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文物之邦宁海是如何在大规模城镇化建设中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同时阐述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对现代文化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保护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城镇化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好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现代化在带给我们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新问题。没有考虑到文化传承的城镇化,会和自己的乡土产生断裂,和自己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产生断裂。所有产生于农业文明的传统文化要如何来来保护和继承?
宁海被称为文物之邦,这里不仅风光秀美,且人才辈出。小小的县域,竟然有宁海平调、十里红妆·婚俗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十座古戏台列为全国文保单位。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宁海人成功主办的中国开游节仅仅是宁海人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拉开的一个序幕。不要小看这样一个节庆,它可是集聚了宁海本土最优秀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极富浙东特色的“十里红妆”婚俗风情大巡游、、平调耍牙、泥金彩漆、冠庄船灯、前童台阁、长街抬龙、桃源舞狮……一个个轮番登台亮相,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承载的是宁海人民对于保护传统文化的那份执着。
再来说一说宁海的两个古村,一个是前童,另一个就是许家山。有着众多明清建筑的前童现在已经成了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每年都有几十万人慕名前来参观旅游。可是又有谁会想到,当初这个老镇却是面临着被拆的命运。是许多村民与一些文化人的极力坚持才得以保留。许家山,一个美丽的“石头王国”,座座石屋、,石墙、石窗、石桌、石凳、石磨、……但凡去过这个地方的人无不为她的瑰丽身姿所震撼,更为我们祖先的智慧而深感自豪。许家山村地处偏僻,人烟稀少,很多村民都外出务工,真正留在村里的只有三分之一村民。但就是这些留下来的村民们,凭着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凭着得天独厚的石头村,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与希望。种黄豆磨起豆腐,挖番薯磨成粉做成番薯面,蒸糯米,捣麻粢,打草鞋……在山坡上种上油菜,一到春天,一片金黄灿烂的海洋。客人来得越来越多,村民的钱包也越来越鼓了。已故的宁海作家徐群飞先生曾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去到这个山村无数次,收集材料,实地走访,编排提纲,前后修改书稿十余次,终于完成书作《许家山》,。他为这本书花费了巨大的心血,而这,也成为了他此生的一部遗作。他以一个文化人的独特视角向人们展示了这个美丽古村,它就像一块璞玉,在未经琢磨的浑朴中,闪射出迷人的光芒。
何晓道,或许不是一个宁海人民都知道的名字,但是提起他的“十里红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他,平日里非常喜欢民间古家具和工艺品的收集、经营,甚至到了一种如痴如狂的境界。他凭着对古典诗词的爱好而独具文化慧眼,在收购整理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精品。日积月累,精品的队伍在不断扩大,需要更大的贮藏空间,于是乎博物馆就出现了。2002年,宁海江南民间艺术馆诞生了。2003年9月,在政府的支持下,“十里红妆”博物馆也诞生了,它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民间民俗博物馆,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展示古代女子生活形态的博物馆。何晓道只有初中文化,可就是凭着自己对传统文化特别是明清以后的民间文化的痴迷,十多年以来,他已经撰写并出版了《红妆》、《十里红妆女儿梦》、《明清民间椅子》、《江南民清门窗格子》等多本书籍,引起人们的关注。
只有保住了传统文化的根脉才是好的城镇化,新兴的城镇,才会是人民安居的乐园。说完了保护,接下来我们去看看宁海是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
“泥金彩漆”是宁波“三金一嵌”代表性传统工艺之一,是泥金和彩漆相结合的漆器工艺,大到家里的眠床、橱柜等家具,小到提桶、果盒等生活用品。目前,仅宁海县还传承此项传统手工艺。2008年,为了将这项工艺传承下去,“泥金彩漆”的代表性传承人黄才良同宁海一职高联合开办了“泥金彩漆”技艺培训班,并由黄才良直接传授技艺。黄才良和民间艺人陈龙从几年前就开始挖掘、整理已近失传的“泥金彩漆”工艺。伴随着近年兴起的“非遗”热,泥金彩漆的名气也逐渐扩大。黄才良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把“泥金彩漆”推向市场。他一边与当地的职高合作培养“泥金彩漆”传人,一边创新“泥金彩漆”作品。2010年,第一批职教生开始进入宁波市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实习。这些新注入的新鲜血液虽然有些稚嫩,却也足以为这个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发展。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不管在什么国度里,民众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觉醒都是十分重要的,而政府更是起着主导作用。县长褚银良曾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什么叫执政为民,考量一个政府官员的执政能力,传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宁海县力洋镇有一个海头村,现在已然是一个富有浙东海滨特色的小村庄。当初县领导在该村考察时发现,在大片的拆迁场地中,矗立着几座颇有特色的清代古民居,但由于破损严重,便有了拆与留两种不同意见。如果要修缮,村里负担不了巨额的修缮资金。县领导当场拍板,“留,花再多的钱也留,因为古民居是不可再生资源。”保护资金,则是通过多种渠道多方筹集。于是,经过详尽筹划,一个海头村建设新规划出台了,并且海头村的经验很快在全县得到推广。
有一位县领导说,“政府花大钱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上,看似没有收到什么效益,可是,‘风物长宜放眼量’,从长远看,我们一定会有收获的。”没错,看看现在的宁海,已经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得到了诸多实惠。县城高楼多了,街道整洁了,市民的素质也在逐渐提升,邻里之间和谐了,好人好事多了。市民素质和社会和谐程度的提高,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
大规模的城镇化是大势所趋,是一条必须要走的道路,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城镇化和传统文化并不矛盾。避免和传统文化产生断裂,从“硬件”到“软件”都应该有“文化城镇化”的意识。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贵在坚持。所以,大到整个国家,小到每一个老百姓,都应该坚定不移地执行它。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鱼与熊掌可兼得”,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时时偷着乐,这才是最好的城镇化。
关键词:城镇化;保护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城镇化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好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现代化在带给我们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新问题。没有考虑到文化传承的城镇化,会和自己的乡土产生断裂,和自己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产生断裂。所有产生于农业文明的传统文化要如何来来保护和继承?
宁海被称为文物之邦,这里不仅风光秀美,且人才辈出。小小的县域,竟然有宁海平调、十里红妆·婚俗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十座古戏台列为全国文保单位。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宁海人成功主办的中国开游节仅仅是宁海人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拉开的一个序幕。不要小看这样一个节庆,它可是集聚了宁海本土最优秀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极富浙东特色的“十里红妆”婚俗风情大巡游、、平调耍牙、泥金彩漆、冠庄船灯、前童台阁、长街抬龙、桃源舞狮……一个个轮番登台亮相,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承载的是宁海人民对于保护传统文化的那份执着。
再来说一说宁海的两个古村,一个是前童,另一个就是许家山。有着众多明清建筑的前童现在已经成了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每年都有几十万人慕名前来参观旅游。可是又有谁会想到,当初这个老镇却是面临着被拆的命运。是许多村民与一些文化人的极力坚持才得以保留。许家山,一个美丽的“石头王国”,座座石屋、,石墙、石窗、石桌、石凳、石磨、……但凡去过这个地方的人无不为她的瑰丽身姿所震撼,更为我们祖先的智慧而深感自豪。许家山村地处偏僻,人烟稀少,很多村民都外出务工,真正留在村里的只有三分之一村民。但就是这些留下来的村民们,凭着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凭着得天独厚的石头村,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与希望。种黄豆磨起豆腐,挖番薯磨成粉做成番薯面,蒸糯米,捣麻粢,打草鞋……在山坡上种上油菜,一到春天,一片金黄灿烂的海洋。客人来得越来越多,村民的钱包也越来越鼓了。已故的宁海作家徐群飞先生曾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去到这个山村无数次,收集材料,实地走访,编排提纲,前后修改书稿十余次,终于完成书作《许家山》,。他为这本书花费了巨大的心血,而这,也成为了他此生的一部遗作。他以一个文化人的独特视角向人们展示了这个美丽古村,它就像一块璞玉,在未经琢磨的浑朴中,闪射出迷人的光芒。
何晓道,或许不是一个宁海人民都知道的名字,但是提起他的“十里红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他,平日里非常喜欢民间古家具和工艺品的收集、经营,甚至到了一种如痴如狂的境界。他凭着对古典诗词的爱好而独具文化慧眼,在收购整理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精品。日积月累,精品的队伍在不断扩大,需要更大的贮藏空间,于是乎博物馆就出现了。2002年,宁海江南民间艺术馆诞生了。2003年9月,在政府的支持下,“十里红妆”博物馆也诞生了,它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民间民俗博物馆,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展示古代女子生活形态的博物馆。何晓道只有初中文化,可就是凭着自己对传统文化特别是明清以后的民间文化的痴迷,十多年以来,他已经撰写并出版了《红妆》、《十里红妆女儿梦》、《明清民间椅子》、《江南民清门窗格子》等多本书籍,引起人们的关注。
只有保住了传统文化的根脉才是好的城镇化,新兴的城镇,才会是人民安居的乐园。说完了保护,接下来我们去看看宁海是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
“泥金彩漆”是宁波“三金一嵌”代表性传统工艺之一,是泥金和彩漆相结合的漆器工艺,大到家里的眠床、橱柜等家具,小到提桶、果盒等生活用品。目前,仅宁海县还传承此项传统手工艺。2008年,为了将这项工艺传承下去,“泥金彩漆”的代表性传承人黄才良同宁海一职高联合开办了“泥金彩漆”技艺培训班,并由黄才良直接传授技艺。黄才良和民间艺人陈龙从几年前就开始挖掘、整理已近失传的“泥金彩漆”工艺。伴随着近年兴起的“非遗”热,泥金彩漆的名气也逐渐扩大。黄才良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把“泥金彩漆”推向市场。他一边与当地的职高合作培养“泥金彩漆”传人,一边创新“泥金彩漆”作品。2010年,第一批职教生开始进入宁波市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实习。这些新注入的新鲜血液虽然有些稚嫩,却也足以为这个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发展。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不管在什么国度里,民众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觉醒都是十分重要的,而政府更是起着主导作用。县长褚银良曾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什么叫执政为民,考量一个政府官员的执政能力,传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宁海县力洋镇有一个海头村,现在已然是一个富有浙东海滨特色的小村庄。当初县领导在该村考察时发现,在大片的拆迁场地中,矗立着几座颇有特色的清代古民居,但由于破损严重,便有了拆与留两种不同意见。如果要修缮,村里负担不了巨额的修缮资金。县领导当场拍板,“留,花再多的钱也留,因为古民居是不可再生资源。”保护资金,则是通过多种渠道多方筹集。于是,经过详尽筹划,一个海头村建设新规划出台了,并且海头村的经验很快在全县得到推广。
有一位县领导说,“政府花大钱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上,看似没有收到什么效益,可是,‘风物长宜放眼量’,从长远看,我们一定会有收获的。”没错,看看现在的宁海,已经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得到了诸多实惠。县城高楼多了,街道整洁了,市民的素质也在逐渐提升,邻里之间和谐了,好人好事多了。市民素质和社会和谐程度的提高,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
大规模的城镇化是大势所趋,是一条必须要走的道路,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城镇化和传统文化并不矛盾。避免和传统文化产生断裂,从“硬件”到“软件”都应该有“文化城镇化”的意识。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贵在坚持。所以,大到整个国家,小到每一个老百姓,都应该坚定不移地执行它。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鱼与熊掌可兼得”,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时时偷着乐,这才是最好的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