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照系统论的观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要素包括物质性要素与社会性要素两大类。物质性要素是指教材、信息技术认知工具等物的要素;社会性要素是指人的要素,包括教师、其他学生等。通过分析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巧妙设计课堂互动教学环节,实现人与工具、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整合,才能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中,围绕学生有四类相互作用方式(图1):人机互动主要指学生与信息技术工具之间的相互作用;师生互动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生生互动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信息分享;人书交互主要指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互。由于现行教材通常为静态媒体,因而这种交流往往是单向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应重点设计“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三个基本教学环节。
1.人机互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形式
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体现在技术如何使用上。当前,信息技术主要集中用于课本内容的多媒体呈现,或者用于教师演示某种图像、图形的变化规律。这并非我们希望看到的课堂教学情境,只能算做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表层整合。在这种方式下,信息技术作为资源工具、信息加工与知识建构工具、协作工具等的作用根本没有被充分利用和发挥出来。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这一点定位必须明确。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将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相结合,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深入探究的学习能力。计算机不仅是一个信息输出系统,能够呈现教学信息,而且是一个信息接收与反馈系统,能接收学生输入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启发学生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可以从计算机提供的反馈中知道结果,并能从中获得支持与帮助。
以数学课堂为例,教师可充分利用人机互动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数学实验。在初中数学《特殊四边形性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课件动态实验观察校门的开关过程(图2)。在观察过程中,教师给出三个问题:①电动门的网格和结点能组成哪些四边形?②在开(关)门过程中这些四边形是如何变化的?③你还发现了什么图形?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发现: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在这个课例中,教师通过呈现给学生用几何画板模拟的生活场景,充分展示了数学的美妙,可以使学生较为容易地进入情境,激起探究问题的求知欲望。
2. 生生互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学习活动的必要补充
生生互动包括面对面交流、实时在线聊天、非实时论坛或博客交流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采取的形式主要包括两两交流、小组交流。两两交流对学生语文、英语等语言类学科的听说能力训练是一种颇具实效性的方式,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双向言语互动活动过程中。小组交流一般指三人以上进行的交流活动,一般采用小组讨论、分工协作等方式。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可以作为人机互动教学环节的有效补充。学生个体一般会形成对问题知识的初步建构,但往往不同个体之间认识上存在差异,因而可能产生不同结论或理解。生生互动就是促使差异成为一种资源,改变学生在传统课堂中旁观者、接受者的角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两两交流或小组交流,个体之间弥补认识上的差异,完善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做了这样的数学实验活动,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开展三个层层递进的实验任务:一是用几何画板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函数图像,观察归纳其图像性质;二是用几何画板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函数图像,观察归纳其图像性质;三是用几何画板动态操作、归纳的图像性质。利用几何画板开展的实验活动历时15分钟左右,学生们兴致高昂,纷纷获得了自己的发现。每次实验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均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发现的成果。在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中,学生自主实验与协作交流相结合,分享体验。甚至有的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发现了新的问题:当反比例函数系数k的绝对值趋于无穷大时,图像离坐标原点越来越远,会不会最终变为一条直线呢?当k的绝对值越来越小时,图像会不会经过原点呢?学生们进一步利用几何画板自己给出了问题的解答。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手脑结合,有了更多探求新知、思维发展的机会,发现并提出了新的问题规律。这在常规教学中是没有的,连任课教师自己都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如此的问题。
在课堂之外,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生生互动的时空能够进一步扩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借助信息技术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可以通过一些实时在线的聊天工具如QQ、MSN等方式进行课下交流,也可以通过E-mail、BBS、Blog等非实时技术手段进一步溝通。互动手段的丰富使课外协作学习变得更为可能。
3. 师生互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学习活动的指导途径
师生互动是师生交换信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示范、启发、引导与指点等。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难以做到在有限的45分钟内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只能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师生互动一般用于启发、示范性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时间不宜太长,应重点起到启发、示范、反馈与纠错的作用。
一些信息技术手段如Blog、E-mail、论坛等,完全可以作为课堂师生互动不足的补充,学生的一些问题或见解可以与教师课下远程交流。比如,有的教师创建了自己的教学博客,教师在博客上一方面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与体会记录下来,另一方面搭建了一个自己与全体学生课下沟通的网络平台,将学生的一些问题放到网上,引起学生进一步的讨论,大大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以下为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三种互动教学环节的特点比较。如表所示。
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是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上述三个环节的落实,需要一定信息技术条件的支持,否则难以实现。如果三个环节无法落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就只能停留在承载、美化教学内容的表面形式上。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通过巧妙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三个关键教学活动环节,创建生动有趣的互动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学生真正自主的信息化学习。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中,围绕学生有四类相互作用方式(图1):人机互动主要指学生与信息技术工具之间的相互作用;师生互动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生生互动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信息分享;人书交互主要指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互。由于现行教材通常为静态媒体,因而这种交流往往是单向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应重点设计“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三个基本教学环节。
1.人机互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形式
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体现在技术如何使用上。当前,信息技术主要集中用于课本内容的多媒体呈现,或者用于教师演示某种图像、图形的变化规律。这并非我们希望看到的课堂教学情境,只能算做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表层整合。在这种方式下,信息技术作为资源工具、信息加工与知识建构工具、协作工具等的作用根本没有被充分利用和发挥出来。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这一点定位必须明确。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将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相结合,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深入探究的学习能力。计算机不仅是一个信息输出系统,能够呈现教学信息,而且是一个信息接收与反馈系统,能接收学生输入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启发学生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可以从计算机提供的反馈中知道结果,并能从中获得支持与帮助。
以数学课堂为例,教师可充分利用人机互动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数学实验。在初中数学《特殊四边形性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课件动态实验观察校门的开关过程(图2)。在观察过程中,教师给出三个问题:①电动门的网格和结点能组成哪些四边形?②在开(关)门过程中这些四边形是如何变化的?③你还发现了什么图形?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发现: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在这个课例中,教师通过呈现给学生用几何画板模拟的生活场景,充分展示了数学的美妙,可以使学生较为容易地进入情境,激起探究问题的求知欲望。
2. 生生互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学习活动的必要补充
生生互动包括面对面交流、实时在线聊天、非实时论坛或博客交流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采取的形式主要包括两两交流、小组交流。两两交流对学生语文、英语等语言类学科的听说能力训练是一种颇具实效性的方式,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双向言语互动活动过程中。小组交流一般指三人以上进行的交流活动,一般采用小组讨论、分工协作等方式。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可以作为人机互动教学环节的有效补充。学生个体一般会形成对问题知识的初步建构,但往往不同个体之间认识上存在差异,因而可能产生不同结论或理解。生生互动就是促使差异成为一种资源,改变学生在传统课堂中旁观者、接受者的角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两两交流或小组交流,个体之间弥补认识上的差异,完善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做了这样的数学实验活动,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开展三个层层递进的实验任务:一是用几何画板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函数图像,观察归纳其图像性质;二是用几何画板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函数图像,观察归纳其图像性质;三是用几何画板动态操作、归纳的图像性质。利用几何画板开展的实验活动历时15分钟左右,学生们兴致高昂,纷纷获得了自己的发现。每次实验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均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发现的成果。在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中,学生自主实验与协作交流相结合,分享体验。甚至有的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发现了新的问题:当反比例函数系数k的绝对值趋于无穷大时,图像离坐标原点越来越远,会不会最终变为一条直线呢?当k的绝对值越来越小时,图像会不会经过原点呢?学生们进一步利用几何画板自己给出了问题的解答。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手脑结合,有了更多探求新知、思维发展的机会,发现并提出了新的问题规律。这在常规教学中是没有的,连任课教师自己都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如此的问题。
在课堂之外,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生生互动的时空能够进一步扩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借助信息技术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可以通过一些实时在线的聊天工具如QQ、MSN等方式进行课下交流,也可以通过E-mail、BBS、Blog等非实时技术手段进一步溝通。互动手段的丰富使课外协作学习变得更为可能。
3. 师生互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学习活动的指导途径
师生互动是师生交换信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示范、启发、引导与指点等。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难以做到在有限的45分钟内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只能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师生互动一般用于启发、示范性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时间不宜太长,应重点起到启发、示范、反馈与纠错的作用。
一些信息技术手段如Blog、E-mail、论坛等,完全可以作为课堂师生互动不足的补充,学生的一些问题或见解可以与教师课下远程交流。比如,有的教师创建了自己的教学博客,教师在博客上一方面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与体会记录下来,另一方面搭建了一个自己与全体学生课下沟通的网络平台,将学生的一些问题放到网上,引起学生进一步的讨论,大大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以下为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三种互动教学环节的特点比较。如表所示。
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是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上述三个环节的落实,需要一定信息技术条件的支持,否则难以实现。如果三个环节无法落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就只能停留在承载、美化教学内容的表面形式上。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通过巧妙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三个关键教学活动环节,创建生动有趣的互动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学生真正自主的信息化学习。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