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场经常呼风唤雨的张艺谋,却生怕在“鸟巢”(国家体育场)里让自己雄心勃勃的大制作因天公不配合而泡汤。
这位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总导演一再念叨,他最担心的就剩下8月8日开幕式那天下大雨了。
自然,雨天也会拉室外赛事和运动员的后腿。
但越来越走运的张艺谋又幸运地得到科学的“拔刀相助”……
人工“变天”
有个行动方案似乎是专为张导演解忧而设置的,全名曰:2008年夏季奥运会开、闭幕式人工减雨作业实施方案。
其实,早在张艺谋被任命为总导演之前的2002年,北京气象部门就开始了针对奥运会的人工消雨研究。
北京地区8月份降雨有6个主要来向(西北、正西等)。为此,有关部门在河北、天津、北京周边地区组织了3道防线,准备拦截可能影响北京天气的不测云雨。
消减雨水的招数主要有两个:一是让雨提前下——在即将影响北京降雨云系的来向上进行连续“作业”,以确保“保护区”上空无雨或小雨;二是在云里施加催化剂调整降雨机制,使雨“憋着”不下。
云内温度大于0℃被称作“暖云区”,在里面播撒高浓度粒子群和吸湿性催化剂,可以促使雨滴迅速长大,形成“动力碰壁”之效,造成下沉气流,抑制云和降水的发展,进而减弱降水。“而对于温度低于0℃的云层,我们一般用制冷剂或人工晶核,让雨滴数增加,尺寸变小,从而不易降落到地面上。”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蔷介绍道。
至于人工消雨时打入云层的化学制剂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张蔷给出了“定心丸”:“制冷剂”是液体氮,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被称作“绿色催化剂”;而“人工晶核”就是碘化银,人工消雨时,其播撒量比较小——每平方公里大约1克。“从2003年到2007年,我们针对主要水体进行了监测,没有发现人工晶核有任何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数据,而且是低于规定的大概一个数量级。”张蔷说。
目前全世界每年有30多个国家开展各种方式的人工影响天气活动。世界气象组织在2001年发表的一个《声明》中对局部人工增雨(雪)等催化技术给予了肯定。但是,由于目前的技术和科学水平有限,对于大暴雨等强降水与大范围深厚雨层云,科学家们还做不到完全消雨。“目前只对小范围且较弱的局部地区实施人工消雨作业能够起到较好效果。”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王建捷强调,人工“影响”天气不是人工“控制”。
6月到7月间,北京市气象部门还将再次进行人工消云、减雨气象演练。
“精细”预报
“我们为北京奥运会提供的气象服务是精细的预报。”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王迎春表示。
她本人主持的《奥运精细预报技术研究》项目,就试图为解决诸如开、闭幕式天气预报等种种难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如今已重点解决了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技术和奥运场馆气象要素客观预报方法。
在观测数据来源上,除常规气象站的观测外,北京奥运气象服务团队还利用大型活动举办地点周边的自动气象站进行观测;在观测内容上,由常规的温、压、湿气象要素观测转变为多种大型活动和体育赛事与运动员发挥关系更直接的多要素分析,包括水温、沙温、“黑球温度”(了解周围的气温、热辐射等综合因素)、能见度、日照强度,等等;在资料使用上,由原来仅地面观测资料发展到城市边界层综合探测资料的运用。前年底,中国成功发射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D星,负责全面预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及赛事的天气,它能够全天候连续监视,获取地球空间环境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汽分布图。
奥运火炬在珠穆朗玛峰传递成功,显然在很大程度上更取决于天气预报的精细化与准确性。35头牦牛把众多设备运送装备到大本营,在海拔7028米、堆积着深不可测的万年冰雪的北坳架设气象站,毫无疑问,难度和危险性都很大——潜伏着无数冰崩和雪崩结构,但在登山队的协助下,气象人员终于成功地在那里架设了目前中国最高的“四要素”(风向、风速、气压和温度)自动气象站。
以前中国人登珠峰的过程中,其实只有3次是有现场数据的,分别在1960年、1965年和1975年。“我们以前做珠峰,尽管只要求提前预报7到10天的,却已经很难。”据最早为中国登山队主持天气预报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现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高登义回忆,当时只把历史资料拿出来,采用“历史相似法”:“看看‘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他‘将来’就可能是什么样子——预报员需要相当经验,同样看一个现象,两个人报出来可能完全不一样!”
也许珠峰是“特例”,而实际上,北京的地形也很复杂,城区的海拔高度大概是30米,可在最北面山区高度则超过2000米,天气在很小的距离范围内甚至也会有急剧的变化。“北京所面临的预报要素要比其它奥运城市多很多,预报难度更大。”市气象台天气预报室主任廖晓农则明确表示。今年奥运会举办的8月,正是北京的主汛期,加之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概率比较大,因而仅与近4届奥运会相比,其总降水量可能是最大的,降水日数也可能是最多的。
气象奥林匹克
“我们还实施了世界气象组织北京奥运会天气预报《示范计划》,该活动也被称为‘气象的奥林匹克’。”王迎春介绍说,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等多个国际先进的短时临近预报系统被调试安装到北京,之后进行了预报检验和评估,“这一计划的实施显然有利于提高北京奥运会期间强对流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如今有关方面已经完成了奥运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和开发任务,技术上与北京奥组委、各地代表团、场馆、公用设施等对接完毕;也完成了奥运气象服务团队组建及其培训计划,“这是举全国之力组建的,当前已具备提供服务能力。”中国气象局奥运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北京气象局总工程师王玉彬说。
“北京奥运气象保障系统将凸显‘精细’、‘个性’和‘先进’三大特色。”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奥运气象保障技术研究》课题组组长、曾任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研究员总结说,“‘精细’体现在数值模式分辨率高,预报产品‘无缝隙’和全程滚动,预报要素有极大拓展;‘个性’表现在对奥运赛事和赛地特殊性有充分的考虑,对奥运竞赛活动和项目有极强的针对性;‘先进’体现在中国首次拥有可实时制作奥运高精细度气象预报的实用技术手段和业务能力。”
这位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总导演一再念叨,他最担心的就剩下8月8日开幕式那天下大雨了。
自然,雨天也会拉室外赛事和运动员的后腿。
但越来越走运的张艺谋又幸运地得到科学的“拔刀相助”……
人工“变天”
有个行动方案似乎是专为张导演解忧而设置的,全名曰:2008年夏季奥运会开、闭幕式人工减雨作业实施方案。
其实,早在张艺谋被任命为总导演之前的2002年,北京气象部门就开始了针对奥运会的人工消雨研究。
北京地区8月份降雨有6个主要来向(西北、正西等)。为此,有关部门在河北、天津、北京周边地区组织了3道防线,准备拦截可能影响北京天气的不测云雨。
消减雨水的招数主要有两个:一是让雨提前下——在即将影响北京降雨云系的来向上进行连续“作业”,以确保“保护区”上空无雨或小雨;二是在云里施加催化剂调整降雨机制,使雨“憋着”不下。
云内温度大于0℃被称作“暖云区”,在里面播撒高浓度粒子群和吸湿性催化剂,可以促使雨滴迅速长大,形成“动力碰壁”之效,造成下沉气流,抑制云和降水的发展,进而减弱降水。“而对于温度低于0℃的云层,我们一般用制冷剂或人工晶核,让雨滴数增加,尺寸变小,从而不易降落到地面上。”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蔷介绍道。
至于人工消雨时打入云层的化学制剂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张蔷给出了“定心丸”:“制冷剂”是液体氮,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被称作“绿色催化剂”;而“人工晶核”就是碘化银,人工消雨时,其播撒量比较小——每平方公里大约1克。“从2003年到2007年,我们针对主要水体进行了监测,没有发现人工晶核有任何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数据,而且是低于规定的大概一个数量级。”张蔷说。
目前全世界每年有30多个国家开展各种方式的人工影响天气活动。世界气象组织在2001年发表的一个《声明》中对局部人工增雨(雪)等催化技术给予了肯定。但是,由于目前的技术和科学水平有限,对于大暴雨等强降水与大范围深厚雨层云,科学家们还做不到完全消雨。“目前只对小范围且较弱的局部地区实施人工消雨作业能够起到较好效果。”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王建捷强调,人工“影响”天气不是人工“控制”。
6月到7月间,北京市气象部门还将再次进行人工消云、减雨气象演练。
“精细”预报
“我们为北京奥运会提供的气象服务是精细的预报。”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王迎春表示。
她本人主持的《奥运精细预报技术研究》项目,就试图为解决诸如开、闭幕式天气预报等种种难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如今已重点解决了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技术和奥运场馆气象要素客观预报方法。
在观测数据来源上,除常规气象站的观测外,北京奥运气象服务团队还利用大型活动举办地点周边的自动气象站进行观测;在观测内容上,由常规的温、压、湿气象要素观测转变为多种大型活动和体育赛事与运动员发挥关系更直接的多要素分析,包括水温、沙温、“黑球温度”(了解周围的气温、热辐射等综合因素)、能见度、日照强度,等等;在资料使用上,由原来仅地面观测资料发展到城市边界层综合探测资料的运用。前年底,中国成功发射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D星,负责全面预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及赛事的天气,它能够全天候连续监视,获取地球空间环境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汽分布图。
奥运火炬在珠穆朗玛峰传递成功,显然在很大程度上更取决于天气预报的精细化与准确性。35头牦牛把众多设备运送装备到大本营,在海拔7028米、堆积着深不可测的万年冰雪的北坳架设气象站,毫无疑问,难度和危险性都很大——潜伏着无数冰崩和雪崩结构,但在登山队的协助下,气象人员终于成功地在那里架设了目前中国最高的“四要素”(风向、风速、气压和温度)自动气象站。
以前中国人登珠峰的过程中,其实只有3次是有现场数据的,分别在1960年、1965年和1975年。“我们以前做珠峰,尽管只要求提前预报7到10天的,却已经很难。”据最早为中国登山队主持天气预报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现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高登义回忆,当时只把历史资料拿出来,采用“历史相似法”:“看看‘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他‘将来’就可能是什么样子——预报员需要相当经验,同样看一个现象,两个人报出来可能完全不一样!”
也许珠峰是“特例”,而实际上,北京的地形也很复杂,城区的海拔高度大概是30米,可在最北面山区高度则超过2000米,天气在很小的距离范围内甚至也会有急剧的变化。“北京所面临的预报要素要比其它奥运城市多很多,预报难度更大。”市气象台天气预报室主任廖晓农则明确表示。今年奥运会举办的8月,正是北京的主汛期,加之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概率比较大,因而仅与近4届奥运会相比,其总降水量可能是最大的,降水日数也可能是最多的。
气象奥林匹克
“我们还实施了世界气象组织北京奥运会天气预报《示范计划》,该活动也被称为‘气象的奥林匹克’。”王迎春介绍说,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等多个国际先进的短时临近预报系统被调试安装到北京,之后进行了预报检验和评估,“这一计划的实施显然有利于提高北京奥运会期间强对流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如今有关方面已经完成了奥运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和开发任务,技术上与北京奥组委、各地代表团、场馆、公用设施等对接完毕;也完成了奥运气象服务团队组建及其培训计划,“这是举全国之力组建的,当前已具备提供服务能力。”中国气象局奥运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北京气象局总工程师王玉彬说。
“北京奥运气象保障系统将凸显‘精细’、‘个性’和‘先进’三大特色。”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奥运气象保障技术研究》课题组组长、曾任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研究员总结说,“‘精细’体现在数值模式分辨率高,预报产品‘无缝隙’和全程滚动,预报要素有极大拓展;‘个性’表现在对奥运赛事和赛地特殊性有充分的考虑,对奥运竞赛活动和项目有极强的针对性;‘先进’体现在中国首次拥有可实时制作奥运高精细度气象预报的实用技术手段和业务能力。”