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潜在情境的营造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ngfei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以“心理暗示法”为理论依据的潜在情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各种潜在情境,不仅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潜在情境;营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032
  新课程实施后,历史教学方式改革一直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议论的热门话题。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历史教师的“一言堂”现象仍非常普遍,往往忽略对教学情境的营造。对高中历史教学优劣的衡量和判断,是通过一系列评价标准来实现的。在这些评价项目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往往是教师课堂设计的重点;而师生活动、教学语言、教学效果方面往往与特定的教师、特定的学生、特定的情境有关,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很难把握。有些教师甚至产生这样的误解:认为这完全是由教学经验决定的,取决于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笔者认为经验固然重要,但如果在备课中能精心设计,重视潜在情境的营造,这些目标仍然可以实现。
  什么是课堂潜在情境?课堂潜在情境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氛围、语言、情感传递等隐性方式,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信息、获取知识、作出反应。从教学流程看,“教”的过程是:创设情境→激励学习→引导反馈,教师应该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的基础上积极创设潜在情境包括教室布置、课堂语言、板图板画板书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的过程是:受到刺激→积极学习→掌握知识,在教师提供各种条件的刺激下,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潜在情境是课堂情感和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是“暗示教学法”的应用,是教学效果达成的一种有效途径,以激起学生情感共鸣、获取信息,并能引起相关联想为目的,带有强烈的心理暗示特征。
  潜在情境的营造以“心理暗示法”为理论依据。心理暗示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以某种间接方式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和思想。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德国著名演讲家海因·雷麦曼说过:“用暗示的方法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为人接受。”认知心理学认为,面对同样的事件,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下,人们会积极地评价和看待事物的多面性和启发性,能够保持弹性的思维方式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并由此提供更多具有积极意义的防范措施与灵活合理的行为选择,从而形成积极的思维、获取正确的信息。
  那么,在实际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潜在情境呢?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营造:
  一、营造成长性氛围,使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理,快乐学习
  理论和实践证明,创设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即成长性氛围,可减少学生在受到刺激、接收信息过程中的干扰,使学生能够收到最真实的信息。对于成长性氛围的营造,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创设民主课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也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的空间不是真空场所,它充满着无形的但又是最敏感的人为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竞争的学习机制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尽量减少角色意识,尤其注意教态、语言和语气,做到教态亲切、自然、大方,面容和蔼、语气温和、富有情感,消除学生对教师的“威严感”、“距离感”,以便形成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潜能得到充分挖掘,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到军机处设立时,学生突然问到:“老师,为何军机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为何不是以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为标志?”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也许没有准备这个问题,面对学生的提问首先要对敢于大胆发问,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质疑的精神,接着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展开课堂讨论,因为问题来自学生自己而非教师,符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学生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在解疑答疑讨论辩驳过程中落实知识、形成认识、提升情感。
  2. 运用背景音乐。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同时又是作曲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为纪念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表达某种情感而创作,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课前或课中播放相关音乐,有利于安定情绪、渲染气氛、产生共鸣。
  例如:讲授《抗日战争》一课时,选择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曲,教师事先做情感铺垫,简单介绍歌曲背景和内容: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东北民众携老带子,布满西安街头,正是在此背景下,张寒晖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广大军官的心,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当歌声进入“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时,全场的官民有的热泪盈眶,有的低头哭泣,有的举起了拳头,“一定要打回老家去”的决心充溢着歌唱者的胸膛。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情回顾那段悲壮的历史。学生在听完这首歌后深深感受到当时东北人民对故乡的眷恋和背井离乡的悲痛之情,很快进入状态,通过潜在情境的创设、课堂气氛的渲染,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日本侵华的罪行和中国军民英勇抵抗的历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活情感,注重情绪记忆,提高教学有效性
  所谓情绪记忆,是指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感情为内容的记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活学生情感,师生之间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兴奋性调动起来,引发更为深刻的情绪记忆。激活情感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 教师遵守三方面的态度品质:真诚、接受、理解。真诚排在第一位,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坦诚相见,在课堂教学中能结合教学内容,充分表达自己的爱憎喜怒,不要做作和虚伪。对学生真诚的教师,定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感觉教师能把自己当朋友看待,无形中就营造了潜在的教学情境。所谓接受,有时也称信任、奖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完全接受学生碰到某一问题时表现出的畏惧和犹豫,并且接受学生达到目的时那种惬意,如:当学生因紧张或害怕回答不出问题或者偏离中心而难为情时,教师应积极引导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并及时予以评价、肯定。这样,教师良好情绪的潜在情境在提高这类学生的自信心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所谓理解,是指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例如: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因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教师的差异,在思考问题过程中,不会像教师那样全面深刻,因此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尽量予以肯定,发扬多种角度思考的风格,并能及时找出他的闪光点。通过真诚、接受、理解三种态度品质,营造潜在的课堂教学情境,达到理想的效果。
  2. 渗透乡土教育,结合身边事物,引起共鸣。历史教科书上涉及的历史知识学生往往会感觉陌生,其原因有二,一是历史是过去的人和事,学生没有亲历而感觉陌生;二是与自己所处环境联系不大而倍感陌生。在思索如何使学生接近历史,了解历史的变迁,理解文明的演进过程中,乡土史逐渐进入历史教育工作者的视眼。《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都强调历史教学尽可能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中学历史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外,各省、市、自治区可以自编地方乡土教材补充教学”。历史教育不仅仅是国史教育,也包括乡土史教育。所以,合理的历史教育应该适当渗透乡土史内容。现在的新高考试题既关注宏观的全局事件,也关注微观的地方特色,特别是各省单独命题趋势的出现,关注乡土史的教学更是不可避免,我们的历史课堂应充分利用乡土史料。
  例如:在讲授改革开放内容时,其中“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就包括浙江的“宁波和温州”,使学生明白浙江经济的发展和“台温经济发展模式”的出现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同时也可以联系中国近代史中《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内容,指出浙江所开放的两个城市“宁波和杭州”。在高三复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与浙江有关联的历史,自编成《浙江地方史》进行专题复习,从而使浙江地方史形成完整的体系,更加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乡土史教学能使陌生的历史变得熟悉,使空泛的历史变成身边的人和事,使学生感觉到是在学习祖辈或者父辈的历史而倍感亲切;在乡土历史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去发现、去了解、去感悟家乡的人文地貌、物产风情、历史现实,并把这种感性的认识逐渐深化为理性的分析,最终融进自身的知识体系中,成为一种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沉情感,激起强烈的情绪体验,形成深刻的记忆。
  三、发挥无意注意,引起相关联想,使有意识与无意识相统一
  青少年注意力的持续性较差,因此应当使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交替出现,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消除使学生注意力转移的因素。无意注意是注意的最低级状态,如果能充分发挥无意注意的作用,使无意注意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库,就可以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做到无意识和有意识相统一。
  怎样才能发挥无意注意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以利用电教手段,设法寓教于乐,丰富多种感官活动。多媒体已经在现代教育中被广泛使用,其突出优势,如形象性、直观性特点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望尘莫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这些优势,创设历史情境。学生从这些直观的影像中感受比文字更大的震撼力和想象力,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更形象的理解。历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除了要有丰富的材料,还应尽量制作活泼新奇的动画。我们在考虑科学性外,还应考虑它的新奇性和吸引性。另外,课件的版面安排应当讲究,用图片中不同比重的分配暗示注意的分配,强化图片中的重点内容,淡化非重点内容。例如:制作《罗斯福新政》课件,由于本节重点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影响,难点是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因此对这两部分内容应当强化,课件制作过程中可以设置不同颜色字体以区分其他非重点内容,学生很容易明白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加以重视,从而发挥无意注意的作用,使无意识和有意识统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潜在教学情境的营造与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相辅相成,形成一个互动的整体;当然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对于潜在情境的营造,也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重视潜在情境的营造,不但能使教学风格臻于科学性,而且具有艺术魅力,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金圣才.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
  [3] 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张燕.浅谈历史课堂中的情境教学[J].历史教学问题,2002(3).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第六中学 325208)
其他文献
课堂是学生吸收知识的地方,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吸收知识、消化知识,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密切关系.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
1986年8月12日,在复兴医院行结肠镜检查,我被确诊为直肠癌,至今已经30年了.rn当时我对癌症了解甚少,对癌症很恐惧.但我想,只要遵医嘱,认真进行治疗,医生一定会尽最大努力想方
期刊
我于1998年退休后走进老年大学,和老年朋友一起学书画、学唱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正当我的晚年生活过得丰富多彩时,2002年元月,一场癌症使我失去了往日的欢乐.自发病至今14
期刊
听到医生告诉我患了癌症后,在接下来的检查中脑子一片空白.医生说癌症康复后可以获得—个“新常态”,不知道那是什么概念,我只想要回原来的常态.rn那段时间尽管频繁地出入医
期刊
<正>一、内容与学情本课源自人教版数学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探究具有特殊关系的角的概念和性质.尽管学生已学习一些几何图形知识,但常只注意"数"的特征,而忽视图形本身"
1.用宽度为 0 .3m的带子缠绕包扎圆柱型管道 ,管道长 30 m,截面周长为 0 .5 m .(1)如果用带子全部包住管道 ,最少要用多长带子 .请你给出计算这个最小长度的公式 ,并且依此计
如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而伴随大数据技术信息处理能力的迅速提升,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应用的普及,人们在数据的海洋中可以实现以极快的速度获取更符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