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漫长的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中,无论是西方音乐的理论技术还是文化内涵都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带动和引导着其他国家的音乐发展与音乐走向。从古希腊时期音乐至今,神秘的西方音乐已沉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研究者们也不遗余力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逐渐将这层神秘的面纱揭开。对于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研究,现在也已逐步形成了研究西方音乐史的基本体系,在其研究成果上也取得了很大进步。然而,在探索的同时我们是否看到了真正的西方音乐,是否透彻了解西方音乐历史及文化内涵,我们眼中的西方音乐史与真正的西方音乐史又有何差距。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在研究者们不断地探索与推敲中商榷。
在以往的研究中,學者们更注重的是对作品的理解及音乐分析方面,学科方面也只注重学科内的单一研究,而忽略了学科与学科之间沟通和交汇,比如音乐与美术的交叉,音乐与哲学的结合等。所以,只是表面上的对于音乐的理解和研究,而不去发掘其历史、文化背景所表达的意义,缺乏对音乐文化的深度思考与透彻了解,那么再多的研究也只是井底观天,研究结果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西方音乐史是一门阐述西方音乐文化发展历史的学科。遥望西方音乐历史的长河,无论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希腊古罗马音乐,还是弥漫着宗教情怀的中世纪音乐;无论是宣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还是注重理性逻辑思维的巴洛克时期音乐;无论是中规中矩的古典主义时期和彰显个性的浪漫主义时期,还是到后来别具一格的20世纪音乐,无处不渗透着西方音乐背后的传统文化韵味。以宗教音乐为例,在西方音乐史的研究中,宗教音乐占有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宗教音乐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与进步。各个时期都会看到宗教音乐的踪影,许多伟大的音乐家都进行过宗教音乐的创作。比如莫扎特的《安魂曲》、贝多芬的《D大调庄严弥撒曲》、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李斯特的《加冕弥撒曲》、柏辽兹的《安魂曲》、威尔第的《安魂曲》等,都是在表达音乐情感的同时体现出极高艺术价值和哲学思想的宗教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既是真实的心灵呼唤,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作曲家们试图营造一个舒适常态的氛围,创造一个澄明的时刻,让听者的心灵得到满足,让学者看到真正的内涵所在。
再如音乐与美学、与建筑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晚期的巴洛克时期,富丽堂皇的繁琐装饰表现的淋漓尽致,既显示了君主的贵族气势,又突出了建筑的庄严宏伟。这一艺术特征也在音乐中被广泛运用。在巴赫的音乐作品中,大量的装饰音以及将旋律由简到繁的转变使音乐更有立体感和层次感,这也恰好体现了这一风格是在一定的历史沉淀上形成的。另外,许多作品在音乐美学方面广泛运用,音乐形象通过旋律与画面的结合体现出来。比如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是作曲家对亡友画家哈特曼个人画展的描述,作品中用听觉触摸触觉的效果,也是音乐学与美学的完美体现。
由此可见,要想对西方音乐进行深入研究,仅仅局限在单一学科内是不够的,应该借助其他领域的学科来进行研究,这样才能达到充实和丰富西方音乐史的效果,才能更透彻的理解音乐与历史、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于润洋先生曾说:“考虑到我国音乐学学科的长远建设,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需要我们关注,即扩大学科的学术视野,加强理论与历史的相互融合和渗透,重视对音乐本体的研究。”要想将以上三点付诸实践,我认为还应从高校的音乐教育模式和授课内容上入手。当今在诸多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西方音乐史这门学科教学范围还仅仅局限在巴洛克到浪漫主义时期,而对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音乐、中世纪时期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以及后来的20世纪音乐的学科指导只是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其后果导致学生对这几个时期的来龙去脉也相知甚少。可见,如果连最基本的整体西方音乐史教学框架都没有建立完善,教学模式没有进一步进行科学、严谨的改善,何以谈得西方音乐背后的大国文化。另外,纯粹叙述西方音乐历史事件而没有将与西方音乐相关的哲学、文化、历史、美学等恰当的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也成为了阻碍对西方音乐史深入研究和探索的一大弊端。
随着西方音乐史研究体系的形成与不断发展,对于在探索中所形成的缺陷与弊端研究者们也在逐渐的找到了一些解决方案。比较乐观的情况是,很多学术交流会上也越来越关注学科间相互融合这一话题。学者们深入讨论,通过最佳方案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在科目设置上,将音乐美学、社会经济学、哲学史等与之相关的学科划入到重点教学指导学科范围之内,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与研究中来,这样通过多个文化领域的相互融合与渗透来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音乐修养的同时,又对西方音乐史有了更透彻的了解。
对异国文化的史学研究,研究者们要抱着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态度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科学的研究,让西方音乐不仅仅停留在技术理论层面,而是在技术层面的基础上深刻透彻的了解整个西方音乐及音乐文化。这样不但有利于对西方音乐的文化传承,对中国音乐的拓展与研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者们通过比较中西音乐技术理论与文化上的差异,取西方音乐之精华,来弥补中国音乐研究上的一些欠缺。通过对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恰当的互相融合与渗透,逐步完善中国音乐研究的体系。总之,研究西方音乐归根结底的目的就是要在理论技术这个骨架上不断地将文化、哲学、美学等一系列文化填充进来,让西方音乐这个大文化更具有生命感。我们应该通过西方音乐这个媒介,用真切之心感受西方音乐的脉动,用广阔的视野去窥探西方音乐所承载着一个附有生命感和立体感的历史文化。
在以往的研究中,學者们更注重的是对作品的理解及音乐分析方面,学科方面也只注重学科内的单一研究,而忽略了学科与学科之间沟通和交汇,比如音乐与美术的交叉,音乐与哲学的结合等。所以,只是表面上的对于音乐的理解和研究,而不去发掘其历史、文化背景所表达的意义,缺乏对音乐文化的深度思考与透彻了解,那么再多的研究也只是井底观天,研究结果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西方音乐史是一门阐述西方音乐文化发展历史的学科。遥望西方音乐历史的长河,无论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希腊古罗马音乐,还是弥漫着宗教情怀的中世纪音乐;无论是宣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还是注重理性逻辑思维的巴洛克时期音乐;无论是中规中矩的古典主义时期和彰显个性的浪漫主义时期,还是到后来别具一格的20世纪音乐,无处不渗透着西方音乐背后的传统文化韵味。以宗教音乐为例,在西方音乐史的研究中,宗教音乐占有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宗教音乐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与进步。各个时期都会看到宗教音乐的踪影,许多伟大的音乐家都进行过宗教音乐的创作。比如莫扎特的《安魂曲》、贝多芬的《D大调庄严弥撒曲》、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李斯特的《加冕弥撒曲》、柏辽兹的《安魂曲》、威尔第的《安魂曲》等,都是在表达音乐情感的同时体现出极高艺术价值和哲学思想的宗教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既是真实的心灵呼唤,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作曲家们试图营造一个舒适常态的氛围,创造一个澄明的时刻,让听者的心灵得到满足,让学者看到真正的内涵所在。
再如音乐与美学、与建筑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晚期的巴洛克时期,富丽堂皇的繁琐装饰表现的淋漓尽致,既显示了君主的贵族气势,又突出了建筑的庄严宏伟。这一艺术特征也在音乐中被广泛运用。在巴赫的音乐作品中,大量的装饰音以及将旋律由简到繁的转变使音乐更有立体感和层次感,这也恰好体现了这一风格是在一定的历史沉淀上形成的。另外,许多作品在音乐美学方面广泛运用,音乐形象通过旋律与画面的结合体现出来。比如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是作曲家对亡友画家哈特曼个人画展的描述,作品中用听觉触摸触觉的效果,也是音乐学与美学的完美体现。
由此可见,要想对西方音乐进行深入研究,仅仅局限在单一学科内是不够的,应该借助其他领域的学科来进行研究,这样才能达到充实和丰富西方音乐史的效果,才能更透彻的理解音乐与历史、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于润洋先生曾说:“考虑到我国音乐学学科的长远建设,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需要我们关注,即扩大学科的学术视野,加强理论与历史的相互融合和渗透,重视对音乐本体的研究。”要想将以上三点付诸实践,我认为还应从高校的音乐教育模式和授课内容上入手。当今在诸多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西方音乐史这门学科教学范围还仅仅局限在巴洛克到浪漫主义时期,而对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音乐、中世纪时期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以及后来的20世纪音乐的学科指导只是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其后果导致学生对这几个时期的来龙去脉也相知甚少。可见,如果连最基本的整体西方音乐史教学框架都没有建立完善,教学模式没有进一步进行科学、严谨的改善,何以谈得西方音乐背后的大国文化。另外,纯粹叙述西方音乐历史事件而没有将与西方音乐相关的哲学、文化、历史、美学等恰当的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也成为了阻碍对西方音乐史深入研究和探索的一大弊端。
随着西方音乐史研究体系的形成与不断发展,对于在探索中所形成的缺陷与弊端研究者们也在逐渐的找到了一些解决方案。比较乐观的情况是,很多学术交流会上也越来越关注学科间相互融合这一话题。学者们深入讨论,通过最佳方案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在科目设置上,将音乐美学、社会经济学、哲学史等与之相关的学科划入到重点教学指导学科范围之内,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与研究中来,这样通过多个文化领域的相互融合与渗透来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音乐修养的同时,又对西方音乐史有了更透彻的了解。
对异国文化的史学研究,研究者们要抱着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态度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科学的研究,让西方音乐不仅仅停留在技术理论层面,而是在技术层面的基础上深刻透彻的了解整个西方音乐及音乐文化。这样不但有利于对西方音乐的文化传承,对中国音乐的拓展与研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者们通过比较中西音乐技术理论与文化上的差异,取西方音乐之精华,来弥补中国音乐研究上的一些欠缺。通过对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恰当的互相融合与渗透,逐步完善中国音乐研究的体系。总之,研究西方音乐归根结底的目的就是要在理论技术这个骨架上不断地将文化、哲学、美学等一系列文化填充进来,让西方音乐这个大文化更具有生命感。我们应该通过西方音乐这个媒介,用真切之心感受西方音乐的脉动,用广阔的视野去窥探西方音乐所承载着一个附有生命感和立体感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