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的地方戏曲剧种有其厚重的地域特色,作为土生土长的戏曲剧种,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的表现形式,不仅是对于当地乃至对于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国家的发展,永城大铙面临消失的危险。本文通过对永城大铙的保护与开发的优劣条件进行分析理清永城大铙发展思路,找出永城大铙的最佳保护与开发办法。给出大铙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传承的借鉴性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地方戏曲剧种;永城大铙;保护与开发
早在商代我国就出现了打击乐器铙。明清时期铙已经用于戏曲伴奏。清光绪年间大铙这种戏曲形式开始形成并逐渐传播开来之后日益发展。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大铙的唱腔、唱段诸方面不断得到创新和完善。同时也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多种戏曲形式。
作为大铙典型代表的永城大铙,又称“荷叶吊板”、“落子”,因伴奏乐器为大铙镲而得名(属徒歌形说唱剧种)是河南省稀有剧种。永城大铙因用地方方言演唱,剧情贴近人民大众生活而深受群众喜爱得以流传至今。
一、永城大铙的文化产业价值
2010年,永城大铙成为河南省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深入挖掘这种地方戏曲形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进行保护与开发,以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永城大铙能够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要的是因为其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化艺术价值。永城大铙是基于日常生活进行艺术创作的,符合美的规律和人们的审美观念。具体来说,永城大铙的艺术价值主要包括审美、娱乐、欣赏等方面。从艺术美学角度来说,永城大铙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永城大铙是大众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具有愉悦身心的作用;欣赏永城大铙曲段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地方戏曲欣赏水平[1]。
其次,永城大铙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促进文化传播。永城大铙属途歌形说唱曲种,一定形式上促进了文化传播。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永城大铙作为一种文化的结晶,丰富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了大铙戏迷的文化需求。三、教育功能。永城大铙作为一种优秀的民间优秀文化,起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作用,如仁、义、孝等,在当今社会依然对大众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四、促进社会和谐。中华传统文化是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2]。
最后,永城大铙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本身就是独特的经济资源具有产业化运作的可能,只是人们还未意识到永城大铙文化所具有的潜在经济价值。
二、永城大铙的保护与开发的困境及造成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文化消费、需求选择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特别是年轻一代对流行文化的追逐更使民间文艺的需求市场大大缩小[3]。受此影响永城大铙的传承者后继无人。现任传承者王玉玺早年师从著名大铙艺人练超学习大铙,可是随着时代发展,大铙演出所得收益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生活。所以,王玉玺选择弃艺从商,但为了使大铙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他用自己经商赚来的钱出资购买大铙,不仅决定亲自教授、免费收徒,还包管食宿、外发工资。即便如此也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大铙,使得大铙传承后继无人。
加上永城大铙自身开发不足,永城大铙文化也濒临消失的邊缘。具体来说有以下诸方面的原因。
第一、历史文献记载欠缺,保护与传承难度大。永城大铙属地方稀有小众曲种,关于大铙文化的正式文献记载比较欠缺,互联网上关于永城大铙的介绍数据不够精确。记载文献的欠缺不能使更多的专家学者更深入的研究大铙文化,可能会误导更多网友,这些都为保护与传承大铙文化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第二、创新力度不够。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年轻人的审美价值观与老一辈的审美价值观大不相同。年轻人崇尚新文化,推崇视觉传播,而永城大铙虽大多短小精悍,但以传统曲目居多,情节陈旧,且以口头传播,这些都使年轻人对永城大铙提不起兴趣。且体现现代乡土风情的曲目唱段创作力度仍然不够。永城大铙的代表传统曲目有《马前泼水》、《刘邦斩蛇》、《草船借箭》等。传统曲目是要保护与传承,只有继承与创新同时并举,才能使永城大铙文化继续向前发展。
第三、产业化运作风险大,融资困难。文化产业本身就具有高风险、高收益、投资大、回收资金周期长的特点,而永城大铙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为止基本上还处于零发展阶段,没有产品开发,没有市场,没有产业链[4](p:397-402)。产业化运作需要的前期投资金额较大,且运作过程中风险也较大,万一项目失败投资者将承受严重损失,所以考虑到永城大铙文化产业化运作的高风险性,投资商不会轻易投资,项目融资比较困难。
三、永城大铙保护与开发的机遇和优势
近年来政府极为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一些关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会议上文化发展都被摆在了重要位置。各级政府更是陆续出台了众多大力推动文化保护与发展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一些地方性的稀有戏剧,鲜有专家学者主动去研究,永城大铙亦是如此。但当这些戏曲剧种成为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专家学者可能会给予更多的关注,情况则会得到大大改善[5](p:93-96)。永城大铙成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其保护与开发提供了良好机遇。更为重要的是,永城大铙的保护与开发拥有自身的诸方面优势。
第一、河南本身曲艺文化氛围浓厚,为永城大铙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浓厚的文化环境。河南省处于华北平原,文化渊源颇深,在全国最具盛名的河南戏曲剧种便是豫剧,另外还有河南的一些地方小剧种如:河南坠子、大平调、永城大铙等。戏曲种类繁多,曲艺文化氛围浓厚,永城大铙应在河南戏曲“百花齐放”的良好环境中,不断发扬自身争得一席之地。
第二、永城大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良好的组织保证。河南的戏曲剧种繁多且地域分布较广,为了加强戏剧艺术家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促进河南戏剧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众多戏剧服务性组织,如:河南戏剧家协会、河南戏曲协会等,为河南戏剧事业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良好的制度保证。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相继出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政府更是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指导方针前提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保护性开发,同时兼顾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也为永城大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甚至进行产业化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四、永城大铙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通过对永城大铙保护与开发面临的困境及原因、机遇与优势的全面分析,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促进其保护与开发工作。
第一、对永城大铙文化全方位调查研究,重视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完善。政府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指导原则便是“抢救第一,保护为主”,但是鉴于永城大铙文化还未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对永城大铙文献资料的整理完善可以作为保护工作的重点。永城大铙文化文献资料的完善,不仅对其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而且還有助于大铙文化产业化运作工作的开展。
第二、重视人才储备与培养。重视人才储备与培养的重中之重便是永城大铙传承人的培养。永城大铙后继无人是首要解决的一大难题。老辈传承人向社会招募收徒还远远不够,政府应积极提倡鼓励年轻人去传承大铙文化,最重要的是让年轻人看到表演大铙的光明前途,人才储备与培养还包括文化衍生产品开发设计人才、策划包装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等,这些人才主要靠高校来培养,社会培训机构起辅助作用。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应细分专业方向,针对市场需要大力培育专门性人才,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要与社会工作紧密结合,切忌学生纸上谈兵。
第三、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创新力度,积极进行适当的产业化运作[6](p:193)。要改变以往只继承不创新的司法观念,对永城大铙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进行创新,在创新时要注意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求倾向,加强市场调研,注意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思想理念融入作品中,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更好的继承,对永城大铙文化进行适当的产业化运作,一方面可以了解把握消费者文化消费意愿,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项目产业化运作的风险。对永城大铙文化适当的产业化运作,既不会导致文化资源受到破坏,又可以对大铙文化进行生产性保护,形成产业化过程利于保护与传承大铙文化,而保护与传承大铙文化又有利于产业化进程的良性循环。
以上从永城大铙的价值、优劣势的分析等对永城大铙的保护与开发进行了论述。永城大铙的保护传承还需要更多的的关注,期望它可以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地方戏曲剧种的保护与传承——以河南省永城市大铙为例(项目编号:20150125)
参考文献
[1]林阳华,文艳群,郭金格.论地方戏曲剧种的分级传承保护——以泰宁梅林戏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2]纵丽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家园——论戏曲剧种的保护与抢救[J].内蒙古艺术.2009(01)
[3] 胡克非,焦雯,张晓楠.加强地方戏曲传承保护迫在眉睫[N].中国文化报,2014-03-10(4).
[4]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397-402.
[5]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3-96.
[6]林艺,刘涛.区域文化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93.
作者简介
代晓芳,1993年4月,女,籍贯河南商丘市永城市,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院2013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地方戏曲剧种;永城大铙;保护与开发
早在商代我国就出现了打击乐器铙。明清时期铙已经用于戏曲伴奏。清光绪年间大铙这种戏曲形式开始形成并逐渐传播开来之后日益发展。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大铙的唱腔、唱段诸方面不断得到创新和完善。同时也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多种戏曲形式。
作为大铙典型代表的永城大铙,又称“荷叶吊板”、“落子”,因伴奏乐器为大铙镲而得名(属徒歌形说唱剧种)是河南省稀有剧种。永城大铙因用地方方言演唱,剧情贴近人民大众生活而深受群众喜爱得以流传至今。
一、永城大铙的文化产业价值
2010年,永城大铙成为河南省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深入挖掘这种地方戏曲形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进行保护与开发,以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永城大铙能够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要的是因为其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化艺术价值。永城大铙是基于日常生活进行艺术创作的,符合美的规律和人们的审美观念。具体来说,永城大铙的艺术价值主要包括审美、娱乐、欣赏等方面。从艺术美学角度来说,永城大铙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永城大铙是大众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具有愉悦身心的作用;欣赏永城大铙曲段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地方戏曲欣赏水平[1]。
其次,永城大铙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促进文化传播。永城大铙属途歌形说唱曲种,一定形式上促进了文化传播。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永城大铙作为一种文化的结晶,丰富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了大铙戏迷的文化需求。三、教育功能。永城大铙作为一种优秀的民间优秀文化,起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作用,如仁、义、孝等,在当今社会依然对大众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四、促进社会和谐。中华传统文化是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2]。
最后,永城大铙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本身就是独特的经济资源具有产业化运作的可能,只是人们还未意识到永城大铙文化所具有的潜在经济价值。
二、永城大铙的保护与开发的困境及造成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文化消费、需求选择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特别是年轻一代对流行文化的追逐更使民间文艺的需求市场大大缩小[3]。受此影响永城大铙的传承者后继无人。现任传承者王玉玺早年师从著名大铙艺人练超学习大铙,可是随着时代发展,大铙演出所得收益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生活。所以,王玉玺选择弃艺从商,但为了使大铙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他用自己经商赚来的钱出资购买大铙,不仅决定亲自教授、免费收徒,还包管食宿、外发工资。即便如此也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大铙,使得大铙传承后继无人。
加上永城大铙自身开发不足,永城大铙文化也濒临消失的邊缘。具体来说有以下诸方面的原因。
第一、历史文献记载欠缺,保护与传承难度大。永城大铙属地方稀有小众曲种,关于大铙文化的正式文献记载比较欠缺,互联网上关于永城大铙的介绍数据不够精确。记载文献的欠缺不能使更多的专家学者更深入的研究大铙文化,可能会误导更多网友,这些都为保护与传承大铙文化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第二、创新力度不够。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年轻人的审美价值观与老一辈的审美价值观大不相同。年轻人崇尚新文化,推崇视觉传播,而永城大铙虽大多短小精悍,但以传统曲目居多,情节陈旧,且以口头传播,这些都使年轻人对永城大铙提不起兴趣。且体现现代乡土风情的曲目唱段创作力度仍然不够。永城大铙的代表传统曲目有《马前泼水》、《刘邦斩蛇》、《草船借箭》等。传统曲目是要保护与传承,只有继承与创新同时并举,才能使永城大铙文化继续向前发展。
第三、产业化运作风险大,融资困难。文化产业本身就具有高风险、高收益、投资大、回收资金周期长的特点,而永城大铙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为止基本上还处于零发展阶段,没有产品开发,没有市场,没有产业链[4](p:397-402)。产业化运作需要的前期投资金额较大,且运作过程中风险也较大,万一项目失败投资者将承受严重损失,所以考虑到永城大铙文化产业化运作的高风险性,投资商不会轻易投资,项目融资比较困难。
三、永城大铙保护与开发的机遇和优势
近年来政府极为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一些关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会议上文化发展都被摆在了重要位置。各级政府更是陆续出台了众多大力推动文化保护与发展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一些地方性的稀有戏剧,鲜有专家学者主动去研究,永城大铙亦是如此。但当这些戏曲剧种成为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专家学者可能会给予更多的关注,情况则会得到大大改善[5](p:93-96)。永城大铙成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其保护与开发提供了良好机遇。更为重要的是,永城大铙的保护与开发拥有自身的诸方面优势。
第一、河南本身曲艺文化氛围浓厚,为永城大铙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浓厚的文化环境。河南省处于华北平原,文化渊源颇深,在全国最具盛名的河南戏曲剧种便是豫剧,另外还有河南的一些地方小剧种如:河南坠子、大平调、永城大铙等。戏曲种类繁多,曲艺文化氛围浓厚,永城大铙应在河南戏曲“百花齐放”的良好环境中,不断发扬自身争得一席之地。
第二、永城大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良好的组织保证。河南的戏曲剧种繁多且地域分布较广,为了加强戏剧艺术家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促进河南戏剧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众多戏剧服务性组织,如:河南戏剧家协会、河南戏曲协会等,为河南戏剧事业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良好的制度保证。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相继出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政府更是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指导方针前提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保护性开发,同时兼顾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也为永城大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甚至进行产业化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四、永城大铙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通过对永城大铙保护与开发面临的困境及原因、机遇与优势的全面分析,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促进其保护与开发工作。
第一、对永城大铙文化全方位调查研究,重视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完善。政府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指导原则便是“抢救第一,保护为主”,但是鉴于永城大铙文化还未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对永城大铙文献资料的整理完善可以作为保护工作的重点。永城大铙文化文献资料的完善,不仅对其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而且還有助于大铙文化产业化运作工作的开展。
第二、重视人才储备与培养。重视人才储备与培养的重中之重便是永城大铙传承人的培养。永城大铙后继无人是首要解决的一大难题。老辈传承人向社会招募收徒还远远不够,政府应积极提倡鼓励年轻人去传承大铙文化,最重要的是让年轻人看到表演大铙的光明前途,人才储备与培养还包括文化衍生产品开发设计人才、策划包装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等,这些人才主要靠高校来培养,社会培训机构起辅助作用。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应细分专业方向,针对市场需要大力培育专门性人才,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要与社会工作紧密结合,切忌学生纸上谈兵。
第三、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创新力度,积极进行适当的产业化运作[6](p:193)。要改变以往只继承不创新的司法观念,对永城大铙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进行创新,在创新时要注意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求倾向,加强市场调研,注意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思想理念融入作品中,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更好的继承,对永城大铙文化进行适当的产业化运作,一方面可以了解把握消费者文化消费意愿,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项目产业化运作的风险。对永城大铙文化适当的产业化运作,既不会导致文化资源受到破坏,又可以对大铙文化进行生产性保护,形成产业化过程利于保护与传承大铙文化,而保护与传承大铙文化又有利于产业化进程的良性循环。
以上从永城大铙的价值、优劣势的分析等对永城大铙的保护与开发进行了论述。永城大铙的保护传承还需要更多的的关注,期望它可以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地方戏曲剧种的保护与传承——以河南省永城市大铙为例(项目编号:20150125)
参考文献
[1]林阳华,文艳群,郭金格.论地方戏曲剧种的分级传承保护——以泰宁梅林戏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2]纵丽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家园——论戏曲剧种的保护与抢救[J].内蒙古艺术.2009(01)
[3] 胡克非,焦雯,张晓楠.加强地方戏曲传承保护迫在眉睫[N].中国文化报,2014-03-10(4).
[4]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397-402.
[5]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3-96.
[6]林艺,刘涛.区域文化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93.
作者简介
代晓芳,1993年4月,女,籍贯河南商丘市永城市,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院2013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