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老年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来我院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160例临床资料,归纳总结患者的用药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在社区医生的指导下,患者的血压、血糖均明显下降,血压血糖控制情况较好,无严重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结论: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适当的选用降压降糖药,因人而异的制定治疗方案,可以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降低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治疗效果;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48-01
高血压和糖尿病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于中年人,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两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而发病年龄趋向于低龄化,且两者均为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危因素。所以,用药时一定要注意合理、安全、经济,既要有效的控制血压血糖,提高患者的治愈水平,又要降低疾病的并发生以及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笔者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来我院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160例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情况,现将治疗结果及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来我院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16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8例,女性患者62例;年龄42至78岁,平均年龄(58.1±13.8)岁;高血压病程平均(8.3±1.7)年;糖尿病病程平均(8.3±1.7)年。所有患者高血压诊断依据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版》制定的诊断标准,糖尿病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诊断依据为《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标准。
1.2 治疗方法
1.2.1 降糖药的应用情况
单药治疗 占40%(64/160)。单用糖苷酶抑制剂者14例,单用双胍类者24例,单用磺脲类者26例。
二联用药 占35%(56/160)。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联用者8例,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联用者11例,磺脲类+糖苷酶抑制剂联用者18例,磺脲类+双胍类联用者19例。
三联用药 占25%(40/160)。胰岛素+噻唑烷二酮类+糖苷酶抑制剂联用者7例,胰岛素+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联用者8例,噻唑烷二酮+双胍类+磺脲类联用者9例,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磺脲类联用者16例。
1.2.2 降压药的应用情况
单药治疗 占27.5%(44/160)。其中单用ARB类者6例,单用ACEI类者7例,β受体阻滞剂者9例,单用CCB类者22例。
二联用药 占50%(80/160)。CCB+ACEI联用者13例,CCB+ARB联用者13例,CCB+利尿剂联用者28例,CCB+β受体阻滞剂联用者26例。
三联用药 22.5%(36/160)。患者均是CCB类联合用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患者的年龄、病程、血压血糖、降压降糖药的应用情况、疾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定期以门诊检查的形式随访,随时监测血压和血糖。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 经过治疗,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糖对比表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用药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仅有部分患者出现药物性皮疹、头痛、腹痛等轻微症状,患者可以耐受,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375%(39/160)。
3 讨论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是终身性的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有报道显示,糖尿病一旦合并上高血压,血压每上升10mmHg,患者的相关死亡率将升高19%。因此,严格的控制糖尿病患者血压水平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存在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3]。
本次研究中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大多数选择口服用药,以双胍类、磺脲类及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应用居多,胰岛素及胰岛素增敏剂应用相对较少,用药过程中注意各类药物的特点及不良反应发生,注意趋利避害;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主要选择了钙离子通道拮抗剂,该类药物多数为长效制剂,治疗依从性比较高,患者容易接受。而应用ACEI类和ARB类药物则能够起到早期保护肾功能的作用,防止或者延缓糖尿病对肾脏功能的损害。
总之,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治疗,临床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的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向患者讲解清楚其服用的药物在用药期间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应急处理措施,并及时就医;给予患者心理疏导,让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另外,在社区老年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医患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要谨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切忌擅自停药或者更改剂量,定期来院复查,由临床医生给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用药。
参考文献:
[1]李亚安.社区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2):244-245.
[2]练华叶.社区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中药咨询,2013,3(16):83-84.
[3]趙彦娥.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方法选择[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6):225-226.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治疗效果;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48-01
高血压和糖尿病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于中年人,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两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而发病年龄趋向于低龄化,且两者均为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危因素。所以,用药时一定要注意合理、安全、经济,既要有效的控制血压血糖,提高患者的治愈水平,又要降低疾病的并发生以及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笔者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来我院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160例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情况,现将治疗结果及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来我院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16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8例,女性患者62例;年龄42至78岁,平均年龄(58.1±13.8)岁;高血压病程平均(8.3±1.7)年;糖尿病病程平均(8.3±1.7)年。所有患者高血压诊断依据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版》制定的诊断标准,糖尿病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诊断依据为《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标准。
1.2 治疗方法
1.2.1 降糖药的应用情况
单药治疗 占40%(64/160)。单用糖苷酶抑制剂者14例,单用双胍类者24例,单用磺脲类者26例。
二联用药 占35%(56/160)。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联用者8例,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联用者11例,磺脲类+糖苷酶抑制剂联用者18例,磺脲类+双胍类联用者19例。
三联用药 占25%(40/160)。胰岛素+噻唑烷二酮类+糖苷酶抑制剂联用者7例,胰岛素+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联用者8例,噻唑烷二酮+双胍类+磺脲类联用者9例,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磺脲类联用者16例。
1.2.2 降压药的应用情况
单药治疗 占27.5%(44/160)。其中单用ARB类者6例,单用ACEI类者7例,β受体阻滞剂者9例,单用CCB类者22例。
二联用药 占50%(80/160)。CCB+ACEI联用者13例,CCB+ARB联用者13例,CCB+利尿剂联用者28例,CCB+β受体阻滞剂联用者26例。
三联用药 22.5%(36/160)。患者均是CCB类联合用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患者的年龄、病程、血压血糖、降压降糖药的应用情况、疾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定期以门诊检查的形式随访,随时监测血压和血糖。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 经过治疗,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糖对比表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用药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仅有部分患者出现药物性皮疹、头痛、腹痛等轻微症状,患者可以耐受,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375%(39/160)。
3 讨论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是终身性的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有报道显示,糖尿病一旦合并上高血压,血压每上升10mmHg,患者的相关死亡率将升高19%。因此,严格的控制糖尿病患者血压水平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存在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3]。
本次研究中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大多数选择口服用药,以双胍类、磺脲类及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应用居多,胰岛素及胰岛素增敏剂应用相对较少,用药过程中注意各类药物的特点及不良反应发生,注意趋利避害;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主要选择了钙离子通道拮抗剂,该类药物多数为长效制剂,治疗依从性比较高,患者容易接受。而应用ACEI类和ARB类药物则能够起到早期保护肾功能的作用,防止或者延缓糖尿病对肾脏功能的损害。
总之,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治疗,临床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的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向患者讲解清楚其服用的药物在用药期间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应急处理措施,并及时就医;给予患者心理疏导,让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另外,在社区老年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医患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要谨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切忌擅自停药或者更改剂量,定期来院复查,由临床医生给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用药。
参考文献:
[1]李亚安.社区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2):244-245.
[2]练华叶.社区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中药咨询,2013,3(16):83-84.
[3]趙彦娥.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方法选择[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6):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