“大科学”,学好科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对科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科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探究能力。
例如,在讲解 “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和保护”时,笔者在教学中结合了温岭市箬横镇环境污染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记录,学生因此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分小组对温岭市箬横镇办事处、箬横环保中队、相关企业、当地群众、外来民工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查,还有学生自发组织起来,亲自作了环境污染状况实地考察,了解环境污染的情况,并且还拍摄了照片,各小组将收集起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写成了调查报告。到上这节课时,各小组自主选择最为擅长的一种或几种呈现方式,如以口头讲解、文字表述、图文结合演示等形式,简要介绍本组的调查过程和调查收获。然后笔者请其他小组的代表对其进行打分评价。分别设立最佳组合、最有创意组合、最有魅力组合、分工明确组合等奖项。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提出了许多建议,有的建议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学生在联系身边实际,综合分析探究各要素的过程中,不仅拉近了与科学知识的距离,而且有效激发了探究欲望,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科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把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