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层建筑砼框架结构梁柱节点部位的钢筋布设较为复杂且施工工序较多,通过对该部位工程施工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各种可能出现的质量通病,进行分析研究后制定出相应对策,为今后同类梁柱节点的施工提供相关经验,以期为高层建筑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带来可靠的质量保证。
【关键词】 高层建筑;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随着设计和施工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层和高层建筑采用钢筋砼现浇结构的形势发展很快,由于现浇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整体性能、围护墙体较轻、抗震性较好、布局灵活多样等优点,在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钢筋砼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是主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施工质量不容忽视,应该提高对抗震节点重要性的认识,严格管理,采取合理的施工措施,确保施工质量能达到设计及规范的要求,不留安全隐患,为今后的自然灾害来临时减少房屋倒塌的严重后果。现浇钢筋砼高层建筑梁、柱节点处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钢筋工程和砼工程,通过分析其存在的质量通病,可以进一步研究分析制定出相應防治措施和对策。
1 钢筋工程
1.1钢筋工程存在的质量通病
(1)纵向受力钢筋排距不匀或位移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及《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要求“上部纵向钢筋的净距不应小于30mm”,“下部纵筋净距不应小于25mm”,“柱内纵向钢筋净距不应小于50mm”。实际施工中经常发现,梁的上下纵筋排距不匀,有的排距达不到规范要求的净距,甚至有并筋现象,尤其出现在锚固区和多根梁相交处更为严重,造成浇筑后的每根钢筋不能被砼包裹,砼与钢筋在构件中不能共同工作而降低整体抗震性能。
(2)梁、柱节点处柱箍筋数量不够,间距不符合设计或规范要求。对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6.3.10条规定:“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节点核芯区,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核芯区上、下柱端的较大体积配箍率”的规定,从而使框架梁、柱纵向钢筋无可靠的锚固,降低节点核心区的砼约束。
(3)钢筋绑扎脱扣、漏扣、松扣现象时有发生,不但集中而且数量较多,更有甚者用绑扎点代替搭接连接点。其绑扎质量违背了国家验评标准和规范“绑扎缺扣、松扣的数量不超过应绑扎数的20%,且不应集中”的要求。严重影响了钢筋骨架的质量,极易造成钢筋位移,致使降低了砼构件的抗压、抗剪强度,影响了结构安全。
(3)主筋位移。梁、柱主筋位移,造成轴线位移和梁底筋外露,保护层偏差大。对双排筋或多排筋梁,由于钢筋偏移或穿筋顺序错误,造成梁有效计算高度的减小,影响了梁、柱的承载能力。
1.2原因分析与质量控制措施
(1)纵向钢筋排距不匀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钢筋配料、加工及绑扎没有按其合理的施工顺序统筹考虑,造成绑扎时节点筋出现打架现象,形成相互挤压;二是加工成型的钢筋在抬运过程中方法不当致使钢筋变形;三是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重视不够,钢筋绑扎先后顺序模糊。
针对以上问题,首先提高钢筋配料、加工绑扎等人员的技术素质,具有清晰的空间概念,正确处理梁端保护层及柱纵筋、梁上部及下部钢筋,对锚固的弯头筋,必要时合理缩尺,多排筋应绘制排筋图,要把各梁钢筋的配置位置交待清楚。施工时的箍筋高度,要根据纵筋配置的位置来安排,而不能简单地按梁高减去保护层厚度的作法。操作人员按顺序施工,合理布筋并及时纠正。
(2)节点处柱箍筋间距不符合要求
施工技术人员或质量检查人员在绑扎前首先搞清梁上、下筋、附加筋与柱箍筋之间的关系,确定合理布筋顺序,分层绑扎,本着放筋时先下后上、先里后外的操作程序,向操作人员认真进行技术交底,严格按程序施工。
(3)梁端、柱端与节点钢筋绑扎缺扣、松扣。
梁、柱节点处配筋层次多、密度大、间距小、施工难度较大,加之操作时,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图省事、绑扎程序混乱是缺扣、松扣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原因,要对工人认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绑扎应按先里后外,条理顺序,循序渐进,提高质量意识。对加密区箍筋应逐个绑扎,克服套一段箍筋后而造成绑扎伸不到或绑扎困难的梁内相交箍筋就不绑扎的不正确做法。
(4)主筋位移。造成钢筋位移主要是由于钢筋未固定或固定不牢,其次浇筑砼量过多,梁底筋吊空不到位,以及操作人员不认真。要克服这一质量通病,对柱主筋在柱头绑扎加密箍筋,增设锁口筋;梁箍筋建议按如图施工,将梁主筋紧贴箍筋内口绑扎,保证纵筋间距,避免主筋吊空,统筹考虑穿筋顺序,对多排筋尤为重要。在浇注砼时应注意,一次浇注量不宜过多,防止钢筋倾斜,或在多次浇注振动极易造成松扣现象而出现钢筋位移。同时浇注时应派钢筋绑扎人员及时调整钢筋偏位。
2 砼工程
2.1砼工程存在的质量通病
(1)蜂窝、孔洞,较多发生在梁端及梁支承下柱头部位。多为节点处钢筋密集,石子粒径偏大,不按操作规程造成砼不密实。
(2)夹渣、缝隙。常见的部位在梁端、柱头新旧砼之间或交接处,即施工缝,一是施工缝表面未处理,二是原砼接触面泥浆未清除、疏松砼未清理到密实部分,使端头砼结合不良或清除后使断面减小,结合层间夹渣。
(3)尺寸偏差超过允许要求。梁、柱立模时支撑间距过大,支撑不牢固,一经振捣,模板变形或位移,使柱头或梁端胀模,歪斜;柱上、下层间或梁跨间轴线位移。
1.2原因分析与质量控制措施
(1)在梁端及梁、柱交接处出现蜂窝、孔洞,主要原因是梁端模板缝隙未堵好、模板加固不牢造成漏浆,产生蜂窝。梁、柱节点钢筋纵横交错,钢筋较密,砼本身强度高,水灰比小,若在该处砼浇注和振捣不按施工操作规程和施工工艺认真操作,局部振捣不到位,则极易产生孔洞。防止砼蜂窝、孔洞等质量缺陷的发生,首先要有正确的支模方法,绑扎钢筋时,确保排距正确,以防止砼浇注不畅通。在钢筋密集的梁、柱节点处采用细石砼浇筑,使砼填充各个部分,并认真振捣密实,机械振捣有困难时,可辅以人工振捣配合,严防漏振。
(2)出现夹渣、夹层,一是在浇注砼之前没有对施工缝表面剔除浮渣、浮浆或松散砼,以及在施工时积存的建筑垃圾未进行认真清理;二是用软质物填塞模板缝,体量过大形成隔离层,导致结合不良,整体性差。因此,必须要求在梁、柱节点纵横钢筋较密处,在绑筋前就应对施工缝进行清理,支模过程中注意保持洁净。必要时在施工缝处设置开口模板,在浇注前将施工缝处全部清扫干净后,再补安封口模板。
(3)几何尺寸偏差超出规范要求.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对建筑物的垂直轴线、水平轴线及几何尺寸复核工作不仔细。为了确保高层建筑节点受力不受影响,必须抓好结构轴线偏差的控制工作,以控制各节点、各轴线的质量来达到整体工程测量放线的质量。构件截面成型尺寸偏差控制必须从支模、配模、加固着手,梁、柱节点处必须配置符合设计尺寸、角度要求的连接角模,才能保证节点尺寸正确。
3 结语
高层建筑层数多、层高大、施工期长,对于在地震作用下应力较集中、受力较复杂的梁、柱交接处的施工质量应予以高度重视,只有首先控制各工序质量,最终才能达到工程质量最佳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高层建筑;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随着设计和施工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层和高层建筑采用钢筋砼现浇结构的形势发展很快,由于现浇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整体性能、围护墙体较轻、抗震性较好、布局灵活多样等优点,在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钢筋砼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是主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施工质量不容忽视,应该提高对抗震节点重要性的认识,严格管理,采取合理的施工措施,确保施工质量能达到设计及规范的要求,不留安全隐患,为今后的自然灾害来临时减少房屋倒塌的严重后果。现浇钢筋砼高层建筑梁、柱节点处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钢筋工程和砼工程,通过分析其存在的质量通病,可以进一步研究分析制定出相應防治措施和对策。
1 钢筋工程
1.1钢筋工程存在的质量通病
(1)纵向受力钢筋排距不匀或位移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及《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要求“上部纵向钢筋的净距不应小于30mm”,“下部纵筋净距不应小于25mm”,“柱内纵向钢筋净距不应小于50mm”。实际施工中经常发现,梁的上下纵筋排距不匀,有的排距达不到规范要求的净距,甚至有并筋现象,尤其出现在锚固区和多根梁相交处更为严重,造成浇筑后的每根钢筋不能被砼包裹,砼与钢筋在构件中不能共同工作而降低整体抗震性能。
(2)梁、柱节点处柱箍筋数量不够,间距不符合设计或规范要求。对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6.3.10条规定:“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节点核芯区,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核芯区上、下柱端的较大体积配箍率”的规定,从而使框架梁、柱纵向钢筋无可靠的锚固,降低节点核心区的砼约束。
(3)钢筋绑扎脱扣、漏扣、松扣现象时有发生,不但集中而且数量较多,更有甚者用绑扎点代替搭接连接点。其绑扎质量违背了国家验评标准和规范“绑扎缺扣、松扣的数量不超过应绑扎数的20%,且不应集中”的要求。严重影响了钢筋骨架的质量,极易造成钢筋位移,致使降低了砼构件的抗压、抗剪强度,影响了结构安全。
(3)主筋位移。梁、柱主筋位移,造成轴线位移和梁底筋外露,保护层偏差大。对双排筋或多排筋梁,由于钢筋偏移或穿筋顺序错误,造成梁有效计算高度的减小,影响了梁、柱的承载能力。
1.2原因分析与质量控制措施
(1)纵向钢筋排距不匀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钢筋配料、加工及绑扎没有按其合理的施工顺序统筹考虑,造成绑扎时节点筋出现打架现象,形成相互挤压;二是加工成型的钢筋在抬运过程中方法不当致使钢筋变形;三是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重视不够,钢筋绑扎先后顺序模糊。
针对以上问题,首先提高钢筋配料、加工绑扎等人员的技术素质,具有清晰的空间概念,正确处理梁端保护层及柱纵筋、梁上部及下部钢筋,对锚固的弯头筋,必要时合理缩尺,多排筋应绘制排筋图,要把各梁钢筋的配置位置交待清楚。施工时的箍筋高度,要根据纵筋配置的位置来安排,而不能简单地按梁高减去保护层厚度的作法。操作人员按顺序施工,合理布筋并及时纠正。
(2)节点处柱箍筋间距不符合要求
施工技术人员或质量检查人员在绑扎前首先搞清梁上、下筋、附加筋与柱箍筋之间的关系,确定合理布筋顺序,分层绑扎,本着放筋时先下后上、先里后外的操作程序,向操作人员认真进行技术交底,严格按程序施工。
(3)梁端、柱端与节点钢筋绑扎缺扣、松扣。
梁、柱节点处配筋层次多、密度大、间距小、施工难度较大,加之操作时,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图省事、绑扎程序混乱是缺扣、松扣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原因,要对工人认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绑扎应按先里后外,条理顺序,循序渐进,提高质量意识。对加密区箍筋应逐个绑扎,克服套一段箍筋后而造成绑扎伸不到或绑扎困难的梁内相交箍筋就不绑扎的不正确做法。
(4)主筋位移。造成钢筋位移主要是由于钢筋未固定或固定不牢,其次浇筑砼量过多,梁底筋吊空不到位,以及操作人员不认真。要克服这一质量通病,对柱主筋在柱头绑扎加密箍筋,增设锁口筋;梁箍筋建议按如图施工,将梁主筋紧贴箍筋内口绑扎,保证纵筋间距,避免主筋吊空,统筹考虑穿筋顺序,对多排筋尤为重要。在浇注砼时应注意,一次浇注量不宜过多,防止钢筋倾斜,或在多次浇注振动极易造成松扣现象而出现钢筋位移。同时浇注时应派钢筋绑扎人员及时调整钢筋偏位。
2 砼工程
2.1砼工程存在的质量通病
(1)蜂窝、孔洞,较多发生在梁端及梁支承下柱头部位。多为节点处钢筋密集,石子粒径偏大,不按操作规程造成砼不密实。
(2)夹渣、缝隙。常见的部位在梁端、柱头新旧砼之间或交接处,即施工缝,一是施工缝表面未处理,二是原砼接触面泥浆未清除、疏松砼未清理到密实部分,使端头砼结合不良或清除后使断面减小,结合层间夹渣。
(3)尺寸偏差超过允许要求。梁、柱立模时支撑间距过大,支撑不牢固,一经振捣,模板变形或位移,使柱头或梁端胀模,歪斜;柱上、下层间或梁跨间轴线位移。
1.2原因分析与质量控制措施
(1)在梁端及梁、柱交接处出现蜂窝、孔洞,主要原因是梁端模板缝隙未堵好、模板加固不牢造成漏浆,产生蜂窝。梁、柱节点钢筋纵横交错,钢筋较密,砼本身强度高,水灰比小,若在该处砼浇注和振捣不按施工操作规程和施工工艺认真操作,局部振捣不到位,则极易产生孔洞。防止砼蜂窝、孔洞等质量缺陷的发生,首先要有正确的支模方法,绑扎钢筋时,确保排距正确,以防止砼浇注不畅通。在钢筋密集的梁、柱节点处采用细石砼浇筑,使砼填充各个部分,并认真振捣密实,机械振捣有困难时,可辅以人工振捣配合,严防漏振。
(2)出现夹渣、夹层,一是在浇注砼之前没有对施工缝表面剔除浮渣、浮浆或松散砼,以及在施工时积存的建筑垃圾未进行认真清理;二是用软质物填塞模板缝,体量过大形成隔离层,导致结合不良,整体性差。因此,必须要求在梁、柱节点纵横钢筋较密处,在绑筋前就应对施工缝进行清理,支模过程中注意保持洁净。必要时在施工缝处设置开口模板,在浇注前将施工缝处全部清扫干净后,再补安封口模板。
(3)几何尺寸偏差超出规范要求.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对建筑物的垂直轴线、水平轴线及几何尺寸复核工作不仔细。为了确保高层建筑节点受力不受影响,必须抓好结构轴线偏差的控制工作,以控制各节点、各轴线的质量来达到整体工程测量放线的质量。构件截面成型尺寸偏差控制必须从支模、配模、加固着手,梁、柱节点处必须配置符合设计尺寸、角度要求的连接角模,才能保证节点尺寸正确。
3 结语
高层建筑层数多、层高大、施工期长,对于在地震作用下应力较集中、受力较复杂的梁、柱交接处的施工质量应予以高度重视,只有首先控制各工序质量,最终才能达到工程质量最佳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