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里有很多表达时间的词和短语,如“早晨、中午、晚上、去年、今年春天、后天上午”等,为了更精确地表达时间,人们把时间具象化为时轴或钟表,从而产生了“十点一刻、九点五十分”等计时短语。在人类表时系统中,除了时间本身可以作为某事件发生的参照外,其他的事件也可以作为某事件发生的参照,于是出现了“当……时/时候”类短语,例如:
(1)当我吃饭的时候,他在看书。
(2)当冬天到来时,春天已经不远了。
由于出现在“当……时/时候”中的成分多种多样,为称说方便我们把它们记为X,整个结构记为“当X时”。
对于“当X时”这样一个结构,人们或许每天都在使用,但从不会去探究其中的X到底有哪些类型,该结构有什么价值。其实,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当X时”容量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也正因为如此,人们表达时间时才能够得心应手,摆脱钟表的束缚。试想,如果人类世界的时间表达非得借助钟表,非得使用机械的“X点X分X秒”,那该有多么无趣,多么不便。那么,“当X时”中的X究竟由哪些成分构成呢?纵观古今,“当X时”仿佛一个不断增大的口袋,所容纳的X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本文首先将概览古代汉语中“当X时”结构的特征,然后考察该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最后谈一谈对这样一个很常见的表时结构进行语言学研究的意义。
一.古代汉语中的“当X时”
1.X为代词
“当”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当,田相值也。从田,尚声。”段玉裁注:“值者,持也,田与田相持也。引申之,凡相持相抵皆曰当。”也就是说,上古时期,“当”的本义是“田与田相对”的意思,后来引申为“相当”,由于“相当、相对”一般涉及两个事物,所以又引申出“值、遇、恰逢”的意思,并且开始虚化为介词,介引时间。“当”和“时”共现组成“当X时”结构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八年》:
(3)冬,公薨。季文子言于朝曰:“使我殺适立庶以失大援者,仲也夫。”臧宣叔怒曰:“当其时不能治也,后之人何罪?子欲去之,许请去之。”(春秋《左传·宣公十八年》)
上例中的“当其时”中的“其”是代词,代指公孙归父的父亲襄仲“杀嫡立庶”的事情,“当其时”就是“在那个时候”,指代过去的某个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当X时”中的代词还有“是、此”,例如:
(4)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春秋《墨子》)
(5)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春秋《墨子》)
“是”本义指时间,但在“当是时”中已经演化为一个代词,意为“在这个时候”。“此”本来指处所,后来演变为代词,跟“彼”相对,意为“这个”。
随着古汉语代词的发展,“当X时”中的代词也有所增加。例如:
(6)当斯之时,岂无尊卿贤辅,或以事迫心违,或以道壅谋屈,何尝不愿闻善於舆隶,药石于阿氏哉。(六朝《全刘宋文》)
(7)当尔之时,有何言语?(隋唐五代《敦煌变文》)
(8)当恁麽时,放行即是,把住即是?”(宋《五灯会元》)
(9)当彼之时,天地醇庞之气,人心未漓。(明《夏商野史》)
(10)每当这时钱宗伯又总有些不快地说:“这是我的高才弟子,也是良记妻室。”(民国《古今情海》)
从战国到民国时期,“当X时”中的代词有“此、是、其、斯、尔、彼、恁、恁么、那、这”等,但常用的仅限于“此、是、其”这三个。
2.X为名词
春秋战国时期,“当X时”之间出现了帝王名号,借帝王名号来表时间是古代常见的时间表述方式,例如:
(11)府之童妾未既齓而遭之,既笄而孕,当宣王时而生。不夫而育,故惧而弃之。(《国语·郑语》)
“当 帝王名号 时”结构在西汉《史记》中有20处之多。后来,除了帝王名号,一些著名的人物名也可以进入该结构,例如:
(12)当孔子时,礼坏乐崩。(唐《礼记正义》)
时间名词的时间性很强,本来不必借助“当X时”也能表达时间,但是由于“类推”认知机制的作用,宋朝以后,少量时间名词也可以进入该结构,例如:
(13)契丹阿保机,当唐末五代时最盛。开平中,屡遣使聘梁,梁亦遣人报聘。(宋《归田录》)
综上所述,“当X时”中的名词性成分经历了“帝王名号—著名人物—时间名词”这样的扩展过程,这一过程符合人们的类推机制。
3.X为谓词性成分
战国时期,“当X时”中开始出现单音节谓词性成分,例如:
(14)食苗道左者。”昭侯谓使者:“毋敢泄吾所问于女。”乃下令曰:“当苗时,禁牛马入人田中固有令,而吏不以为事,牛马甚多入人田中。(战国《韩非子》)
例(14)“当苗时”中的“苗”用为动词,指“禾苗生长”。
西汉时期,“当X时”之间出现了典型的主谓短语,但是这一时期的主谓结构X很简单,音节有限。
(15)齐人有盗金者,当市繁之时,至掇而走。勒问其故,曰:“而盗金于市中何也?”对曰:“吾不见人,徒见金耳。”(西汉《淮南子》)
东汉以降,“当X时”中的X的音节结构增多,例如:
(16)当汉祖斩大蛇之时,谁使斩者?岂有天道先至,而乃敢斩之哉!(东汉《论衡》)
(17)侍中高德政旧与让之不协,密奏言:“当陛下受禅之时,让之眷恋魏朝,呜咽流涕,比为内官,情非所愿。”(魏晋六朝《北史》)
(18)当魏文侯礼下贤者时,有段干木为文侯师。文侯厚礼之,每过其闾,未尝不式。(唐《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19)当金人劫请车驾及皇后之时,谅其本心必不忘赵氏。(北宋《靖康纪闻》)
(1)当我吃饭的时候,他在看书。
(2)当冬天到来时,春天已经不远了。
由于出现在“当……时/时候”中的成分多种多样,为称说方便我们把它们记为X,整个结构记为“当X时”。
对于“当X时”这样一个结构,人们或许每天都在使用,但从不会去探究其中的X到底有哪些类型,该结构有什么价值。其实,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当X时”容量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也正因为如此,人们表达时间时才能够得心应手,摆脱钟表的束缚。试想,如果人类世界的时间表达非得借助钟表,非得使用机械的“X点X分X秒”,那该有多么无趣,多么不便。那么,“当X时”中的X究竟由哪些成分构成呢?纵观古今,“当X时”仿佛一个不断增大的口袋,所容纳的X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本文首先将概览古代汉语中“当X时”结构的特征,然后考察该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最后谈一谈对这样一个很常见的表时结构进行语言学研究的意义。
一.古代汉语中的“当X时”
1.X为代词
“当”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当,田相值也。从田,尚声。”段玉裁注:“值者,持也,田与田相持也。引申之,凡相持相抵皆曰当。”也就是说,上古时期,“当”的本义是“田与田相对”的意思,后来引申为“相当”,由于“相当、相对”一般涉及两个事物,所以又引申出“值、遇、恰逢”的意思,并且开始虚化为介词,介引时间。“当”和“时”共现组成“当X时”结构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八年》:
(3)冬,公薨。季文子言于朝曰:“使我殺适立庶以失大援者,仲也夫。”臧宣叔怒曰:“当其时不能治也,后之人何罪?子欲去之,许请去之。”(春秋《左传·宣公十八年》)
上例中的“当其时”中的“其”是代词,代指公孙归父的父亲襄仲“杀嫡立庶”的事情,“当其时”就是“在那个时候”,指代过去的某个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当X时”中的代词还有“是、此”,例如:
(4)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春秋《墨子》)
(5)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春秋《墨子》)
“是”本义指时间,但在“当是时”中已经演化为一个代词,意为“在这个时候”。“此”本来指处所,后来演变为代词,跟“彼”相对,意为“这个”。
随着古汉语代词的发展,“当X时”中的代词也有所增加。例如:
(6)当斯之时,岂无尊卿贤辅,或以事迫心违,或以道壅谋屈,何尝不愿闻善於舆隶,药石于阿氏哉。(六朝《全刘宋文》)
(7)当尔之时,有何言语?(隋唐五代《敦煌变文》)
(8)当恁麽时,放行即是,把住即是?”(宋《五灯会元》)
(9)当彼之时,天地醇庞之气,人心未漓。(明《夏商野史》)
(10)每当这时钱宗伯又总有些不快地说:“这是我的高才弟子,也是良记妻室。”(民国《古今情海》)
从战国到民国时期,“当X时”中的代词有“此、是、其、斯、尔、彼、恁、恁么、那、这”等,但常用的仅限于“此、是、其”这三个。
2.X为名词
春秋战国时期,“当X时”之间出现了帝王名号,借帝王名号来表时间是古代常见的时间表述方式,例如:
(11)府之童妾未既齓而遭之,既笄而孕,当宣王时而生。不夫而育,故惧而弃之。(《国语·郑语》)
“当 帝王名号 时”结构在西汉《史记》中有20处之多。后来,除了帝王名号,一些著名的人物名也可以进入该结构,例如:
(12)当孔子时,礼坏乐崩。(唐《礼记正义》)
时间名词的时间性很强,本来不必借助“当X时”也能表达时间,但是由于“类推”认知机制的作用,宋朝以后,少量时间名词也可以进入该结构,例如:
(13)契丹阿保机,当唐末五代时最盛。开平中,屡遣使聘梁,梁亦遣人报聘。(宋《归田录》)
综上所述,“当X时”中的名词性成分经历了“帝王名号—著名人物—时间名词”这样的扩展过程,这一过程符合人们的类推机制。
3.X为谓词性成分
战国时期,“当X时”中开始出现单音节谓词性成分,例如:
(14)食苗道左者。”昭侯谓使者:“毋敢泄吾所问于女。”乃下令曰:“当苗时,禁牛马入人田中固有令,而吏不以为事,牛马甚多入人田中。(战国《韩非子》)
例(14)“当苗时”中的“苗”用为动词,指“禾苗生长”。
西汉时期,“当X时”之间出现了典型的主谓短语,但是这一时期的主谓结构X很简单,音节有限。
(15)齐人有盗金者,当市繁之时,至掇而走。勒问其故,曰:“而盗金于市中何也?”对曰:“吾不见人,徒见金耳。”(西汉《淮南子》)
东汉以降,“当X时”中的X的音节结构增多,例如:
(16)当汉祖斩大蛇之时,谁使斩者?岂有天道先至,而乃敢斩之哉!(东汉《论衡》)
(17)侍中高德政旧与让之不协,密奏言:“当陛下受禅之时,让之眷恋魏朝,呜咽流涕,比为内官,情非所愿。”(魏晋六朝《北史》)
(18)当魏文侯礼下贤者时,有段干木为文侯师。文侯厚礼之,每过其闾,未尝不式。(唐《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19)当金人劫请车驾及皇后之时,谅其本心必不忘赵氏。(北宋《靖康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