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 效应实证研究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lip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产业集聚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促进经济交流活动的速度,进而通过集聚效应与外部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为探究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带来的经济效应,文章从文化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入手,以耦合效应为视角,提出二者关系的假设,然后依托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提出通过文化产业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经济增长;产业集聚;耦合效应
  从市场层面来看,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核心代表,在经济发展中体现出较高的附加值。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相关研究认为,文化产业集聚是文化产业高端发展的重要体现,其通过对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的集聚与整合,最大限度发挥竞争优势,同时带来直观的规模效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在区域范围内,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带来怎样的效应,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二者具有怎样的直观关系,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文化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
  经济学研究领域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认为,知识、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关鍵因素,并且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创新与技术进步具有报酬递增与正外部性特征,并将知识与技术内生到经济增长模型中。新经济增长理论讲知识与技术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产业集聚产生知识与技术溢出效应,文化产业本身的知识密集特征与高附加值特点,使得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带来促进效应。
  马歇尔外部性认为集聚产生规模经济,有利于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规模增长;Jacobs外部性认为产业集聚产生多样化,进而产生范围经济;Porter外部性认为产业集聚引发市场竞争加剧,进而激发创新,增强竞争力。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文化产品本身就可视为一种知识,因此文化产业集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的同时,也产生技术知识溢出效应。同时从产业集聚理论看,文化产业集聚又会带来空间溢出效应,一定程度上对周围地区经济带来影响。总之,文化产业集聚产生外部性效应,进而从规模经济效应、技术知识溢出效应、空间溢出效应等几个方面的作用机制影响经济增长。
  二、文化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一)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是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极化效应,当某个区域的文化资源中心不断扩大竞争优势时,会吸引文化资源的集中,从而以外部效应的形式作用于外部规模经济上,推动规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当集聚形成后,文化产业的规模化效应凸显,进而推动相关组织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最终形成良好的市场交流环境。
  二是文化产业的集聚并非无休止的延续,当集聚到一定规模后产生拥挤效应,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区域经济增长,这是有些企业开始尝试向外围扩散与拓展,从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增长,即这个阶段的文化产业集聚产生了扩散效应。产业集聚带来的扩散效应给周边区域经济增长带来显著影响,比如不断积累创新理论知识,不断推动产业链的完善,加强了市场机会建设,有效激发区域文化产业的活动等。
  三是当区域内的文化产业集聚所产生的扩散效应发挥作用后,进而产生回波效应。缪达尔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突出的动态特征,这个动态性必然会使一部分地区得到优先发展,而其他地区则被推向边缘,导致地区间差距不断扩大。当文化产业集聚于某一地区后,虽然周边地区会得到一定的发展机会,但依然会受到回波效应的负面影响,比如文化产业发展中心的竞争优势逐步扩大,导致资源流入加剧,对周边地区产生负面影响;周围地区的信息不对称也会致使其对市场的反映不及时,一定程度上导致其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二)产业经济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效应
  第一,在最初的阶段,文化的诸多要素是分散的,在某外部因素的影响下,文化要素逐渐集合于某一地点,形成文化产业集聚的雏形,这个阶段的文化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并未完全发挥,且二者是错乱无章的非规则状态,这个时期属于二者无耦合效应。
  第二,文化要素的集合方向一般是文化资源较丰富、成熟的地点,当文化产业集聚达到一定规模条件后,文化资源的长处得以发挥作用。虽然文化产业体系尚不够成熟,但已经开始触发基础设施、文化产业相关结构或企业、文化产业市场等发展,该地区也开始形成一定的文化特色。这个时期,二者处于初步耦合效应时期。
  第三,随着文化要素的不断集中,文化产业集聚不断发展,这对外部文化企业带来相对黏性作用,持续吸引其他地区资源,逐渐改善区域系统。随着产业集聚的不断发展,当到达中期时,文化产品和服务迅速出现,且文化市场快速扩大,进而吸引更多的文化相关企业、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市场要素的集聚,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区域系统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资金流入成为常态。这时文化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处于拮抗耦合效应时期。
  第四,随着文化产业集聚的不断发展,当文化产业在区域内具有功能齐全、结构稳定的特征后,市场要素间也基本形成了产业流程网,产业链逐渐完善,产业流程初具雏形。在行政干预下,中心区域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系统平稳发展,二者形成良性耦合关系。在这个使其,政府的行政干预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市场开拓、良好营商环境、未来发展规划等。
  第五,当区域内文化产业规模呈线性增长,越来越多的文化资源被挖掘,新的文化集群发展,即在核心区域,原来单一集群向多级集群发展,不同地区的资源、政策、环境等差异主导文化产业集聚分布,并由各自特色衍生出新型文化产业。这时文化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到达高度耦合阶段。
  (三)文化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假说
  从前文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二者耦合效应的分析来看,对于文化资源中心地区而言,文化产业集聚的过程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对于周边地区而言,会由于产生的拥挤效应而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因此本文研究提出以下三个假设。   假设1:文化产业集聚对文化资源中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假设2:文化产业集聚对文化资源中心地区的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呈“倒U”关系;
  假设3:文化产业集聚对周边相邻地区经济增长表现出抑制影响。
  三、文化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
  为验证文化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需要先构建基本的计量模型,用于解释“被解释变量-地区经济增长(pgdp)”与“解释变量-文化产业集聚水平(cia)”之间的关系。
  其中,Xit表示控制变量向量,αi表示个体固定效应向量,β1表示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向量,λ表示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向量,i表示个体,t表示时间。采用最小二乘虚拟变量模型(LSDV)对个体进行分析可知,大多数个体虚拟变量都很显著,这说明存在个体效应,因此回归模型的使用应选择个体效应分析,而且通过豪斯曼检验,认为应选择规定效应模型,因此最终本文的研究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结合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静态面板进行回归实证分析,结果显示:
  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与经济增长的散点图显示,二者之间并非完全线性关系,文化产业集聚水平系数β在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随着文化产业集聚水平的不断提升,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平方项前的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负数。这说明文化产业集聚过程中,其与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呈“到U”型关系,即先促进后抑制。通过通过求偏导发现,文化产业集聚水平cia在不同的发展情况下,其值的大小不同。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静态面板数据分析可知,文化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实际上由于某一地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给该地区经济增长带来动力,如果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稳定,则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一旦市场竞争加剧导致资源外流,或者成本上升,则会影响文化产业集聚中内部效应与外部效应的平衡,当内部效应大于外部效应时,文化产业集聚则对地方经济增长带来抑制效应。
  经济增长存在空间依赖性,因此在检验假设3时,需要在静态面板的基础上,引入空间权重矩阵进行修正,并分别建立面板空间杜宾模型(SDM)与面板空间自回归模型(SAR)。
  根据空间相邻矩阵回归分析结果,SAR的空间自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相邻地区間经济增长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关系;SDM模型的空间杜宾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相邻地区间经济增长存在杜宾效应,即文化产业集聚区经济增长要素同样对相邻地区经济增长带来影响。通过分析可知,当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后,相邻地区的经济增长的推动要素资源开始向文化产业集聚区转移,进而对相邻地区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的三个假设得到有效验证。
  四、结论
  结合本文研究结果,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对相邻地区的抑制效应,因此在地方政府的政策上,要统筹文化产业发展,借助政策干预缩小各地区间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差距,找准各自比较优势,尽可能实现地区间文化产业平衡发展。同时考虑到文化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倒U”型关系,应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合理发展文化产业,确保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处于最佳规模位置。此外,政府应发挥政策主导作用,配合市场做好协调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疏通文化产业集聚外溢渠道。
  参考文献:
  [1]王灵利.空间溢出效应下研究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昆明:云南大学,2019
  [2]孙国锋,王渊.产业集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贵州商学院学报,2019,32(04):58-68.
  [3]邢慧鑫.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04):13.
  [4]郭蕾.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效应研究——基于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4):85-86.
  [5]李建军,万翠琳.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8(01):44-52.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末,由邓小平同志为经济发展首次提出的“出口特区”,诞生出经济特区的萌芽与前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春潮浪涌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锦绣光景,2020年深圳、汕头、珠海经济特区熠熠闪耀了四十载,为国家的经济命脉注入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在为广东省努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期间,我们需要将目光聚焦在特区的建设中,发展好文化与社会建设融合平稳经济特区的基础,为努力推进经济特区的全面建设提供了厚实的保障.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从紧盯“双碳”目标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到全力以赴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从改革难点逐项破局,到重组整合动作频频……一系列举措上下贯通、纵深推进,掀起国企改革新高潮,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为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经济注入活力与动力.
期刊
文章基于云南省十六个州市农业龙头企业调查问卷,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寻企业人力资源、内部财务因素和外部政治资源对于云南省农业龙头企业的融资能力的联合影响效应.研究分析发现三因素的联合影响效应呈现出三种路径类型:内部财务因素主导型、“外部政治资源+企业人力资源”主导型以及“内部财务因素+外部政治资源”主导型.最后,文章根据每一种路径类型对企业提出相关的融资对策建议.
利用广东统计局和WTO数据库分析近年来广东汽车制造业出口交货值的变化及通过近十年广东汽车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在国际市场的变化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广东汽车制造业近年来虽发展速度快,但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对外贸易表现为比较劣势.广东汽车制造产业链长期处于中低端水平,实现比较优势路径的发展,需要从构建人力资本优势、构建技术进步的动态优势和基于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构建动态比较优势等方面发力,探究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机遇较多、模式各异,选择何种创业模式亟需调查研究.文章基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进行了实地调查,得出本校大学生缺乏强烈的创业意愿,对创业认知不够准确,对农村市场的把握能力较弱,创业能力严重不足等结论,结合本校学生具体特色,摸索出符合实际的学生返乡创业培养模式.
城市社区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抓手”与基础,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社区建设和治理,“三社联动”社区治理理念应运而生.文章以苏州市G社区的三社联动为例,从微观互动的角度研究“社区、社工机构、社会工作者”三方主体如何“联”、如何“动”.文章指出三方互联互动需要以观念融合为基础,目标一致为动力,通过资源共享、培育社区自治来促使三社联动形成内生动力.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本单元,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共十一篇三十七章,有7 处提到“美丽乡村”;第六篇以“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为标题统领,提出了三章十节的建设内容和举措,重点包括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内容.从《规划》可以看出,建设美丽乡村,必须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因地制宜,注重发展绿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走生产、生活、生态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文章以山东省东营市H 村为例,
期刊
摘要:尽管我国当前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农业依然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和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经济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如今这两者已经出现了不平衡。文章介绍了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简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以及农业方面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同时针对我国农业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经济效益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供给
摘要:基于襄阳市情分析,认为“汽车业主导的制造业城市”比较适合襄阳市,并认为该制造之城的主要业态可以分为核心、扩展、外层三层,以便进行产业布局以及产业关系处理。  关键词:襄阳市;经济发展基础;发展对策  经济本质上就是对资源要素进行组合、分配与利用,其绩效高低主要受制于区位环境、资源要素质量与稀缺性、科技水平、经济布局与政策制度的影响。襄阳市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各级各类支撑、科技条件及政策制度的影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传统行业和新兴技术之间的不断交叉融合也加大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一些互联网企业的从业者逐渐从这个“风口”行业中退出,转投到了智能制造这个“浪尖”行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