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合罗的起源与发展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1363018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磨合罗,又称作魔睺罗,自唐宋即有,是一种孩童模样的泥偶,古人也将其称作泥孩儿。在七夕当天,人们会将其置于供桌之上,据说有妇人宜男的美好寓意,而后也成了玩偶和装饰品。磨合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艺术造型和审美属性,使它在相关学科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对磨合罗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磨合罗;起源;发展;特点
  一、起源
  关于磨合罗的起源,多位学者持有不同意见。首先是胡适先生,他在《读书周刊》的《磨合罗》一文中指出,这是从印度的大黑天演变而来的,原因是大黑天的梵名“摩河伽罗”读音与磨合罗相近,由此一点作出论述。大黑天是印度三大主神之一湿婆的化身,为毁灭之神,极具破坏性,所以形象多为凶暴刚猛,通身漆黑。传入中国后,受汉族影响逐渐演变成可爱、圆润的磨合罗。
  傅芸子则认为其为佛典中的“摩睺罗迦”的略语。“摩睺伽罗”为大蟒神,一种人身蛇首的神,为天龙八部之一。傅先生还以日本奈良兴福寺的头顶盘蛇,表情可爱的人形“摩睺伽罗”漆像举例,这倒也弥补了摩睺罗渐渐转变为大蟒神的缺环。除了以上两种说法较为流行外,有人将罗睺罗视为摩睺罗源头。
  刘宗迪在《七夕》中则提及在欧亚大陆地区西端对植物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在巴比伦叫作“塔木兹祭”,在希腊被称作“阿多尼斯园圃”。作者将其与乞巧节风俗作对比,发现相隔千里的两种习俗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1)西方的“阿多尼斯园圃”会在坛坛罐罐中种上各种植物;方法与宋代的“谷板”“种生”或者“生花盆”并无二致。(2)双方都要在祭祀仪式中陈设少年塑像,西方叫作“塔木兹”,在中国,就是磨合罗。另外,欧亚大陆中心的中亚康国不可避免地受到古巴比伦影响,形成了类似于“塔木兹祭”的祆教哭神儿节,此风俗随着经商的胡商传到中国,由于脱离了本来的环境,入乡随俗,形象被重塑,还获得了“磨合罗”这一新名头。
  关于磨合罗名字的来历,上文说到祆教习俗随胡商进入中原,古代文献中的记载能给我们提供线索。《宋会要辑稿》中说道:“国朝凡水旱灾异,有祈之礼。祈用酒、脯、醢,报如常祀……五龙堂、城隍庙、祆祠。”《宋史·礼志》:“祆祠、城隍用羊一,八笾,八豆。”这能看出祆教祭祀风俗已经走入中国百姓身边了。虽然此风俗已盛行一时,但是提及祆教神明的内容极少。
  记录的地方有两处,唐代《两京新记》:“西南隅胡祆祠(原注:武德四年所立,西域胡天神,福经所谓摩醯首罗也。)”《通典》:“祆者,西域国天神。佛经所谓摩醯首罗也。武德四年,置祆祠及官。”这两段话都足以证明在唐代的寺庙当中有祆教神祇的存在。并且也在宋代得到了延续:“元祐八年七月,常君彦辅就开宝寺之文殊院,遇寒热疾。大惧不良。及夜,祷于祆神祠。明日,良愈。乃祀于庭,又图像归事之。”这里所说的是,在宋代开封府里依然有供奉的摩醯首罗。人们用这称号称呼祆教神明,那摩睺罗名字的由来也一目了然了。
  二、磨合罗形象演变
  作为外来物品,从传入中国起就附会中土文化和民俗民风,渐渐褪去了它本来的面貌,成为家喻户晓的供桌上的祭祀对象,成为受孩童喜爱的磨合罗。
  唐代即有记录摩睺罗的文献,《岁时纪事》云:“七夕,俗以蜡作莲花婴儿,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生子之祥,谓之化生。本出于西域,谓之摩睺罗。”可知化生与摩睺罗是同一事物,习俗就是用蜡做成婴儿,使其浮于水面。首先,其具有求子功能,“芙蓉殿上中元日,水拍银盘弄化生”描述的是唐代宫廷妃子日常生活以及在水盆中把玩化生以乞子的情景,并且多为童子形。因为在唐代孩童形象代表着阳气回升、益寿延年而得到崇拜。其次,大唐经济文化空前发展,对孩童的重视也远超以往,我们从唐代设置“童子科”也能看出对于孩子的重视。所以童子形象是与当时所谓的佛教信仰相结合的。到了宋代,打破了封闭的坊市制度,夜禁也被解除,百姓生活空前自由,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民间玩具的兴起,人们对孩童玩偶的喜爱可以用爱不释手来形容。
  宋代《东京梦华录》:“七月七夕……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數千者。……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宋代摩睺罗是一种土制泥偶,在街巷内的市场售卖,不论贵家士庶都奉迎追陪,可见当时其受欢迎程度。其中,小儿须手持新荷叶来模仿磨合罗,我们可以理解为宋代磨合罗形象应是孩童形象,并与荷叶有关。
  南宋《武林旧事》记载:“七夕前,修内司例进摩睺罗十卓……或用象牙雕镂,或用龙涎佛手香制造,悉用缕金珠翠。衣帽、金钱、钗镯、佩环、真珠、头须及手中所执戏具,皆七宝为之,各护以五色镂金纱橱。”这段话则记录了磨合罗材料的变化,即越来越金贵。总的来说,形象与唐代没有太大变化,依然是孩童形象,只不过材料变得多种多样了,比如泥质玩偶、玉质的执荷童子等。
  元明时期以后磨合罗的热度不及宋朝,但七月七夕节依然广泛流传。如明代凌蒙初的《二刻拍案惊奇》中这样写道:“推开帘子一看,见是个青头白脸磨合罗般一个小孩子……”我们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磨合罗形象沿袭宋朝,并没有因为改朝换代发生太大变化。
  三、磨合罗的寓意
  磨合罗源于佛教化生童子。《佛说阿弥陀经押座文》:“化生童子本无情,尽向莲花朵里生”,典籍不仅点出了童子的出生方式,还道出了与莲花的关系。除此之外,佛教《杂宝藏经》中有“鹿母莲花生子”故事:雌鹿之女生下一朵莲花,千叶莲花诞生出许多幼童,并且长大之后身体强健,成为有用之才。因此,民间也就有了小孩挂荷花有康健成才的吉祥之意。
  化生本没有乞子的功能,因为中国人重视子孙繁衍,莲花童子形象又与这观念不谋而合,二者自然而然便走到了一起产生了求子内涵。宋代文献中的磨合罗多为执荷童子,可以看出受到佛教化生的直接影响,其可爱圆润的形象深入人心,又在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之下与生育观念相吻合。
  根据以上分析,形象源于佛教莲生童子的磨合罗,符合中国古代强烈的多子多福观念,并且还包含小孩健康成长的美好寓意。所以七月七夕,人们多供奉此玩偶作宜子之祥瑞象征,希望自己多子多福,祈佑吉祥安乐圆满。
  作者简介
  徐振,男,汉族,山东潍坊人,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2018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术理论。
其他文献
摘要:库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是西方现代艺术史研究中无法绕开的“贫穷艺术”大师,材料的使用是其艺术创作的标志之一,对后世艺术发展的影响不可估量。库奈里斯凭借其个人的艺术敏感发现、过滤日常材料,经过转译使材料成为能够相互“对话”的符号。本文对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媒介选择及材料运用进行分析,论述其艺术观的实现途径与视觉表达方法。  关键词:材料;辩证;对话  1967年,库奈里斯开始
期刊
摘要:墨西哥女性艺术家弗里达·卡洛一生苦难波折,其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了两百多幅绘画作品,而大部分都是她自己的自画像。作为现代艺术最具风格辨识度的艺术家之一,弗里达将一生的经历表现在其画作里。《两个弗里达》是其极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之一,文章将结合弗里达别样的人生来赏析这一经典画作,并从她其他的画作和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两个弗里达;墨西哥;女性艺术;现实主义;生命意象  弗里达出生于20
期刊
摘要:石延年擅楷书、宋初有书名,其师承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长城葆光题名》石刻作为其现存的最具代表性的书迹之一,在“颜筋柳骨”的基础上,成功进行“破体”,把楷书“行书化”,牵丝引带,飞白入神。结合石延年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书坛风貌,石延年书法创新求变之实践,为宋代大字楷书风格嬗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为后世诸如“宋四家”之流于“唐法”之外另起高峰提供了先驱实践范例。  关键词:石延年石
期刊
摘要:杜尚在艺术界的不可多得性体现在他的存在影响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历史进程。一个人的艺术理念能直接影响和决定艺术的历史进程,这是极为罕见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艺术界也迎来了高潮,从此开始,杜尚的艺术理念在艺术界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想要了解西方现代艺术,马塞尔·杜尚是永远无法绕开的话题。他认为艺术本身并没有多么了不起的地方,他并不值得被人们如此这般地推崇,被人奉若神明。艺术应该成为非艺术,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旅游景点已经成为游客观光的主要去处之一,而传统的古建筑必然是游客出行的网红打卡地,由此带来的旅游发展和古建筑保护研究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城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对古建筑进行数字化建模,并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立体化、交互式展示已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本文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载体进行项目设计,借助三维技术对建筑进行数字化复原,并通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上海博物馆馆藏件之清代牙雕宝塔的修复为例,从文物背景信息调查整理、修复方案的制定与评估展开,继而详尽阐述了具体修复实操中的每一个步骤,并高度总结了文物保护及修复工作的目标、原则、重要性、技术路线与需攻克的难点。同时,本文涵盖了包括3D打印技术、爱牢达环氧树脂在内的新材料、新技术在文物修复中的使用,探讨了文化历史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关键词:象牙雕刻;文物修复;文物保护;最小干预;材料可
期刊
摘要:现如今,全球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全球一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的出现,使我国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这些理念对当代城市建筑和乡村建筑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方的建筑风格影响了国内的设计风格,出现了“建筑一体化”的局面,并且这些建筑没有特点,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较强的识别性。砖瓦材料在中国建筑材料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砖瓦的施工工艺贯穿整个建筑史。  关键词:传统砖瓦材料;砖瓦工艺;当
期刊
摘要:民国时期的居民建筑属于古建筑的一种,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特别是民国建筑作为连接传统木建筑和现代化城市建筑的过渡载体,不仅体现了中西建筑风格的交融,也体现了我国历史的变迁。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包括民国居民建筑在内的很多古建筑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因此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的保护。本文先探讨了民国居民建筑的历史演变和价值,并阐述了这些建筑在当今社会中的现状,结合其破坏情况,从建立
期刊
摘要:丝绸之路作为一条重要的商道对中西方政治经济的交流有着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它还促成了中西方各种文化和艺术的碰撞,孕育出带有鲜明特色的多元文化造型元素。丝绸之路上众多数量的博物馆及其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优秀的历史文化可以让现代产品拥有故事性、地域性以及文化内涵。丝绸之路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诞生不仅能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同时对于丝绸之路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也起着重要作用。 
期刊
摘要:琉球接贡使墓是平潭重要的对外交流遗址。琉球与中国外交往来始于1372年,琉球国王中山王察度派遣其弟泰期出使中国,建立了中琉朝贡关系。本文通过挖掘平潭琉球接贡使墓文物的价值,结合清代琉球接贡使团在平潭海域的漂没事件,阐释其蕴含的深层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并探讨实现文物本体保护目标的新途径。  关键词:琉球接贡使墓;文化价值;文物保护  一、琉球接贡使墓简介  琉球接贡使墓(原琉球驸马墓)隶属平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