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商周金文是中国书法艺术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肥壤厚土,也是我国书法史上树立的光辉耀眼的阶段性的里程碑。为后世书法的大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并以其敦厚淳朴的审美取向启迪着后世的书法与绘画。
关键词:金文;审美;影响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55-1
一、对后世的审美价值取向影响
春秋三百年,是列国争霸、各成天下的三百年,也是书体特征不断演进、书法大发展的三百年。这一时期,充分地体现了书法发展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普遍现象,即不断地弃繁从简和推陈出新。
秦系金文是篆书形成和风格上变化与发展的主要时期,继承了正统的西周晚期风格,在我国书法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战国时期是金文及其重要的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书法艺术极其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书法风格最为丰富多彩,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了地域文化色彩和书法风格特征;二是在字形异化简省的同时,书体已发展为成熟的古隶和小篆,说明隶变已进入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与走向“正统文字”的小篆已然分道扬镳,预示着小篆趋于终结,隶书则奔向百花灿烂的春天。战国金书的发展,紧密地关系到社会形态的变化。百家争鸣的文化学术思想,对书体的演变、书法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老庄的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哲学,儒家的礼乐文化思想和中庸之道,金文书法因其年代久远,大都锈蚀残泐,形成所谓“金石气”,其实质是自然再造的残缺美和古朴美。对它的赏悦,主要来自后人的审美移情,而它却不代表作品的真实。青铜器出土以后,都要作科学的除锈复原。如果锈蚀很轻,除锈之后可以得到字口如新的拓本,苍郁斑驳,别具一番情境。如果锈蚀严重,除锈之后或使字画增肥,或者变瘦,局部严重残泐则可能造成大量的断划现象,肥笔残断都可以直接改变作品的风格。所以我们把这类因锈蚀残泐而掩饰书写原貌的金文,称之为“二次完成品”。《天王簋》铭文应属于二次完成品,其线条的粗细变化,时断时续、缺损漶漫,给人以古朴生动的美感。
后世人们并没介意这种自然为之的残缺,更没想去追求铭文锈蚀之前那种庄严古朴的状态,而是以一种独特的感受,对出土后本身所具有的这种金石气铭文的理解,有效地认识和把握青铜器铭文所具有的内在艺术感染力。这种金石古气,随着金石学的兴起,铜器铭文对后世人们审美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自宋以来一直受到书画家的极大关注与推崇,它不但成为了人们品评书画的一个审美标准,而且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尤其在清代金石学兴起之后,崇古之风更是盛行,人们厌倦了长期以来帖学影响下的书法审美,出现了很多崇尚碑学的大家,碑学的特征是“拙、重、大”,而这种审美特征也正是金文所具有的。虽然到这一时期青铜器铭文的出土还远不如今天数量这样多,但无可否认的是青铜器铭文的这种金石古气,必定对当时的碑学的审美特征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青铜器铭文的刻铸不是随意为之,而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这一点可以通过大盂鼎铭文来看。大盂鼎铭文中诸字的捺脚,是在写与铸时有意加上去的人为的装饰成立体效果。当人们看到这种特征后,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启发。
二、对后世书法潮流的影响
商周金文是中国书法艺术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肥壤厚土,也是我国书法史上树立的光辉耀眼的阶段性的里程碑。假如把甲骨文看作我国汉字书体的独立形态的话,西周的大篆金文书法,当是由甲骨文书法书体蜕变为大篆书体并趋于成熟的标志。西周大篆,不仅以多姿多彩的书体风格显赫于先秦书法之林,而且以其极高的艺术魅力和艺术精神,占据着古代书法史的重要地位。与刻铸铭文正处于鼎盛的青铜时代一样,大篆书法已处于鼎盛的篆引极致时代,以致成为我国书法史上的光辉亮点。“金文铸刻工艺的规定,显示出毛笔书法所无法达到的某种迷人的效果。它那难以主动控制的线性和苍茫的境界,以及它的不求流媚但追质朴的客观效果,远不是晋唐以下所可想见的。”金文为我们提供了书法生存的有趣环境,铭文在不同器形中不同位置上的出现,它的处理手法和实际效果,构成一连串有趣的审美命题,可谓妙趣横生。这不但对于审美欣赏是极好的启示,作为当代书法创作在形式上都对我们颇有价值。自唐末五代以来的后世,金文之所以被历代文人所重,临摹、学习、研究、集录如云,纷纷著书立说,以致到清代发展为金石学大起大盛,显然与其艺术角度辩证地来看,甲骨文书法尚为应用性高于艺术性,而金文书体虽也同样以实用为主,但就艺术性而言,已是从稚拙渐趋完美,从而具有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尽管金文在演变过程中不断出现结构异形,给认识汉字带来诸多的不便,但正因为如此,给历来讲求变化的书法艺术带来了生命的契机,也为后世书法的大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并以其敦厚淳朴的审美取向启迪着后世的书法与绘画。
参考文献:
[1]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4.
[2]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书法美学通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8.
[3]曾来德,王民德.书法的立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
作者简介:
姜库,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关键词:金文;审美;影响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55-1
一、对后世的审美价值取向影响
春秋三百年,是列国争霸、各成天下的三百年,也是书体特征不断演进、书法大发展的三百年。这一时期,充分地体现了书法发展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普遍现象,即不断地弃繁从简和推陈出新。
秦系金文是篆书形成和风格上变化与发展的主要时期,继承了正统的西周晚期风格,在我国书法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战国时期是金文及其重要的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书法艺术极其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书法风格最为丰富多彩,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了地域文化色彩和书法风格特征;二是在字形异化简省的同时,书体已发展为成熟的古隶和小篆,说明隶变已进入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与走向“正统文字”的小篆已然分道扬镳,预示着小篆趋于终结,隶书则奔向百花灿烂的春天。战国金书的发展,紧密地关系到社会形态的变化。百家争鸣的文化学术思想,对书体的演变、书法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老庄的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哲学,儒家的礼乐文化思想和中庸之道,金文书法因其年代久远,大都锈蚀残泐,形成所谓“金石气”,其实质是自然再造的残缺美和古朴美。对它的赏悦,主要来自后人的审美移情,而它却不代表作品的真实。青铜器出土以后,都要作科学的除锈复原。如果锈蚀很轻,除锈之后可以得到字口如新的拓本,苍郁斑驳,别具一番情境。如果锈蚀严重,除锈之后或使字画增肥,或者变瘦,局部严重残泐则可能造成大量的断划现象,肥笔残断都可以直接改变作品的风格。所以我们把这类因锈蚀残泐而掩饰书写原貌的金文,称之为“二次完成品”。《天王簋》铭文应属于二次完成品,其线条的粗细变化,时断时续、缺损漶漫,给人以古朴生动的美感。
后世人们并没介意这种自然为之的残缺,更没想去追求铭文锈蚀之前那种庄严古朴的状态,而是以一种独特的感受,对出土后本身所具有的这种金石气铭文的理解,有效地认识和把握青铜器铭文所具有的内在艺术感染力。这种金石古气,随着金石学的兴起,铜器铭文对后世人们审美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自宋以来一直受到书画家的极大关注与推崇,它不但成为了人们品评书画的一个审美标准,而且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尤其在清代金石学兴起之后,崇古之风更是盛行,人们厌倦了长期以来帖学影响下的书法审美,出现了很多崇尚碑学的大家,碑学的特征是“拙、重、大”,而这种审美特征也正是金文所具有的。虽然到这一时期青铜器铭文的出土还远不如今天数量这样多,但无可否认的是青铜器铭文的这种金石古气,必定对当时的碑学的审美特征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青铜器铭文的刻铸不是随意为之,而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这一点可以通过大盂鼎铭文来看。大盂鼎铭文中诸字的捺脚,是在写与铸时有意加上去的人为的装饰成立体效果。当人们看到这种特征后,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启发。
二、对后世书法潮流的影响
商周金文是中国书法艺术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肥壤厚土,也是我国书法史上树立的光辉耀眼的阶段性的里程碑。假如把甲骨文看作我国汉字书体的独立形态的话,西周的大篆金文书法,当是由甲骨文书法书体蜕变为大篆书体并趋于成熟的标志。西周大篆,不仅以多姿多彩的书体风格显赫于先秦书法之林,而且以其极高的艺术魅力和艺术精神,占据着古代书法史的重要地位。与刻铸铭文正处于鼎盛的青铜时代一样,大篆书法已处于鼎盛的篆引极致时代,以致成为我国书法史上的光辉亮点。“金文铸刻工艺的规定,显示出毛笔书法所无法达到的某种迷人的效果。它那难以主动控制的线性和苍茫的境界,以及它的不求流媚但追质朴的客观效果,远不是晋唐以下所可想见的。”金文为我们提供了书法生存的有趣环境,铭文在不同器形中不同位置上的出现,它的处理手法和实际效果,构成一连串有趣的审美命题,可谓妙趣横生。这不但对于审美欣赏是极好的启示,作为当代书法创作在形式上都对我们颇有价值。自唐末五代以来的后世,金文之所以被历代文人所重,临摹、学习、研究、集录如云,纷纷著书立说,以致到清代发展为金石学大起大盛,显然与其艺术角度辩证地来看,甲骨文书法尚为应用性高于艺术性,而金文书体虽也同样以实用为主,但就艺术性而言,已是从稚拙渐趋完美,从而具有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尽管金文在演变过程中不断出现结构异形,给认识汉字带来诸多的不便,但正因为如此,给历来讲求变化的书法艺术带来了生命的契机,也为后世书法的大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并以其敦厚淳朴的审美取向启迪着后世的书法与绘画。
参考文献:
[1]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4.
[2]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书法美学通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8.
[3]曾来德,王民德.书法的立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
作者简介:
姜库,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