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艺术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师生处于和谐的交流中,从而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问题的选择角度、难易程度、梯度广度、精度密度等角度进行了深入阐述。
关键词:初中地理;提问;角度;梯度;精度;密度
初中地理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良好的提问艺术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师生间不断地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从而在教学中灵活、自然地实施课堂提问。
一、角度选择准确
初中地理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课堂教学要着眼于知识的不同角度,并注意体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力求采用比较新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新颖性、启发性和灵活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样问题选取与设计上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针对性,能贴近和本堂课相牵连的知识体系,忌偏离本堂课中心问题太远甚至抓不着边际。
二、难度设计适中
初中地理课堂提问要不能只考虑教材,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如学生现有的生理、心理年龄所承载能力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等,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那些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共鸣,最具有激发性,否则,脱离学生实际,则会导致曲高和寡,欲速则不达。即提出问题不能让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也不能“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最佳最适合的方法是能够让学生“跳一跳,可摘桃”。
三、跨度设置恰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个学科知识内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具系统性,也就是说先补充已学内容,因为它是后续课将学内容的基础,而后续课堂内容又是先行课内容的延伸、发展和提高,这以自然学科尤为明显突出,即每节内容在教材中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关注知识间的跨度,不要就题论题。一般而言,新授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应小,复习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大。这样“一小一大”原则,在我们平日的新授与复习时灵活地运用与把握。
四、梯度安排合理
学生的认知结构有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同时,学生的智力有一定的差别,其非智力因素也千差万别,致使学生掌握同一项知识有快有慢,有好有歹。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与过度,既要避免梯度太大,也要避免问题过于琐碎;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过死,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学科研课题研究和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认知能力和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地设计问题进行提问,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也是值得教师借鉴和大力推广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学情十分熟悉、有的放矢,可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五、广度处理适宜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如,常规性习惯性设问方式,“是不是”、“对不对”是对绝大多数大面积学生提问,“是什么”、“怎么样”是第二层次的问题,也还是低层次问题;当提出“为什么”的分析型问题,当然是较高层次的要求了,这与目前高考考试说明:要求考生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竟是同出一辙,曲同工异;而当提出“有何异同”的类比型和“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性、探究性的问题,更是针对层次较高的学生提问了,尤其新课程理念,提倡师生间、生生间,互动、合作与交流、探究,要得出探究假想更显得出其要求和层次之高了。可见,提问的广度与深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所获,根据学情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六、精度处理妥当
“学则须疑”,但并非问得越多越好。提问还得用心捕捉时机,选好突破口,选在要害处,要问得精当。因此,课堂提问时注意问题的精度,需要教师提问适量,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对可能产生知识视野之外的问题也不能放松,以帮助学生迅速地掌握好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围绕核心内容进行思考。提问的精度处理妥当,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课堂中心重点、精华内容。
七、密度设置适度
在以前的课堂提问存在“满堂问”、“满堂灌”的现象,这种做法会使学生大脑长时间处于兴奋、亢奋状态,不利于对深层次问题的探究。如果提问过密,学生忙于应付教师提问,精神過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不耐烦,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问过少过疏,则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并且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使提问达到最佳效果。
八、速度控制适中
课堂提问时,不能过急过快,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问题的难易程度,控制好速度。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在停顿这段时间内,教师既不可无事可做,也不能步步逼问,力戒干扰学生的思维;而应用鼓励、期待的目光环视学生获取反馈信息,选准提问时机和对象,取得最佳的提问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能引起学生的回应,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科教师应根据自身学科的课标、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紧紧把握课堂提问中的“度”,讲究提问的艺术,力求每一位问题都处理地恰到好处,做到教与学完美和谐统一。
关键词:初中地理;提问;角度;梯度;精度;密度
初中地理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良好的提问艺术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师生间不断地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从而在教学中灵活、自然地实施课堂提问。
一、角度选择准确
初中地理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课堂教学要着眼于知识的不同角度,并注意体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力求采用比较新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新颖性、启发性和灵活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样问题选取与设计上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针对性,能贴近和本堂课相牵连的知识体系,忌偏离本堂课中心问题太远甚至抓不着边际。
二、难度设计适中
初中地理课堂提问要不能只考虑教材,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如学生现有的生理、心理年龄所承载能力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等,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那些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共鸣,最具有激发性,否则,脱离学生实际,则会导致曲高和寡,欲速则不达。即提出问题不能让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也不能“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最佳最适合的方法是能够让学生“跳一跳,可摘桃”。
三、跨度设置恰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个学科知识内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具系统性,也就是说先补充已学内容,因为它是后续课将学内容的基础,而后续课堂内容又是先行课内容的延伸、发展和提高,这以自然学科尤为明显突出,即每节内容在教材中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关注知识间的跨度,不要就题论题。一般而言,新授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应小,复习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大。这样“一小一大”原则,在我们平日的新授与复习时灵活地运用与把握。
四、梯度安排合理
学生的认知结构有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同时,学生的智力有一定的差别,其非智力因素也千差万别,致使学生掌握同一项知识有快有慢,有好有歹。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与过度,既要避免梯度太大,也要避免问题过于琐碎;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过死,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学科研课题研究和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认知能力和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地设计问题进行提问,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也是值得教师借鉴和大力推广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学情十分熟悉、有的放矢,可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五、广度处理适宜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如,常规性习惯性设问方式,“是不是”、“对不对”是对绝大多数大面积学生提问,“是什么”、“怎么样”是第二层次的问题,也还是低层次问题;当提出“为什么”的分析型问题,当然是较高层次的要求了,这与目前高考考试说明:要求考生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竟是同出一辙,曲同工异;而当提出“有何异同”的类比型和“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性、探究性的问题,更是针对层次较高的学生提问了,尤其新课程理念,提倡师生间、生生间,互动、合作与交流、探究,要得出探究假想更显得出其要求和层次之高了。可见,提问的广度与深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所获,根据学情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六、精度处理妥当
“学则须疑”,但并非问得越多越好。提问还得用心捕捉时机,选好突破口,选在要害处,要问得精当。因此,课堂提问时注意问题的精度,需要教师提问适量,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对可能产生知识视野之外的问题也不能放松,以帮助学生迅速地掌握好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围绕核心内容进行思考。提问的精度处理妥当,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课堂中心重点、精华内容。
七、密度设置适度
在以前的课堂提问存在“满堂问”、“满堂灌”的现象,这种做法会使学生大脑长时间处于兴奋、亢奋状态,不利于对深层次问题的探究。如果提问过密,学生忙于应付教师提问,精神過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不耐烦,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问过少过疏,则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并且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使提问达到最佳效果。
八、速度控制适中
课堂提问时,不能过急过快,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问题的难易程度,控制好速度。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在停顿这段时间内,教师既不可无事可做,也不能步步逼问,力戒干扰学生的思维;而应用鼓励、期待的目光环视学生获取反馈信息,选准提问时机和对象,取得最佳的提问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能引起学生的回应,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科教师应根据自身学科的课标、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紧紧把握课堂提问中的“度”,讲究提问的艺术,力求每一位问题都处理地恰到好处,做到教与学完美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