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督脉、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SCI)慢性期大鼠的功能康复作用及机制是否有差异。方法采用脊髓打击器(MASCIS Impactor)计算机程控下精确打击制作大鼠SCI模型,选取两组不同配穴的电针(大椎命门组、夹脊组)干预大鼠SCI慢性期,通过BBB评分观察行为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以观察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m 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分析大椎命门组和夹脊组的电针干预对SCI慢性期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及功能康复的影响。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方差齐时用LSD-t法,方差不齐时用Dunnett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电针治疗后,BBB评分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两组电针治疗组在造模后各时段运动能力均逐步提高(P<0.05),夹脊组评分高于大椎命门组(P<0.05)。造模后7周,各组间的BDNF m RNA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1.8,P<0.05);大椎命门组、夹脊组的BDNF m 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对照组(t=15.2,t=26.8,均P<0.05);夹脊组高于大椎命门组(t=11.6,P<0.05)。各组间的NT-3 m RNA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0.4,P<0.05),大椎命门组、夹脊组的NT-3 m 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对照组(t=14.7,t=21.2,均P<0.05);且夹脊组高于大椎命门组(t=6.6,P<0.05)。各组间的BDNF蛋白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P<0.05);大椎命门组、夹脊组的BDNF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t=0.4,t=0.8,均P<0.05);夹脊组高于大椎命门组(t=3.6,P<0.05)。各组间的NT-3蛋白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6,P<0.05);大椎命门组、夹脊组的NT-3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t=3.8,t=6.9,均P<0.05),且夹脊组高于大椎命门组(t=3.1,P<0.05)。结论对SCI慢性期大鼠,督脉、夹脊电针治疗均通过增加损伤局部脊髓的BDNF、NT-3的表达,促进的神经修复和功能康复;夹脊组作用强于大椎命门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