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京津冀一体化和区域协作协调发展已成为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河北省2006年提出了打造沿海经济强省战略,但却与京津存在巨大的区域差异。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河北省农产品的供应难以满足京津市场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京津冀物流配置的“绿色通道”体系尚不完善,产品供应链网及绿色安全网络尚未形成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推动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的对策建议:如树立区域协作才能持续共赢的理念,强化河北省服务于京津的农业协作定位,构建多门类有分工营销手段和现代市场体系等。
关键词:农业 京津冀 区域协作 协调机制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cooperating with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Wang Jun He Ling
Abstract: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ing developing is a emphatic question.Hebei Province has put forward forging the strong province strategy of economy along the coast in 2006,but it has some regional differences among Beijing and Tianjin.The article analyses some problems which has impacted on the agricultural regional cooperation associated with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of Hebei Province is hard to satisfy the diversiform consumption requirements of market.The system of “green thoroughfare” is still imperfect.The product is supplied chain net and green safe crossdomain communication and is not formed yet.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on regional agriculture cooperation.Hebei Province should set up the idea of winwinby cooperate across region,strengthen the agriculture cooperating function position,establish regional coordinate mechanism,diversify marketing systems to serve the modern market system and so on.
Keywords:Agriculture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Regional Cooperation Coordinate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0155-03
继长三角、珠三角一体化快速发展之后,京津冀一体化和区域协作协调发展再成为焦点之一。从2004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2005年到200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天津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河北省又提出打造沿海经济强省战略,这些战略规划重点是关注二、三产业的区域发展战略,而具有明显农业优势的河北省,却有32个贫困县包围首都地区,构成与京津巨大区域差异和持续稳定发展的障碍,为强化河北省农业大省的地位,消除“环京津贫困带”,实现京津冀一体化,推进京津冀农业协作应引起京津冀三方的高度重视。
1.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1 从市场看,京津冀农产品专业化市场尚处在初级阶段。
京津冀的农贸市场是保证农产品交易的保证和基本条件,河北全省的消费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总数较多,但农产品专业性市场较少。从1994~2002的8年间,河北蔬菜在北京的市场份额不过10%。河北省有六大蔬菜产区(如张家口承德错季蔬菜产区等)和八大果品带构成了围绕京津的资源优势 但还没有形成市场优势。河北省的综合性农贸市场数量很多,但是专业化、规模化和有特色的农贸市场较少且布局分散,经常受到供货源、加工地与消费地需求价格影响,市场的交易量波动较大,受多种要素制约,面向京津供应的肉类、畜禽、蔬菜、水产等农产品的供给弹性更大,交易量更不稳定。此外,作为京津冀联合打造直接面向国际的品牌化、标准化的绿色农产品市场还未见雏形。
1.2 从产品和品牌看,河北省农产品的供应难以满足京津市场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近年来,城镇居民的农产品消费偏好朝着健康、营养价值更高的食品结构转变,消费者对品牌食品、绿色食品的需求愈来愈多,一些地方开始实行品牌销售。然而,河北省农产品在京津市场的地位不占绝对优势,农产品供应大众化产品多,优质的绿色无公害产品不多,特色农产品不突出,名牌农产品更少,品牌溢价收益不足。在北京人均收入已达17653元(2005),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月总收入为1822.26元,居全国第一位具有相当的购买力的情况下,1993年河北省农产品在批发市场上的占有量是40%,到2005年仅为41.8%。(笔者对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调查)。河北省农产品在服务京津市场方面具有距离和运费优势,但全国很多省市县的特色品牌农产品借助北京市场流通快,价格高的特点,抵消了河北省运输的成本优势,使河北省单位运输费用的边际收益不高。而河北省的农产品的名优特产品少,市场价格低,使单位运费的收益低,在京津市场份额不足以及价格优势并没有换来经济优势京津冀这种农业产业链的未成型,限制了京津冀农业的协作基础,影响了京津的河北省“菜篮子、米袋子”工程的经济效益。
1.3 从农产品物流看,物流配置的“绿色通道”体系尚不完善。
对于京津冀各收费站而言,农产品运输的过路交通费在当地财政收入中比重很低,但是农产品运费(包括高速路收费在内)在农民运输中的比重较高,所以农运车常超载才能保证收益,甚至使农民不得不走路途远、费用低、时间长的国道(例如107国道),而不走高速路(例如京珠高速),缓滞了进入京津的农产品物流。虽然国家级省级高速公路的“绿色通道”2005年基本建成,但还没有建立省内各市、区甚至县域间的网络格局,造成鲜活农产品的一定损失和成本增加。而过路费用太高又削减了河北农产品进入京津市场的价格优势,削弱了与京津市场的亲和力。此外,河北省物流配送中心已发展到120多家,但是专营农产品的现代物流企业和供应链条还未形成,更没有通过委托代理等方式联合的共同面向国际的农业物流企业。
1.4 从产业看,农产品供应链及绿色安全网络尚未形成。
首先,从产业的比较优势看,京津城郊的农业属于都市型农业,其科技化、循环化、设施化和精品化水平较高,但是规模较小,带动的腹地范围有限,赢利的边际增量较小;而河北省农产品具有基地化和规模化的巨大优势,农产品的供应腹地非常广阔,具有向农产品加工大省转化的强烈需求,具有吸纳京津农产品加工龙头公司技术转移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的巨大潜力。第二,从产业发展方向看,围绕京津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肉案子”工程,在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生态化建设方面都有相当多的结合点和赢利点。第三,从供应链安全看,河北省是京津冀都市圈农产品的安全通道,是绿色食品的货源地,是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的食品安全屏障前沿,为使京津冀协作中的农产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京津冀有必要联手进行“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的建设。2005年河北省省发布了《河北省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中主要是面向河北省的,对京津安全的布防尚未涉及。
1.5 从区域布局看,农业区划彼此孤立具有整合潜力。
从京津冀农业产业区划看,呈明显的区域内类型齐全、区域外同构化与异质化布局并存,具有对农业区同构类型进行专业化整合,异构的进行优化调整的可能性。例如,根据因农业资源禀赋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河北省西北山间盆地农林牧区与北京延庆和怀柔县的延怀中低山林粮牧区、中山林果区、延庆盆地粮果菜牧区;天津东部滨海滩涂渔牧区与河北省滨海平原农牧渔盐区;河北省北部燕山山麓平原与天津北部山地丘陵林(果)牧农区等都具有合并类型、整合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6 从战略和规划看,跨区域农业区域协作规划尚未出台。
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涉及首都、两个直辖市和一个相邻省的整体协调关系,跨越多层行政区,要综合考虑短期与长期,部门与区域的发展关系。又要解决投入来源、要素流动、市场建设、价格调节、利益分配和组织保障等内部职能,还要解决政策环境、协作机制和发展层次阶段等外部职能等多方面深层次的问题。既要有在相互协调中优化资源配置的新建设,又要有以整体利益良性互动约束下各方利益的让步和协调,难度巨大。从2004年的“廊坊共识”到“北京倡议”到2006年启动的河北省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战略,京津冀协作的成功是建立环渤海协作机制的支柱和关键,跨区域农业部门间的协作规划应尽早出台。
1.7 从中国食品安全看,最紧迫和最容易合作的机遇已经到来。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以成为关注焦点和最敏感的公共安全问题。要构建跨区域、高标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需要在区域统一协调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上,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消费的各个环节实现监控,抽查,处置,而对设施的投入、网络的建设、人员的培训、安全的预警监测和应急的响应和处置,必须要靠京津冀和周边地区的密切合作和统一协调,而环京津的河北就是首当其冲的安全屏护网。食品安全体系的构建,是举朝夕之力,解决长远之利的民生大事,是以防促建的过程,从国际化的高度,进行跨区域多方合作,多元投入,政府主导和全民参与才能奏效,所以,京津冀食品安全的合作是当务之急,目前恰逢良机。
2.推动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的对策建议
2.1 从发展观上,树立区域协作才能持续共赢的理念。
应对行政区域管辖权,财税收益权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进行模式创新和优化。首先,京津冀三方要打破行政限制去制定跨区域协调的各类发展规划与政策。其次,河北省各市要打破封闭,克服利益纷争,错位发展,进行服务京津的农业大分工协作,逐渐形成京津冀农产品大市场。第三,北京在观念和政策上要削弱官本位,重视商本位下的平等交易,对协作中进行管理权与收益分配权的跨区域统筹考虑,与周边地区构建农产品平等交易、合理补偿的价格政策和财税政策,实现共同发展。尤其要对服务京津而作出生态损失的张承地区农产品价格实施优惠补贴政策,以此为典范推动河北省在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中获得溢价收益,激发河北农民服务京津的生产积极性。
2.2 从发展战略上,强化河北省服务于京津的农业协作定位。
河北省历来重视主动谋求与京津协作的战略定位。1986年提出了“依托京津、服务京津、共同发展”的路线;1993年的“依托京津、利用京津、服务京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战略;1994年的“外向带动、两环结合、内联入手、外引突破”的对外开放方针;1995年的“两环开放带动”战略;2000年的努力将河北省建设成首都的生态屏障,首都的“护城河”,首都的后花园,京津绿色食品的生产和供应基地;2004年的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线两厢”战略构想,到2006年提出了建立沿海经济强省战略,始终把京津冀的合作放到重要而迫切的战略定位上,把在服务中求发展作为农业区域协作的基石。
2.3 从区域规划上,强化京津冀一体化中农业协作的基础。
京津冀要根据区域禀赋优势跨越行政区划的限制,进行农业协作发展的统一规划,统筹规划协作目标、发展内容、协作重点,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解决在市场建设、要素流动、价格调节、投入来源以及组织保障、政策环境、协作机制和利益分配等深层次问题,使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从被动和盲从尽快转变为主动有序的公共性安排。京津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要主动反哺河北,加强京津冀农业协作的定位由偏利共生向互惠共生的战略联盟式协作关系转变,既要形成京津市场紧密依赖的核心农业带,又要将河北作为京津发展的腹地,共同谋划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市场、物流、分配等问题,真正形成成本共担,利益同享,对等合作、公平发展的区域分工与协作格局。
2.4 市场方面,构建多门类有分工营销手段和现代市场体系。
第一,根据京津市场需求确定河北省蔬菜、畜禽、水产等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的规模,培育订单农业,建立稳定的服务京津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第二,推动品牌化、标准化和绿色农业科技市场建设,整合京津冀农产品生产共同开辟国际市场。第三,新建市场要利用连锁农贸市场、物流配送、农业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加快发展多层次、多类型市场,如包括生产资料在内的有形和无形市场、期货和现货市场、批发和零售市场、专业和综合市场。第四,在北京开辟香港和东南亚市场成熟的基础上,以高品质农产品开拓日韩市场,将京津的生产型企业向河北省转移,发挥京津经营流通型优势,通过与河北省的专业化分工,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第五,目前,应抓住北京对张承地区生态补偿的有利机遇,优先考虑在该地区对绿色、无公害和有机农副产品实施规模化期货协议订购,确保张承生态服务区的农民收入增加;尽快吸纳大量经过培训的以工代“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京津劳务市场,减少当地人口对生态的压力。
2.5 物流方面,开通市县级绿色通道,组建京津冀农民物流协会。
第一,在2005年8部委下文的省级绿色通道的基础上,尽快开通行县市级绿色通道,减免收跨区域过路费和进入农贸市场的行政性收费,克服行政性歧视,降低河北农产品进入京津市场的物流门槛。第二,组建农民协会和行业性物流组织,通过协商沟通调控机制,确保农民利益在京津冀农产品运销中少受侵害,克服分散运输的成本风险。第三,积极培育农产品物流市场,加快推广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核心的物流服务方式,提高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环节的效率。鼓励通过委托代理加强与国际著名物流企业的协作;设立现代物流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支持重点物流企业。第四,整合京津冀无公害的特色农产品,进行整体打包营销面向外阜市场和国际市场,通过农民营销组织来实施,联合实施协调布局、专业生产,联合储运,整合营销,内外共盈。
2.6 产业链方面,将京津的都市型农业与河北省的基地型农业实现对接。
第一,将京津都市农业的科技化、循环化、设施化和精品化与河北省农业的基地化建设,以利益为纽带实现对接,用京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科技、投入、管理和物流营销优势与河北的土地、劳动力优势相结合使产业链延伸带动河北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形成从基地生产——物流运输——上市销售的大规模产业链条。例如,北京汇源集团在顺平建立原料基地就是个范例;第二,以京津的技术转移换来河北的规模化科技园区建设,比如中国农业大学与河北省政府联合创建的涿州农业科技园;第三,在企业化运作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参股、协议分成、联合物流、分散配送、就近出口等方式,逐渐形成京津冀一体化企业集团,共同拓展国际市场。第四,围绕京津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肉案子工程,通过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生态化建设的多点对接,网络化升级,提升京津冀农业协作的效益。第五,三地要携手制定统一的京津冀都市圈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规划[1],对食品安全联合布防,公平共建,使农产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第六,加强以河北省为主面向京津冀服务全国的粮、油、肉、蛋、菜、奶制品等生活必需品的国家安全储备,应对京津冀自然灾害和农业安全等突发事件以及平抑波动的物价。
2.7 农业布局方面,整合京津冀农业布局,升级产业配置。
第一,整合太行山、燕山六大生态农业经济区与京西山区生态带的建设,协调开发林果产业带;第二,将与京津不相适应的农业生产项目,向河北等地区梯度转移。在近京地区大力发展城郊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满足京津市场高端需要。第三,根据京津消费结构更注重品牌、特色和安全的变化需求,河北省要努力吸引京津多方投资发展地方县域特色农业,开发名牌产品、绿色产品基地、强化营销环节,并在特色生产区开发高效的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以景观、农活和乡俗吸引游客。通过共同开发,强化营销,打造名牌、强化优势,差异化发展,多元化经营,最终提高京津冀农民的收入。
2.8 协调机制方面,发挥政府、民间和农民的积极性,落实协调机制。
从职能上,第一,对政府而言,要转变官本位,确立商观念,消除政策障碍;逐步消除过分的地方保护导致的市场失灵。用补贴等方式扶持龙头企业,改造农业基础设施,重视农业的信息化工作如培养信息分析师,加强市场价格和安全预警机制等各种公共服务的质量。第二,要扶持自己的农业协作组织,发挥其“第三种力量”在协调和服务基本职能,通过各类农民行业协会(如物流协会)推动一体化职能的主体建设。第三,培养能驾驭现代市场的新型农民经纪人队伍。发挥跨区域农村协作社和农民的积极性。打破过去“农不言商”的旧观念,让农民商人带领农民走出去,富起来。
从体制上,建立和启动京津冀政府高层间多形式多层次沟通协调机制,使协作不能只局限在一些县——企间小规模浅层次的协作。建议建立高于省部级的区域职能协调机构或在京津冀政府内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或各区域办事机构,对于长期协作项目应开展长期的高层论坛和联席会议等政府沟通并成立区域性高层次协调性政府民间的复合管理性组织,落实政府间联席会议协调制度、有关部门衔接落实制度和三地专家学者的研究机制,还要建立跨地区企业界间的组织联络,实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步完善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的制度平台。
3.结论
京津冀农业协作的实质是不同区域管理权与收益权,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区域内的地方利益与区域外的公共利益的重新配置。京津冀特殊的区域隶属关系,需要特殊的办法解决。从发展观上,树立协作才能持续共赢的理念;从战略性上,强化河北省服务于京津的协作定位;从区域规划上,强化京津冀一体化中农业协作的基础;从产业链看,将京津的都市农业与河北省的基地农业实现对接;从布局看,整合京津冀农业布局,升级产业配置;从市场看,构建多门类有分工营销手段现代的市场体系;从物流效率看,开通市县级绿色通道,组建京津冀农民物流协会,提高农产品物流和效率;从协调机制山,发挥政府、民间和农民的积极性,落实协调机制。河北省建设沿海经济强省,京津冀农业协作这步棋必须走好。
参考文献
[1] 于刃刚、戴宏伟.京津冀区域经济协作于发展,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169
[2] 王军.论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3
[3] 北京,社科联,天津社科联,河北社科联,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2006,11
[4] 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农业农村经济若干重要问题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5] 杨连云.京津冀都市圈——正在崛起的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河北学刊,2005.4
[6] 王方华、陈宏民.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
[7] Furubotn,E,G,Richter,R姜建强,罗长远译.新制度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关键词:农业 京津冀 区域协作 协调机制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cooperating with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Wang Jun He Ling
Abstract: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ing developing is a emphatic question.Hebei Province has put forward forging the strong province strategy of economy along the coast in 2006,but it has some regional differences among Beijing and Tianjin.The article analyses some problems which has impacted on the agricultural regional cooperation associated with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of Hebei Province is hard to satisfy the diversiform consumption requirements of market.The system of “green thoroughfare” is still imperfect.The product is supplied chain net and green safe crossdomain communication and is not formed yet.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on regional agriculture cooperation.Hebei Province should set up the idea of winwinby cooperate across region,strengthen the agriculture cooperating function position,establish regional coordinate mechanism,diversify marketing systems to serve the modern market system and so on.
Keywords:Agriculture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Regional Cooperation Coordinate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0155-03
继长三角、珠三角一体化快速发展之后,京津冀一体化和区域协作协调发展再成为焦点之一。从2004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2005年到200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天津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河北省又提出打造沿海经济强省战略,这些战略规划重点是关注二、三产业的区域发展战略,而具有明显农业优势的河北省,却有32个贫困县包围首都地区,构成与京津巨大区域差异和持续稳定发展的障碍,为强化河北省农业大省的地位,消除“环京津贫困带”,实现京津冀一体化,推进京津冀农业协作应引起京津冀三方的高度重视。
1.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1 从市场看,京津冀农产品专业化市场尚处在初级阶段。
京津冀的农贸市场是保证农产品交易的保证和基本条件,河北全省的消费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总数较多,但农产品专业性市场较少。从1994~2002的8年间,河北蔬菜在北京的市场份额不过10%。河北省有六大蔬菜产区(如张家口承德错季蔬菜产区等)和八大果品带构成了围绕京津的资源优势 但还没有形成市场优势。河北省的综合性农贸市场数量很多,但是专业化、规模化和有特色的农贸市场较少且布局分散,经常受到供货源、加工地与消费地需求价格影响,市场的交易量波动较大,受多种要素制约,面向京津供应的肉类、畜禽、蔬菜、水产等农产品的供给弹性更大,交易量更不稳定。此外,作为京津冀联合打造直接面向国际的品牌化、标准化的绿色农产品市场还未见雏形。
1.2 从产品和品牌看,河北省农产品的供应难以满足京津市场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近年来,城镇居民的农产品消费偏好朝着健康、营养价值更高的食品结构转变,消费者对品牌食品、绿色食品的需求愈来愈多,一些地方开始实行品牌销售。然而,河北省农产品在京津市场的地位不占绝对优势,农产品供应大众化产品多,优质的绿色无公害产品不多,特色农产品不突出,名牌农产品更少,品牌溢价收益不足。在北京人均收入已达17653元(2005),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月总收入为1822.26元,居全国第一位具有相当的购买力的情况下,1993年河北省农产品在批发市场上的占有量是40%,到2005年仅为41.8%。(笔者对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调查)。河北省农产品在服务京津市场方面具有距离和运费优势,但全国很多省市县的特色品牌农产品借助北京市场流通快,价格高的特点,抵消了河北省运输的成本优势,使河北省单位运输费用的边际收益不高。而河北省的农产品的名优特产品少,市场价格低,使单位运费的收益低,在京津市场份额不足以及价格优势并没有换来经济优势京津冀这种农业产业链的未成型,限制了京津冀农业的协作基础,影响了京津的河北省“菜篮子、米袋子”工程的经济效益。
1.3 从农产品物流看,物流配置的“绿色通道”体系尚不完善。
对于京津冀各收费站而言,农产品运输的过路交通费在当地财政收入中比重很低,但是农产品运费(包括高速路收费在内)在农民运输中的比重较高,所以农运车常超载才能保证收益,甚至使农民不得不走路途远、费用低、时间长的国道(例如107国道),而不走高速路(例如京珠高速),缓滞了进入京津的农产品物流。虽然国家级省级高速公路的“绿色通道”2005年基本建成,但还没有建立省内各市、区甚至县域间的网络格局,造成鲜活农产品的一定损失和成本增加。而过路费用太高又削减了河北农产品进入京津市场的价格优势,削弱了与京津市场的亲和力。此外,河北省物流配送中心已发展到120多家,但是专营农产品的现代物流企业和供应链条还未形成,更没有通过委托代理等方式联合的共同面向国际的农业物流企业。
1.4 从产业看,农产品供应链及绿色安全网络尚未形成。
首先,从产业的比较优势看,京津城郊的农业属于都市型农业,其科技化、循环化、设施化和精品化水平较高,但是规模较小,带动的腹地范围有限,赢利的边际增量较小;而河北省农产品具有基地化和规模化的巨大优势,农产品的供应腹地非常广阔,具有向农产品加工大省转化的强烈需求,具有吸纳京津农产品加工龙头公司技术转移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的巨大潜力。第二,从产业发展方向看,围绕京津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肉案子”工程,在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生态化建设方面都有相当多的结合点和赢利点。第三,从供应链安全看,河北省是京津冀都市圈农产品的安全通道,是绿色食品的货源地,是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的食品安全屏障前沿,为使京津冀协作中的农产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京津冀有必要联手进行“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的建设。2005年河北省省发布了《河北省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中主要是面向河北省的,对京津安全的布防尚未涉及。
1.5 从区域布局看,农业区划彼此孤立具有整合潜力。
从京津冀农业产业区划看,呈明显的区域内类型齐全、区域外同构化与异质化布局并存,具有对农业区同构类型进行专业化整合,异构的进行优化调整的可能性。例如,根据因农业资源禀赋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河北省西北山间盆地农林牧区与北京延庆和怀柔县的延怀中低山林粮牧区、中山林果区、延庆盆地粮果菜牧区;天津东部滨海滩涂渔牧区与河北省滨海平原农牧渔盐区;河北省北部燕山山麓平原与天津北部山地丘陵林(果)牧农区等都具有合并类型、整合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6 从战略和规划看,跨区域农业区域协作规划尚未出台。
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涉及首都、两个直辖市和一个相邻省的整体协调关系,跨越多层行政区,要综合考虑短期与长期,部门与区域的发展关系。又要解决投入来源、要素流动、市场建设、价格调节、利益分配和组织保障等内部职能,还要解决政策环境、协作机制和发展层次阶段等外部职能等多方面深层次的问题。既要有在相互协调中优化资源配置的新建设,又要有以整体利益良性互动约束下各方利益的让步和协调,难度巨大。从2004年的“廊坊共识”到“北京倡议”到2006年启动的河北省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战略,京津冀协作的成功是建立环渤海协作机制的支柱和关键,跨区域农业部门间的协作规划应尽早出台。
1.7 从中国食品安全看,最紧迫和最容易合作的机遇已经到来。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以成为关注焦点和最敏感的公共安全问题。要构建跨区域、高标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需要在区域统一协调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上,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消费的各个环节实现监控,抽查,处置,而对设施的投入、网络的建设、人员的培训、安全的预警监测和应急的响应和处置,必须要靠京津冀和周边地区的密切合作和统一协调,而环京津的河北就是首当其冲的安全屏护网。食品安全体系的构建,是举朝夕之力,解决长远之利的民生大事,是以防促建的过程,从国际化的高度,进行跨区域多方合作,多元投入,政府主导和全民参与才能奏效,所以,京津冀食品安全的合作是当务之急,目前恰逢良机。
2.推动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的对策建议
2.1 从发展观上,树立区域协作才能持续共赢的理念。
应对行政区域管辖权,财税收益权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进行模式创新和优化。首先,京津冀三方要打破行政限制去制定跨区域协调的各类发展规划与政策。其次,河北省各市要打破封闭,克服利益纷争,错位发展,进行服务京津的农业大分工协作,逐渐形成京津冀农产品大市场。第三,北京在观念和政策上要削弱官本位,重视商本位下的平等交易,对协作中进行管理权与收益分配权的跨区域统筹考虑,与周边地区构建农产品平等交易、合理补偿的价格政策和财税政策,实现共同发展。尤其要对服务京津而作出生态损失的张承地区农产品价格实施优惠补贴政策,以此为典范推动河北省在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中获得溢价收益,激发河北农民服务京津的生产积极性。
2.2 从发展战略上,强化河北省服务于京津的农业协作定位。
河北省历来重视主动谋求与京津协作的战略定位。1986年提出了“依托京津、服务京津、共同发展”的路线;1993年的“依托京津、利用京津、服务京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战略;1994年的“外向带动、两环结合、内联入手、外引突破”的对外开放方针;1995年的“两环开放带动”战略;2000年的努力将河北省建设成首都的生态屏障,首都的“护城河”,首都的后花园,京津绿色食品的生产和供应基地;2004年的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线两厢”战略构想,到2006年提出了建立沿海经济强省战略,始终把京津冀的合作放到重要而迫切的战略定位上,把在服务中求发展作为农业区域协作的基石。
2.3 从区域规划上,强化京津冀一体化中农业协作的基础。
京津冀要根据区域禀赋优势跨越行政区划的限制,进行农业协作发展的统一规划,统筹规划协作目标、发展内容、协作重点,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解决在市场建设、要素流动、价格调节、投入来源以及组织保障、政策环境、协作机制和利益分配等深层次问题,使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从被动和盲从尽快转变为主动有序的公共性安排。京津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要主动反哺河北,加强京津冀农业协作的定位由偏利共生向互惠共生的战略联盟式协作关系转变,既要形成京津市场紧密依赖的核心农业带,又要将河北作为京津发展的腹地,共同谋划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市场、物流、分配等问题,真正形成成本共担,利益同享,对等合作、公平发展的区域分工与协作格局。
2.4 市场方面,构建多门类有分工营销手段和现代市场体系。
第一,根据京津市场需求确定河北省蔬菜、畜禽、水产等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的规模,培育订单农业,建立稳定的服务京津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第二,推动品牌化、标准化和绿色农业科技市场建设,整合京津冀农产品生产共同开辟国际市场。第三,新建市场要利用连锁农贸市场、物流配送、农业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加快发展多层次、多类型市场,如包括生产资料在内的有形和无形市场、期货和现货市场、批发和零售市场、专业和综合市场。第四,在北京开辟香港和东南亚市场成熟的基础上,以高品质农产品开拓日韩市场,将京津的生产型企业向河北省转移,发挥京津经营流通型优势,通过与河北省的专业化分工,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第五,目前,应抓住北京对张承地区生态补偿的有利机遇,优先考虑在该地区对绿色、无公害和有机农副产品实施规模化期货协议订购,确保张承生态服务区的农民收入增加;尽快吸纳大量经过培训的以工代“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京津劳务市场,减少当地人口对生态的压力。
2.5 物流方面,开通市县级绿色通道,组建京津冀农民物流协会。
第一,在2005年8部委下文的省级绿色通道的基础上,尽快开通行县市级绿色通道,减免收跨区域过路费和进入农贸市场的行政性收费,克服行政性歧视,降低河北农产品进入京津市场的物流门槛。第二,组建农民协会和行业性物流组织,通过协商沟通调控机制,确保农民利益在京津冀农产品运销中少受侵害,克服分散运输的成本风险。第三,积极培育农产品物流市场,加快推广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核心的物流服务方式,提高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环节的效率。鼓励通过委托代理加强与国际著名物流企业的协作;设立现代物流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支持重点物流企业。第四,整合京津冀无公害的特色农产品,进行整体打包营销面向外阜市场和国际市场,通过农民营销组织来实施,联合实施协调布局、专业生产,联合储运,整合营销,内外共盈。
2.6 产业链方面,将京津的都市型农业与河北省的基地型农业实现对接。
第一,将京津都市农业的科技化、循环化、设施化和精品化与河北省农业的基地化建设,以利益为纽带实现对接,用京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科技、投入、管理和物流营销优势与河北的土地、劳动力优势相结合使产业链延伸带动河北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形成从基地生产——物流运输——上市销售的大规模产业链条。例如,北京汇源集团在顺平建立原料基地就是个范例;第二,以京津的技术转移换来河北的规模化科技园区建设,比如中国农业大学与河北省政府联合创建的涿州农业科技园;第三,在企业化运作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参股、协议分成、联合物流、分散配送、就近出口等方式,逐渐形成京津冀一体化企业集团,共同拓展国际市场。第四,围绕京津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肉案子工程,通过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生态化建设的多点对接,网络化升级,提升京津冀农业协作的效益。第五,三地要携手制定统一的京津冀都市圈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规划[1],对食品安全联合布防,公平共建,使农产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第六,加强以河北省为主面向京津冀服务全国的粮、油、肉、蛋、菜、奶制品等生活必需品的国家安全储备,应对京津冀自然灾害和农业安全等突发事件以及平抑波动的物价。
2.7 农业布局方面,整合京津冀农业布局,升级产业配置。
第一,整合太行山、燕山六大生态农业经济区与京西山区生态带的建设,协调开发林果产业带;第二,将与京津不相适应的农业生产项目,向河北等地区梯度转移。在近京地区大力发展城郊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满足京津市场高端需要。第三,根据京津消费结构更注重品牌、特色和安全的变化需求,河北省要努力吸引京津多方投资发展地方县域特色农业,开发名牌产品、绿色产品基地、强化营销环节,并在特色生产区开发高效的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以景观、农活和乡俗吸引游客。通过共同开发,强化营销,打造名牌、强化优势,差异化发展,多元化经营,最终提高京津冀农民的收入。
2.8 协调机制方面,发挥政府、民间和农民的积极性,落实协调机制。
从职能上,第一,对政府而言,要转变官本位,确立商观念,消除政策障碍;逐步消除过分的地方保护导致的市场失灵。用补贴等方式扶持龙头企业,改造农业基础设施,重视农业的信息化工作如培养信息分析师,加强市场价格和安全预警机制等各种公共服务的质量。第二,要扶持自己的农业协作组织,发挥其“第三种力量”在协调和服务基本职能,通过各类农民行业协会(如物流协会)推动一体化职能的主体建设。第三,培养能驾驭现代市场的新型农民经纪人队伍。发挥跨区域农村协作社和农民的积极性。打破过去“农不言商”的旧观念,让农民商人带领农民走出去,富起来。
从体制上,建立和启动京津冀政府高层间多形式多层次沟通协调机制,使协作不能只局限在一些县——企间小规模浅层次的协作。建议建立高于省部级的区域职能协调机构或在京津冀政府内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或各区域办事机构,对于长期协作项目应开展长期的高层论坛和联席会议等政府沟通并成立区域性高层次协调性政府民间的复合管理性组织,落实政府间联席会议协调制度、有关部门衔接落实制度和三地专家学者的研究机制,还要建立跨地区企业界间的组织联络,实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步完善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的制度平台。
3.结论
京津冀农业协作的实质是不同区域管理权与收益权,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区域内的地方利益与区域外的公共利益的重新配置。京津冀特殊的区域隶属关系,需要特殊的办法解决。从发展观上,树立协作才能持续共赢的理念;从战略性上,强化河北省服务于京津的协作定位;从区域规划上,强化京津冀一体化中农业协作的基础;从产业链看,将京津的都市农业与河北省的基地农业实现对接;从布局看,整合京津冀农业布局,升级产业配置;从市场看,构建多门类有分工营销手段现代的市场体系;从物流效率看,开通市县级绿色通道,组建京津冀农民物流协会,提高农产品物流和效率;从协调机制山,发挥政府、民间和农民的积极性,落实协调机制。河北省建设沿海经济强省,京津冀农业协作这步棋必须走好。
参考文献
[1] 于刃刚、戴宏伟.京津冀区域经济协作于发展,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169
[2] 王军.论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3
[3] 北京,社科联,天津社科联,河北社科联,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2006,11
[4] 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农业农村经济若干重要问题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5] 杨连云.京津冀都市圈——正在崛起的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河北学刊,2005.4
[6] 王方华、陈宏民.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
[7] Furubotn,E,G,Richter,R姜建强,罗长远译.新制度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