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过程性目标中要求学生“经历”特定的教学活动,“探索”一定的教学规律,“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这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必须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的要求。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就要围绕这一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与发展状况,创设民主、开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觉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教师要科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策略,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让课堂重现生命的活力。这里所说的“活”其实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需要教师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及合作者等多重角色,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使教学“活”起来。
一、精心设计,让学生“想动”
1.用最鲜活的生活事例激发学生“动”的欲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这就要求一切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都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这就需要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气氛,让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
如在教学《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一课时,笔者先播放“地沟油事件”的视频,然后提出问题:多次看到、听到地沟油事件及地沟油制造商的行为,非常气愤,为什么呢?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此时教师很自然地引出问题:地沟油的不法生产者、销售者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消费者依法享有哪些权利?我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利的法律有哪些?由于事例来自于实际生活,教师再借助教学媒体循循善诱,让学生有话可说,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地融入生活。
2.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动”的快乐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因为如果学生有过亲身的经历,极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如在讲《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时,笔者设置了以下思维情境。有一天,八年级学生小王在鞋店里买了一双促销的名牌运动鞋,结果才穿了一天,鞋子就开裂了。经确认,该鞋子是假冒伪劣产品。小王去鞋店索求赔偿,可鞋店拒不认账。小王爸爸说:“不赔,我就砸了鞋店。”小王妈妈说:“算了吧!当花钱买个教训吧。”小王说:“鞋店不赔偿,我就提起诉讼。”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这样的背景素材由于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掌握用政治观点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二、授之以法,让学生“会动”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明确提出:“今后的文盲是那些不懂如何学习的人。”因此教师教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注意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组织学生讨论,提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讨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他们才“会动”,课堂教学也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三、指导辩论,让学生“口动”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维过程的展示。虽然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辨析思维能力,但这种思维还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大家来评判这种想法正确与否。在思想品德课中,我们可以就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阐述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并指出对方见解中的欠缺,以便得到正确的认识。
如在教学《在“责任”中长大》一课时,针对火车票价格中包含2%的强制保险一事,笔者设计了小辩论活动,让学生就“黄金荣准备与铁老大打官司”这个案例展开辩论。这个案例来源于生活,并困扰着我们广大民众,许多学生有感而发,双方的发言都很精彩。最后,辩论双方达成一致观点:“打官司是一个公民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的体现。在很多时候,我们放弃了公民责任,理由是多种多样的,也可能是合情合理的,但在他们责怪政府有关部门不负责任的同时,他们也放弃了自己的责任。”
总之,在新教学理念下,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理念,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与方式,并合理选择运用这些行之有效的引“动”策略,让学生学以致用,敢动、想动、乐动、会动,使我们的课堂更具有生命力与活力,精彩纷呈。
(责任编辑袁妮)
一、精心设计,让学生“想动”
1.用最鲜活的生活事例激发学生“动”的欲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这就要求一切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都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这就需要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气氛,让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
如在教学《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一课时,笔者先播放“地沟油事件”的视频,然后提出问题:多次看到、听到地沟油事件及地沟油制造商的行为,非常气愤,为什么呢?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此时教师很自然地引出问题:地沟油的不法生产者、销售者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消费者依法享有哪些权利?我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利的法律有哪些?由于事例来自于实际生活,教师再借助教学媒体循循善诱,让学生有话可说,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地融入生活。
2.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动”的快乐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因为如果学生有过亲身的经历,极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如在讲《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时,笔者设置了以下思维情境。有一天,八年级学生小王在鞋店里买了一双促销的名牌运动鞋,结果才穿了一天,鞋子就开裂了。经确认,该鞋子是假冒伪劣产品。小王去鞋店索求赔偿,可鞋店拒不认账。小王爸爸说:“不赔,我就砸了鞋店。”小王妈妈说:“算了吧!当花钱买个教训吧。”小王说:“鞋店不赔偿,我就提起诉讼。”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这样的背景素材由于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掌握用政治观点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二、授之以法,让学生“会动”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明确提出:“今后的文盲是那些不懂如何学习的人。”因此教师教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注意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组织学生讨论,提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讨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他们才“会动”,课堂教学也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三、指导辩论,让学生“口动”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维过程的展示。虽然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辨析思维能力,但这种思维还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大家来评判这种想法正确与否。在思想品德课中,我们可以就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阐述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并指出对方见解中的欠缺,以便得到正确的认识。
如在教学《在“责任”中长大》一课时,针对火车票价格中包含2%的强制保险一事,笔者设计了小辩论活动,让学生就“黄金荣准备与铁老大打官司”这个案例展开辩论。这个案例来源于生活,并困扰着我们广大民众,许多学生有感而发,双方的发言都很精彩。最后,辩论双方达成一致观点:“打官司是一个公民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的体现。在很多时候,我们放弃了公民责任,理由是多种多样的,也可能是合情合理的,但在他们责怪政府有关部门不负责任的同时,他们也放弃了自己的责任。”
总之,在新教学理念下,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理念,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与方式,并合理选择运用这些行之有效的引“动”策略,让学生学以致用,敢动、想动、乐动、会动,使我们的课堂更具有生命力与活力,精彩纷呈。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