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积极心理学改变了以往心理学关注消极心理品质的特点,将关注点转向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情绪,提倡用欣赏、开放的眼光看待个体发展,为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内容。基于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地位,研究积极心理学,探究其与社区老年教育的内在联系,探索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创新途径,建构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科学化、常态化长效机制。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电大;社区老年教育;发展;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7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016-02
电大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主力军,其办学目标、自身定位以及独具特色的优势,决定了它在参与社区教育方面应当之无愧地成为主要载体。而且,从实践层面来看,不少基层电大正在利用其优质教育资源为社区老年教育服务,积极探索把远程教育引
入社区老年教育的新模式。为此,探讨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发展,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以其积极的理论体系为老年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视野,特别是在我国老龄化迅速到來的背景下,基于积极心理学探索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途径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所谓的积极心理学就是通过对人类积极的心理展开研究,然后去开导人们去开发自我的潜力,并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实
现自我的价值以及为社会作出贡献。在社会的各类人群中,老年群体是非常需要社会关怀以及开导的。因为老年人一般都表现出社交、心理以及文化上的弱势,所以会更加倾向于需求社会化的帮助。而在本文中采用的积极心理学就能够很好地应用于老年群体的这些问题。
(一)积极心理学的原理
在老年人最后宝贵的这几十年,是一生中最后的时间。对这么宝贵的时间段,应该尽力消除负面消极的因素,积极并且幸福地度过。在第三届全国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上,顾秀莲曾经指出:“积极心理学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打开老年人的心灵快乐之门。其对解决我国现有的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能够很好地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我国国内的相关研究专家和学者要积极开展和实现积极心理学。通过利用积极心理学来使老年人常有的消极心态转变为积极的心态。并且通过发掘和激发老年人的内在资源来使他们更加幸福和积极地生活下去。”所以,对老年群体开展积极心理学的教育与应用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这个也就是我们在社区老年教育亟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积极心理学和社区老年教育的关系
1.积极心理学中积极人格特质培养为发扬社会美德提供了必要的助推作用,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老年教育工作要深刻理解社区老年教育的价值,善于挖掘老年人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
2.积极心理学中的主观幸福感体验是老年满意看待过去,幸福感受现在生活,积极乐观地面对未来生活,老年教育工作要注重老年人的“再社会化”,激发生命力,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健康生活,促进家庭美满、完美人生的形成。
3.积极心理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观念和积极行为是让老年人具有幸福感的关键,而社区老年教育就是让老年人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价值,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来幸福地生活。
4.积极心理学中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是对生命最本质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老年教育工作要注重培养老年群体真善美和正确
的生死观。
5.积极心理学中的社会参与促进老年心理品质形成,社区老年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老年教育工作要强调老年个
体积极力量的形成以及注重社会环境与老年群体对老年个体的影响。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发展创新的路径
(一)运用积极心理学,让社区老年教育的价值取向变得更多元
积极心理学就是通过运用人们心中的积极力量和心态来解决问题,减少或者消除消极的心态,研究和挖掘个体自身美德和发展潜力等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走向幸福的彼岸。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是通过教育使老年人以积极的心态去发掘和发展自我的潜力和爱好,通过全面的发展来获得幸福感,从而使老年群体幸福地生活。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心理学相符。所以,在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将教育理念上升到社会性,并且突出终身学习视域下的教育性和学习性。通过贯彻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人文、普惠以及公正的教育理念,使老年教育变得全面和协调。充分掌握和遵循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的基本规律,以系统化的教育流程和科学化的教学安排开展工作,突出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为创建学习型社会作出贡献。
(二)以积极心理学理论,完善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积极心理学十分强调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活动的新颖性和学生的参与性,从而改善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时,根据社会需要和老年需求,运用积极心理学关注老年人的弱势,通过社区老年教育的开展使老年群体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且将这种概念融入具体的教学体系之中,让老年群体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
1.从社会认知角度出发,培养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拥有六大类美德二十四项优势,在每个人的心中或者行动中或多或少会体现出来。而在社区老年教育中就是让他们能够发掘和发展自我的这种内在资源。建立自信和自尊,积极生活。因此,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将老年群体的社会认知问题纳入教育的视域,全力引导老年群体发挥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生存质量,要从注重生命的长度转变为注重生命的宽度与深度。
2.从主观幸福感入手,传递活到老学到老的积极思想。老年群体在学习时往往不具有主动性,一般会遵循安排来做事,也没能积极主动地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资源。积极心理学可以使老年人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对出现的消极因素可以更好地应对,并且以优良的品质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强化老年群体的积极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活到老学到老的积极思想,引领老年群体形成终身化老年教育理念。 3.从乐观主义着眼,注重社会角色认同教育。老年歧视主义、老年弱势心理,一种被剥离的状态,往往导致老年人和社会其他群体更加疏远和边缘化。积极心理学认为,老年群体既做到生活愉悦又能创造老年的社会价值,达到双赢的境界,幸福老年更加圆满。因此,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注重老年群体的定位,让他们处于正确的社会角色之中。让他们能够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并且在老年时期也能幸福努力地生活,不断实现自我的价值。
4.从关系需求理论诱导,践行高质量代际交流。老年群体和年轻人接触,往往会产生消极观念。积极心理学认为,为了让年青一代直观感受到老年人的积极品质和社会价值,必须践行高质量代际交流。因此,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丰富老年群体的社交知识与提升社交技能,促进代际和谐,维護老年人的尊严。
(三)发挥电大教育技术优势和学习资源优势,构建网络化老年教育模式
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主要以系统和全面的方式来得出使社会中各类人群发掘和发挥内心积极力量来实现自我价值,并且乐观快乐生活的方式。国家电大秉承“教育养老,以理养心”的理念,网络化教育模式与方式是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运用积极心理学构建网络化老年教育模式。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利用老年群体逐渐网络化的特点,汇聚相关网络资源,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设立专门老年人移动网络学习平台、老年教育栏目和频道,分析积极心理学对老年教育模式的要求,不断开展网络化的老年教育方式,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以此不断提升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水平,拓展老年教育的视域。
(四)强化实践和理论知识兼备的教师资源建设,使教师更好地开展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或者知识的获取与积极的思维和环境是离不开的。并且可以通过积极预防的方式来组织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和优良品质,并不是通过不断改变缺陷来完成。“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人力基础,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时,运用积极心理学,激励引导电大老师的内在活力和潜力,提升电大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根据区域性发展不平衡实际和老年群体的多样化学习需要,电大要激励教师积极自愿地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通过建立对位的培训机制,将这项教育工作纳入工作考核,促进相关人才的全面发展。着力为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打造一支“双师型”社区教育队伍,培养现代化的能力优异、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师资力量。
(五)建立起社区老年教育经费制度,从而使老年教育的后勤得到有效保障
在积极心理学中强调的是通过激发人们内在的能力,使他们
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怀着积极的心态运用自我的能力去解决,进而减少或者消除消极的想法,更加快乐、更加高质量地生活下去。而在开展电大参与地方社区老年教育过程中,后勤保障的充分与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各地区要运用积极心理学,形成经费机制。在经费机制中融入多方面的支持,例如,包含个人、企业和政府以及其他组织共同承担的模式来使工作可持续化地进行下去。对参与其中的专职人员也应建立对应的奖励制度。例如,在绩效考核、薪酬、职位等方面赋予同类学校工作人员的待遇和权利。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对人员配备、法律法规、课程安排以及经费消耗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此同时,还需要能够积极向地方政府和社会争取支持与供给,夯实社区老年教育后勤保障。
总的来说,电大参与地方社区老年教育的工作并不简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得到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的专家及学者的重视和努力。另外,对理念相符的积极心理学带来的创新和优势要充分发挥。目前重要的是,电大在投入地方社区老年教育的工作中,应该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然后遵循老年群体的特点和规律,并且积极地去建立和完善对应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将老年教育与整个社区教育结合起来,建构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科学化、常态化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绍洪,张苛,方新立.积极心理学与老人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孟小红.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感戴教育[J].教育评论,2013(2).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电大;社区老年教育;发展;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7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016-02
电大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主力军,其办学目标、自身定位以及独具特色的优势,决定了它在参与社区教育方面应当之无愧地成为主要载体。而且,从实践层面来看,不少基层电大正在利用其优质教育资源为社区老年教育服务,积极探索把远程教育引
入社区老年教育的新模式。为此,探讨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发展,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以其积极的理论体系为老年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视野,特别是在我国老龄化迅速到來的背景下,基于积极心理学探索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途径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所谓的积极心理学就是通过对人类积极的心理展开研究,然后去开导人们去开发自我的潜力,并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实
现自我的价值以及为社会作出贡献。在社会的各类人群中,老年群体是非常需要社会关怀以及开导的。因为老年人一般都表现出社交、心理以及文化上的弱势,所以会更加倾向于需求社会化的帮助。而在本文中采用的积极心理学就能够很好地应用于老年群体的这些问题。
(一)积极心理学的原理
在老年人最后宝贵的这几十年,是一生中最后的时间。对这么宝贵的时间段,应该尽力消除负面消极的因素,积极并且幸福地度过。在第三届全国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上,顾秀莲曾经指出:“积极心理学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打开老年人的心灵快乐之门。其对解决我国现有的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能够很好地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我国国内的相关研究专家和学者要积极开展和实现积极心理学。通过利用积极心理学来使老年人常有的消极心态转变为积极的心态。并且通过发掘和激发老年人的内在资源来使他们更加幸福和积极地生活下去。”所以,对老年群体开展积极心理学的教育与应用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这个也就是我们在社区老年教育亟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积极心理学和社区老年教育的关系
1.积极心理学中积极人格特质培养为发扬社会美德提供了必要的助推作用,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老年教育工作要深刻理解社区老年教育的价值,善于挖掘老年人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
2.积极心理学中的主观幸福感体验是老年满意看待过去,幸福感受现在生活,积极乐观地面对未来生活,老年教育工作要注重老年人的“再社会化”,激发生命力,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健康生活,促进家庭美满、完美人生的形成。
3.积极心理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观念和积极行为是让老年人具有幸福感的关键,而社区老年教育就是让老年人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价值,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来幸福地生活。
4.积极心理学中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是对生命最本质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老年教育工作要注重培养老年群体真善美和正确
的生死观。
5.积极心理学中的社会参与促进老年心理品质形成,社区老年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老年教育工作要强调老年个
体积极力量的形成以及注重社会环境与老年群体对老年个体的影响。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发展创新的路径
(一)运用积极心理学,让社区老年教育的价值取向变得更多元
积极心理学就是通过运用人们心中的积极力量和心态来解决问题,减少或者消除消极的心态,研究和挖掘个体自身美德和发展潜力等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走向幸福的彼岸。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是通过教育使老年人以积极的心态去发掘和发展自我的潜力和爱好,通过全面的发展来获得幸福感,从而使老年群体幸福地生活。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心理学相符。所以,在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将教育理念上升到社会性,并且突出终身学习视域下的教育性和学习性。通过贯彻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人文、普惠以及公正的教育理念,使老年教育变得全面和协调。充分掌握和遵循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的基本规律,以系统化的教育流程和科学化的教学安排开展工作,突出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为创建学习型社会作出贡献。
(二)以积极心理学理论,完善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积极心理学十分强调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活动的新颖性和学生的参与性,从而改善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时,根据社会需要和老年需求,运用积极心理学关注老年人的弱势,通过社区老年教育的开展使老年群体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且将这种概念融入具体的教学体系之中,让老年群体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
1.从社会认知角度出发,培养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拥有六大类美德二十四项优势,在每个人的心中或者行动中或多或少会体现出来。而在社区老年教育中就是让他们能够发掘和发展自我的这种内在资源。建立自信和自尊,积极生活。因此,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将老年群体的社会认知问题纳入教育的视域,全力引导老年群体发挥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生存质量,要从注重生命的长度转变为注重生命的宽度与深度。
2.从主观幸福感入手,传递活到老学到老的积极思想。老年群体在学习时往往不具有主动性,一般会遵循安排来做事,也没能积极主动地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资源。积极心理学可以使老年人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对出现的消极因素可以更好地应对,并且以优良的品质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强化老年群体的积极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活到老学到老的积极思想,引领老年群体形成终身化老年教育理念。 3.从乐观主义着眼,注重社会角色认同教育。老年歧视主义、老年弱势心理,一种被剥离的状态,往往导致老年人和社会其他群体更加疏远和边缘化。积极心理学认为,老年群体既做到生活愉悦又能创造老年的社会价值,达到双赢的境界,幸福老年更加圆满。因此,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注重老年群体的定位,让他们处于正确的社会角色之中。让他们能够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并且在老年时期也能幸福努力地生活,不断实现自我的价值。
4.从关系需求理论诱导,践行高质量代际交流。老年群体和年轻人接触,往往会产生消极观念。积极心理学认为,为了让年青一代直观感受到老年人的积极品质和社会价值,必须践行高质量代际交流。因此,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丰富老年群体的社交知识与提升社交技能,促进代际和谐,维護老年人的尊严。
(三)发挥电大教育技术优势和学习资源优势,构建网络化老年教育模式
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主要以系统和全面的方式来得出使社会中各类人群发掘和发挥内心积极力量来实现自我价值,并且乐观快乐生活的方式。国家电大秉承“教育养老,以理养心”的理念,网络化教育模式与方式是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运用积极心理学构建网络化老年教育模式。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利用老年群体逐渐网络化的特点,汇聚相关网络资源,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设立专门老年人移动网络学习平台、老年教育栏目和频道,分析积极心理学对老年教育模式的要求,不断开展网络化的老年教育方式,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以此不断提升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水平,拓展老年教育的视域。
(四)强化实践和理论知识兼备的教师资源建设,使教师更好地开展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或者知识的获取与积极的思维和环境是离不开的。并且可以通过积极预防的方式来组织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和优良品质,并不是通过不断改变缺陷来完成。“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人力基础,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时,运用积极心理学,激励引导电大老师的内在活力和潜力,提升电大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根据区域性发展不平衡实际和老年群体的多样化学习需要,电大要激励教师积极自愿地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通过建立对位的培训机制,将这项教育工作纳入工作考核,促进相关人才的全面发展。着力为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打造一支“双师型”社区教育队伍,培养现代化的能力优异、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师资力量。
(五)建立起社区老年教育经费制度,从而使老年教育的后勤得到有效保障
在积极心理学中强调的是通过激发人们内在的能力,使他们
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怀着积极的心态运用自我的能力去解决,进而减少或者消除消极的想法,更加快乐、更加高质量地生活下去。而在开展电大参与地方社区老年教育过程中,后勤保障的充分与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各地区要运用积极心理学,形成经费机制。在经费机制中融入多方面的支持,例如,包含个人、企业和政府以及其他组织共同承担的模式来使工作可持续化地进行下去。对参与其中的专职人员也应建立对应的奖励制度。例如,在绩效考核、薪酬、职位等方面赋予同类学校工作人员的待遇和权利。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对人员配备、法律法规、课程安排以及经费消耗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此同时,还需要能够积极向地方政府和社会争取支持与供给,夯实社区老年教育后勤保障。
总的来说,电大参与地方社区老年教育的工作并不简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得到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的专家及学者的重视和努力。另外,对理念相符的积极心理学带来的创新和优势要充分发挥。目前重要的是,电大在投入地方社区老年教育的工作中,应该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然后遵循老年群体的特点和规律,并且积极地去建立和完善对应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将老年教育与整个社区教育结合起来,建构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科学化、常态化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绍洪,张苛,方新立.积极心理学与老人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孟小红.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感戴教育[J].教育评论,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