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了Lib2.0理念对图书馆信息传播产生的深刻影响,并就图书馆信息传播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呈现出的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Lib2.0 信息传播 图书馆
随着Web2.0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Lib2.0理念已渐渐深入人心。Lib2.0是相对Lib1.0而言的。一般来讲,Lib1.0是基于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文献服务,而Lib2.0则是基于用户的知识服务,较Lib1.0更强调用户的参与和互动,开放共享特征更为明显。从传播层面来讲,Lib2.0表现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理念和模式。显然,Lib2.0的引入改变了图书馆信息传播的固有模式和理念,带来了信息传播活动的新变化,同时也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使之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多元传播
Lib2.0条件下,图书馆信息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传播内容和传播主体两个方面。Lib2.0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开源,即是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富有,从而使传播内容更为多元化。对于图书馆信息传播而言,Web2.0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拓宽了馆藏文献的种类,使信息载体更加丰富。随着文献信息数字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借助互联网这个广阔的信息平台,馆藏的内涵也发生重大转变,既包括实体馆藏,也包括虚拟馆藏,如电子出版物、数据库等。这样就扩展了信息资源的范围和领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与开发,使图书馆的信息传播能力得到增强。而从传播主体来看,图书馆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传播者,受众也不再是纯粹的信息接受者,受众的声音和信息成为新的信息源,传受之间的界限一定程度上被消解、淡化,传受一体化趋势明显。受众在接受图书馆传递的信息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借助图书馆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发布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甚至上传自己编辑和收集的内容,成为新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使传受角色实现互换。受众的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基于图书馆信息服务而延伸的信息传播活动。
可见,Lib2.0环境下的信息源更加多样,馆藏文献资源的种类和内涵更加丰富,图书馆的信息传播内容和传播主体更为多元化。
二、互动传播
互动性是Lib2.0的另一核心价值。与Lib1.0相比,Lib2.0的互动性大大增强。在以往条件下,图书馆信息传播状态是一点对多点,单向传播模式特征明显,缺乏交互性。而在Lib2.0实践中,传播状态从单一传播转向多元传播,即多点对多点的传播,传受之间的分界被淡化,彼此间联系加强。受众可以随意选择和浏览信息,也可自由发表言论、观点。图书馆信息平台上所承载的信息要素也会依据受众的反馈和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从而实现图书馆与受众之间的有效互动。此外,图书馆通过创建Blogs和Wikis等,与受众建立密切联系,使之成为一个了解受众需求的沟通平台。可见,交互功能的增强不仅改变了受众的被动接受地位,使之能够更直接更积极地参与到传播活动中,也使传受双方沟通更为顺畅和有效。
三、个性传播
就传播风格而言,图书馆信息传播方式正在从传统的共性转向个性。传统技术条件下的信息传播活动中,受众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无论最初的信息收集还是最终的信息传递,受众仅拥有极其有限的话语权,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受众即使拥有所谓自由选择信息的主动权,那也只是在图书馆所提供的既有信息选择、组织、传递框架下的有限自由。这样就导致信息传播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图书馆对受众缺乏足够了解,不能根据受众的个性特征和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传播模式较为生硬。这种共性的传播风格自然无法使受众享受到更为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然而,在数字化程度日益增强的今天,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根本改变,信息传播双方的地位开始趋于平等,信息交流也呈现出双向和立体的特点。尤其在Lib2.0环境下,受众的信息传播弱势地位得到显著改善,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系加强,传受双方的关系趋于平衡。这样就颠覆了图书馆作为信息传播者的主导地位,使传播的话语权平等回归,也为图书馆个性化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条件。
Lib2.0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对象的外延不断延伸,用户类型的不断扩大以及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必然要求图书馆提供更为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如开展个性化的信息定制、检索、推送、咨询等。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弱化了图书馆“守门人”的角色,使受众参与性增强。受众不仅拥有较大的信息选择自由度,而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干预和决定信息的内容和方式,如参与网上选书、接受网上定题服务等,有效推动了个性化传播的开展。显然,根据不同受众特点和需求开展特色鲜明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个性化需要已成为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
总之,Lib2.0环境下的图书馆,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储存和知识汇集的文化机构,图书馆信息传播的职能正经受一场深刻变革,其固有传播理念和传播范式已发生重大转变,呈现出多元化、互动化和个性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孙晓冬.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探讨[J].图书馆学刊,2008(2).
[2]郭琳.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传播问题综述[J].图书馆学刊,2008(2).
[3]尚慧.浅论图书馆信息传播模式[J].晋图学刊,2006(4).
[关键词]Lib2.0 信息传播 图书馆
随着Web2.0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Lib2.0理念已渐渐深入人心。Lib2.0是相对Lib1.0而言的。一般来讲,Lib1.0是基于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文献服务,而Lib2.0则是基于用户的知识服务,较Lib1.0更强调用户的参与和互动,开放共享特征更为明显。从传播层面来讲,Lib2.0表现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理念和模式。显然,Lib2.0的引入改变了图书馆信息传播的固有模式和理念,带来了信息传播活动的新变化,同时也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使之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多元传播
Lib2.0条件下,图书馆信息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传播内容和传播主体两个方面。Lib2.0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开源,即是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富有,从而使传播内容更为多元化。对于图书馆信息传播而言,Web2.0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拓宽了馆藏文献的种类,使信息载体更加丰富。随着文献信息数字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借助互联网这个广阔的信息平台,馆藏的内涵也发生重大转变,既包括实体馆藏,也包括虚拟馆藏,如电子出版物、数据库等。这样就扩展了信息资源的范围和领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与开发,使图书馆的信息传播能力得到增强。而从传播主体来看,图书馆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传播者,受众也不再是纯粹的信息接受者,受众的声音和信息成为新的信息源,传受之间的界限一定程度上被消解、淡化,传受一体化趋势明显。受众在接受图书馆传递的信息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借助图书馆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发布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甚至上传自己编辑和收集的内容,成为新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使传受角色实现互换。受众的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基于图书馆信息服务而延伸的信息传播活动。
可见,Lib2.0环境下的信息源更加多样,馆藏文献资源的种类和内涵更加丰富,图书馆的信息传播内容和传播主体更为多元化。
二、互动传播
互动性是Lib2.0的另一核心价值。与Lib1.0相比,Lib2.0的互动性大大增强。在以往条件下,图书馆信息传播状态是一点对多点,单向传播模式特征明显,缺乏交互性。而在Lib2.0实践中,传播状态从单一传播转向多元传播,即多点对多点的传播,传受之间的分界被淡化,彼此间联系加强。受众可以随意选择和浏览信息,也可自由发表言论、观点。图书馆信息平台上所承载的信息要素也会依据受众的反馈和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从而实现图书馆与受众之间的有效互动。此外,图书馆通过创建Blogs和Wikis等,与受众建立密切联系,使之成为一个了解受众需求的沟通平台。可见,交互功能的增强不仅改变了受众的被动接受地位,使之能够更直接更积极地参与到传播活动中,也使传受双方沟通更为顺畅和有效。
三、个性传播
就传播风格而言,图书馆信息传播方式正在从传统的共性转向个性。传统技术条件下的信息传播活动中,受众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无论最初的信息收集还是最终的信息传递,受众仅拥有极其有限的话语权,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受众即使拥有所谓自由选择信息的主动权,那也只是在图书馆所提供的既有信息选择、组织、传递框架下的有限自由。这样就导致信息传播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图书馆对受众缺乏足够了解,不能根据受众的个性特征和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传播模式较为生硬。这种共性的传播风格自然无法使受众享受到更为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然而,在数字化程度日益增强的今天,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根本改变,信息传播双方的地位开始趋于平等,信息交流也呈现出双向和立体的特点。尤其在Lib2.0环境下,受众的信息传播弱势地位得到显著改善,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系加强,传受双方的关系趋于平衡。这样就颠覆了图书馆作为信息传播者的主导地位,使传播的话语权平等回归,也为图书馆个性化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条件。
Lib2.0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对象的外延不断延伸,用户类型的不断扩大以及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必然要求图书馆提供更为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如开展个性化的信息定制、检索、推送、咨询等。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弱化了图书馆“守门人”的角色,使受众参与性增强。受众不仅拥有较大的信息选择自由度,而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干预和决定信息的内容和方式,如参与网上选书、接受网上定题服务等,有效推动了个性化传播的开展。显然,根据不同受众特点和需求开展特色鲜明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个性化需要已成为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
总之,Lib2.0环境下的图书馆,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储存和知识汇集的文化机构,图书馆信息传播的职能正经受一场深刻变革,其固有传播理念和传播范式已发生重大转变,呈现出多元化、互动化和个性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孙晓冬.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探讨[J].图书馆学刊,2008(2).
[2]郭琳.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传播问题综述[J].图书馆学刊,2008(2).
[3]尚慧.浅论图书馆信息传播模式[J].晋图学刊,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