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201-02
21世纪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预示着教育事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和重点。作为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最常用的基地就是课堂,互动、热情、活跃这是创新教育对课堂状态的基本要求。
其实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气氛能够活跃起来,笔者认为,课堂气氛能否活跃,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传授知识,更是在做主持,将你的课作为节目去主持。主持人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都应具备。要想让你主持的节目热情高涨、气氛活跃,不使点“招儿”怎么行?
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几个“招儿”,不太成熟,就供同行们共同勉励吧。
1 大力煽动
有人会说,“煽动”这个词不好听,怎么能煽动呢?对,要想让你的学生达到你想要的状态,就得煽动,煽动学生去说,煽动学生去写,煽动学生去做。一个教师能否让自己的学生都动起来,关键就看你的煽动能力了。如我在讲授《胡同文化》一课时,由于是在一个陌生的班里作课,而且有许多听课老师。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紧张心理,提高他们的热情,我做了这样的开场白:“早就听说53班同学聪明活泼,热情大方。不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到底是不是这样,那就要看大家今天的表现了。”这里有赞许,更有激将,孩子们一听,兴趣来了,劲儿也足了,更没有紧张了,整堂课就在一个轻松活跃,热情高涨的气氛中度过。
2 若煽动不行,还可以“欺骗”
怎么回事?且听我慢慢说。有的老师反映:“我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课堂上提问,可学生们前边的看后边的,后边的看前边的,谁也不举手,课堂气氛老是活跃不起来,真是没办法。”其实这位老师的烦恼,笔者也遇到过,我当时就使用了一个欺骗术,说得好听点,叫略施小计。
当时我提了一个问题,难度也不大,可这个班的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默默地听,不管是会,还是不会,都不喜欢举手回答。怎么办?我接着问:“我看看这个问题咱们班有几位同学会答,会答的请举手。”话说完了,全班同学没有举起一只手,反而却低下了所有的头。然后我故意把目光投向后面,若有其事地数着:“一位,两位,三位``````已经有三位了。”前边的学生一听,后边有人举手了,他也来不及回头看(其实没有),赶紧也举起了手
“四位,五位,六位``````”
后边的同学一看前边有人举手了,自己也会答,也就跟着举手了,这样全班同学举手的越来越多,我也由开始的虚报其名变为实实在在地数数了。这样学生的兴趣有了,课堂气氛也上去了,而学生只喜欢默默地听不举手的习惯就除掉了。
3 不妨在简单问题上大做文章
语文教学主要是课堂上设计几个问题,问题有难,也有简单。对于难的,老师往往比较重视,精心诱导,反复讨论,而对于简单的问题,往往忽视,只把它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过度,一的衔接。笔者认为,那些简单问题更应重视,因为它有更宽泛的意义,可以乘机调动全班同学的气氛,促使全班同学思考,更是让差等生动起来的一个好机会。如我们讲授《黄陵柏》一课,主要分析各种柏树的象征意义,而其象征意义是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出来的,就这一点,我们可提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小学就学过比喻句,拟人句,而我们决不能因为此问题简单一带而过,相反,应在此问题上大做文章。借此机会调动一下差等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转换语气:“同学们快帮老师找找比喻句、拟人句吧。”差等生喜欢帮老师的忙,一个“帮”字,使他们的兴趣来了,而且此忙好帮,比喻句、拟人句他们也会找,于是迅速找到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举起了他们在课堂上从不举的手,这时,作为老师,应读懂自己学生的心理,赶快叫他们起来回答吧,回答完毕,你可以大声问全班同学“对不对?”全班同学肯定齐声而且大声回答“对了!”这时差等生在課堂上也找到了自己的尊严,他们会觉得原来回答问题这么有意思。等这回坐下了,他们会关注你提的每一个问题,无论简单的还是难的,作为学生一堂课关注老师提的每一个问题,那他就去思考了。差等生之所以差,很多人并不是智力低下,而是听课习惯不好,思维不跟着老师走。先由简单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去思考,他们一旦思考了便有无穷的智慧。这样你的课堂就不会再出现前边好学生直着耳朵听后边差等生睡觉的有、说笑搞小动作的有、两眼望着窗外发呆的还有,你的课堂就是一个整体,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跟着你走,课堂气氛还能不活跃起来吗?
3 试着用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教学时,如果使用的是贫乏的,缺乏生动性的语言,呆板的脸部表情,这只能使学生感到无聊甚至厌恶。相反,教师以自己真实的情感讲解课文,运用语言技巧来创设情景,就会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反响和共鸣。如在教学中讲到杜甫的字时,我这样问大家:“在唐代诗人中,谁的儿子长得最美?”学生面面相觑,觉得老师的问题挺荒唐。我说:“杜甫。因为他的字叫子美。”学生哄堂大笑。字叫“子美”,并不说明儿子长得美,这里使用的是故意曲解,它能够产生妙趣横生的效果,能使学生轻轻松松地记住这个知识点,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几天后,我问起杜甫的字叫什么,全都举起了手。
教师在讲课时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容易把握不住自己的理智和情绪,就大发肝火或轻易地训斥学生,这对师生情感的交流是极有损害的。如果用幽默的艺术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会大出预料。笔者有一次上课,发现听课的几位学生中有几位无精打采,恹恹欲睡,如果当众批评容易造成学生的难堪,于是就模仿那几个学生的样子,双眼迷离,双掌重叠于胸前作伏睡状。一边将双掌往下按,一边说:“这大概叫气沉丹田吧,可这气老是沉不下来,可能是走火入魔了。”教室里笑声四起,这笑声驱散了那几个同学的睡意,也打破了课堂上“一潭静水”的沉闷局面。
其实,实践当中出真知。让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索,从而有所发现吧!
21世纪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预示着教育事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和重点。作为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最常用的基地就是课堂,互动、热情、活跃这是创新教育对课堂状态的基本要求。
其实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气氛能够活跃起来,笔者认为,课堂气氛能否活跃,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传授知识,更是在做主持,将你的课作为节目去主持。主持人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都应具备。要想让你主持的节目热情高涨、气氛活跃,不使点“招儿”怎么行?
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几个“招儿”,不太成熟,就供同行们共同勉励吧。
1 大力煽动
有人会说,“煽动”这个词不好听,怎么能煽动呢?对,要想让你的学生达到你想要的状态,就得煽动,煽动学生去说,煽动学生去写,煽动学生去做。一个教师能否让自己的学生都动起来,关键就看你的煽动能力了。如我在讲授《胡同文化》一课时,由于是在一个陌生的班里作课,而且有许多听课老师。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紧张心理,提高他们的热情,我做了这样的开场白:“早就听说53班同学聪明活泼,热情大方。不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到底是不是这样,那就要看大家今天的表现了。”这里有赞许,更有激将,孩子们一听,兴趣来了,劲儿也足了,更没有紧张了,整堂课就在一个轻松活跃,热情高涨的气氛中度过。
2 若煽动不行,还可以“欺骗”
怎么回事?且听我慢慢说。有的老师反映:“我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课堂上提问,可学生们前边的看后边的,后边的看前边的,谁也不举手,课堂气氛老是活跃不起来,真是没办法。”其实这位老师的烦恼,笔者也遇到过,我当时就使用了一个欺骗术,说得好听点,叫略施小计。
当时我提了一个问题,难度也不大,可这个班的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默默地听,不管是会,还是不会,都不喜欢举手回答。怎么办?我接着问:“我看看这个问题咱们班有几位同学会答,会答的请举手。”话说完了,全班同学没有举起一只手,反而却低下了所有的头。然后我故意把目光投向后面,若有其事地数着:“一位,两位,三位``````已经有三位了。”前边的学生一听,后边有人举手了,他也来不及回头看(其实没有),赶紧也举起了手
“四位,五位,六位``````”
后边的同学一看前边有人举手了,自己也会答,也就跟着举手了,这样全班同学举手的越来越多,我也由开始的虚报其名变为实实在在地数数了。这样学生的兴趣有了,课堂气氛也上去了,而学生只喜欢默默地听不举手的习惯就除掉了。
3 不妨在简单问题上大做文章
语文教学主要是课堂上设计几个问题,问题有难,也有简单。对于难的,老师往往比较重视,精心诱导,反复讨论,而对于简单的问题,往往忽视,只把它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过度,一的衔接。笔者认为,那些简单问题更应重视,因为它有更宽泛的意义,可以乘机调动全班同学的气氛,促使全班同学思考,更是让差等生动起来的一个好机会。如我们讲授《黄陵柏》一课,主要分析各种柏树的象征意义,而其象征意义是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出来的,就这一点,我们可提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小学就学过比喻句,拟人句,而我们决不能因为此问题简单一带而过,相反,应在此问题上大做文章。借此机会调动一下差等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转换语气:“同学们快帮老师找找比喻句、拟人句吧。”差等生喜欢帮老师的忙,一个“帮”字,使他们的兴趣来了,而且此忙好帮,比喻句、拟人句他们也会找,于是迅速找到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举起了他们在课堂上从不举的手,这时,作为老师,应读懂自己学生的心理,赶快叫他们起来回答吧,回答完毕,你可以大声问全班同学“对不对?”全班同学肯定齐声而且大声回答“对了!”这时差等生在課堂上也找到了自己的尊严,他们会觉得原来回答问题这么有意思。等这回坐下了,他们会关注你提的每一个问题,无论简单的还是难的,作为学生一堂课关注老师提的每一个问题,那他就去思考了。差等生之所以差,很多人并不是智力低下,而是听课习惯不好,思维不跟着老师走。先由简单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去思考,他们一旦思考了便有无穷的智慧。这样你的课堂就不会再出现前边好学生直着耳朵听后边差等生睡觉的有、说笑搞小动作的有、两眼望着窗外发呆的还有,你的课堂就是一个整体,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跟着你走,课堂气氛还能不活跃起来吗?
3 试着用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教学时,如果使用的是贫乏的,缺乏生动性的语言,呆板的脸部表情,这只能使学生感到无聊甚至厌恶。相反,教师以自己真实的情感讲解课文,运用语言技巧来创设情景,就会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反响和共鸣。如在教学中讲到杜甫的字时,我这样问大家:“在唐代诗人中,谁的儿子长得最美?”学生面面相觑,觉得老师的问题挺荒唐。我说:“杜甫。因为他的字叫子美。”学生哄堂大笑。字叫“子美”,并不说明儿子长得美,这里使用的是故意曲解,它能够产生妙趣横生的效果,能使学生轻轻松松地记住这个知识点,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几天后,我问起杜甫的字叫什么,全都举起了手。
教师在讲课时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容易把握不住自己的理智和情绪,就大发肝火或轻易地训斥学生,这对师生情感的交流是极有损害的。如果用幽默的艺术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会大出预料。笔者有一次上课,发现听课的几位学生中有几位无精打采,恹恹欲睡,如果当众批评容易造成学生的难堪,于是就模仿那几个学生的样子,双眼迷离,双掌重叠于胸前作伏睡状。一边将双掌往下按,一边说:“这大概叫气沉丹田吧,可这气老是沉不下来,可能是走火入魔了。”教室里笑声四起,这笑声驱散了那几个同学的睡意,也打破了课堂上“一潭静水”的沉闷局面。
其实,实践当中出真知。让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索,从而有所发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