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体育教学的运用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体育活动的快速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知识运用到体育教学中,这不仅遵循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更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通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适当的表扬相结合,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体育课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体育教学不仅是要教授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增强体质,同时也要掌握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思维活动并应用到体育教学中,使教学效果发挥到最佳状态。
  一、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关系
  体育教师无论对学生传授运动知识、技术、技能,还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都是通过师生的心理交流而实现的。教师以什么方式对待学生、对学生是否抱有希望、在学生中有无威信、情绪感染力的大小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师生的心理交流,使心理关系处于不同状态,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不过,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不仅决定于影响的性质,而且也受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个性特征等因素的制约。所以,每个学生都以独特的方式对教师做出反应。因而,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教师应对学生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有大致了解。体育教师了解学生的方式有着独特的特点。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语言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的方式。非语言的方式主要靠身体和身体的动作、表情等方式来实现。在以运动为中心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可以说是在非语言的基础上展开的。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积极稳定的工作热情,就会给学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使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心理影响的重要一步。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间的心理沟通,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活泼的教学环境,是完成教学任务、调动学生积极性必不可少的步骤。
  二、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怯懦和恐惧的心理
  当学生看完教师教授的动作或练习时,因为自身缺乏的运动能力而产生害怕的心理;当学生认为自己的运动水平完成某个动作会发生意外,进而产生胆怯和恐惧的心理。一旦学生产生这些想法,在心理上就会产生无能为力的“无助感”,进而导致焦虑、记忆力减退、心跳加速等症状。这些心理上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活动,当怯懦和恐惧的心理一直存在,学生肯定是完成不好教师教给的具体技术动作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心理学对学生进行指导,当动作具有一定难度的时候应该帮助学生加强保护的力度,给学生以鼓励,让他们集中精神完成动作。如果是其他的原因,那就要求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让学生学会自己控制情绪,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适应性训练,最后使之达到正常状态。
  三、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集中注意
  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进行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来组织教学,或许某些学生对某个动作并没有完全集中精力而导致没有能够很好的掌握与运用技术动作的后果。在此时教师可以通过眼神等方式观察到其事是否集中了注意,对于没有集中注意的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使其重新集中注意。例如通过一个眼神、一句轻松幽默的话语等,这些都可以使其重新集中注意而不至于走神,也不至于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注意,这样更利于教学过程的很好实现。当教学过程进行一段时间后,这师生之间就会有一种无形的默契存在,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善于用各种的方法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一堂体育课在轻松的氛围中度过。
  四、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个性心理差异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最大因素,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心理差异与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的内在规律,只有研究和遵循这些规律,在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不断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对学习动力不足而产生的错误动作,教师要对他们加强学、练目的教育,激发他们的学练动机,提高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育他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动作、高标准要求自己,端正学习体育的态度,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在学习练习过程中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加强体育心理的理论应用,提高体育课堂效果
  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机能等因素,还取决于学生思维、注意、记忆、意志、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心理因素。加强体育心理的理论应用,遵循学生心理活动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对于一堂生动而又充满乐趣的体育课会很兴奋,学生往往到下课时依然情绪比较高涨。这就要求教师应在下课之前让学生做一些调整性的训练,以达到放松的目的。体育教师要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充分掌握体育心理学的知识,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读与写结合起来,通过读与写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边读边写教学”是一个既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读和写加以重视。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策略  小学教学对学生的启蒙性教学十分重要,小学正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间,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
“请以前有参加毛笔字比赛的同学,下星期二到多媒体教室参加比赛!”一听到这个通知,我觉得我的脑袋又要“崩”了。  火上浇油  起初,妈妈只是叫我偶尔练一练基本笔画。后来,可没那么爽了。  “喂!你可别忘了每天写两张宣纸的毛笔字哦!”妈妈又对我大呼小叫了。“注意!你那个提没有形成一个三角形!”  哎!整个过程就一个字:“苦”!但俗话说:“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经过一个星期的“魔鬼训练”,我的毛笔字长进
一、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发现  1.胆怯型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出现“老师,我不会画”的现象。他们往往在还没落笔之前就会出现这样退缩的现象。  2.依赖型的孩子,他们往往出现“老师,我太累了”,这样的孩子往往一开始兴致非常高,而在持久性方面欠缺,所以就出现“老师,我太累了”的现象。  二、幼儿美术活动中影响幼儿自信心因素  孩子自信心缺乏的原因除了客观上幼儿实际能力欠缺造成不够自信以外,还与成人的评价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