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文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课堂导入能吸引学生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细致分析了当前教学导入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总结了课堂导入的一些基本原则。
【关键词】新课改 课堂教学 导入 方法 原则
课文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课堂导入能吸引学生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标追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语文课如何导入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标呢?
语文课的导入在不同的学龄阶段有不同的方法和艺术,本文仅就初中语文来谈谈笔者对导入艺术的浅见。
一、课堂导入语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冗长拖沓,节外生枝。导入语仅仅是引子,以精当为佳。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不仅不会起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作用,相反会变成教学的干扰信息。
误区二:盲目随意,缺乏目的。吃不透教材,不能领悟编者的意图,对课文的教学价值不了解,再加上不能充分了解学情,致使设计随意粗糙。
误区三:陈旧僵化,平淡乏味。导语应尽量新颖有趣,要在情理之中而又在意料之外。一味简单地指示学生“把书翻到某某页”“我们学习某某课”,久而久之学生定会生厌。
误区四:大而不当,导而不入。这种导语往往泛泛地向学生陈述一通教学,笼统粗疏,令学生不知所云,无所适从。
误区五:教师独唱,喧宾夺主。教师海阔天空、滔滔不绝,极尽渲染之能事,塞给了导语诸多不堪承载的功能,无形中也漠视了学生主体的存在。
二、新课改课堂导入语的五大方法
导入语即课堂教学的引子,它是教师为组织教学精心设计的导语,是以激励、感染、启发、诱导为目的的语言形式。理想的课堂导入语具有营造情境、激发兴趣、温故知新、指引教学等功能。好的导语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有利于文本的有效解读,有利于课堂主体的顺利切入。具体来说,就是不论如何设计导语,都必须顾及课文的类型和特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力求导出情趣、导出重点、导出新意,起到思维定向、内容定旨、情感定调的作用。
方法虽多,万变不离其宗,一是曲径通幽,一是开门见山。我这里主要谈四种曲径通幽的方法,谈一种开门见山的方法。
方法一:“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导入法。这包括谜语导入法、设疑导入法、猜谜激趣法等。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这里仅举一例说明:如学习鲁迅的《风筝》一课,我的导入语是:“同学们,有一则谜语是‘天上一只鸟,线儿栓得牢,不怕大风吹,就怕细线飘’,请问它的谜底是什么?”我话音刚落,同学们的手就高高的举起来了。这样导入新课,让学生明白风筝在他们的童年时期是一种游戏,是儿童的天使,是一种非常普遍又正当的游戏,曾给他们带去过很多快乐,留下过许多美好的回忆,而今天我们要学的《风筝》一文中所发生的故事也是如此令人幸福愉快吗?这样很自然激发起学生急于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
方法二:“名言警句、诗词曲赋”导入法。这包括“语感传送”导入法、诗歌朗诵法等。教师事先根据课文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学生课余查资料并作好记录,上新课前,让学生展示所搜集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学习胡适《我的母亲》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搜集关于母爱的名言警句、谚语、俗语等。进行新课前让学生展示搜集的成果,课堂上他们争先恐后地尽显风采。他们一方面体会到了收获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母爱”诗句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亲情教育。学生对母爱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体会胡适对母亲的情怀就迎刃而解了。
方法三:“综合利用、创设情景”导入法。这包括歌曲导入法、文学史导入法、幻灯投影导入法、简笔图形导入法,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进取的、主动的。反之,学习将成学生沉重的负担,课堂学习也就会缺乏生气,变得机械沉闷。任何一种形式的学习都需要兴趣作为内在动力。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自主学习、深入钻研的积极性就越高,不断创新的动力就越大,创造性思维的门扉一旦被打开,就越能产生创造的灵感,出现创造的奇迹,而促进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在教学第二册《黄河颂》这首歌词时,采用多媒体显示黄河波澜壮阔的情景,同时伴以《黄河颂》这首歌的音乐,以其丰富的画面、强烈的气氛、宏伟的形象等情景激发学生的内心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同时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以激发起学生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方法四:“仿写改写、学以致用”导入法。这包括以旧带新法、目标展示法等,它把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布置学生写一段或几句与所学课文中相同或相关事物让他们去写,导入新课时再找出课文中有关的语句让学生来仿写,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学语文立竿见影的效果,从而增强学习信心。
方法五:“开门见山、直奔课题”导入法。这包括标题解析式导入法、动手操作导入法等。现在生活节奏快,青少年思维活跃,反应敏捷这些特点决定他们喜欢这样的导入方法,它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如:学习诗歌《渔歌子》,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等物以备吟诗作画之需。上课时就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渔歌子》的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课堂气氛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又如学习《小桔灯》时,让学生上课时先亲手制作小桔灯再导入新课。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体现导入艺术的“活”和学生的“动”。“活”与“动”工作做得好,就能既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化。
三、新课改课堂导入语的两大原则
一是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纪念白求恩》一课,既可用“语感传送”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白求恩事迹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一定要针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潜力等来设计。
二是要有时限性。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特别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让导演把演员的时间占用了。总之,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语“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作者单位:四川省华蓥中学。
【关键词】新课改 课堂教学 导入 方法 原则
课文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课堂导入能吸引学生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标追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语文课如何导入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标呢?
语文课的导入在不同的学龄阶段有不同的方法和艺术,本文仅就初中语文来谈谈笔者对导入艺术的浅见。
一、课堂导入语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冗长拖沓,节外生枝。导入语仅仅是引子,以精当为佳。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不仅不会起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作用,相反会变成教学的干扰信息。
误区二:盲目随意,缺乏目的。吃不透教材,不能领悟编者的意图,对课文的教学价值不了解,再加上不能充分了解学情,致使设计随意粗糙。
误区三:陈旧僵化,平淡乏味。导语应尽量新颖有趣,要在情理之中而又在意料之外。一味简单地指示学生“把书翻到某某页”“我们学习某某课”,久而久之学生定会生厌。
误区四:大而不当,导而不入。这种导语往往泛泛地向学生陈述一通教学,笼统粗疏,令学生不知所云,无所适从。
误区五:教师独唱,喧宾夺主。教师海阔天空、滔滔不绝,极尽渲染之能事,塞给了导语诸多不堪承载的功能,无形中也漠视了学生主体的存在。
二、新课改课堂导入语的五大方法
导入语即课堂教学的引子,它是教师为组织教学精心设计的导语,是以激励、感染、启发、诱导为目的的语言形式。理想的课堂导入语具有营造情境、激发兴趣、温故知新、指引教学等功能。好的导语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有利于文本的有效解读,有利于课堂主体的顺利切入。具体来说,就是不论如何设计导语,都必须顾及课文的类型和特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力求导出情趣、导出重点、导出新意,起到思维定向、内容定旨、情感定调的作用。
方法虽多,万变不离其宗,一是曲径通幽,一是开门见山。我这里主要谈四种曲径通幽的方法,谈一种开门见山的方法。
方法一:“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导入法。这包括谜语导入法、设疑导入法、猜谜激趣法等。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这里仅举一例说明:如学习鲁迅的《风筝》一课,我的导入语是:“同学们,有一则谜语是‘天上一只鸟,线儿栓得牢,不怕大风吹,就怕细线飘’,请问它的谜底是什么?”我话音刚落,同学们的手就高高的举起来了。这样导入新课,让学生明白风筝在他们的童年时期是一种游戏,是儿童的天使,是一种非常普遍又正当的游戏,曾给他们带去过很多快乐,留下过许多美好的回忆,而今天我们要学的《风筝》一文中所发生的故事也是如此令人幸福愉快吗?这样很自然激发起学生急于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
方法二:“名言警句、诗词曲赋”导入法。这包括“语感传送”导入法、诗歌朗诵法等。教师事先根据课文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学生课余查资料并作好记录,上新课前,让学生展示所搜集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学习胡适《我的母亲》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搜集关于母爱的名言警句、谚语、俗语等。进行新课前让学生展示搜集的成果,课堂上他们争先恐后地尽显风采。他们一方面体会到了收获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母爱”诗句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亲情教育。学生对母爱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体会胡适对母亲的情怀就迎刃而解了。
方法三:“综合利用、创设情景”导入法。这包括歌曲导入法、文学史导入法、幻灯投影导入法、简笔图形导入法,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进取的、主动的。反之,学习将成学生沉重的负担,课堂学习也就会缺乏生气,变得机械沉闷。任何一种形式的学习都需要兴趣作为内在动力。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自主学习、深入钻研的积极性就越高,不断创新的动力就越大,创造性思维的门扉一旦被打开,就越能产生创造的灵感,出现创造的奇迹,而促进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在教学第二册《黄河颂》这首歌词时,采用多媒体显示黄河波澜壮阔的情景,同时伴以《黄河颂》这首歌的音乐,以其丰富的画面、强烈的气氛、宏伟的形象等情景激发学生的内心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同时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以激发起学生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方法四:“仿写改写、学以致用”导入法。这包括以旧带新法、目标展示法等,它把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布置学生写一段或几句与所学课文中相同或相关事物让他们去写,导入新课时再找出课文中有关的语句让学生来仿写,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学语文立竿见影的效果,从而增强学习信心。
方法五:“开门见山、直奔课题”导入法。这包括标题解析式导入法、动手操作导入法等。现在生活节奏快,青少年思维活跃,反应敏捷这些特点决定他们喜欢这样的导入方法,它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如:学习诗歌《渔歌子》,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等物以备吟诗作画之需。上课时就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渔歌子》的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课堂气氛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又如学习《小桔灯》时,让学生上课时先亲手制作小桔灯再导入新课。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体现导入艺术的“活”和学生的“动”。“活”与“动”工作做得好,就能既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化。
三、新课改课堂导入语的两大原则
一是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纪念白求恩》一课,既可用“语感传送”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白求恩事迹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一定要针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潜力等来设计。
二是要有时限性。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特别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让导演把演员的时间占用了。总之,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语“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作者单位:四川省华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