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改革轰轰烈烈进行许多年,高效课、观摩课、优质课频频闪现,可谓百家争鸣,百花争艳。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各种教学活动中,“对话式有效教学”可谓是十分必要且及时的一种指导。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多媒体的频繁应用并不能代表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积极主动或学习已经大有收获。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反思的结果,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这种“平等对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课堂上师生间的问答,也不能以课堂活动频繁、气氛活跃为衡量标准,而是要师生共同参与、倾听、表达、探讨、沟通、评价、欣赏。
“对话式有效教学”的提出
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著名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一理论已逐渐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在教学中,弗莱雷提出了师生间的双向性交流。这种交流是一种平行、平等、民主、真实和积极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师生双方都是主体,他们不仅各司其职,而且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交流中实现共同成长。
弗莱雷认为,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旨在揭示问题,获得成长。因此,对话双方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在对话式教学中,对话双方都是主体,共同去揭示问题,获得成长。这个过程,需要双方的合作,因此,对话不是强制的,不是被人操纵的,不是对话双方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在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基础上的交流。
要使对话富有成效,提问是关键。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应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和思维的启发者。提问,实际上是对问题进行的批判性分析。为此,弗莱雷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一些要求:要提出能够激起思考的问题,要能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学生不仅仅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答案提出疑问。
“对话式有效教学”的条件
师生平等,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前奏 教师只有把主角让位于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才能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平等对话。还给学生学习主动权,体现的是平等意识、人格尊重。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就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方式如何体现,将直接制约着师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只有教师把学习主动权归还学生,师生关系平等,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会有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有主动参与、对话体验的意识和机会,产生师生和谐的对话场面。
以平等对话的方式才能达到师生情感心灵的默契沟通,才能最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的贾莉老师执教《钓鱼的启示》一课时,课堂上有这么一个环节,关于应不应该放掉大鲈鱼,同学们各执己见,贾老师就采用了师生平等对话的形式进行了教学,贾老师扮演文中的父亲,学生就是文中的“我”。对话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理解了文本中主人翁的精神,碰撞了思维的火花,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掀起了课堂的高潮,这次对话式教学环节给每位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年级组的葛瑞华老师在一次口语交际的交流时,当学生闭口不答时老师不急不躁,也不是牛不喝水强按头式大篇灌输,而是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谈亲身经历的事例。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路被打开,纷纷道出了自己身边的事例,有的说爷爷每年在国庆节那天将国旗风筝放上天的事情,也有同学说邻居奶奶在此期间会赠送给邻居美好的窗花,孩子的思维在课堂上碰撞出美丽的火花,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是有效的。
师生沟通,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关键 沟通是对话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这种沟通不仅仅是师生间通过语言进行一般的交流和争鸣,更应体现师生之间在民主基础上的平等的心灵沟通。教师要有宽容大度的胸怀,真诚倾听,敞开心灵。教师还要善于进行角色换位,能够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观点。在上课时,教师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作出合适的应答;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以尊重为准则,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要尊重理解,对不正确的则要宽容引导;与学生交流时,应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消除学生紧张畏惧心理,使师生在彼此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使师生对话走到心灵深处。
关注学生,是实施有效对话的保证 以学生为中心,表现为全面关注学生。教学中,当教师面对各个学习小组的学习进程出现的差异,或学生个人存在的严重差别时,教师往往关注的不是学生在做什么,他们学习进行得怎么样,他们需要什么,或想什么办法引导,而是这样下去怎么控制课堂,自己能否驾驭。教师此时应关注学生,深入学生,了解他们认知的具体情况。
学情分析,是实施有效对话的途径 以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尽管也强调备课要备学生,但是在教案中却很少涉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最多只是在教法上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问题,缺乏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一无所有、需要灌输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旦当问题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对问题进行解释。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目标。
“对话式有效教学”的种类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际的和千变万化的,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对话也必然是纷繁复杂的。但从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构成成分看,主要应该发生着“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自我对话”。
生本对话 生本对话主要是指学生与课本的对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课文、背景资料等,其实就是一种对话。阅读过程总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停地发生着从简单接受到批判性理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浅层认识到深层领悟的转换。
师生对话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一种特殊的对话,既不等同于“畅谈”可以随时变换主题,也不等同于“学术交流”对话双方是对等的,而是以教师指导为基本特征的,能够促进学生自由思考和引发师生之间富含教育意蕴的相互倾听与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因此也可以说,师生对话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更表现为交流与探讨、言说与倾听。
如前所述,当学生面对语文课本时,事实上发生着形形色色的生本对话,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当学生被课文所展现的故事和美文感动时,教师是一个倾听者、欣赏者;当学生面对课文发生困惑(主要是指观点、价值观念引起的矛盾冲突)不能自拔时,教师则是一个引导者、领路人。教师需要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与学生交流,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生生对话 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基于共同的对话主题而进行的探索与交流,意味着所有学生的积极学习和参与。生生对话是构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所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课堂讨论、活动探究之中。
自我对话 语文课堂教学中,究竟有没有学生自我对话?在传统教学的视野范围内,这个问题显然是不存在的。但从对话教学理念来看,发生于学生个体心灵深处的自我对话却是不容忽视的。
在当代西方心理学理论流派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曾将“我”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并认为人的心路历程就是由这样三个“我”的相互矛盾与冲突构成。这一理论为分析人的心理现象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在此,不妨将这些“我”的矛盾与冲突视为一种自我对话,是过去的“我”与今天的“我”、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的对话,是作为观察者的“我”与作为被观察者的“我”的对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基于自身的理解,产生新的体验和感悟,在对话教学理念看来,这也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对话。学生自我对话发生于学生个体的心灵深处,是学生基于自身的自我理解和感悟。这种对话形式尽管在课堂中不能直接显现,但教师仍然可以通过一些线索来了解它们。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日常交谈,借助学生的作业、日记等手段,甚至直接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敞开心扉的对话形式,来捕捉学生自我对话的痕迹,适时地把握他们,引导他们。
以上仅仅在语文课堂教学层面上,就对话教学做了初步探讨。对小学语文教学界而言,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对话教学如何与小学语文教学沟通,如何指导教学实践,还需要作深入的理论研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对话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展现了解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新思路,为观察分析语文课堂教学,开拓了一个新的视野。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
“对话式有效教学”的提出
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著名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一理论已逐渐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在教学中,弗莱雷提出了师生间的双向性交流。这种交流是一种平行、平等、民主、真实和积极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师生双方都是主体,他们不仅各司其职,而且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交流中实现共同成长。
弗莱雷认为,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旨在揭示问题,获得成长。因此,对话双方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在对话式教学中,对话双方都是主体,共同去揭示问题,获得成长。这个过程,需要双方的合作,因此,对话不是强制的,不是被人操纵的,不是对话双方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在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基础上的交流。
要使对话富有成效,提问是关键。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应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和思维的启发者。提问,实际上是对问题进行的批判性分析。为此,弗莱雷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一些要求:要提出能够激起思考的问题,要能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学生不仅仅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答案提出疑问。
“对话式有效教学”的条件
师生平等,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前奏 教师只有把主角让位于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才能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平等对话。还给学生学习主动权,体现的是平等意识、人格尊重。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就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方式如何体现,将直接制约着师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只有教师把学习主动权归还学生,师生关系平等,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会有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有主动参与、对话体验的意识和机会,产生师生和谐的对话场面。
以平等对话的方式才能达到师生情感心灵的默契沟通,才能最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的贾莉老师执教《钓鱼的启示》一课时,课堂上有这么一个环节,关于应不应该放掉大鲈鱼,同学们各执己见,贾老师就采用了师生平等对话的形式进行了教学,贾老师扮演文中的父亲,学生就是文中的“我”。对话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理解了文本中主人翁的精神,碰撞了思维的火花,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掀起了课堂的高潮,这次对话式教学环节给每位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年级组的葛瑞华老师在一次口语交际的交流时,当学生闭口不答时老师不急不躁,也不是牛不喝水强按头式大篇灌输,而是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谈亲身经历的事例。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路被打开,纷纷道出了自己身边的事例,有的说爷爷每年在国庆节那天将国旗风筝放上天的事情,也有同学说邻居奶奶在此期间会赠送给邻居美好的窗花,孩子的思维在课堂上碰撞出美丽的火花,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是有效的。
师生沟通,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关键 沟通是对话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这种沟通不仅仅是师生间通过语言进行一般的交流和争鸣,更应体现师生之间在民主基础上的平等的心灵沟通。教师要有宽容大度的胸怀,真诚倾听,敞开心灵。教师还要善于进行角色换位,能够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观点。在上课时,教师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作出合适的应答;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以尊重为准则,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要尊重理解,对不正确的则要宽容引导;与学生交流时,应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消除学生紧张畏惧心理,使师生在彼此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使师生对话走到心灵深处。
关注学生,是实施有效对话的保证 以学生为中心,表现为全面关注学生。教学中,当教师面对各个学习小组的学习进程出现的差异,或学生个人存在的严重差别时,教师往往关注的不是学生在做什么,他们学习进行得怎么样,他们需要什么,或想什么办法引导,而是这样下去怎么控制课堂,自己能否驾驭。教师此时应关注学生,深入学生,了解他们认知的具体情况。
学情分析,是实施有效对话的途径 以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尽管也强调备课要备学生,但是在教案中却很少涉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最多只是在教法上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问题,缺乏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一无所有、需要灌输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旦当问题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对问题进行解释。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目标。
“对话式有效教学”的种类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际的和千变万化的,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对话也必然是纷繁复杂的。但从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构成成分看,主要应该发生着“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自我对话”。
生本对话 生本对话主要是指学生与课本的对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课文、背景资料等,其实就是一种对话。阅读过程总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停地发生着从简单接受到批判性理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浅层认识到深层领悟的转换。
师生对话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一种特殊的对话,既不等同于“畅谈”可以随时变换主题,也不等同于“学术交流”对话双方是对等的,而是以教师指导为基本特征的,能够促进学生自由思考和引发师生之间富含教育意蕴的相互倾听与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因此也可以说,师生对话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更表现为交流与探讨、言说与倾听。
如前所述,当学生面对语文课本时,事实上发生着形形色色的生本对话,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当学生被课文所展现的故事和美文感动时,教师是一个倾听者、欣赏者;当学生面对课文发生困惑(主要是指观点、价值观念引起的矛盾冲突)不能自拔时,教师则是一个引导者、领路人。教师需要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与学生交流,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生生对话 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基于共同的对话主题而进行的探索与交流,意味着所有学生的积极学习和参与。生生对话是构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所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课堂讨论、活动探究之中。
自我对话 语文课堂教学中,究竟有没有学生自我对话?在传统教学的视野范围内,这个问题显然是不存在的。但从对话教学理念来看,发生于学生个体心灵深处的自我对话却是不容忽视的。
在当代西方心理学理论流派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曾将“我”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并认为人的心路历程就是由这样三个“我”的相互矛盾与冲突构成。这一理论为分析人的心理现象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在此,不妨将这些“我”的矛盾与冲突视为一种自我对话,是过去的“我”与今天的“我”、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的对话,是作为观察者的“我”与作为被观察者的“我”的对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基于自身的理解,产生新的体验和感悟,在对话教学理念看来,这也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对话。学生自我对话发生于学生个体的心灵深处,是学生基于自身的自我理解和感悟。这种对话形式尽管在课堂中不能直接显现,但教师仍然可以通过一些线索来了解它们。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日常交谈,借助学生的作业、日记等手段,甚至直接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敞开心扉的对话形式,来捕捉学生自我对话的痕迹,适时地把握他们,引导他们。
以上仅仅在语文课堂教学层面上,就对话教学做了初步探讨。对小学语文教学界而言,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对话教学如何与小学语文教学沟通,如何指导教学实践,还需要作深入的理论研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对话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展现了解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新思路,为观察分析语文课堂教学,开拓了一个新的视野。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