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性的解读到共性的表达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u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性解读的不确定性,使得同一内容的阅读课堂可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模样。笔者并不是以此来怀疑和批判个性课堂,而是想借此来引出一个话题,我们阅读教学的根本到底是什么?不同模式的课堂到底能否有相对统一的价值追求?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的“本体性教学内容”的研究给我们很大启发,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所特有的属性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和关键所在,这部分内容就叫作“本体性教学内容”。本体性意味着规律性、确定性和稳定性,不会随着文本的变化而变化,它总表现为跨文本、超文本的一种恒常,说白了那就是语言的表达方式或者方法的呈现。
  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同于日常的阅读活动,它不仅以陶冶情操、欣赏佳作为目的,而且肩负着语言文字运用的使命。很多有识之士都在大声疾呼,要教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要学会表达,课文就是用来教表达的例子。特级教师管建刚先生提出“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革命,这一切都催促着我们应从看似琳琅满目的个性解读的阅读教学中走出来,抓住语言及表达方式,切切实实地做好语文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以叙事和写景的记叙文为主,辅以少量的诗歌和应用文。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应着重于感悟和积累,在本文之中不做细致地展开。而对于前者,是课文的主体,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受诟病的所在,则试图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做简单的梳理,以实现对“表达共性”的践行和建构。
  郑振铎先生的《燕子》是一篇经典的写景状物美文,正因为其美,故而也给了教学广阔的发挥空间。有人提出“美文美教”的说法,美文,不难理解;美教,倒是颇有些周折。怎么教才算是美的呢?尤其是对于这篇课文,绘画、图片、音乐、歌声、朗读,所有我们自认为可以营造、表现出美的元素,在课堂上得有所体现,于是乎,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了。但是当我们从浓词艳句、声色俱佳的课堂中回过神来的时候,经常会产生一种游走的困惑,这些感受性、体验性还有理解性的东西,到底在学生的心目中能永葆多长时间的青春?
  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燕子》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请你用发现的眼睛,自己轻轻地读一读课文第2~4自然段,你感觉到哪一个词,哪一个句子,它描写的美是很独特的,看看它是怎么写的,可以用笔把它画下来,好吗?
  生:“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我觉得这个句子是一句比喻句,把燕子比喻成了音符,我觉得在这个音符里面,它好像会唱歌,在赞美春天。然后作者就流露出了对春天和燕子的爱和赞美之情。
  师:发现了吗,它用什么句式?比喻句。用比喻句描写它停歇时的姿态和样子。如果你眼前有一只燕子,你会把它比喻成音符吗?
  生:不会。
  师:什么情况下,看这只燕子就像是一个音符?
  生:电线杆上的那几痕电线就像五线谱一样,然后燕子停在上面就像一个音符。
  师:放在眼前看,这是一个音符,会吗?不会。放在远处,这些燕子就像一个一个小黑点,就像音符了。但是如果我心里很郁闷,很痛苦,然后抬头一看,嫩蓝的天空有几痕细线,有几个小黑点,我感到这几个小黑点像什么?
  生:就不一定像音符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心情不好,就不会喜欢燕子了。
  师:是啊,这与作者对燕子的感情是联系在一起的。你把它读一读,带着喜爱的感情,喜爱的心情。
  生: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师:比喻句优美。
  薛老师是我们非常尊敬的名师,但是对这个教学片段,我们却持保留意见。在这个教学片段中,他处理燕子休息时的画面,重在从“感情”和“比喻”两个角度来理解和感悟,“心里很郁闷,很痛苦”的时候,就不会当作“音符”了,努力地沟通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世界。不过,我们仍然觉得这实则是对作者感情的一厢情愿的设想,即便如此,学生也很难对此有切身的体会。
  笔者在教学这一段的时候,则是摒弃了被动感悟的思路,把学生放在一个主动实践的语言平台之上,倒取得了意外之效。
  师:同学们,请读读这个自然段,用一个词概括一下,燕子在干什么呢?
  生:休息。
  师:是的,有几对小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只写这一句话,就完全讲明白了内容,但是这样做够不够呢?请你再默读一遍这个自然段,画一画,哪些是作者实实在在看到的,哪些是作者想到的。
  生:多么像五线谱啊,这是作者想到的。
  生: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这些都是作者想到的。
  师:想到的有什么重要呢?我们把它去掉也应该是可以的。大家听我读一下:有几对小燕子飞倦了,停在电线上休息,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上有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你们有什么感觉呢?
  生:有些单调。
  生:没有写出画面的美。
  生:不生动,不优美了。
  师:这就是想象的魅力啊,那我们把这一段好好地读一遍吧。(生读)
  师:(出示母鸡带着小鸡觅食图)看一看这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答略)如果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就更好了,请动笔写一写。(生写,交流)
  生:一片碧绿的草地上,鸡妈妈带着鸡宝宝们出来找食物吃。小鸡们在草丛中玩耍,有的在捉迷藏,有的在晒太阳,多么美丽的春天啊!
  生:鸡妈妈捉住了一只小虫子,忙向小鸡们叫道,“孩子们,这儿有好食物,是大自然牌的肯德基”!
  ……
  这个教学片段则从文本解读式的教学中跳出来,立足于文本的写作特色,感受实写和想象的手法,将燕子休息的画面表现得充满诗意。“实写和想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文章中常用的写作方法,抓住了这一共性的表达方法,正好切中了学生习作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学生通过对这种写法的认知,进而又进行了写话训练,使得教学变得简洁而有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这种程序性知识比起感受、体验、理解更有恒久的影響力。
  (作者单位:邳州市福州路小学)
其他文献
一、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小学生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严谨的思维能力,往往能从与父母的交流中获得。父母的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小学生可多与家人进行语言交流,留心父母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努力记取;勇于表达,善于应对,在良好的亲子氛围中产生思想的共鸣,智慧的火花,在这些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的生活语言中,汲取营养来充实自己,久而久之,孩子口语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