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教育教学紧密相连。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要求各学科教师主动承担传播传统文化的任务。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教育教学还不能有效做到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因此,教师应认识到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明确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过程的必要性,思考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8-0061-02
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从学校教学情况来看,尽管人文学科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知识点的比重不断增加,教师也强化了对传统文化相关课外阅读的重视,但是以语文为主的教学科目还不能够很好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这不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基于此,本文针对学校教学如何融入传统文化进行分析。
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学中落实的必要性
(一)发扬与传播传统文化的需要
传统文化是很多代人传承下来,在学校教学中体现并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創新的文化。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现代化倾向本身就是人类传统文明的健康延续与发展。[1]学科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媒介之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教育教学紧密相连,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要求各学科教师主动承担传播传统文化的任务。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学作品、民风风俗、伦理道德和思想信仰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进而领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候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如今大部分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较少,由于西方文化带来的影响,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崇洋媚外,不尊重传统文化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课本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二、传统文化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学生对于古诗文阅读能力不足
从学生目前学习文言文和古诗词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不是很高,学生只会简单背诵,不能悟透古诗文背后的含义
。如果离开课本和参考资料,大部分学生不具备独立理解文言文和古诗词含义的能力,也不能进一步深挖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2]
另外,由于中学生学业压力大,他们涉猎传统文化的时间被挤压。大部分学生十分注重对文言文和古诗文的记忆背诵,但是涉及延伸性知识,尤其是解答一些文言文阅读性题目时,他们就不能有效地理解知识,以及知识背后所体现的文化意义。
(二)学校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程度较低
从课程的角度分析,笔者了解到很多学校的教学缺少传统文化内容,也很少专门设置传统文化课程。从具体教学实施角度看,部分学校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功利性倾向严重。就目前中学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提升升学率仍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
(三)教师忽视传统文化兴趣培养
如今,传统教学方式依然受到不少教师的青睐,这些教师习惯采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例如,在教授文言文、古诗词时,教师向学生直接讲解文章中涉及的生字、生词和生句,然后再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的意思,最后要求学生背诵全文。当然,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应试教育下的教学目标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学生迫于成绩压力而进行学习,就难以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第一,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的方法不系统、不科学,导致教学呈现出碎片化、窄化和空洞化的问题。传统文化教育没有课程标准和专门教材,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分散在各个学科的教材中,没有形成系统严密的教学内容体系。部分教师没有精心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而是对其进行随意组合开展教学,脱离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吸收能力,过度追求教学内容的“高大上”。
第二,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很多学校负责传统文化教学的专业教师短缺,这项任务多由语文教师或历史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大多没有经过严格而有系统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培训,其教学水平良莠不齐。
三、传统文化在学校教学中落实的对策
(一)开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笔者认为,中学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是提高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学校应将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紧密结合,使之相互补充,不能简单地把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作为语文课程一部分,而应将其放在与语文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校应从以生为本的角度出发,根据实际情况,整合有效资源,科学建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二)通过传统文化活动拓展学生视野
除从书本内猎取知识外,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的阅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多读国学经典、多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因此,一方面,教师应结合当前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读物进行筛选。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体现爱国主义的诗歌、描写塞外风景的诗歌,或者四大名著等。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精读和粗读,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
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本地风土人情。
(三)深度探索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首先,学校在注重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应强化对传统文化教学价值的认知与理解,增设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同时,学科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情感的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应主动探索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顾炎武《日知录》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体会陶渊明的洒脱恬淡性格。最后,教师应提升自我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尤其是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将其作为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载体。
(四)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空间文化氛围方面,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教室墙壁张贴古诗、名言警句和人物肖像,在黑板报中开辟传统文化展览角,用于展示名家作品,或学生自创作品。
在教学文化氛围方面,
教师应积极创新学科教学方法,打破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讲解的基础上,引入多形式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可以引用与课本有关的典故导入新课。例如,在讲授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相关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引用人物典故导入新课,帮助学生迅速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当时所处的背景,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尝试引入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音乐或PPT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吴绍华,华中师范大学菏泽附属学校,山东 菏泽 274000)
参考文献:
[1] 张琼.浅谈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6):63-64.
[2] 朱厚霞.浅析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开发[J].教育现代化,2017(12):244-245.
实习编辑:刘 源
关键词 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8-0061-02
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从学校教学情况来看,尽管人文学科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知识点的比重不断增加,教师也强化了对传统文化相关课外阅读的重视,但是以语文为主的教学科目还不能够很好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这不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基于此,本文针对学校教学如何融入传统文化进行分析。
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学中落实的必要性
(一)发扬与传播传统文化的需要
传统文化是很多代人传承下来,在学校教学中体现并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創新的文化。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现代化倾向本身就是人类传统文明的健康延续与发展。[1]学科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媒介之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教育教学紧密相连,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要求各学科教师主动承担传播传统文化的任务。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学作品、民风风俗、伦理道德和思想信仰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进而领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候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如今大部分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较少,由于西方文化带来的影响,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崇洋媚外,不尊重传统文化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课本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二、传统文化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学生对于古诗文阅读能力不足
从学生目前学习文言文和古诗词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不是很高,学生只会简单背诵,不能悟透古诗文背后的含义
。如果离开课本和参考资料,大部分学生不具备独立理解文言文和古诗词含义的能力,也不能进一步深挖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2]
另外,由于中学生学业压力大,他们涉猎传统文化的时间被挤压。大部分学生十分注重对文言文和古诗文的记忆背诵,但是涉及延伸性知识,尤其是解答一些文言文阅读性题目时,他们就不能有效地理解知识,以及知识背后所体现的文化意义。
(二)学校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程度较低
从课程的角度分析,笔者了解到很多学校的教学缺少传统文化内容,也很少专门设置传统文化课程。从具体教学实施角度看,部分学校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功利性倾向严重。就目前中学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提升升学率仍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
(三)教师忽视传统文化兴趣培养
如今,传统教学方式依然受到不少教师的青睐,这些教师习惯采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例如,在教授文言文、古诗词时,教师向学生直接讲解文章中涉及的生字、生词和生句,然后再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的意思,最后要求学生背诵全文。当然,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应试教育下的教学目标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学生迫于成绩压力而进行学习,就难以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第一,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的方法不系统、不科学,导致教学呈现出碎片化、窄化和空洞化的问题。传统文化教育没有课程标准和专门教材,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分散在各个学科的教材中,没有形成系统严密的教学内容体系。部分教师没有精心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而是对其进行随意组合开展教学,脱离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吸收能力,过度追求教学内容的“高大上”。
第二,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很多学校负责传统文化教学的专业教师短缺,这项任务多由语文教师或历史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大多没有经过严格而有系统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培训,其教学水平良莠不齐。
三、传统文化在学校教学中落实的对策
(一)开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笔者认为,中学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是提高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学校应将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紧密结合,使之相互补充,不能简单地把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作为语文课程一部分,而应将其放在与语文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校应从以生为本的角度出发,根据实际情况,整合有效资源,科学建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二)通过传统文化活动拓展学生视野
除从书本内猎取知识外,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的阅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多读国学经典、多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因此,一方面,教师应结合当前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读物进行筛选。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体现爱国主义的诗歌、描写塞外风景的诗歌,或者四大名著等。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精读和粗读,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
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本地风土人情。
(三)深度探索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首先,学校在注重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应强化对传统文化教学价值的认知与理解,增设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同时,学科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情感的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应主动探索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顾炎武《日知录》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体会陶渊明的洒脱恬淡性格。最后,教师应提升自我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尤其是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将其作为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载体。
(四)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空间文化氛围方面,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教室墙壁张贴古诗、名言警句和人物肖像,在黑板报中开辟传统文化展览角,用于展示名家作品,或学生自创作品。
在教学文化氛围方面,
教师应积极创新学科教学方法,打破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讲解的基础上,引入多形式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可以引用与课本有关的典故导入新课。例如,在讲授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相关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引用人物典故导入新课,帮助学生迅速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当时所处的背景,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尝试引入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音乐或PPT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吴绍华,华中师范大学菏泽附属学校,山东 菏泽 274000)
参考文献:
[1] 张琼.浅谈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6):63-64.
[2] 朱厚霞.浅析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开发[J].教育现代化,2017(12):244-245.
实习编辑:刘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