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连戏产生于宋代。祁剧目连戏被祁剧艺人誉为“戏娘”,由于历史的原因,已有六十余年未曾与观众见面了。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指引下,2006年湖南省艺研所与湖南省祁剧院联合打造新版《目连救母》。我在《目连救母》中担任女主角——刘氏青提一角。
祁剧是湖南地方大戏,历史悠久,名家辈出。《目连救母》又是一出历史渊源深厚的戏,扮演其中重要角色刘氏,又是新版,对我这样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演员,无疑出了一道难题。通过反复阅读剧本,我意识到:刘氏生活在封建社会,她对丈夫关心体贴,却又不愿听从丈夫要她“吃斋念佛”。她对穷苦乡邻十分关心,对下人仁慈,她爱子如命……是个感情复杂,内心冲突十分尖锐的角色。全剧十一折,刘氏的戏有九场,集唱、做、念、舞于一身。
我认为创作角色,必须从人物出发,不管戏多戏少,都应该在规定情境中做戏。
在刘氏“戏活”不多的场次里,我注重细节表演,例如《博施济众》,场面大,人物多,全场只有4分钟,但要体现出傅相、刘氏、傅罗卜广结善缘,周济贫苦人的行动。我是这样入戏的:当看到光着脚丫的哑女背着聋夫出现时,我立即主动的迎上去搀扶她,示意家院赠鞋赠银,并抚慰贫苦大众,这一连串的无声的动作表达,虽然不多,却充分体现刘氏的善良。生动地表演细节,对于人物刻画,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再如《刘氏咒誓》,台词不多,我仍坚持对细节的细腻处理。当夫君傅相生命垂危之际嘱托刘氏要“斋僧道,广布施,一辈子持斋把素念弥陀”,刘氏犹豫,儿子在耳边轻唤“母亲——”,我理解儿子的潜台词是“娘,父亲已危在旦夕,看在我父子两代人的情份上,我求您答应了吧——”一种“夫死从子”的封建思想使我无奈:“好,我一辈子持斋把素念弥陀”,边叹气边跪了下来,潜台词是:“哎,我能拒绝吗?”许多观众反映,虽然是淡淡的,却能感受到刘氏心里的抗拒和无奈。
随着剧情的发展,进入到刘氏的重场戏,在导演的启发指导下,我的创作过程分为以下三步:
一是精读剧本,与对手戏演员反复对台词,找语感,分析台词内涵,寻找潜台词。二是仔细揣摩人物此时此地的心理动作,设计人物舞台行为,包括四功五法的多种运用。三是不断地否认,不断地调整,包括舞台节奏、灯服道效等的融合,直到准确地再现“这一个”人物形象。
《过奈何桥》是剧中表演难度最大,也是表现手法创新最多的一折。我首先用舞台行动三要素“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来分析人物。刘氏过奈何桥,是因违誓开荤,被阎君惩罚所致。她惧怕奈何如油泼如火烧,铜蛇张口,铁犬摇头的惨况;她为自己小小“过错”受此弥天大罪感到冤屈;她想要逃离,想要抗争……中国戏曲特别讲究美,追求美,创造美,于是产生了多样的绝活。我在导演的指导下,努力学习前辈艺术家的追求精神,借鉴前辈留下的宝贵遗产,在处理刘氏过奈何桥的时候,采用祁剧特有的野性美的表演方式,真实的再现这一人物。传统的一桌二椅,在这里变成了一座具象的“桥”。刘氏在又冤又怕中被鬼差押出。踏上了如同平衡木一般又窄又滑的“奈何桥”。为突出刘氏过桥的艰辛,剧中多次采用高难程式戏剧技巧,如上桥时数次从桥面上滑下、踩空,用了单腿立,施转,三起三落,盘腿旋转加探海,一个咕噜毛,衔接劈叉。还有表现刘氏在逃跑中被鬼差抓回,用绳索捆绑时的串翻身,表现刘氏被鬼差踢倒在地时用抢背,还有那表现愤懑与抗争的双腿悬空跳,后飞燕,配以高亢呐喊式的快板唱腔,集戏曲表演程氏的唱、做、念、舞为一体,将情绪推上高潮,表现力极强。在这里,一切的表演技巧,都要做到服务于角色性格塑造的需要。 《目连救母》中《刘氏回煞》、《刘殿见母》是刘氏的重要感情戏,从母子相会的跌宕沉浮,到身陷地狱的痛苦煎熬,大段的唱腔和舞台调度步步深入地揭示刘氏激烈的内心冲突,层层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刘氏回煞》一折中,刘氏的主要行动是回魂看儿,我将它划分为如下几个层次:一是刘氏生命已逝,与儿别离的痛苦心理。二是见儿却不能近儿身的悲痛和悔恨。三是天晓离别,不知与儿何日相见的绝望与无奈。我通过祁剧高腔《桂枝香》、《山坡羊》等曲牌,用凄楚的声调,悲声轻唱,时紧时慢,忽高忽低。表现在寒风中冒着魂飞魄散的危险,数次想抱儿,为儿盖衣裳,却又一次次地被佛光震开的悲苦无奈,舞台上下沉浸于母子浓情之中,最后,刘氏被鬼差押走,一束追光照在我的脸上,我眼含泪水,颤抖地无奈地呼喊着:“儿啊……”我人已入幕,那长长的想要摸儿的手臂还在寒风中颤动……
《六殿见母》进一步表现母爱如山,情深似海。该场节奏是“先静后动”,我在地狱中受尽煎熬,锁链缠身,血凝白衣裳,忽闻远处有人唤“母亲”,无力的诵白:“屏住气,细听闻这声音好熟悉。”我静静地聆听,寻找,是他?!眼前一亮,分别十年哪,我不愿眨眼,怕是梦,时间定格在我与儿的眼神交流中,三千六百五十天,母子受尽煎熬,终于相聚了,我把儿子紧紧地抱入怀中。这是一场人与鬼同台的戏,我与同台演员认真挖掘目连戏表演艺术处理的内在魅力,这里有一段激情的唱腔,我用“滚唱”的技巧,如同说话般的节奏处理,一气呵成,用亮亢的高腔旋律唱出刘氏十年盼儿、想儿的煎熬,十年受难的痛苦,和终于见儿的酸楚快乐。每演到此,观众纷纷落泪。
《目连救母》使我懂得了什么是传统,什么是创造,更加坚定了我做一个有爱的、奉献的、执着的优秀祁剧演员的决心。我在艺术创造中成长,我将为祁剧艺术而努力奋斗。
祁剧是湖南地方大戏,历史悠久,名家辈出。《目连救母》又是一出历史渊源深厚的戏,扮演其中重要角色刘氏,又是新版,对我这样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演员,无疑出了一道难题。通过反复阅读剧本,我意识到:刘氏生活在封建社会,她对丈夫关心体贴,却又不愿听从丈夫要她“吃斋念佛”。她对穷苦乡邻十分关心,对下人仁慈,她爱子如命……是个感情复杂,内心冲突十分尖锐的角色。全剧十一折,刘氏的戏有九场,集唱、做、念、舞于一身。
我认为创作角色,必须从人物出发,不管戏多戏少,都应该在规定情境中做戏。
在刘氏“戏活”不多的场次里,我注重细节表演,例如《博施济众》,场面大,人物多,全场只有4分钟,但要体现出傅相、刘氏、傅罗卜广结善缘,周济贫苦人的行动。我是这样入戏的:当看到光着脚丫的哑女背着聋夫出现时,我立即主动的迎上去搀扶她,示意家院赠鞋赠银,并抚慰贫苦大众,这一连串的无声的动作表达,虽然不多,却充分体现刘氏的善良。生动地表演细节,对于人物刻画,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再如《刘氏咒誓》,台词不多,我仍坚持对细节的细腻处理。当夫君傅相生命垂危之际嘱托刘氏要“斋僧道,广布施,一辈子持斋把素念弥陀”,刘氏犹豫,儿子在耳边轻唤“母亲——”,我理解儿子的潜台词是“娘,父亲已危在旦夕,看在我父子两代人的情份上,我求您答应了吧——”一种“夫死从子”的封建思想使我无奈:“好,我一辈子持斋把素念弥陀”,边叹气边跪了下来,潜台词是:“哎,我能拒绝吗?”许多观众反映,虽然是淡淡的,却能感受到刘氏心里的抗拒和无奈。
随着剧情的发展,进入到刘氏的重场戏,在导演的启发指导下,我的创作过程分为以下三步:
一是精读剧本,与对手戏演员反复对台词,找语感,分析台词内涵,寻找潜台词。二是仔细揣摩人物此时此地的心理动作,设计人物舞台行为,包括四功五法的多种运用。三是不断地否认,不断地调整,包括舞台节奏、灯服道效等的融合,直到准确地再现“这一个”人物形象。
《过奈何桥》是剧中表演难度最大,也是表现手法创新最多的一折。我首先用舞台行动三要素“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来分析人物。刘氏过奈何桥,是因违誓开荤,被阎君惩罚所致。她惧怕奈何如油泼如火烧,铜蛇张口,铁犬摇头的惨况;她为自己小小“过错”受此弥天大罪感到冤屈;她想要逃离,想要抗争……中国戏曲特别讲究美,追求美,创造美,于是产生了多样的绝活。我在导演的指导下,努力学习前辈艺术家的追求精神,借鉴前辈留下的宝贵遗产,在处理刘氏过奈何桥的时候,采用祁剧特有的野性美的表演方式,真实的再现这一人物。传统的一桌二椅,在这里变成了一座具象的“桥”。刘氏在又冤又怕中被鬼差押出。踏上了如同平衡木一般又窄又滑的“奈何桥”。为突出刘氏过桥的艰辛,剧中多次采用高难程式戏剧技巧,如上桥时数次从桥面上滑下、踩空,用了单腿立,施转,三起三落,盘腿旋转加探海,一个咕噜毛,衔接劈叉。还有表现刘氏在逃跑中被鬼差抓回,用绳索捆绑时的串翻身,表现刘氏被鬼差踢倒在地时用抢背,还有那表现愤懑与抗争的双腿悬空跳,后飞燕,配以高亢呐喊式的快板唱腔,集戏曲表演程氏的唱、做、念、舞为一体,将情绪推上高潮,表现力极强。在这里,一切的表演技巧,都要做到服务于角色性格塑造的需要。 《目连救母》中《刘氏回煞》、《刘殿见母》是刘氏的重要感情戏,从母子相会的跌宕沉浮,到身陷地狱的痛苦煎熬,大段的唱腔和舞台调度步步深入地揭示刘氏激烈的内心冲突,层层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刘氏回煞》一折中,刘氏的主要行动是回魂看儿,我将它划分为如下几个层次:一是刘氏生命已逝,与儿别离的痛苦心理。二是见儿却不能近儿身的悲痛和悔恨。三是天晓离别,不知与儿何日相见的绝望与无奈。我通过祁剧高腔《桂枝香》、《山坡羊》等曲牌,用凄楚的声调,悲声轻唱,时紧时慢,忽高忽低。表现在寒风中冒着魂飞魄散的危险,数次想抱儿,为儿盖衣裳,却又一次次地被佛光震开的悲苦无奈,舞台上下沉浸于母子浓情之中,最后,刘氏被鬼差押走,一束追光照在我的脸上,我眼含泪水,颤抖地无奈地呼喊着:“儿啊……”我人已入幕,那长长的想要摸儿的手臂还在寒风中颤动……
《六殿见母》进一步表现母爱如山,情深似海。该场节奏是“先静后动”,我在地狱中受尽煎熬,锁链缠身,血凝白衣裳,忽闻远处有人唤“母亲”,无力的诵白:“屏住气,细听闻这声音好熟悉。”我静静地聆听,寻找,是他?!眼前一亮,分别十年哪,我不愿眨眼,怕是梦,时间定格在我与儿的眼神交流中,三千六百五十天,母子受尽煎熬,终于相聚了,我把儿子紧紧地抱入怀中。这是一场人与鬼同台的戏,我与同台演员认真挖掘目连戏表演艺术处理的内在魅力,这里有一段激情的唱腔,我用“滚唱”的技巧,如同说话般的节奏处理,一气呵成,用亮亢的高腔旋律唱出刘氏十年盼儿、想儿的煎熬,十年受难的痛苦,和终于见儿的酸楚快乐。每演到此,观众纷纷落泪。
《目连救母》使我懂得了什么是传统,什么是创造,更加坚定了我做一个有爱的、奉献的、执着的优秀祁剧演员的决心。我在艺术创造中成长,我将为祁剧艺术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