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教育机制的构成要素探析

来源 :经济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wq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高校创新教育,构建创新教育机制,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最高价值。系统论指出,只有把握系统的要素构成,才能最终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最优化系统运行。进一步分析明确创新教育机制的构成要素,探求其相互关系,对于科学建构创新教育机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高校 机制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115—02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构建创新教育机制,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然途径。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是由有秩序、有组织、有结构的系统要素构成的。这些系统要素之间是一种有机的结合。所谓有机结合是指系统要素构成是按照一定规律相联系和组合的。只有把握系统的要素构成,才能最终收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最佳系统运行效果。因此,准确地把握创新教育的构成要素对于创新教育机制建构,有效推进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创新教育视阈下,创新教育机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要素构成。
  一、确立创新教育理念是核心要素
  实施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没有创新教育的理念,不可能有创新教育的机制建立与实施。创新教育的本质,是以继承知识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这就是要从确立的教育目标上:实现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人才培养规律有其创新人才培养告诉我们,必须实施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而教育过程与结果都应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在科学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许多国家已经把改革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提出教育目标中要突出健康的个性和独立能力。俄罗斯新时期教育培养目标强调学生创造性和应变能力。1991年美国劳工部提出了《美国21世纪事业对学校的要求》咨询报告,把21世纪培养目标具体化为“三大基础,五种能力”。三大基础,即:(1)能力基础:读、写、听、说,完成一般数运算;(2)思维基础:创新性思维,会决策,想象和解决问题,能学习新知识和推理等;(3)素质基础:有责任心,自尊心,善交际,能自律正直和诚实。五种能力,即:(1)资源统筹能力,包括合理统筹分配时间,财力,物质和人员的能力。(2)善处人际关系与他人合作能力,包括团队精神,领导能力,服务能力、谈判能力、适应能力。(3)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获取评估信息、组织、保持信息、选择交流信息,如利用电脑处理信息的能力。(4)系统运作能力,包括人事系统、监控系统运作、改进设计系统能力,要求能系统理解复杂事物之间的关系。(5)利用多种科技手段进行工作的能力,包括选择科技、应用科技的能力。我国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中明确作出回答: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创新教育中,知识是重要的,更重要的实现个体发展的能力和形成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创新型专业化师资队伍是根本要素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必须建立创新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原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指出: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具有教师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工作,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动员全体教师认真对待,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取得成效。有激情的教师才能带出有激情的学生,有创新性的教师才会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教师的角色作了定位阐述:教师的职责表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西方学者拉赛克在对未来师生关系的预测中说:“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专制性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这些表述,反映了我国现代教育差距,更多反映了高等教育的走向,正是创新教育追求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信息,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的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必须确立创新教育理念,从传统的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在对学生传授知识中,重在对学生能力培养,激发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克服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启迪科学思维和求知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三、实施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是关键要素
  教学方法是衡量教育性质的重要尺度,反映了制度文化层面的深刻背景。我国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方法,是重演绎推理,验证式教法,即:求证和推理事物一般性特征,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上升,妨碍学生思维品质优化。不利于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发挥。而归纳推理的教学方法,即:由特殊事物的归纳推导出一般原理的解释方法,可以使学生产生思想的飞跃,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有利于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其教育方法的基本表征就是讨论课,包含了我们一贯倡导的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讨论课教学方式,源远流长,在大学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李强在《大学理念再思考》一文指出:“大学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初等,中等或高等教育的特征之一,而在于大学是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共同体内部,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交流与思想碰撞,这对大学是至关重要的。”由此才可以理解,19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纷纷效法由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建的现代大学模式时,一些赴德留学的美国留学生从德国学到了授课制度,实验室制度,博士学位制度同时,还学到了“讨论课”制度,从而对美国大学进行了改造,时至今日,美国评估教学质量,在课堂评估10方面内容中,第六条规定:鼓励全体学生参加课堂讨论,辨析评判各种观点,分享各自知识经验和感悟,而且在授课前准备中,要确定课堂讨论题目。而中国教育正是缺乏这一点或者与这一点接近的教育方法。在大学教育中,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思想碰撞和相互合作,是促进学生发展和专业成熟的最重要条件。美国著名大学能培养出众多创新性人才,他们一直严格坚持在讨论课中,师生共同交流,共同探究的教学原则是重要因素之一。   四、建设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践平台是保证要素
  通过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由学生主体的内化掌握所学知识,而知识必须转化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称谓真正的创新能力。以“知识为中心”向“能力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更突出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就全省高等教育而言,各类大学都在不同层次上建设创新基地,如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试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有的已经纳入国家或省部创新体系之中,在学科领域和学科建设上产生一大批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原创性成果,尤其在高新技术的前沿问题研究上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创新人才。然而,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市场经济的功利原则,出现高校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社会实践基地成本增高,造成了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瓶颈。正因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建设创新教育实验实践平台,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自从香港理工大学首创工程培训中心的新模式以来,首先被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仿效,而后,黑龙江工科高校和全国高等院校普遍学习这种工程训练中心模式,进行投资建设,集社会实践和教学实验功能为一体,以大工程教育理念为先导,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利用教育资源,全天候、全过程、全开放进行工程训练、工程实验、工程创新等不同层次的实践能力锻炼。可倡导学生跨专业、跨年级、跨时空自由组合、自主开发、自主创新,使学生获得更多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空间,体验新过程,激发创新热情,树立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建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格局是结构要素
  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教育的知识结构要求是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教育,更能造就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从而形成人的创新能力。科学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知道怎么做,掌握改变世界的工具。而人文教育作用于人的心灵,让学生知道应不应该去做,以什么精神去做,更具有认识、服务社会的视野和责任感,更能激发人的创造潜能。人的创新能力与掌握知识多少虽在一定条件下并不成正比,但离不开合理结构的知识基础,这种知识是能够应用,能够创新的结构化、功能化的知识,而不是僵死的知识。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所指出:“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回答破解这个核心问题,就是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是人类类先进文化的精髓,反映着人的自身发展为中心的社会要求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面的追求,是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所在。人文精神对人终极关怀的根本特征,引导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独立意志和自由精神,表现为不懈追求的、永远不满足现状、不断提出的创新精神。韦克斯勒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少年时代的智商(IQ)资料,结果发现,这些获奖中大多数不是高智商,而是中等或中上等智商。西方心理学者巴伦以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为对象,连续20多年研究,发现创新人才共同特质是:高度的自我力量和情绪的稳定性,独立自主的强烈需要,控制冲动的高水平、超常智力,喜欢抽象思维,对矛盾和障碍表现极大兴趣等。
  六、先进的文化校园建设是环境要素
  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在2006年3月记者招待会,回答我国的大学自主创新能力弱的原因时说:“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有利于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成长和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现在大学的人才培养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主的知识传授型文化,而科技基本上还是消化吸收,跟踪追赶型文化。”可以清楚看出,从不同角度对文化进行表述中,指出了“创新人才”对文化环境的客观要求。美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理念》一书中指出:“真正的大学需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学术型教学,二是科学与学术性研究,三是创造性文化生活,三者密不可分,分则必归衰退。”揭示了大学创新教育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本质,即创新性,贯彻渗透在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教学、科研、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创新性文化建设,需要宽松、宽厚、宽容的自由学术空间,大学作为科学殿堂、精神家园,核心是学术自由,并以此催生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才能使大学生始终沐浴在学术性教育之中,科学与研究的学术氛围之中和创新性文化的陶冶之中,使创新教育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各种类型的创新人才。
  七、现代大学制度是决定要素
  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博士理查德·斯格特说:“制度是社会结构,它们具有很大的弹性,由文化认知、规范和规则要素构成。”制度建设构成了高校教育的正常秩序和发展的基础。文化认知、行为规范、规则的要求的程度高低,三个要素之间互相依存的程度,以及某一要素对三个要素的功能产生的影响,都将说明制度建设的价值选择或价值走向。如:文化要素中是否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而构筑的先进的教育模式?从而形成了人们实施创新教育的行为规范?能否对创新教育机制提供制度保证?对传统的和现存的大学制度的深刻变革等等。说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对创新教育具有决定性意义。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
  (责编:贾伟)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指示语是说话人选择和利用各类指示语,通过不同语言结构营造语境而产生含义,达到交际目的的重要手段。英语指示语包括人称指示、空间指示、时间指示、话语指示和社交指示。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正是通过指示语得以在语言结构上反映出来。文章从语用的视角对英语指示语进行阐释。  关键词:指示语 语用 指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090-0
孔子的道德学说是构建在春秋时期宗法血缘关系遭到破坏、宗法等级制度逐级崩溃的社会变迁的基础上的;也是构建在礼治思潮兴起、人们重视社会秩序与社会规范重建的思想资源基
文章分析了干部任用择优汰劣机制实施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差额选举制度、干部任期制度和选任干部的监督制度等几个方面阐述了
计算机软件特别是记录于可读载体上的计算机软件作为一种法定的客体或主题能够获得专利法的保护基本上已经是一种既成事实.但对其可专利内容和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审查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职类院校学生和《商务英语》教材的特点,以具体教学内容及授课过程为例,选取恰当案例,采取分层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方法,并引导学生使用手机辅助学习,意在满足不同英语层次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因《商务英语》课枯燥而导致学生厌学的现象,并教学生们学以致用。  关键词:高职教学 商务英语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 分层教学  1 分析学情,设计分层教学法  1.1 教材分析
西攀高速公路安宁河大桥其主跨箱梁采用有支梁施工,其钢支架采用军用梁。每笼钢支架长46.96米,宽3.28米,高4.69米,重730KN。要安全顺利完成如此大重量的钢支架安装与卸架施工,结构受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企业管理模式,而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中小企业也肯定存在企业文化的塑造问题,本
变电设备大型改造结束后10kV出线充电投运是电网运维经常性工作之一,变电站变电设备大型改造工作仍在持续进行,合理选择充电定值,对提高设备健康水平、保证设备、系统安全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