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小学体育教育是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新的课程理念——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位为“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学校体育必须注重体能训练。事实上,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的体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应该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不可忽略的标准。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课程标准;体能训练
教育部等六部委连续2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形态指标上是上升的,也就是身高,体重,胸围迅速增长,而在体能、心肺功能、超重与肥胖、近视率这四个方面呈现连续下滑的趋势,尤其是在弹跳、爆发力、耐力方面呈持续下降。这些重要指标的下降令人堪忧,增强青少年体质刻不容缓。北师大体育与运动学院教授毛振明指出,大部分孩子体质状况可以总结为4个字:“软、硬、笨、晕”。软:肌肉软,硬:关节硬,笨:长期不活动造成动作不协调,晕:前庭耳蜗神经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表示,“青少年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却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高,跑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重,力量却越来越小。”“如不高度重视起来,得不到根本性改变,将成为‘民族之忧、民生之痛、国家之患’”。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形成的应试教育现状,必然以牺牲青少年体质为代价。究其主要原因是:目前中小学学生所承受的学业压力比较大,片面追求升学率使体育削弱,严重缺乏体育锻炼,体育活动时间被挤占;体育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学生睡眠时间严重不足;体育经费严重缺乏,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失调;学校体育政策与制度保障缺位等。特别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长期以来体育大纲的影响,在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一些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种种表现,主要是就上体育课而上体育课,缺乏对学生的体能训练和技能教学,没有从教育思想上和行动上把执行新课程标准作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融入体育教育之中。而在体育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体育课内容陈旧、体育课的班级授课制度不合理、体育课被挤占现象严重、体育课的目的不确定等。中小学体育教育是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即是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切实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上来。
所谓体育,是以增强体质和通过身体活动达到对身心培养为目的的教育。学校体育的价值和作用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必须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与多元功能。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开发智慧潜能,形成学生健康个性为根本目的教育活动。可是,以往一提到教育质量,人们只是以该校升学率、硬件设备资源或主要学科教学及所配备的师资力量来衡量,却忽视了体育教育的质量。强化学生的体能训练,提高学生体质体能与身心素质水平是体育工作的主旨所在。事实上,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的体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应该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不可忽略的标准。
体能是指人的机体的运动能力,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技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成绩所必需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这些能力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运动素质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在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是体能的最重要决定因素,身体形態、身体机能是形成良好运动素质的基础。体能训练是体育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专项需要并通过合理负荷的动作练习,改善身体形态,提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的活动能力,充分发展运动素质,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训练过程。体能训练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各器官系统机能水平和身体形态得到全面提高,运动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掌握大量运动技术和技能,从而为专项运动素质的充分发展,以及掌握、改进、提高专项运动技术和专项成绩创造条件。体能训练的基本内容是充分发展与专项运动成绩密切相关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从而深刻影响和促进身体形态和机能的改善,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为专项运动成绩和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能训练包括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没有体能,技能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心理能力则成为无的之矢,竞技能力也就无从谈起。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构成体能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个因素都有相对独立的作用,又有密切联系,彼此制约、相互影响,其中每一个因素的水平,都会影响到体能的整体水平。三个构成因素中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所以,体育的运动训练多以发展各种运动素质作为体能训练的基本内容。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解和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创新的意识积极参与体育课程的改革之中。
新课程改革为学校体育发展提供契机。新《标准》较之于体育教学大纲,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新的课程理念——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位为“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着重点在于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的设置更多地考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弹性设计,为学生服务;重视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体能、技术和技能。不能为了一味满足学生的需要,就取消或弱化体能、技术和技能教学;这是对主体教育的误解,这样做的结果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真正的主体教育。新时期的体育必须厘清“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现代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和条件性作用。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归宿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教师主导作用为条件和根本的主体地位。是在注重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发挥体育教师这个最具有启发性、情感性、反馈性的教学因素的作用,使体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一致地向着既定的目标运动——注重体能训练,增强学生体能素质和提高健康水平。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课程标准;体能训练
教育部等六部委连续2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形态指标上是上升的,也就是身高,体重,胸围迅速增长,而在体能、心肺功能、超重与肥胖、近视率这四个方面呈现连续下滑的趋势,尤其是在弹跳、爆发力、耐力方面呈持续下降。这些重要指标的下降令人堪忧,增强青少年体质刻不容缓。北师大体育与运动学院教授毛振明指出,大部分孩子体质状况可以总结为4个字:“软、硬、笨、晕”。软:肌肉软,硬:关节硬,笨:长期不活动造成动作不协调,晕:前庭耳蜗神经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表示,“青少年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却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高,跑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重,力量却越来越小。”“如不高度重视起来,得不到根本性改变,将成为‘民族之忧、民生之痛、国家之患’”。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形成的应试教育现状,必然以牺牲青少年体质为代价。究其主要原因是:目前中小学学生所承受的学业压力比较大,片面追求升学率使体育削弱,严重缺乏体育锻炼,体育活动时间被挤占;体育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学生睡眠时间严重不足;体育经费严重缺乏,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失调;学校体育政策与制度保障缺位等。特别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长期以来体育大纲的影响,在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一些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种种表现,主要是就上体育课而上体育课,缺乏对学生的体能训练和技能教学,没有从教育思想上和行动上把执行新课程标准作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融入体育教育之中。而在体育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体育课内容陈旧、体育课的班级授课制度不合理、体育课被挤占现象严重、体育课的目的不确定等。中小学体育教育是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即是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切实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上来。
所谓体育,是以增强体质和通过身体活动达到对身心培养为目的的教育。学校体育的价值和作用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必须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与多元功能。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开发智慧潜能,形成学生健康个性为根本目的教育活动。可是,以往一提到教育质量,人们只是以该校升学率、硬件设备资源或主要学科教学及所配备的师资力量来衡量,却忽视了体育教育的质量。强化学生的体能训练,提高学生体质体能与身心素质水平是体育工作的主旨所在。事实上,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的体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应该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不可忽略的标准。
体能是指人的机体的运动能力,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技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成绩所必需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这些能力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运动素质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在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是体能的最重要决定因素,身体形態、身体机能是形成良好运动素质的基础。体能训练是体育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专项需要并通过合理负荷的动作练习,改善身体形态,提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的活动能力,充分发展运动素质,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训练过程。体能训练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各器官系统机能水平和身体形态得到全面提高,运动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掌握大量运动技术和技能,从而为专项运动素质的充分发展,以及掌握、改进、提高专项运动技术和专项成绩创造条件。体能训练的基本内容是充分发展与专项运动成绩密切相关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从而深刻影响和促进身体形态和机能的改善,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为专项运动成绩和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能训练包括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没有体能,技能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心理能力则成为无的之矢,竞技能力也就无从谈起。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构成体能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个因素都有相对独立的作用,又有密切联系,彼此制约、相互影响,其中每一个因素的水平,都会影响到体能的整体水平。三个构成因素中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所以,体育的运动训练多以发展各种运动素质作为体能训练的基本内容。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解和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创新的意识积极参与体育课程的改革之中。
新课程改革为学校体育发展提供契机。新《标准》较之于体育教学大纲,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新的课程理念——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位为“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着重点在于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的设置更多地考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弹性设计,为学生服务;重视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体能、技术和技能。不能为了一味满足学生的需要,就取消或弱化体能、技术和技能教学;这是对主体教育的误解,这样做的结果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真正的主体教育。新时期的体育必须厘清“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现代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和条件性作用。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归宿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教师主导作用为条件和根本的主体地位。是在注重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发挥体育教师这个最具有启发性、情感性、反馈性的教学因素的作用,使体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一致地向着既定的目标运动——注重体能训练,增强学生体能素质和提高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