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上网已经成为中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网络媒体既可方便地漫游世界、获取新知,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展现自我。网络媒体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异质性和虚拟性,传播各种知识信息和思想观点,给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冲击。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如何积极应对、因势利导,已成为当面前急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机遇与挑战
网络文化为德育教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当代中学生对网络文化的重视远远超过他们的学长,在网络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中学生们更能准确地理解“地球村”的概念,更能清楚地了解国际竞争的激烈,这无疑会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网络文化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施创造了全新的环境,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和交互性有利于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促进师生的双向交流。网络文化是全方位的开放文化,网络的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较强的互动性。这种交流往往能够率真地吐露心声,倾诉真实思想与情感,流露出更加符合人性本身的潜因素,教育者可以在交流中对中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学生中的不良倾向、偏激观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通过这种心与心的深层次的沟通,有利于师生间架设心灵的桥梁,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交流的平等性有利于中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中学生都有了解他人、推销自我的渴望,他们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倾听自己的心声,认同自己的观点,而网络文化正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有效手段。通过网络交流,有的学生可以加深自我认识,作出更成熟的自我评价,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价值取向;有的学生如果平时缺乏自信,则可以从网上交流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增强生活的信心;有的学生假如在现实中受到挫折,则可以通过网上谈心,使精神得到慰籍,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一切对于中学生自我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网络文化的异质性容易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网络文化在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了与社会文明进步相违背的异质文化。网络色情等文化垃圾给中学生们带来的冲击是不容忽视的。面对那些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就很难避免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不发生嬗变。
网络的虚拟化特征,极易导致中学生人际关系冷漠,沉迷网络社会。网络文化不仅会影响着中学生如何看待社会,而且影响着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及其相互关系,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面对那些目不暇接的网络信息和网络游戏,有些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处理上网漫游与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的关系,而是沉湎网络而不能自拔,影响学业的完成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
二、采取对策
正确看待、积极面对网络文化。应当看到,中学生德育教育担负着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神圣使命。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网络文化这一新生事物,既不要漠然置之,无所作为;又不应视其为洪水猛兽,惊慌失措。要充满信心,积极应对,加强与网上中学生的联系与沟通,用先进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价值尺度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用真情实感净化上网中学生的心灵。
建设适应网络文化环境的高素质德育教育队伍。新时期要不断推进中学生德育教育,关键是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适应网络环境的德育工作队伍。在新的形势下,面对网络文化的渗透,德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必须不断调整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水平,特别是应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必须具备先进的网络文化意识,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引导,对学生心理特别是网络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必须认真研究探讨在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教育者心灵导师的作用,及时而科学地解答中学生通过网络反映出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确立新型的主客体关系,注重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德育工作者必须适应网络教育的特点,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沟通,以友善的姿态进行谈心。这样,既可以发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中学生的精神需求,调动内因的积极性,又可以充分发挥灵魂工程师的导航功能,实现教育引导的德育目标和良好效果。
三、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德育教育的原则宗旨和党对德育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并没有改变,那些长期积累下来的、实践证明仍然有益的经验我们必须学习借鉴,坚持继承,并使之融汇到新的实践中发扬光大。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也在相应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教育中必须注重继承与创新的结合问题,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首先要更新封闭式的德育观,坚持开放式的德育观。其次要变被动式为参与式的德育教育。再者要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创新。
第二、是处理好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经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面对整个网络世界,整个活动是知识、情感、意志和技能相统一的过程,网上活动的水平、目的和效果取决于已有的整体素质与网络空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必须树立“大德育”观,不仅要在德育课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而且要积极开展网络德育工作,要把德育的目标和宗旨全方位地贯穿到素质教育中去,通过网络渠道使知识、技能、道德修养、审美境界的提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机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第三、是处理好利用与干预的关系。通过网络交流,德育教育可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及时把握中学生思想变化的状况,始终保持德育教育的生命力,保持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有效地发挥其育人功能。同时,网络文化的特性决定了我们对网络文化既要利用,又要干预。因此,德育工作者需要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网络意识教育,并对其网络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要引导学生科学安排上网时间,正确分析网上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腐蚀,以乐观向上、健康进取的精神状态,应对网络文化的冲击,迎接新生活的挑战。
一、机遇与挑战
网络文化为德育教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当代中学生对网络文化的重视远远超过他们的学长,在网络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中学生们更能准确地理解“地球村”的概念,更能清楚地了解国际竞争的激烈,这无疑会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网络文化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施创造了全新的环境,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和交互性有利于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促进师生的双向交流。网络文化是全方位的开放文化,网络的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较强的互动性。这种交流往往能够率真地吐露心声,倾诉真实思想与情感,流露出更加符合人性本身的潜因素,教育者可以在交流中对中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学生中的不良倾向、偏激观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通过这种心与心的深层次的沟通,有利于师生间架设心灵的桥梁,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交流的平等性有利于中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中学生都有了解他人、推销自我的渴望,他们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倾听自己的心声,认同自己的观点,而网络文化正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有效手段。通过网络交流,有的学生可以加深自我认识,作出更成熟的自我评价,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价值取向;有的学生如果平时缺乏自信,则可以从网上交流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增强生活的信心;有的学生假如在现实中受到挫折,则可以通过网上谈心,使精神得到慰籍,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一切对于中学生自我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网络文化的异质性容易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网络文化在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了与社会文明进步相违背的异质文化。网络色情等文化垃圾给中学生们带来的冲击是不容忽视的。面对那些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就很难避免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不发生嬗变。
网络的虚拟化特征,极易导致中学生人际关系冷漠,沉迷网络社会。网络文化不仅会影响着中学生如何看待社会,而且影响着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及其相互关系,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面对那些目不暇接的网络信息和网络游戏,有些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处理上网漫游与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的关系,而是沉湎网络而不能自拔,影响学业的完成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
二、采取对策
正确看待、积极面对网络文化。应当看到,中学生德育教育担负着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神圣使命。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网络文化这一新生事物,既不要漠然置之,无所作为;又不应视其为洪水猛兽,惊慌失措。要充满信心,积极应对,加强与网上中学生的联系与沟通,用先进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价值尺度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用真情实感净化上网中学生的心灵。
建设适应网络文化环境的高素质德育教育队伍。新时期要不断推进中学生德育教育,关键是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适应网络环境的德育工作队伍。在新的形势下,面对网络文化的渗透,德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必须不断调整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水平,特别是应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必须具备先进的网络文化意识,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引导,对学生心理特别是网络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必须认真研究探讨在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教育者心灵导师的作用,及时而科学地解答中学生通过网络反映出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确立新型的主客体关系,注重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德育工作者必须适应网络教育的特点,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沟通,以友善的姿态进行谈心。这样,既可以发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中学生的精神需求,调动内因的积极性,又可以充分发挥灵魂工程师的导航功能,实现教育引导的德育目标和良好效果。
三、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德育教育的原则宗旨和党对德育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并没有改变,那些长期积累下来的、实践证明仍然有益的经验我们必须学习借鉴,坚持继承,并使之融汇到新的实践中发扬光大。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也在相应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教育中必须注重继承与创新的结合问题,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首先要更新封闭式的德育观,坚持开放式的德育观。其次要变被动式为参与式的德育教育。再者要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创新。
第二、是处理好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经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面对整个网络世界,整个活动是知识、情感、意志和技能相统一的过程,网上活动的水平、目的和效果取决于已有的整体素质与网络空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必须树立“大德育”观,不仅要在德育课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而且要积极开展网络德育工作,要把德育的目标和宗旨全方位地贯穿到素质教育中去,通过网络渠道使知识、技能、道德修养、审美境界的提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机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第三、是处理好利用与干预的关系。通过网络交流,德育教育可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及时把握中学生思想变化的状况,始终保持德育教育的生命力,保持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有效地发挥其育人功能。同时,网络文化的特性决定了我们对网络文化既要利用,又要干预。因此,德育工作者需要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网络意识教育,并对其网络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要引导学生科学安排上网时间,正确分析网上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腐蚀,以乐观向上、健康进取的精神状态,应对网络文化的冲击,迎接新生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